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關於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2023-07-27 15:39:08

  一個個感動人物,一件件感動的事都湧現在腦海中。下面是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範文,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20xx年關於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一:

  看著這些感動中國人物和他們的英勇事跡介紹,看後我非常感動,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動,眼淚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去學習和深思。正是有了他們捨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才使我們現在過上了幸福安穩的生活。

  20xx年

  「飛鯊」殲-15,國之利器,航母戰鬥力核心。

  關於殲-15,在人們的記憶中,定格著這樣一份輝煌——

  2012年11月23日,戴明盟駕駛「飛鯊」戰機首次在航母遼寧艦上起降,用一道完美的弧線開啟了中國航母時代。

  今天,我們講述這樣一份悲壯——

  2016年4月27日12時59分,29歲的飛行員張超在陸基模擬著艦訓練時,因戰機突發機械故障,壯烈犧牲。

  驚天一落是英雄。折翼跑道亦是英雄。

  張超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中國航母事業立起了一座熠熠閃光的「航標」!

  今天,讓我們走近這位平凡的英雄。

  拼力一搏悲憾海天

  生死瞬間,他第一時間選擇了挽救戰機,放棄了跳傘

  一切來得太突然。

  前一秒,看到張超駕駛戰機精準著陸,著艦指揮官王亮打出了「優秀」評分。

  後一秒,已經接地的飛機竟然傳來故障告警!

  接下來發生的這一幕,讓所有人猝不及防:機頭急速上仰,飛機瞬間離開地面,緊接著,高高仰起的機身迅速下墜……

  「跳傘!跳傘!」時間太短,高度太低,傘還沒有完全打開,張超便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這本該是一次完美的飛行。

  飛行員丁陽還記得,出發前,張超向他眉毛一揚:「陽哥,看我的,一準拿個優秀!」

  那是當天最後一個飛行架次。之前,張超已連續完成兩個架次的超低空飛行。

  作為海軍超常規培養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之一,張超僅用一年就完成了從陸基飛行向艦基飛行的轉變。他,甚至得到了他仰慕的偶像——「『飛鯊』第一人」戴明盟的點讚。

  滑躍起飛,躍升,建立「著艦航線」……張超熟練駕駛戰機,起落之間行雲流水。

  誰能想到,這個架次,竟是張超在天空中飛出的最後航跡!

  濃煙中,救護車疾馳而來。忍著劇痛,張超斷斷續續地說:「我是不是不能再飛了……」

  然而,一切都來不及了——因傷勢過重,張超壯烈犧牲。

  回憶這一幕,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參謀長張葉說:「最後時刻,張超的眼神有對生的依戀,更多的是一種不甘心。」

  張超這不甘心的眼神,只有戰友才能深刻體會——「上艦」是他渴望已久的夢想。

  在生命最後時刻,張超最難以割捨的依舊是這個夢想!此刻,他離實現這個夢想,僅僅剩下7個飛行訓練架次!

  「他倒在了距離夢想咫尺之遙的地方。」戴明盟痛心地說,一年多前選拔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的時候,張超熱切的眼神打動了他。

  國外報告顯示,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的風險係數是航天員的5倍、普通飛行員的20倍。

  當時,戴明盟問:你知不知道風險?年輕的張超沒有絲毫猶豫,連說了三個「想」:「想跟著您飛,想飛艦載機,想上航母!」

  每看一次事發視頻,戰友們的眼眶就要紅一次——

  短短4.4秒,生死一瞬,張超首先選擇了「推桿」,拼盡全力挽救飛機。正是這個選擇,讓他錯過了跳傘自救的最佳時機!

