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紀念日的寄語
2023-11-12 05:30:37 1
今年是七七事變79周年,下面整理了紀念日的寄語,供大家參考。
七七事變紀念日的寄語一
明天是7月7日,使我想起了逃難的往事。我隨我的父母從河南焦作煤礦,逃經漢口,又逆長江西行到重慶天府煤礦,1940年隨父親舉家遷至四川省威遠縣黃荊溝的威遠煤礦。在這個煤礦的子弟小學校中,我讀完了全部小學課程。我們的音樂課所唱的歌曲,至今記憶在心。那些歌曲曾讓我憤慨,曾讓我流淚,也曾讓我立志……。
在這7月7日又要來臨之際,我在清醒中吟唱著這些歌,願同大家共同回味那段讓人心酸、讓人悲憤、讓人痛心、讓人嘆息的歷史年代。也許我國不會再有那樣的局面,但居安思危不是沒有道理的。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現實,君可見南海風波?君可見臺灣尚未回歸?君可見我們釣魚島海域的狂瀾?昨日新疆又生亂事……。
七七事變紀念日的寄語二
各位同志們:
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79周年紀念日。當天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8周年。78年前的今天,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炮轟宛平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標誌著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從此中國進入了最艱巨的抗爭,民族的存亡之戰,多少國人埋身戰火,倒在日寇的屠刀下。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空前災難,激發了中華民族的徹底覺醒和頑強奮起,並由此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今天,我們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一貼在中國臉上的恥辱,有多少人去祭奠。那些血淋淋的歷史,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忘記。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七七事變」不僅是一頁記憶猶新的歷史,更是一段不容許釋懷的歲月。我們記住歷史,目的是讓悲劇不再重演,是告誡人們戰爭的殘酷性,特別是告誡中國人民要自強、上進,不再「秦人之後又復衰之」;同時更是警告日本人,中國人民沒有忘記傷痛,別想再重演歷史,時時窺視我中華大國。
日本人沒有忘記原子彈的傷痛,而中國人民同樣沒有忘記日本對中國的傷根之恨。
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時犯下的滔天罪行,給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也給日本人民留下了無盡創傷。亞洲各國人民和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無不嚴厲譴責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行徑,並且敦促日本政府正視歷史、深刻反省,避免歷史悲劇重演。然而,七十多年過去,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並未結束。從否認野蠻侵略罪行,到參拜二戰戰犯亡靈,再到解禁集體自衛權、架空和平憲法······現實警醒我們,日本右翼勢力有擴展泛濫的趨勢,日本軍國主義有死灰復燃的危險。每年,以色列都大肆公開祭祀被德國納粹分子殺害的猶太人,而且事過五六十年後的今天,以色列特工仍受令在全球範圍內追殺殘餘德國納粹分子。所以,納粹在德國沒有土壤,甚至你在德國一提到「納粹」這兩個字,大家都要色變,立即將話題茬開,生怕與此粘邊洗不掉。所以,德國總理在猶太人哭牆面前跪下去了,德國人和猶太人現在相安無事、互敬互重。而反觀日本,誰承認二戰的醜事誰將登不上主流社會,是政界的馬上下臺,是商界的生意立淡,是學術界的肯定招打擊、威脅,更不要說哪位首相出來公開認罪了,別說認罪,認錯都難。面對日本這樣的態度,我們更要讓世界知道我們的堅定立場。中國政府不能軟弱,軟弱是變相助長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他為窮人翻了身,他在八年抗戰中從未向日本示過弱,他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幸福道路。我相信,在今天,中國政府也不會向日本示弱。
光明前進一分,黑暗便後退一分。今年是中國和印度、緬甸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60周年。今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成為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為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愛好和平並不是縱容罪惡,更不等於委曲求全。中國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將以最大的決心和努力,堅決捍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堅決維護戰後國際秩序,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地區和平穩定。決不允許軍國主義捲土重來,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七七事變紀念日的寄語三
近代以來,日本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僅甲午海戰後的《馬關條約》,中國除開放口岸、割地外,就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近代中國向列強割地賠款多矣。不能不說,中國的賠償,好過了他們,發展了他們。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災難深重的中國卻沒有讓日本賠償損失,這與當時的時局有關,但絕對體現了中國人的寬厚和仁慈。然而,日本政府卻不能像德國那樣對其罪行誠懇地悔過,在教課書裡迴避侵略,在靖國神社參拜甲級戰犯,近年來又拿釣魚島挑釁中國。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於7月7日之際,憶昔思今,心緒難平,因作此詞以寄之。
東瀛蟲島地,欺人太甚,就是個刁蠻。甲午船大戰,黃海雲翻,奪款取臺灣。三七年間,盧溝橋,再起槍彈。從此後、生靈塗炭,受苦又八年。
誠堪,中華仁厚,不索賠償,為蒼生多念。怎奈何、不修寇性,狡辯不完。累累血債難抹去,還於爾,叫爾識看。乖巧處,定能怨去德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