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地域文化(中南半島的藝術融合)
2023-11-11 10:40:10 4
人類文化的發展史中,也不可避免會經歷野蠻、屠殺和戰爭,可有過了災難教訓,方能站在人類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促使理性和文明的進步。
16世紀開始緬甸和泰國這兩個國家爆發了極為激烈的戰爭,在戰爭的過程中也同樣伴隨著藝術層面的融合。
其中,宗教藝術融合、音樂融合交流、歌舞劇融合都包含在其中。
公元前後,佛教以及印度教先後從印度傳到東南亞。
後來,於公元4世紀所創建的印度笈多王朝以及公元8世紀所建立的帕拉王朝都先後給東南亞文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因此,中南半島各國人民都信仰佛教。
結合佛教慈悲、善良、寬容、不殺生的理念,這些信仰佛教的國家理論上是不該互相傷害的,可佛教並沒有給這裡的人民帶來和平與安寧,戰爭的發起者也總是兇殘和殘暴。
16世紀中期,暹羅王獲得白象,這是一種吉祥的象徵,緬王莽應龍對此也感興趣,在遭到拒絕後立即進攻暹羅。
兩個國家的矛盾越來越大,卻並沒有影響到佛教在兩國之間的發展,反而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比如在1575年,緬王自錫蘭迎請佛牙,以振興佛教,除了信仰之外,這也對維護統治有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1581年的統計,緬甸16個城鎮中的人口還不到28000戶,南部有限的人口和經濟力量並不能使得不斷擴張中的王朝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力量,那麼用宗教來加強民眾的認同感,對於緬王來說確實也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泰國也深受佛教的影響,佛教在泰國已經深入到民眾的血液和文化當中,這從建築上也有著極為重要的體現。
臥佛寺就是16世紀末被建成的,這也是泰國現存的最大的古代寺廟之一,位於曼谷室內。
不過,泰國主要信奉的是小乘佛教,為南傳佛教的一種分支,在教義上,小乘佛教也強調自度和出家修行。
戰爭的過程中,緬甸曾在徵服阿瑜陀耶後擄走了大量的人口,人口就蘊含著思想,這也對宗教文化產生著重大影響,相互之間的交流,也會體現在建築和其他文學作品當中。
後來鄭信恢復了泰國領土,思想上雖主要為「中國帝王思想」,可他依舊為佛教的重興作了大量的工作,並且不遺餘力地去維護佛教,還下令搜集大量的藏經文,建造了佛寺。
就算戰爭一直持續了3個世紀左右,佛教在這兩個國家之間一直都沒有改變過,並且越來越絢爛。
根據資料,在1910年的時候,佛教信徒已經有1.38億人口,其中多數都集中在亞洲各國之間。
而100年後的2010年,佛教信徒人口數已經達到了4.95億。
這些龐大的信徒數當中,泰國的信奉人數暫時居第二,在2010年的時候,泰國佛教人口有6442萬人,佔據總人口的93%左右,在全球佛教人口當中也有13%的佔比。
而緬甸方面,是第四大佛教人口國,2010年之時有3841萬人信奉,在全球人口中佔比8%左右,在全國人口比重中也高達80%。
在音樂融合方面,無論是泰國還是緬甸都有這方面的歷史習慣。
14世紀泰國和柬埔寨發生戰爭,泰國獲勝後幾乎將所有柬埔寨宮廷藝人俘虜到泰國去,從此柬埔寨的表演成為了泰國文化的一個部分。
1563年,緬王勃印囊在徵戰暹羅獲勝後,也將大量暹羅的手工藝人、音樂家以及舞蹈家帶回了勃固,並為緬甸的統治階級服務,從此,泰國藝術作為一個流派,對緬甸的音樂和舞蹈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緬甸傳統的音樂主要以聲樂為基礎,樂隊所演奏的音樂大多來自古典歌曲集《瑪哈基達》,該歌曲收錄了500多首古典聲樂曲。
泰國也有很多與眾不同樂器,他們以金屬打擊樂器為中心的合奏音樂為主體。
如大圍鑼就是由16個小釜鑼構成的,按照音高順序水平放置在一個圓形的藤支架上,演奏者手持兩個槌坐在藤圈內擊奏,音域為2個八度加大二度。
小圍鑼的形制和音域與大圍鑼極為相似,只是規格比較小,音區比大圍鑼高一個8度,通常只是在大、中型樂隊中使用。
除此之外,還有中圍鑼和孟式圍鑼,前者的音量比較弱,僅僅用於以弦樂器為主的馬何裡樂隊中,後者的形狀頗為特別,支架是直立的半月形。
在戰爭結束以後,緬甸人也讓泰國藝術作為了一個流派,開始在緬甸的宮廷當中表演。
久而久之,後來緬甸的歌舞戲劇文化中,也能感受到明顯的泰國藝術成分。
泰國古典音樂中的「瑜陀耶」曲也很容易被誤解為是泰國的音樂,實際上,緬甸的「瑜陀耶」曲當中並沒有什麼泰國的音樂元素。
