《富春山居圖》有贗品嗎?《富春山居圖》現在在哪兒?
2023-12-07 19:11:46 3
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曾經這樣評價過一副畫卷,他說:「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能得他如此高評價的畫卷,就是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為道友無用禪師所繪畫卷,描繪的是他晚年定居之地富春江邊的秀麗風光。
《富春山居圖》的第一位收藏者是無用禪師,後來一直到明代畫家沈周之前,收藏者不明。沈周因為家貧,未能好好的收藏這幅畫卷,後來到明朝弘治年間,被蘇州節推樊舜舉以重金購得後,沈周為之題記,補敘自己收藏時已經是「一時名輩題跋,歲久脫去」的破舊情況。
到了隆慶四年的時候,落入畫家、鑑賞家無錫談志伊手中。萬曆二十四年,明代後期著名書畫家、鑑賞家董其昌將《富春山居圖》收入囊中,不過不久就轉入宜興收藏家吳之矩手中。
吳之矩傳給兒子吳問卿,吳問卿對其愛不釋手,建富春軒收藏此畫。明清交際之時,吳問卿帶著《富春山居圖》躲避戰亂。臨死之前,想將《富春山居圖》焚燒殉葬,幸好吧誒他侄兒吳子文救出。不過可惜的是,這幅畫卷已經被火點燃,斷成兩截,部分地方唄燒毀。此後三百多年,兩段畫卷分別流傳。
歷代文人墨客都以一觀《富春山居圖》真跡為畢生渴求,市面上因此出現了許多贗品。在乾隆年間,關於《富春山居圖》卷的真偽問題,還發生過所謂的「富春疑案」。案子的始末,是這樣的。
乾隆十年,乾隆「偶得子久《山居圖》,筆墨蒼古,的系真跡」。不過也是在這一年,沈德潛進呈的詩文稿中,看到他的兩則《富春山居圖》跋,知道安岐家中還藏有一卷黃公望名為《富春山居圖》的畫。
後來安氏家道中落,《富春山居圖》輾轉到了內府,乾隆帝「剪燭粗觀,則居然子久《富春山居圖》也,五跋與德潛文吻合,偶憶董跋,與予舊題所謂山居圖者同,則命內侍出舊圖視之,果同。次日命梁詩正等辨其真偽,乃鹹以舊為真,新為偽」。
乾隆帝開了金口,臣下又惟皇上之好為準,所以儘管再次比照,但是仍然以乾隆帝的評定為準。不過事情的真相卻是,乾隆帝斷定為真跡的實際是贗品,被他判定為贗品的才是真跡。這個案子一直到現代,才被翻案,得以矯正真偽。不過也幸好是乾隆帝的判斷,讓《富春山居圖》真偽顛倒,真跡才得以歷經戰火侵襲,最終保存下來。
因為乾隆的關係,獨具慧眼的沈德潛不得不違心地謂偽為真,他在《子明卷》後題詩說:「……聖人得此屢評品,探訣亭毒窮端倪。江山萬裡入毫楮,大造在手非關思。敕命小臣題紙尾,迫窘詰屈安能為。昔年曾跋《富春卷》,今閱此本俯仰興齎諮。天章在上敬賡和,秋蛇春蚓敢望岣嶁山尖碑。」而後來近人吳湖帆翻案,再次挑起《富春山居圖》真偽之辯。而為最終為這場真偽之變頂板拍案的則是著名鑑定家徐邦達先生。
徐邦達老先生從畫面本身的「三遠」(平遠、深遠、高遠)具備,畫中多復筆、改筆,與自題中「逐旋填」語相吻合為一依據。二是從所留題跋,除自跋外,他人題跋多出自名家之手,內容豐富,緊扣原畫,而偽本則內容空泛、貧乏,離題太遠。真本的題跋更提供了一條明晰的流傳線索。三是收藏記錄和印記,題跋和印記以及記述三者相佐證,最終斷定了真跡。
而《富春山居圖》真跡,兩卷《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如今分別被浙江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成為兩院鎮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有贗品嗎?《富春山居圖》現在在哪兒?
