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95周年徵文比賽範文2000字
2023-11-11 22:18:18 2
建黨已經95周年了,這一段輝煌的歲月是我們的見證,我門要一邊紀念一邊銘記。
建黨95周年徵文比賽範文
「有意栽培花滿苑,無私奉獻葉知秋」,東疏鎮第一小學黨支部組織委員、副校長孟現銀就是這片奉獻的「葉」。他具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和堅定的政治信念,從教二十載,他對黨的教育事業始終飽含激情。孟現銀同志在學校分管黨務、德育、安全、食宿等工作,同時任教兩個班的科學課。他管理創新,積極研究和探索適合學校發展的管理措施;他工作務實,「白加黑」、「五加二」是他真實的寫照;他為人正直,待人謙恭,與其他教職工的關係非常和諧。由於工作突出,他先後榮獲「泰安市2013年度課程與教學工作先進個人」、「寧陽縣先進班主任」、「寧陽縣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奉獻之「葉」
黨員必須「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做奉獻。」
「春風化雨育桃李,甘為人梯翼雲天。」東疏鎮第一小學於2010年遷至原東疏中學校址,當時學校田徑場是個窯坑,大風天塵土飛揚,雨天更是一片汪洋,嚴重阻礙了現代學校發展進程。後來,學校班子商議決定必須填平窯坑,建設新的田徑場。正是用人之際,孟現銀主動請纓,承擔起窯坑回填的組織工作。從2012年6月開始,白天,他穿梭于田徑場和教室之間,炎炎烈日把皮膚曬得黝黑黝黑;晚上,他在工地一直到凌晨1點,才獨自騎車15裡路回家,只有漫天的星鬥陪伴。餓了,簡單地吃點饅頭、青菜;渴了,喝杯白開水。雙休日和節假日,老師們都在家休息,而他仍奮鬥在工地,和泥土作伴、與巨石為友。就這樣,一車車的廢料運往窯坑,一片片場地被抬高填實。在他的指揮下,新的田徑場終於在2013年10月提前完工。
2011年4月,學校編排的歌伴舞《讀唐詩》要參加鎮文藝匯演,需製作一個高3米寬2米的「大書本」道具。道具的材質為噴繪,當時市場價格比較高,為了能夠給學校節省開支,校長將聯繫製作道具的任務交給了他。周日天空灰黃颳大風,砂粒漫天飛,吹進人的眼睛、鼻孔。這樣的天氣不宜出戶活動,但他依然騎車外出轉遍了寧陽縣城十五家廣告製作公司,比價格、比質量、比服務,最終以每平米20元的價格拿下,為學校節省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勤奮之「葉」
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奮工作、默默付出,彰顯一名優秀黨員的本色和特質。
「培花解惑真情縱,授藝精明燭淚流。」在迎接市委組織部「五化五星」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工作中,孟現銀主動承擔創建任務,利用周六周日時間嚴格對照標準,進一步整理完善檔案,並以此為契機,將「五化五星」創建與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積極組織支部黨員開展以「行動在崗位,我是領航人」為主題的教研沙龍,探究高效學習方法,努力實現「推出一位領航黨員、豎起一面前進旗幟、帶出一批領航崗位、服務一所幸福學校」的行動目標。
小學科學學科知識包含了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識,沒有這幾方面的專業知識,課堂教學要想做到遊刃有餘是不可能的。要備好一堂科學課,必須查閱大量的資料。所以,合適的科學教師人選非常少。新學期開學前給幾名教師做思想工作,都沒有成功。孟現銀毅然向校長提出,自己願意承擔科學學科的教學任務。但是,對教材內容不熟悉,對專業知識的缺乏等問題,立馬攔住了孟現銀。不過,這些都難不住執著的他。接過科學學科的教學任務後,他認真研究教材,查閱資料,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老教師請教,每天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往返於教室和圖書室之間。就是憑藉著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和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孟現銀任教的科學學科的成績一直在全鎮名列榜首。
堅守之「葉」
「自建校以來,我校安全事故發生率為零。」校長自豪地說。簡單的一句話,是對堅守管理工作的優秀黨員的認可。
走進東疏鎮第一小學的校園,能經常看到這樣一個忙碌、堅守的身影——他或反覆叮嚀學生走路要小心,或在校園的每個角落裡認真地巡查,或細心地撿拾起地上的紙片……「安全工作大於天」,孟現銀本著「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堅決貫徹」的原則做好了學校安全工作。每學期初,他都要與學校管理人員、教職工和學生家長籤訂安全目標責任書,明確各自的職責,將安全工作落實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逐步完善學校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和各項管理措施。從學校每日的校級護導值班到各年級的護導值班情況,從物防「八件套」的配備到視頻監控系統實現校園全覆蓋,從對學生的系列安全教育到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處處體現著孟現銀對學校安全的細緻和耐心。
20xx年的一個周五下午的放學時間,天空下著中雨,在學校門口的蒙館路口上出現了接學生的車輛與大卡車「各不相讓」的局面。見此狀,孟現銀快速來到路口疏通交通。他穿梭於大卡車和家長車輛之間,一個又一個地耐心勸說各種車輛相互禮讓,一遍又一遍地勸說各位家長不要擁擠以免發生交通事故。終於,各種車輛慢慢流動起來,交通堵塞得到緩解。當最後一位家長車輛安全離開時,夜幕已經降臨,而汗水和雨水早已溼透他的衣服,褲子上滿是泥點,鞋子已看不出原樣了。
愛心之「葉」