  生死之界,一念之間。張超拼力一搏,悲憾海天。

  戴明盟,這位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試飛英雄,為他落淚了。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同屋室友艾群從小就很少哭,可那幾天,他一想起張超悲壯的那一幕,就淚流不止。

  面對記者,他哽咽著說:「每一天,我和他都是一前一後出去,一前一後回來。可這一次,我回來了,兄弟卻沒能回來。我真心地想他。」

  英雄平凡笑容難忘

  他燦爛如陽光的微笑,定格在戰友的記憶中

  在戰友的眼中,張超是平凡的——

  他和同齡人一樣,喜歡在微信裡秀恩愛、秀女兒,喜歡分享心靈雞湯;他喜歡打籃球、喜歡看NBA,喜歡自己的偶像;他也喜歡打遊戲,是個「癮大技術差的傢伙」……

  出事的頭一天晚上,他還對戰友裴英傑說:「不知為啥,這幾天特別想念寶貝女兒。」

  「如果不是這次瞬間的壯舉,張超依舊是平凡的。」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政委趙雲峰說,他和大家一樣,每天默默無聞地為國飛行,默默無聞地追求著航母夢想。

  他走了,但他燦爛如陽光的微笑,定格在戰友的記憶中——

  「他笑起來,有兩個酒窩。」機務班長楊風強說,每次碰到,張超都一口一個「老班長」地喊著。

  「批評他,他也笑著。」在團參謀長徐英眼裡,張超「臉皮有點厚」:等你批評完了,他馬上拉著你問這問那,直到把問題弄明白。

  「他的笑,感覺很溫暖。」戰友孫明傑說,有段時間他因陷入飛行瓶頸而苦惱,張超笑著安慰:「不要著急,我當初比你還笨呢。」

  在飯堂裡,繪聲繪色說笑話逗大家開心的是他;訓練場上,面對風險依舊微笑的還是他……

  如今,回味這些揮之不去的笑容,戰友們才意識到,這張笑臉背後是如山的堅強。

  艦載戰鬥機著艦飛行有多難?「我們需要徵服的是一座陡峭的山峰,向上攀爬每一步都須拼盡全力。」戰友袁偉這樣說,來之前他們是三代機的飛行尖子,來到這裡連保持平飛都做不到。從思維理念到操作習慣都是顛覆性的,他們必須從零開始,重建信心。

  艦載戰鬥機著艦飛行有多險?「這就像在刀尖上舞蹈,稍有不慎就會機毀人亡。」戰友王勇這樣說,航母飛行甲板跑道不到陸地機場的10%,飛行員在高空看到的飛行甲板就像一片在大洋上漂浮的樹葉。

  張超用微笑面對這前所未有的「難」,面對這前所未有的「險」——作為中途選拔進來的「插班生」,短短一年,他和戰友成功改裝殲教-9、殲-15兩型戰機,探索出一條艦載機飛行員快速成長的新路。

  「張超不是超人,他只是付出了超級多的時間、超級多的努力。」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副政委戚華棟說。

  英雄平凡,笑容難忘。戰友們都喜歡叫他「超」——

  在團政委劉磊眼中,「超」是「趕超」的超。不知有多少次,劉磊在周末看到張超騎著單車去加練模擬機。背影無言,刻在劉磊心裡。這個曾經讓他擔心的「插班生」,用一次次進步讓他徹底放心。

  在戰友鄧偉眼中,「超」是「超越」的超。「如同一個百米運動員,已經跑出最好成績了,但他還要不斷挑戰自己、突破自己。」裴英傑說:每一次飛行訓練,張超都會把皮鞋擦得鋥亮。對於飛行,他不允許自己出現任何瑕疵。

  在戰友艾群眼中,「超」是「超脫」的超。「收拾遺物,儲藏室裡他居然沒有放任何東西。」艾群說,「他的心思全被飛行裝滿了,根本裝不下其他東西。」

  在老鄉方振眼中,「超」是「超忙」的超。方振和張超兩家僅相距十幾裡。約張超吃飯,一次沒來,兩次還是沒來……直到張超出事了,方振才知道這位老鄉真的太忙了。送別戰友,方振朝著家鄉的方向舉杯:「老鄉,一路走好,我為你自豪!」

  「相守變永訣只是一瞬間,鮮活的面孔變成了懷念。」團參謀長徐英徹夜未眠,含淚寫下長詩追憶這位並肩戰鬥的夥伴:「那一個地方是你的所在,那裡安寧平靜天空蔚藍。」

  執著追夢壯志凌雲

  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絕不能辜負這個時代

  這一天,註定要被張超和戰友們記住——2016年1月19日,他們第一次駕駛「飛鯊」翱翔藍天!

