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的民族團結故事(德宏民族團結月40年)
2023-11-02 03:07:10 1
傣劇的發源地和「光邦」鼓舞之鄉;素有「中華翡翠毛料城」「中國堅果之鄉」「物種基因寶庫」等盛譽;被列為國家二類口岸,是我國通往印度洋最近的陸路通道之一……特殊的區位、良好的生態和特有的人文風情,讓地處雲南省西南部的盈江縣獨具魅力。
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以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5種世居少數民族為主的26個民族在盈江匯聚紮根,各族兒女心手相連、守望相助、團結奮鬥,描繪了一幅民族團結、經濟發展、邊疆穩固的生動畫卷。
共同繁榮發展
邁向民族團結進步康莊大道
盈江縣舊城鎮大寨村是一個以傣族為主的傳統村落,古稱「龍口寨」,是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的貿易集散地之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大寨村圍繞「生態美村、旅遊富村、文化興村」的發展思路,全力推動美麗村莊建設和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傣家人的幸福道路越走越寬。
位於中緬邊境洪崩河畔的太平鎮石梯村民小組,則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鳥類資源,在村內因地制宜建成「鳥點」,鼓勵引導群眾發展「林木 林旅 林下」綠色立體循環經濟,各族群眾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一座座村莊的蝶變,一個個產業的崛起,一張張笑臉的綻放……詮釋著盈江縣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的內涵所在。
一直以來,盈江縣堅決落實中央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壯大、公共服務提升、村寨環境整治、群眾素質提高等方面的投入,全縣109個村(社區)全部通路、電、水、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有了村級活動場所、衛生室、安居房、致富產業。
同時,盈江縣持續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各族群眾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族團結 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成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將生態綠色發展的成果充分共享,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堅持廣泛交融
打造共建共享幸福家園
綠色植物環繞、特色民居錯落有致、柏油路巷道縱橫交錯……這裡是舊城鎮五和家園,漢族、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等5個民族聚居於此,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在五和家園,各民族房屋的醒目位置是景頗族犀鳥、傈僳族弩箭等獨具本民族特色的標誌;統一建設的開放式庭院,大家出門就能見面,見面就能打招呼。
五和家園,正是盈江縣各民族共居共事共樂、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
盈江縣始終努力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構建相互嵌入式的從業結構、文化教育結構和社區環境。在城鄉發展、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整族幫扶中優化公共服務,各族群眾同村共莊、相鄰共居,各族學生同班共校,各族群眾互尊互信、互學互幫,尊重差異、開放包容;同時,鼓勵各族群眾在縣內外、城市間雙向流動,構建流出地和流入地對接協作工作格局。
充分利用地緣相近、民族同宗、文化同源的優勢,盈江縣採取以「會」聚僑、以「文」聚僑、以「節」聚僑、以「慈善」聚僑等多形式、多渠道,開展與華人華僑的聯誼工作,畫好海內外中華兒女最大最美同心圓;充分依託中緬跨境民族共同的歷史淵源、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相近的生活習慣,齊心共繪「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攜手抗疫」新篇章……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盈江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交融格局。
增強文化認同
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走進盈江國家溼地公園,剪紙、傣劇等各種元素隨處可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與樹林、竹林、蘆葦相映成趣。
在這裡,不時會組織非遺傳承人和群眾演員進行光梆、象腳鼓舞、目瑙縱歌等表演;在國慶、中秋、春節及當地民族節慶日,還會開展豐富的活動展示傣族剪紙、傣文書法、光邦製作、民族刺繡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立足民族文化資源,依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盈江縣大力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5個非遺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目錄,21個非遺項目入選省級、州級非遺項目目錄;有省、州、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34個,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斷增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盈江縣精心創作一批文藝作品,傣劇《刀安仁》榮獲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戲劇會演劇目金獎;《共同的家園》系列紀錄片、《5個民族攜手變成一家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盈江》等主題短片成為了激發全縣各族群眾崇德向善、互幫互助的「助推器」。
同時,盈江縣積極組織開展「五用」「五化」宣講活動,黨的創新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飛入百姓家」,「五微、五土」「快板山歌宣講隊」理論宣講品牌得到省州推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實現三級陣地全覆蓋,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強大合力。
厚植家國情懷
共繪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
金秋時節,走進盈江縣邊境一線,一個個乾淨整潔、各具特色的邊境村寨映入眼帘。
盈江縣地處中緬邊境,有9個涉邊鄉鎮,22個抵邊行政村,93個抵邊村民小組,境內有100餘條大小通道、便道與境外相通,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盈江縣各族兒女戍邊衛國的神聖使命。
立足於邊境民族地區「多元一體」格局,盈江縣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貫穿幹部教育、黨員教育和國民教育全過程,深入挖掘刀安仁守土抗英等戍邊衛國鮮活教材,講好盈江守土固邊故事;常態化開展「同升一面旗、同唱祖國好、牽手走邊關」活動,「漫畫 山歌 快板」形式把村寨沿路圍欄、農戶院牆打造為政策明白牆、感恩教育文化牆……
穿梭在青山綠水間,無不感受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不忘共產黨」「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已深深浸潤於盈江各族幹部群眾血脈之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盈江縣各族幹部群眾同心同行,攜手織牢織密邊境、社區、境外「三張」疫情防控網,「鎮守邊關、視死如歸」「我的國,我的家,我來守」的錚錚誓言響徹祖國邊疆,湧現出「90歲老黨員請纓守邊」「邊關抗疫英雄衛士——傈僳族青年早愛國」等一批感人的先進典型,生動體現了盈江各族人民守土固邊的家國情懷、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和築牢祖國西南安全屏障的堅定決心。
2020年7月,盈江縣被命名為雲南省第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截至目前,全縣2個鄉鎮和1名個人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個人,197個單位被命名為省、州、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6個單位和20名個人受到省、州表彰……如今的盈江縣,示範創建工作亮點紛呈、成效顯著,各族兒女正以昂揚的姿態,力爭在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土固邊強邊和加快推動民族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方面作出新示範,奮力譜寫好盈江各族兒女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雲報全媒體記者 胡嬌 譚雅竹 管毓樹 吳沛釗 段蘇航 馬楠
責任編輯 易科彥
責任校對 袁熙
主編 何曉宇
終審 陳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