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道主典故的來歷簡介(東道主一詞的來歷)
2023-11-02 07:10:08 1
朋友相見,常常客套一番:「哪天,我做個東,大家一起聊聊」。做個東,就是做東道主。請個客,就是儘儘東道主之誼。那麼,這個「東道主」一詞是怎麼來的呢?
上過中學的人,都記得課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燭之武退秦師》。講的是,公元前630年,晉國以「鄭國對晉文公不敬,腳踏晉楚兩隻船」為由,聯合秦國一起圍攻鄭國。
圖片來自網絡
在生死存亡關頭,鄭國的一位小官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顧個人安危,孤身潛入秦營與秦穆公談判,從正反幾方面為秦國分析攻鄭利弊,使秦國心悅誠服地從鄭國撤兵。晉國見盟軍分裂,也無奈地收兵回國。一場危機就此解除。
圖片來自網絡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外交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也刻畫了燭之武不僅能洞察時局、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臨危不懼,是一位優秀外交家的形象。不過,這不是本文要講的重點。
圖片來自網絡
看原文,燭之武對秦伯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意思是,(滅亡鄭國對秦國沒有任何好處。)但如果放過鄭國,讓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隨時可以為貴國往來東方的使者提供給他們需要的物品,幫他們解除睏乏。這對您有什麼壞處呢?
明白了吧?東道主,原意指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後泛指招待賓客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