  「那天,天氣非常好。」戰友孫寶嵩記得,當天晚上,所有人開心極了。

  夢想開花的聲音,是最美的聲音。那段日子,妻子張亞有時會收到張超發來的帥照。「要不是他不允許,我好想在朋友圈發出來跟大家炫耀。」

  回望張超的飛行生涯,夢想開花的聲音曾一次次響起。

  「碧海藍天,戰機穿雲疾飛。」裴英傑至今清晰記得,自己第一次戰鬥起飛時的情景。「當時,張超飛的是長機,我飛的是僚機。」

  那一次,張超帶他飛過的那條航線,正是當年「海空衛士」王偉戰備值班飛過的航線。

  張超和王偉的相遇,不是偶然的。那是張超的人生選擇——

  2001年,王偉的英雄壯舉震撼著正在上中學的張超。從那時起,當飛行員的夢想,便在這個少年心頭髮芽。後來招飛,第一次沒通過;第二年,他又繼續……2004年9月,他如願以償。

  2009年,作為優秀飛行學員,張超主動要求分配到王偉生前所在部隊南海艦隊航空兵某團。報到時,張超一句「我就是衝著王偉來的」,讓時任團長邱伯川為之一振。

  跟著英雄走的人,一定會有英雄的精神——

  分到部隊,他飛的戰機是王偉曾飛過的殲-8。4年之後,他飛上了王偉那一代飛行員夢寐以求的殲-11B。兩年半之後,他又飛上了中國最先進的艦載戰鬥機。

  翻閱張超的飛行檔案,12年的飛行生涯,他先後飛過8型戰機!

  「飛最好的飛機,把最好的飛機飛得最好!」作為飛行員,張超是幸運的。他趕上了中國航空兵跨越發展的好時代,趕上了參與中國航母偉大事業的歷史機遇。

  「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絕不能辜負這個時代。」循著張超飛過的航跡,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個「第一」:改裝殲-8,第一個放單飛;改裝殲-11B,提前4個月完成、同期第一個放單飛;艦載戰鬥機飛行員選拔考核成績名列第一……

  西沙群島見證了這位年輕飛行員的驚天之膽——跨晝夜飛行,張超在飛機突發漏油故障的情況下,冷靜果敢,準確操作,駕駛戰機安全著陸……

  南海碧波見證了這位年輕飛行員的凌雲之志——戰鬥起飛,他駕駛戰機馳騁長空,用一道道航跡告訴世界「這裡是中國的領空」,告訴國人「這裡有我們守護,請放心」。

  詩人艾略特說:「四月是最殘忍的季節。」15年前的4月1日,王偉犧牲在海天之間。15年後的4月27日,張超犧牲在飛向海天的路上。

  張超走得很悲壯,宛如勝利前被最後一顆子彈擊中的那個士兵。

  「我一定要上艦!」在戰友丁陽面前,張超不知多少次訴說著自己的夢想。

  「艦」,指的是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只有在航母上完成起降飛行訓練,取得上艦資格認證,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

