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什麼成為端午節的主角(我是如何站上端午節C位的)
2023-11-12 00:45:14 2
6月7日,是端午節,也是端午小長假的第一天,在大家開始享受的時候,總是會開玩笑說,真要感謝屈原給我們三天假期。
而2019年的端午節,剛好趕上了高考第一天,所以除了一年一度的作文素材,還有學生早就偷偷背起了《離騷》:在這樣的日子,屈原的默寫必須得安排上吧!
那麼,作為端午節和高考的「C位人物」,關於屈原的這幾個知識點,你都知道嗎?
Q1:我叫屈原,但我姓什麼?
「屈原,不是就應該姓屈嗎?我們從小到大都這麼叫啊!」
不,正確的答案是「羋」(音mǐ)。
屈原出生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他跟楚王是一個姓——羋。楚武王封公子瑕於屈,因而子孫遂以屈為氏,也就是說,屈原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在古代,姓是族號,而氏是姓的分支,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還是應該叫屈原,而不能叫做羋原。
屈原的前半生,正是「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年代。他出身貴族,又有一身才華,因而年紀輕輕就受到楚懷王的寵信。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那時的屈原可謂意氣風發。
製圖:倪雯冰
Q2:我為何會寫出「路漫漫其修遠兮」?
屈原受楚懷王器重時,主張舉賢任能,聯齊抗秦。然而,他的才能遭到懷王稚子子蘭、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
屈原為懷王起草的政令還沒定稿,上官大夫想奪取遭到拒絕,他就詆毀屈原,說他每寫一道就向外人炫耀:除了我沒人能寫。楚王聽了很生氣,「怒而疏屈平」。
正道直行、忠而被謗,從一個位高權重的大臣到被疏遠,屈原內心的哀楚可想而知。
他不願意更改自己的志向,於是懷著憂鬱悲憤的心情,寫下《離騷》《九章》《天問》《九歌》。
那些後世傳誦的金句,都來自於此: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路漫漫其修遠兮 , 吾將上下而求索。」
……
後來,秦國在與楚國的大戰中接連勝利,又派使臣去請楚懷王前去議和。屈原覺得這背後一定有陰謀:「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
製圖:倪雯冰
但楚懷王不聽,還是堅持要去。最後果如屈原所料,他一到就被囚禁了起來,從此憂鬱成疾,客死秦國。
等楚頃襄王繼位,屈原卻再次被放逐到了更遠的地方。
他披頭散髮獨自徘徊在江邊,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位漁夫路過問他:你為什麼如此失意落魄?他嘆氣道:
「舉世皆醉唯我獨醒 , 舉世皆濁唯我獨清,是以見放。」
製圖:倪雯冰
壯年被放逐,屈原在外多年不能回到都城,只能悲嘆「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他傷心欲絕,抱石投入了滾滾的汨羅江。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
後來,有一個叫司馬遷的青年路過,為屈原寫下很長的撰述:
「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製圖:倪雯冰
Q3:我與端午之間,是什麼關係?
屈原投江的故事是如此悲劇,每逢端午節,大家先想到的就是紀念屈原。可你知道嗎?其實一開始,端午和屈原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大。
端午節的起源歷來有許多說法,一說是端午與時令節氣有關。《太平御覽》引晉人《風土記》:「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以菰葉裹黏米,以棗慄灰汁煮令熟,節日啖。」
製圖:倪雯冰
那時,仲夏五月又被稱為「惡月」,人們把五月五日視為陰氣萌作、恐物不茂的兇日,所以要在這一天舉行一些祈福消災的活動。
《後漢書·禮儀志》有云: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儺)止惡氣。
隨著物質社會的發展,端午開始有了「紀念故人」的文化內涵。比如越國故地的人認為端午節是紀念越王勾踐,吳國故地的人則紀念伍子胥、曹娥,在其他地區還有紀念介子推、陳臨等說法。
但後來,身在楚地的屈原漸漸蓋過了以上的人物成為主流。
屈原一生忠君憂國,追求完美的君子人格,偏遇佞臣誹謗、屢遭放逐,最後投水而死的悲劇尤其令人扼腕。
他的文學成就更是影響深遠,《詩經》與《楚辭》並稱先秦文學的「雙璧」,它們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但《詩經》是集體性的創作,可以說在屈原之前,幾乎沒有哪位詩人以個人的名義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
屈原的創作,凝結著他的理想與痛苦,他的文學和他的人生,二者相互映照,因而在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於是在漢代開始,就出現了屈原與端午節有關的說法, 到動蕩的魏晉南北朝,屈原的精神氣節為士人所尊重,他與端午習俗的傳說也開始不斷豐富起來。
比如,《世說新語·任誕》:「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
製圖:倪雯冰
隋唐時期,端午紀念屈原已經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同,競渡和吃粽子成為端午節的主要內容,賽龍舟是由官府主持的規模盛大、熱鬧非凡的娛樂活動。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祭聖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
看這曲《滿江紅·端陽前作》上闕,能不能感受到當時過節的熱鬧?
聞一多先生曾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中說,端午那天孩子們問起粽子的起源,自己乘機大講了一頓屈原,心裡卻在暗笑。
在他看來,古老的端午祈福習俗,是先民在艱難求生的條件下形成的,當生存不再是問題,它若繼續傳承下去,必須要有新的時代意義。
而屈原形象的注入,無疑賦予了這個節日深刻的精神內涵,也讓端午節有了永恆的生命力。
聞一多最後寫道,「說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我佩服他那無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爭取生得光榮的死終,這謊中有無限的真!」
屈原的一生,是追求理想的一生,他推崇的高尚德行是歷代文人的標杆;他留下的楚辭,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典範。
如今,中國端午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每當端午節吃起粽子、賽起龍舟,我們總會想起那個滿腔熱情、寫下千古名篇的屈原,他的精神,也在這樣的紀念下綿延至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