精心打造「會飛的愛」——關愛留守兒童德育品牌,為關愛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計功名疏利慾,累累碩果喜豐收。」近年來,勞務輸出成為農民求生存圖溫飽、求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隨著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出走,出現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我校的留守兒童多達80名,他們與父母分隔兩地,加上爺爺奶奶的百般溺愛,「留守兒童」變成了「問題兒童」,他們不喜歡學習,作業不能按時完成,總是惹事生非,有很強的厭學情緒,而且這樣的兒童還有增加的趨勢。
針對以上不良現象,孟現銀帶領學生服務中心的教師,積極推進學校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他把「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逐漸構建了「三位一體」(學校、家庭、社會)的留守兒童關愛模式,形成了「學校主抓、家庭參與、社會重視」的齊抓共管的留守兒童教育機制。他精心謀劃,傾力打造「校內留守兒童之家」;帶領全體教師以德育陣地為依託,以活動為載體,為留守兒童創建了「快樂家園」。
20xx年的暑假,學校和社會愛心人士組織部分留守兒童參加外出體驗活動,學生王林聰是其中一個。孟現銀負責提前聯繫工作,打了幾個電話,都未聯繫上王林聰的家長,於是他決定親自去一趟。孟現銀騎自行車10裡路來到學生王林聰家,而了解的情況讓他心寒。沒有父母的關愛、爺爺偏癱無法自理,所有家務都由年近七十歲的奶奶來承擔。而王林聰年少不懂事,喜歡上網玩遊戲,有時甚至逃學到網吧上網。了解這一狀況後,孟現銀第二天再一次來到他家,與王林聰談心,開始孩子不肯說真話,但孟現銀並沒有放棄。通過和顏悅色地和他交流,給他分析網路遊戲的害處,講一些做人的道理,王林聰漸漸地接受了,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在孟現銀鍥而不捨的努力下,王林聰現在已經戒掉了網癮,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新學期,在孟現銀的積極倡導下,學校吸納教師、家委會成員、社會愛心人士組建了「學校關愛留守兒童聯盟」,創造出有利於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校園環境和社會氛圍。
「年年到朱夏,葉葉是清風」,這片葉普通卻不平凡。他堅信:成績永遠屬於過去,牢牢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以春蠶的精神、蠟燭的品格,儘自己的一份力量、責任和擔當,才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合格人民教師永無止境的奉獻與追求。
建黨95周年徵文比賽範文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叫xx,是呼中xx的演講員。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出生在呼中,我的學習和成長曆程,正是呼中經歷改革開放、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的歷程。去年,我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了呼中建設者中的一員。可以說,我是土生土長的呼中人!我更是土生土長的林區人!
很小的時候,我就聽過的故事,聽老師講過劉胡蘭、江姐英勇就義的事跡。長大了,我知道了那鐮刀斧頭鑄成的黨旗,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染成的!是無數先驅者——用決不動搖的共產主義信念接續下來的!黨旗隨著的吶喊,在東方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夢想!如今,中國共產黨那偉岸的形象正影響著整個世界!
一面黨旗就是一部歷史,一面黨旗就是一首戰歌!60年代初,會戰大軍將黨旗插遍氣溫最寒冷、海拔最高的大興安嶺上,從此,黨旗在大森林中高高飄揚!為支援國家建設,這裡夜戰的號子響徹整個森林,各種木材日夜兼程運往全國各地;如今,為支持國家生態建設,這裡的人放下「原子」思想,又重新走進了大森林——他們從「採伐人」變成了「護林人」!從「採伐人」變成了「育林人」!
我想,任何一種文化精品的誕生,都有它特定的歷史內涵。呼中精神,經過了一代又一代建設者的打造和錘鍊,鑄就了時代的最強音——正如鐮刀和鐵錘一樣,緊緊相扣,播種著改革開放的新思想,宣傳著科學發展的新觀念!「發展才是硬道理」,這種強音打破了大森林的寂靜,這種強音詮釋了「活力、和諧、魅力」的呼中精神!
xx年的風雨歷程,使黨旗更加鮮豔;xx年的繼往開來,使社會更加穩定!xx年的科學發展,使人民更加富足!凝視著黨旗,我們會被她莊嚴而崇高的形象所打動;凝視著黨旗,我們會聽到9x年來,這個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前進的足音;凝視著黨旗,我們會感受到素有「中國北極明珠」之稱的呼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不想說呼中如何科學謀劃,調整結構,積極實施「四大戰略」、發展「六大接續產業」,大興替代產業的發展;不想說呼中如何打造「小北歐」,僅用3年時間完成新建樓房x棟,平房改造x棟,惠及x戶居民,還有x萬平方米惠民工程在緊張進行中;不想說呼中如何打造中國偃松之鄉、寒帶黑木耳之鄉,以精品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推動呼中經濟跨越發展……我不想說的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只想說在大森林中高高飄揚的黨旗,無比鮮豔、無比堅強!
一面黨旗就是一部歷史,一面黨旗就是一首戰歌!呼中精神鼓舞著我,激勵著我。在我心中,呼中的每一處都飄揚著黨旗——呼中各行各業,生機勃勃,競相發展,呼中區委正在譜寫著經濟轉型、生態崛起的新篇章!在我心中,呼中的每一處都飄揚著黨旗——人們不再向大山索取什麼,他們經過痛定思痛的抉擇後,毅然把目光定位到很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