  就在犧牲的前不久,張超在丁陽房間抽屜裡看到了丁陽的「航母上艦資質證章」。回憶這一幕,丁陽說:「當時張超看得眼睛發亮,他把證章放在手裡摸了又摸。」

  「超,送給你了。」「我不要你的,很快我也會有的!」說這話的時候,張超的眼神無比自信。

  這一次,張超「食言」了。可在戰友的眼中,他完全有資格獲得屬於自己的那枚「航母上艦資質證章」。

  這一次,戰友們要幫張超實現「夢想」——

  告別儀式上,全班戰友集體送張超最後一程。團參謀長徐英將金色的「一級飛行員」標誌,佩戴在他的胸前。

  戰友們說:「兄弟,等著,我們很快帶著你一起上艦!」

  此情切切恆愛久遠

  女兒的哭聲,讓送行的人們淚流滿面,卻沒能叫醒「睡著了的爸爸」

  無數次,妻子張亞在心裡憧憬這個場景——

  張超駕駛「飛鯊」戰機成功落在航母遼寧艦上,凱旋之際,她和女兒手捧鮮花,在機庫等著他……

  這,曾是張超和她的約定。

  每一次想到這,甜蜜就會湧上她的心頭。她怎麼也沒有想到,曾經謀劃的美好「約會」變成了如此冰冷的「重聚」——

  殯儀館裡,張超穿著筆挺軍裝,靜靜地躺在那兒。

  淚水奔湧而出,她不願相信眼前的這一切。她一遍遍地輕聲呼喚:「張超,張超……」

  此刻,她多想告訴張超——「那條裙子,你還記得嗎?那是你為我買的生日禮物,我非常喜歡,我還沒來得及穿給你看呢!」

  此刻,她多想追問張超——「你不是答應我要生二胎了嗎?你為什麼要棄我而去?」

  此刻,她多想「控訴」張超——「你欠我太多約定,下輩子記得來還!」

  剪下一束頭髮,放進張超的口袋。張亞說:「我不想跟你分開,下輩子我們還做夫妻!」

  此情切切,恆愛久遠——此刻,遠方的女兒趕來了,父母親也趕來了。

  兩歲的女兒不知道,那個經常晚上在手機裡和她視頻聊天的爸爸,永遠地離開了。告別儀式上,女兒的哭聲,讓送行的人們淚流滿面,卻沒能叫醒「睡著了的爸爸」。

  在張超宿舍,老母親抱著床上兒子的遺物號啕大哭。張超,這位共和國的飛行精英,在母親眼裡,永遠都是「孩子」——那個上小學生病時還要她餵飯的孩子,那個上高中每天要她送飯的孩子。直到現在,母親仍定期給他寄自己做的辣蘿蔔乾……

  今年清明節,孝順的張超休假,陪著她回鄉掃墓、走親戚,陪著她一起到菜市場買菜。知道兒子喜歡吃她的拿手菜「燒臘魚」,母親臨走的時候專門給他做了一大鍋,裝進飯盒讓他帶回部隊慢慢吃。同桌吃飯的徐英說:「那臘魚真好吃,正是媽媽的味道。」

  她和老伴都沒有想到,半個月前的那次分別,竟然成了永別!

  老父親特別後悔,那一次他沒有堅持把兒子送到車站。父愛無聲,他靜靜地端詳著兒子的遺像,回憶著兒子的點點滴滴。過年的時候,兒子照例給了他們一筆錢。他當時想說:兒啊,你上軍校時寄給我們的第一個月津貼,我到現在還留著呢……

  看完張超最後飛行的視頻,老父親沉默片刻:「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戰友們搖頭,老父親說:「崽,你盡力了,爸也心安了!」

  隨後,老父親問該部隊副政委戚華棟:「視頻能給我們保留一份嗎,等孫女長大了給她看,讓她知道她爸爸了不起。」

  戚華棟心頭一酸:「無論什麼時候,孩子隨時來隨時看。這支部隊永遠在這裡,永遠是張超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

  接過兒子骨灰的那一刻,這位堅強的父親老淚縱橫:「崽,跟爸爸回家吧!」

  關於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二:

  看了今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動中國」十幾年來伴隨在我們身邊的這些可歌可泣的人們,他們崇高的人格,為國為民的偉大理想和讓人淚不能止的事跡都讓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還有許多!「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鬥,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

  郭小平心裡,更看重的不是院長頭銜,而是紅絲帶小學校長的身份,與此相關的是一個讓全世界為之動容的名詞「愛滋病」。

  2008年11月15日晚,郭小平帶隊,紅絲帶小學的3位老師和12名愛滋病兒童一起參加了中央電視臺12·1世界愛滋病日主題晚會的現場錄製,與他們一起排演這個節目的還有兩位防艾大使:我國著名歌唱家彭麗媛老師和表演藝術家濮存昕老師,濮存昕老師還是這所特殊學校的名譽校長。節目錄製前,他剛剛跟孩子們同桌吃了晚飯。

