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南北勢力現狀(越南南北派系的來歷和矛盾究竟是什麼)
2023-11-02 07:42:46 3
1975年4月21日,南越總統阮文紹宣布辭職,這標誌著南越政權正式垮臺,分裂了半個世紀之久的越南最終實現了統一 。
儘管北越完成了統一,但當時的北越政府並沒有把南方人民當失敗者看待,相反,他們還在多方面給予南越人民支持。按理說,這樣的政策會有助於國家統一,可實際上卻造成了南北方揮之不斷的矛盾,這種現實與歷史的考量著實有些匪夷所思。
越南統一後,越共內部很快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也就是南方派和北方派的開端。
據資料記載,50年代初越共內部領導人的分歧就已凸現,當時北越建立後,胡志明作為國家主席掌控政權,北方派代表長徵擔任越共,而南方的實權人物黎筍則長期把控南方政局。1956年以後,長徵由於在「土改」中殺人過多,被迫下臺,胡志明為平衡派系矛盾,親自兼任了的職務。
1960年,黎筍趁胡志明長期在國外活動,慢慢奪取了國家權力。儘管胡志明為制衡南方派,曾安排范文同作為國家總理在派系中「摻沙子」,但沒想到范文同是個牆頭草,見風聲不對很快倒向了黎筍。就這樣,北方派的生存空間瞬間被擠壓,甚至連武元甲掌控的軍方都被黎筍所滲透。
1986年,黎筍壽終正寢,他的老對手長徵再次上位,這一權力洗牌對之後的越南政壇產生了深遠影響。長徵掌權後,不僅糾正了黎筍時期推行的「霸權路線」,還親自扶持改革派阮文靈出馬,將越南送進了現代化的大門。
越南實行革新開放後,南方派由於地處對外開放的大門,所以他們同外界的聯繫也比較緊密,思想也逐漸向西方發達國家靠攏。正因為如此,南方派長期對傳統國家體制表示不滿,認為國家應進行新一輪體制改革。與此相反的是,北方派大多從事黨務宣傳工作,思想相對保守,在國內素有「保守派」的稱號。
長期以來,受經濟發展的影響,越南南北方人民的生活水平參差不齊。在統一之前,北方屬於共產主義思想的大本營,南方則屬於資本主義,這對之後雙方人民內心思想的分裂或多或少是有影響的。這種理念方式在歷屆國家政權的分配中都有體現,而權力的布局又會對國家發展產生影響,這樣一來,南北方的權力衝突自然越發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為維護黨內團結,越共黨內拋棄了領導人集中決策的國家體制,代之以「馬車式」的領導體制。這種所謂地區分配的政治原則表現為:越共一職由北方派人士擔任,主要掌管黨內的意識形態宣傳工作,而南方派則以國家總理為陣地,主抓國家的經濟建設。除此之外,國家主席和國會主席通常由胡志明的家鄉人擔任(即中部出身的幹部),這就是越南政壇的「四駕馬車」。
一般來說,北方派在意識形態上屬於傳統的社會主義派,而南方派則傾向於效仿美國等西方國家,推進激進的市場化改革。由於「南北黨」現象的出現,越共內部始終存在權力分野的亂局,它直接導致了越共內部中樞的結構性矛盾。
東歐劇變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越共內部的機會主義者也隨之抬頭。這些民族主義者鼓吹西方的那一套體制,主張實行政治多元化的發展道路,持這種觀點的以南方派人士居多。進入新世紀之後,越南的集體決策體制越發明顯,這直接使南北實力均衡的傳統得以延續。
儘管南北方的爭執主要聚焦於國家體制的變化,可實際上,無論是北方派還是南方派,他們在維護國家利益這一問題上的態度卻趨於一致。因此,人們習慣的「親美派」和「親華派」的劃分,並不能反映越南對華政策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