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是中華民國第幾屆總統?他是如何當上總統的?如何評價徐世昌?
2023-11-11 05:50:12 2
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生於公元1855年,去世於公元1939年,是晚清時期著名大臣,民國時任總統。徐世昌自清朝末年之時,就已經與袁世凱交好,兩人一文一武,互為倚重,在朝中形成一個極為堅固的聯盟。
我們都知道袁世凱是清朝末年權臣,後來也是在他的出力之下,清朝王室選擇了退位。「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何以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因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思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為總理大臣,值此新陳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這一詔書的頒布,代表了清朝的滅亡。
在宣統帝頒布退位詔書之後,袁世凱因為既有逼迫清廷退位之功,又有促成南北議和之舉,所以攜大功,成功選舉成為中華民國的第一任總統。
第一任總統是袁世凱,而第二任總統則正是與袁世凱交好的徐世昌。這個承繼關係中,並沒有徐袁兩人私交的原因。實際上袁世凱後期期望復闢,徐世昌就已經開始疏遠袁世凱了。徐世昌之所以會成為中華民國的第二任總統,有一句話最貼切,那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沒錯,徐世昌得以登上總統之位,純粹算的上是撿便宜了。
民國七年,中華民國開始選舉第二屆總統。當時以段祺瑞和馮國璋為首的兩方勢力,相互對抗,都將目光放在了總統之位上。但是兩方勢力相當,僵持不下,實在沒有辦法分出一個高低來。
這個時候一向都是兩面討好,並且還曾經應黎元洪和段祺瑞之請調解過「府院之爭」的徐世昌,便成為了總統的「理想人選」。在兩方勢力的鞏固通默許之下,徐世昌成為了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徐世昌這樣當上總統,不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結果嗎!
國民政府曾經讚揚徐世昌:「徐世昌,國之耆宿,望重群倫。比年息影津門,優遊道素。寇臨華北,屢思威脅利誘,逞劂陰謀,獨能不屈不撓,凜然自守,亮風高節,有識同欽。」
徐世昌能夠登上在清朝和民國兩個時期都登上高位,自然有著讓人欽佩的優點,但是圍繞徐世昌這個人,最明顯的一個特點便是「兩面派」。
徐世昌是一個非常圓滑的人,十分清楚時勢,因此他能很快的調轉矛頭。加之他性格內的謹慎小心,在人際交往方面也通常是留有退路。
早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徐世昌就已經認識到了清廷的末路。所以這個時候的他,雖然仍然能與舊派勢力保持良好的關係,但實際上已經開始接觸新派人士,並且嘗試性的作出了許多革新的政策。後來清廷滅亡之後,他果然在民國也混得極好。
其次,我們都知道徐世昌和袁世凱來兩人在微末之時就已經相識,並且長期以來都保持著比較默契的關係,在朝廷之上互為倚重。民國之時,徐世昌還是袁世凱重要的左膀右臂。但實際上徐世昌和袁世凱在交往的同時,還是有所保留的。後來袁世凱復闢帝制,心裡清楚知道此事絕不可行的徐世昌,迅速與袁世凱疏遠。
最後徐世昌能夠當上第二任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就已經說明了他兩面逢源的特性。另外他在當大總統之前,甚至還不忘拉攏晚清舊臣。在就位之前,他特地去尋求溥儀的同意。當溥儀說可的時候,徐世昌才登上總統之位。
所以說,圍繞在徐世昌個人性格中,最大的一個特點便是圓滑討巧,兩面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