  晚會現場,主持人把話筒給孩子們,讓每個人說出自己的心願時,孩子們的眼睛都是溼的。其中一個小女孩叫翠翠,上臺後一直在流淚,聲音哽咽地說以後想做一名護士;胖胖的高個姑娘叫盼盼,說自己想當一名舞蹈家;小男孩文慧則神情堅定地說自己的夢想是當一名醫學家,攻克愛滋病!

  孩子們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喚出全場所有人的眼淚,嘉賓哭了,主持人哭了,現場觀眾哭了,攝像師、燈光師的眼中也閃著淚花。我坐在觀眾席上,儘管上午剛採訪了這些孩子,但還是忍不住再次為他們的命運流淚。郭小平說,想當醫學家的小男孩特別聰明,特別愛讀書。

  想當舞蹈家的盼盼還為現場觀眾跳了一小段新疆舞,臉上綻放著羞澀的笑容。我在想,是什麼讓這些特殊的無辜的孩子,還能有夢想,有笑容?

  臺上,紅絲帶小學的名譽校長濮存昕正在把郭小平隆重介紹給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聚光燈下,郭小平穿著一件不入流的普通外套,有點風塵僕僕的感覺,看上去不像院長,倒更像一個父親、一個鄉村教師的形象。

  醫院裡辦小學,解決兩代愛滋病人受教育問題的有效嘗試在中國,所謂二代愛滋病人,主要是指通過母嬰傳播的愛滋兒童,這些兒童的父母是愛滋病人、或者僅一方是,這些孩子的愛滋身份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被註定。

  2008年10月30日,一項由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支持的調查對外發布消息,在中國6個城市的成年人中,存在著對愛滋病感染者的嚴重歧視。30%的受訪者認為感染愛滋病的兒童不應該被允許和其他孩子在同一所學校上學;將近65%的受訪者不願意和愛滋病感染者住在同一所房子裡;48%的受訪者不願意與感染者一同用餐。

  儘管這種歧視在中國是被禁止的,但是歧視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嚴重影響著愛滋病感染者的生活,並對愛滋病預防十分有害。

  此次北京採訪中記者看到,郭小平和他的助手李學軍(臨汾傳染病醫院院長助理)、劉美婷(紅絲帶小學音樂老師)、張新平(紅絲帶小學文化課老師),還有劉倩(紅絲帶小學生活老師),吃住行都與這些孩子們在一起。而劉倩本人既是志願者,也是一名不幸的愛滋病毒感染者。郭小平對這些孩子的稱呼是「我的娃們」。

  郭小平:「對愛滋病宣傳初期,見諸於媒體上的報導往往與道德、倫理的淪陷相關,從而造成人們的誤解。實際上愛滋病患者被傳染的渠道有三種:一是母嬰,二是血液,還有就是性傳播。在山西,通過性傳播感染愛滋病的很少,多數愛滋病人是通過賣血和輸血途徑所傳染。愛滋病患者首先是病人,應該給他們以起碼的同情。但是媒體和社會往往忽略了這點。所以我認為,對愛滋病患者要做的不僅是治療,更多的是關懷,這才是最主要的。比如這些愛滋病孤兒,還在母親肚子裡時,就染上了愛滋病病毒,成為血液傳播的第二代受害者,這是一群命運坎坷,備受病痛折磨的弱勢群體,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懷,需要我們的正視,需要像健康孩子一樣上課、遊戲、生活。否則,一旦他們在冷眼和歧視中長大成人,將會對社會構成很大威脅,那時再想教育就晚了。」

