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齊康談雨花臺建設(中科院院士齊康談雨花臺建設)
2023-11-01 11:22:57 1
中科院院士齊康談雨花臺建設?宏偉壯觀的雨花臺烈士陵園,寄託著人們對先烈的綿綿哀思,併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名錄清明節期間,南報融媒體記者專訪了它的主要設計者——中國當代傑出的建築設計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今年90歲高齡的齊康,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中科院院士齊康談雨花臺建設?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科院院士齊康談雨花臺建設
宏偉壯觀的雨花臺烈士陵園,寄託著人們對先烈的綿綿哀思,併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名錄。清明節期間,南報融媒體記者專訪了它的主要設計者——中國當代傑出的建築設計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今年90歲高齡的齊康。
齊康1948年考入中央大學建築系,雨花英烈成貽賓、程履繹都是他的校友。這些「紅色印記」伴隨著齊康的成長,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49年4月19日,成貽賓等人犧牲後,全體師生悲痛不已。「我們學生一邊哭,一路跟著棺材送行,一直走到雨花臺,把烈士落葬了。」齊康回憶說。
1982年,齊康所參與設計的第一個紅色建築,就是與他的老師,著名建築大師楊廷寶合作的雨花臺烈士陵園總體建設規劃項目。當項目進行了一小半的時候,老師去世了。1983年,齊康接手恩師的未竟事業,主持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碑)的總體規劃和建築群設計。
如今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門上方的「日月同輝」大型花崗巖浮雕十分醒目。「日月同輝」是紀念館的館徽,中心為一圓球,四周為行星圍繞圓球運轉軌跡,象徵著英烈精神與河山共存,與日月同輝。
「日月同輝」的靈感,是齊老的妙手偶得。「有一天,我給建築學院的學生們上課,看到一個渦旋,從它的圖案上,我聯想到了星球、宇宙,想到了可以用它來寓意烈士精神的永恆和偉大。」齊康說。
雨花臺最早立的烈士紀念碑僅有6.8米高。而今天大家看到的高達42.3米的紀念碑,則是齊康當初的設計。「最初專家們考慮到綠化、整體協調等問題,覺得高度不能超過17米。但最後我堅持做了42.3米,用這個數字來寓指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日。」齊康說。
有心人會注意到,紀念館屋頂的琉璃瓦,不是常見的綠色,而是白色的。「我覺得烈士的品格潔白無瑕,所以就建議把琉璃瓦改成白的。」齊康說,「我在雨花臺做的每一個設計工程,我都想著,既要傳承,也要轉化、創新。」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子俊 通訊員 張璐 周菲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