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章上的一字之差
2023-11-07 02:19:22 1
公元1854年,清鹹豐四年,太平軍一路進攻勢如破竹,湖南湖北接連告急。無奈之下,鹹豐帝只得再次傳旨曾國藩,要求湘軍全面出戰。
在此之前,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等清朝正規軍,都不是太平軍的對手。領軍前去鎮壓的將領有廣西提督向榮、巡撫周天爵、廣州副都統烏蘭泰、欽差大臣陸建瀛等,均吃了大敗仗。眼看湖南湖北接連告急,鹹豐帝在京城坐立不安,所以,不得不再次傳旨,懇求此前總是以「操練尚未準備穩妥,出戰還需時日」為理由拒不出戰的曾國藩。
然而,當皇帝的聖旨還沒有傳達到衡州,曾國藩卻已率領一萬七千人的湘軍啟程,放棄形勢危急的長沙,前赴湘潭。此前萬般推諉的曾國藩,為什麼這次表現得如此積極?原來,以前曾國藩一是想看綠營軍的笑話,二是湘軍組建不久,萬事未妥,尚不宜出戰。而這次,湘軍已近兩萬人之眾,且厲兵秣馬已久,操練亦有多日,是時候該是自己露兩手的時候了。
曾國藩剛到湘潭不久,就接到所謂的可靠情報,說靖港一地太平軍防備空虛。曾國藩大喜,遂決定率軍偷襲靖港,以期此戰告捷,振奮軍心。
是日,曾國藩親率湘軍戰船40艘順江而下,抵達上遊白沙洲。當大隊湘軍水師直撲太平軍營時,卻發現居然是一個空城計。瞬時,曾國藩明白上當了。結果,只聽一聲炮響,蘆葦蕩中數百條太平軍的漁船衝出,而湘軍炮口距離太近,根本不能發揮半點作用。在隨從的拼死掩護下,曾國藩率眾撤退。
撤退過程中,曾國藩想起起初嶽州和寧鄉的失利已讓自己無顏,今朝靖港再度敗北,一頭扎進了水中欲自殺。若不是隨從及時救了上來,怕是一命嗚呼了。
一年後,即公元1855年,鹹豐五年,曾國藩湘軍與太平軍石達開於江西湖口再度交戰。儘管戰前曾國藩幾度深思熟慮,最終還是大敗於太平軍手下。僥倖逃脫的曾國藩思往昔,想今日,是越想越羞愧,越羞愧就更感到難以見人。遂在逃跑途中,又一頭扎進了水中自殺。結果,再度為隨從所救。
曾國藩回到南昌城,感到再也無顏面對他人。即使再有雄心東山再起,只怕鹹豐帝也饒不了連番戰敗的自己。於是,曾國藩親筆寫下遺書,並欲擬一份奏章上報朝廷,希望能再爭得一次機會。若朝廷答應,則再度和太平軍決戰。若朝廷不再信任自己,則遺書正好派上用場。曾國藩將奏章寫好,交給了師爺馬家鼎,其中有一句「臣軍屢戰屢北(敗)」。馬家鼎看到此處,內心一動,覺得「屢戰屢北」詞意頹唐,消極之至,遂私下裡另擬一份,且修改了其中一字,將「戰」和「北」的位置顛倒了一下,即成「屢北(敗)屢戰」。
鹹豐帝接到曾國藩奏章,本因連番敗仗感到懊惱,臉上陰雲未散。但當鹹豐帝看到「屢敗屢戰」四字時,競突然陰霾散去,稱讚曾國藩雖連遭戰敗,但忠勇可嘉,其心不滅。於是,鹹豐帝不僅沒有嚴處曾國藩,反而更加予以重用。
曾國藩得知,大喜過望。正巧當時,太平軍發生內訌,曾國藩瞅準這個大好時機,利用對方的分化,與太平軍轉戰數省,終將其一網殲滅。
「屢戰屢北」反映出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的悲觀情緒,而「屢北屢戰」卻是毫不氣餒、百折不撓的堅強代言。若不是馬家鼎貌似輕微的一點改動,怕是鹹豐帝會棄曾國藩於一旁,永不再用,甚至嚴處重罰了。那樣,曾國藩官場上再老謀深算,再處心積慮,只怕也會因為不能東山再起而永遠背上「常敗將軍」的罵名了。果真如此,歷史長河裡的他,也會少了很多閃光的浪花。
看來,曾國藩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能說與這一字之差沒有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