  採訪中獲悉,那個晚會上想當護士的小姑娘翠翠,剛來醫院時患有強迫症,舌頭伸出來總也收不回去。翠翠只在小學念了一年書,當時身邊的同學都指著她說她有愛滋病,遠遠地躲著她,翠翠長時間被這種環境包圍,所以性格很孤僻,不愛見生人。到病區幾個月後,翠翠就不再吐舌頭了,膽子也大起來。去年的「六一」兒童節前夕,我去紅絲帶小學採訪時還看到了翠翠表演的舞蹈。

  有數字顯示,全球1/6的愛滋病相關疾病死亡和1/7的新發感染HIV是15歲以下的兒童。而在我國,據統計感染愛滋病的兒童大概有7萬人。多麼讓人震驚的數字。相較之下,臨汾紅絲帶小學的十幾個孩子毫無疑問,當屬這個群體中的幸運兒。他們成了醫院的孩子,醫院不僅為他們看病,還建了一所充滿歡聲笑語的小學。2006年,郭小平親自領著他的「娃們」去看了北京天安門;2008年初,這些「娃們」在郭小平的張羅下,又飛到海南島,圓了「看海夢」;今年的北京之行,郭小平去之前就想好了,要讓娃們走進「鳥巢」和「水立方」。

  郭小平:「關愛本身就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因為這是一個特殊群體。我們要教會他們怎麼做人,要讓他們從小就樹立『到我為止,不再傳給別人的理念』。這些孩子很快就步入青春期了,他們要擾亂社會後果難料,所以現在必須接受教育,而且是特殊教育,要讓他們知道將來如何生存。所以這些孩子的教育重點在道德,然後才是技能教育。如果我們不重視愛滋病第二代的教育,勢必會出現第三代、第四代……非常可怕。在無疫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重視道德教育。

  對愛滋病人的關心,不能心血來潮,哪怕一天只做一件事,就是花十來塊錢買幾根鉛筆,幾個麵包,或是幫患者洗澡,都是關心他們的表現。像濮存昕老師,他對這些孩子的關心就非常真實,每年他都會給紅絲帶小學五萬塊錢,用於給孩子買衣服、或生活補助。只要有時間,他還會來臨汾看看這些孩子,和他們一起吃頓飯,不是作秀,而是就坐在一個餐桌上同吃一盤菜。

  愛滋防控這塊必須有這樣一批人努力的去做,才能讓人類在最快的幾十年或是幾百年內控制愛滋病,否則的話,愛滋病一但爆發將完全不可收拾。」

  郭小平心裡,更看重的不是院長頭銜,而是紅絲帶小學校長的身份,與此相關的是一個讓全世界為之動容的名詞「愛滋病」。

  2008年11月15日晚,郭小平帶隊,紅絲帶小學的3位老師和12名愛滋病兒童一起參加了中央電視臺12·1世界愛滋病日主題晚會的現場錄製,與他們一起排演這個節目的還有兩位防艾大使:我國著名歌唱家彭麗媛老師和表演藝術家濮存昕老師,濮存昕老師還是這所特殊學校的名譽校長。節目錄製前,他剛剛跟孩子們同桌吃了晚飯。

  晚會現場,主持人把話筒給孩子們,讓每個人說出自己的心願時,孩子們的眼睛都是溼的。其中一個小女孩叫翠翠,上臺後一直在流淚,聲音哽咽地說以後想做一名護士;胖胖的高個姑娘叫盼盼,說自己想當一名舞蹈家;小男孩文慧則神情堅定地說自己的夢想是當一名醫學家,攻克愛滋病!

  孩子們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喚出全場所有人的眼淚,嘉賓哭了,主持人哭了,現場觀眾哭了,攝像師、燈光師的眼中也閃著淚花。我坐在觀眾席上,儘管上午剛採訪了這些孩子,但還是忍不住再次為他們的命運流淚。郭小平說,想當醫學家的小男孩特別聰明,特別愛讀書。

  想當舞蹈家的盼盼還為現場觀眾跳了一小段新疆舞,臉上綻放著羞澀的笑容。我在想,是什麼讓這些特殊的無辜的孩子,還能有夢想,有笑容?