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曾經這樣評價過一副畫卷,他說:「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能得他如此高評價的畫卷,就是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為道友無用禪師所繪畫卷,描繪的是他晚年定居之地富春江邊的秀麗風光。
《富春山居圖》的第一位收藏者是無用禪師,後來一直到明代畫家沈周之前,收藏者不明。沈周因為家貧,未能好好的收藏這幅畫卷,後來到明朝弘治年間,被蘇州節推樊舜舉以重金購得後,沈周為之題記,補敘自己收藏時已經是「一時名輩題跋,歲久脫去」的破舊情況。
到了隆慶四年的時候,落入畫家、鑑賞家無錫談志伊手中。萬曆二十四年,明代後期著名書畫家、鑑賞家董其昌將《富春山居圖》收入囊中,不過不久就轉入宜興收藏家吳之矩手中。
吳之矩傳給兒子吳問卿,吳問卿對其愛不釋手,建富春軒收藏此畫。明清交際之時,吳問卿帶著《富春山居圖》躲避戰亂。臨死之前,想將《富春山居圖》焚燒殉葬,幸好吧誒他侄兒吳子文救出。不過可惜的是,這幅畫卷已經被火點燃,斷成兩截,部分地方唄燒毀。此後三百多年,兩段畫卷分別流傳。
歷代文人墨客都以一觀《富春山居圖》真跡為畢生渴求,市面上因此出現了許多贗品。在乾隆年間,關於《富春山居圖》卷的真偽問題,還發生過所謂的「富春疑案」。案子的始末,是這樣的。
乾隆十年,乾隆「偶得子久《山居圖》,筆墨蒼古,的系真跡」。不過也是在這一年,沈德潛進呈的詩文稿中,看到他的兩則《富春山居圖》跋,知道安岐家中還藏有一卷黃公望名為《富春山居圖》的畫。
後來安氏家道中落,《富春山居圖》輾轉到了內府,乾隆帝「剪燭粗觀,則居然子久《富春山居圖》也,五跋與德潛文吻合,偶憶董跋,與予舊題所謂山居圖者同,則命內侍出舊圖視之,果同。次日命梁詩正等辨其真偽,乃鹹以舊為真,新為偽」。
乾隆帝開了金口,臣下又惟皇上之好為準,所以儘管再次比照,但是仍然以乾隆帝的評定為準。不過事情的真相卻是,乾隆帝斷定為真跡的實際是贗品,被他判定為贗品的才是真跡。這個案子一直到現代,才被翻案,得以矯正真偽。不過也幸好是乾隆帝的判斷,讓《富春山居圖》真偽顛倒,真跡才得以歷經戰火侵襲,最終保存下來。
因為乾隆的關係,獨具慧眼的沈德潛不得不違心地謂偽為真,他在《子明卷》後題詩說:「……聖人得此屢評品,探訣亭毒窮端倪。江山萬裡入毫楮,大造在手非關思。敕命小臣題紙尾,迫窘詰屈安能為。昔年曾跋《富春卷》,今閱此本俯仰興齎諮。天章在上敬賡和,秋蛇春蚓敢望岣嶁山尖碑。」而後來近人吳湖帆翻案,再次挑起《富春山居圖》真偽之辯。而為最終為這場真偽之變頂板拍案的則是著名鑑定家徐邦達先生。
徐邦達老先生從畫面本身的「三遠」(平遠、深遠、高遠)具備,畫中多復筆、改筆,與自題中「逐旋填」語相吻合為一依據。二是從所留題跋,除自跋外,他人題跋多出自名家之手,內容豐富,緊扣原畫,而偽本則內容空泛、貧乏,離題太遠。真本的題跋更提供了一條明晰的流傳線索。三是收藏記錄和印記,題跋和印記以及記述三者相佐證,最終斷定了真跡。
而《富春山居圖》真跡,兩卷《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如今分別被浙江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成為兩院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