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釵和步搖的區別(古人的簪釵與步搖)
2023-11-03 07:23:03 3
《孝經·開宗明義章》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古代人若非遭遇什麼大事,無論男女一般是不會剪髮的。因此在古代男人也好,女人也罷都掌握了一手花式盤發、束髮的絕技。
古人長袍戴佩,縴手鐲環,那麼作為地位如此顯眼的頭髮,其上面的裝飾自然必不可少。於是髮簪、髮釵以及步搖等代表性髮飾就逐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裡。不論貧賤還是富貴這些「頭頂大事」是少不了的,就像是現在美女出門一定會配上不同的包包一樣,地攤兒貨兒也好,名牌品也罷,總歸是要拿上一樣。
說起來古人頭上的飾品是很多的,笄、簪、釵、步搖、鈿、扁方、分心、挑心等可謂不勝枚舉。在此我們就挑幾個影視劇中常見的去細細區分鑑賞一下。
說到簪,不得不說一下笈。笈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更是簪和釵的鼻祖。用來固定冠帽的叫做「衡笄」,用來固定髮髻的叫做「鬠(音同「闊」)笄」。從周代起,女子年滿15歲即為成人,可以婚嫁。如果沒有嫁人,年滿20歲便要舉行及笄禮,由一個已婚婦人給適齡女子梳髮髻,插上笄。
笄經過歲月的打磨,慢慢的以簪的名字繼續存在。髮簪的樣式較之笄豐富了很多,簪頭的圖案和形狀也有了更多的變化,比如植物,動物,幾何,器物等,其圖案多具有吉祥寓意。
與此同時,簪的材質也豐富了起來。唐朝詩人常理有詩云「粟鈿金夾膝,花錯玉搔頭。」玉搔頭其實就是玉簪。
玉簪的貴重其實起於秦漢,在《西京雜記》裡有這樣一個記載,傳說漢武帝有一個非常寵愛的李夫人,一次漢武帝去李夫人的宮中時忽覺頭皮發癢,便隨手拿起李夫人頭上的玉簪搔頭。原來玉簪還有這樣的功效,從此宮中嬪妃對玉簪頗為追崇。後來此事又慢慢傳出宮外,一時間玉簪身價倍增。玉簪的設計其實並不華麗,多以素雅大方簡潔為主。
到了唐代,髮簪開始與精美產生了關係,首當其衝的便是翠羽簪。當湖藍色的羽毛遇到金銀寶石,色彩豔麗至極,配之光彩奪目。
明清開始,翠玉簪愈加受到女人們的喜愛,而且增加了很多蝴蝶、蜻蜓等造型的草蟲簪,戴在頭上似欲展翅,玲瓏非常。
影視劇《風起長林》中,荀皇后頭上最惹眼的三隻累絲嵌寶石金鳳簪,據說其原型來自北京西郊的明代妃嬪墓。這些金鳳用了累絲的工藝和繁複的手法,營造出來金鳳輕盈靈動的體態。
釵和簪其實很像,他們最大的區別在於簪是一股而成,釵是兩股交叉組合。且釵的安插方法很多,橫插、豎插、斜插甚至是由下而上倒插都是可以的,而且數量也不盡一致,要看髮髻的樣式決定,最多的有左右各插六隻,華美異常。在影視劇《深宮計》裡,太上皇送給王臻一副「玉堂春富貴」的簪和釵頗為精緻。
《甄嬛傳》中,太后賞賜沈眉莊一支「和合二仙」金簪,以嘉獎她的知書達理、溫婉大方,借用和合,寓意與皇帝之間感情和睦,多子多福,如意雙全,並藉此用以制衡後宮。可見一支簪的背後蘊含了多少深意。
無論是「一步一搖弋生輝,一顰一笑一美景。」還是「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我們都不難看出,步搖之於女性的美麗風情可謂格外加持。
什麼是步搖呢?書中云:「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曳」。步搖由簪、釵發展而來,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會自然的搖曳,所以稱之為步搖。」
步搖在古代不單是一種髮飾,更是讓女子規行矩步的一種道具。步搖多以金銀玉石質地為主,其形制材質都是等級和身份的象徵,直到漢代才傳入民間為百姓所見。後來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皇冠之上的步搖冠,更具華貴之美。
影視劇《甄嬛傳》裡,華妃吃醋甄嬛的得寵,跑到太后那裡告狀。太后為了安撫華妃,便賞賜了一支「鳳凰流蘇」金步搖。這隻步搖是當年博爾濟吉特皇后所有,故此賞賜明面無疑是為華妃抬高了身價,暗地裡也是想借步搖的隱含之意規勸華妃,一支步搖就這樣平撫了這段風波。
一支頭飾,你不曉得它跟隨過多少人,經歷過多少故事。
一根髮釵,你不曉得它是否曾纏繞過怎樣的情絲脈脈。
一根髮簪,你不曉得它曾纏繞了多少的青絲綰綰。
一根步搖,你不曉得它曾是一種禁錮還是一次嘉獎。
歷史給我們的不僅是素材,還有歲月的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