之所以這種曲子被冠以一個和泰國古王朝相關的曲子,本質上也是因為《瑪哈基達》當中的歌曲大量收集了這類古典歌曲中的歌詞內容,這也屬於是介紹泰國文學、功德、詩歌等抒情文化。
可樂曲本身還是按照緬甸音樂風格所演唱的。
而緬甸也遭遇過戰亂和泰國的進攻,特別是在16世紀中「有來有回」,緬甸的傳統音樂形式也是被保留下來了的。
緬甸的國寶戲劇是「木偶戲」,其樂隊採用的是在緬甸普遍流行的叫做桑旺樂隊,演出的劇目也大多和緬甸傳統神話故事有關,採用了木偶表演、歌唱和樂隊的形式。
別說是在16世紀了,即便後來緬甸遭遇了外來的殖民侵略,這種傳統都依舊保持著輝煌,這種情況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才有所削弱。
中南半島上持續多年的戰爭過程中,文化會產生結束、碰撞和交融,可是卻並沒有出現勝利者會強迫失敗者必須歸順於戰勝者的文化,或者將戰敗者的文化給遺棄掉,由勝利者文化所取代。
泰國在歷史中本就汲取過柬埔寨的音樂,以至於後來在民間的表演過程中還是有著影子,並不斷被傳承了下去。
緬甸也是如此,即使他們多次徵服過泰國,可還是保留了對方的音樂,同時也並沒有減弱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傳承。
不遠處的寮國和泰國的古典音樂就是一個體系之下的,可他們民族之間的傳統音樂也並非完全相同,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交流融合過程中,還始終保持著對於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
如今,泰國和緬甸的合作更是與日俱增,根據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這為期一年的泰國和緬甸經貿合作數據來看,兩國邊境貿易總額已經高達41.101億美元,其中緬甸的出口額為29.73億美元,進口額是11.37億美元;而從2020年開始,泰國開始向緬甸購入每年1000萬噸左右的優質大米。
歌舞劇也是東南亞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在16世紀的戰爭過程中,雙方也在這個領域有所融合。
緬甸宮廷劇的開端,其實也開始於1558年。
這一年,緬甸徵服了清邁,一些藝術家被帶回了緬甸的宮中,演出的方式也基本和過去相同,後來,緬甸的古劇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若是沒有戰爭,那麼緬甸的古劇還得往後推遲很久。
在緬甸最早發現的古劇本就是《紅寶石眼神馬》,貢榜王朝波道帕耶曾派出過音樂家和詩人專門前往泰國、柬埔寨等地考察戲劇和劇本,這也使得緬甸的宮廷劇有了全面的發展。
對於兩個國家的民眾而言,雙方的戲劇文化也總會有著共同的欣賞點。
泰國的古典舞和戲劇可謂是「混為一種」不可分割,古典舞中最為著名的是「孔」面具劇,該劇也是從印度廟的印度廟的典禮和舞蹈當中演變過來的,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在戰爭的過程中的故事,也很容易被後代的藝術家們加以創作。
拉瑪一世王登基後,為拯救在緬甸大火下遭遇重創的泰國古典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個時代,先後誕生出《拉瑪堅》、《達朗》、《烏納魯》,以及紀錄泰國出兵同緬甸作戰故事的《戰緬甸塔丁當記行詩》。
而緬甸的歌舞劇中,也能看到一些和泰國有關的影子。
他們傳統的歌舞劇是從古典劇、羅摩劇以及阿迎戲中派生而來的,比如「羅摩」劇就是專演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片段,受到了古代暹羅舞的很多影響,這種舞步舞姿修長,嫵媚動人。
此外,緬甸和泰國中都同樣有著很多的佛教徒,因此緬甸的舞蹈和印度舞蹈以及泰舞中的特點較為類似,重要的特點就是手指動作嚴格限制、動作雜技化以及腿部動作有力。
而緬甸傳統舞蹈的動作大多都源自古代的傀儡戲,因此有些動作有著逗趣和詼諧的感覺,但也表現出了女性柔美溫婉的特點。
歌舞劇中,兩國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總體上泰國的起步要比緬甸早,不過這種文化影響也是「隱性」的,緬甸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也確實是從16世紀時擄走的那一批藝術家開始的。
在相互影響的同時,兩個國家在文化領域還是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泰緬戰爭看中南半島的藝術融合 東南亞民族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