  臺上,紅絲帶小學的名譽校長濮存昕正在把郭小平隆重介紹給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聚光燈下,郭小平穿著一件不入流的普通外套,有點風塵僕僕的感覺,看上去不像院長,倒更像一個父親、一個鄉村教師的形象。

  醫院裡辦小學,解決兩代愛滋病人受教育問題的有效嘗試在中國,所謂二代愛滋病人,主要是指通過母嬰傳播的愛滋兒童,這些兒童的父母是愛滋病人、或者僅一方是,這些孩子的愛滋身份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被註定。

  2008年10月30日,一項由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支持的調查對外發布消息,在中國6個城市的成年人中,存在著對愛滋病感染者的嚴重歧視。30%的受訪者認為感染愛滋病的兒童不應該被允許和其他孩子在同一所學校上學;將近65%的受訪者不願意和愛滋病感染者住在同一所房子裡;48%的受訪者不願意與感染者一同用餐。

  儘管這種歧視在中國是被禁止的,但是歧視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嚴重影響著愛滋病感染者的生活,並對愛滋病預防十分有害。

  此次北京採訪中記者看到,郭小平和他的助手李學軍(臨汾傳染病醫院院長助理)、劉美婷(紅絲帶小學音樂老師)、張新平(紅絲帶小學文化課老師),還有劉倩(紅絲帶小學生活老師),吃住行都與這些孩子們在一起。而劉倩本人既是志願者,也是一名不幸的愛滋病毒感染者。郭小平對這些孩子的稱呼是「我的娃們」。

  郭小平:「對愛滋病宣傳初期,見諸於媒體上的報導往往與道德、倫理的淪陷相關,從而造成人們的誤解。實際上愛滋病患者被傳染的渠道有三種:一是母嬰,二是血液,還有就是性傳播。在山西,通過性傳播感染愛滋病的很少,多數愛滋病人是通過賣血和輸血途徑所傳染。愛滋病患者首先是病人,應該給他們以起碼的同情。但是媒體和社會往往忽略了這點。所以我認為,對愛滋病患者要做的不僅是治療,更多的是關懷,這才是最主要的。比如這些愛滋病孤兒,還在母親肚子裡時,就染上了愛滋病病毒,成為血液傳播的第二代受害者,這是一群命運坎坷,備受病痛折磨的弱勢群體,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懷,需要我們的正視,需要像健康孩子一樣上課、遊戲、生活。否則,一旦他們在冷眼和歧視中長大成人,將會對社會構成很大威脅,那時再想教育就晚了。」

  採訪中獲悉,那個晚會上想當護士的小姑娘翠翠,剛來醫院時患有強迫症,舌頭伸出來總也收不回去。翠翠只在小學念了一年書,當時身邊的同學都指著她說她有愛滋病,遠遠地躲著她,翠翠長時間被這種環境包圍,所以性格很孤僻,不愛見生人。到病區幾個月後,翠翠就不再吐舌頭了,膽子也大起來。去年的「六一」兒童節前夕,我去紅絲帶小學採訪時還看到了翠翠表演的舞蹈。

  有數字顯示,全球1/6的愛滋病相關疾病死亡和1/7的新發感染HIV是15歲以下的兒童。而在我國,據統計感染愛滋病的兒童大概有7萬人。多麼讓人震驚的數字。相較之下,臨汾紅絲帶小學的十幾個孩子毫無疑問,當屬這個群體中的幸運兒。他們成了醫院的孩子,醫院不僅為他們看病,還建了一所充滿歡聲笑語的小學。2006年,郭小平親自領著他的「娃們」去看了北京天安門;2008年初,這些「娃們」在郭小平的張羅下,又飛到海南島,圓了「看海夢」;今年的北京之行,郭小平去之前就想好了,要讓娃們走進「鳥巢」和「水立方」。

  郭小平:「關愛本身就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因為這是一個特殊群體。我們要教會他們怎麼做人,要讓他們從小就樹立『到我為止,不再傳給別人的理念』。這些孩子很快就步入青春期了,他們要擾亂社會後果難料,所以現在必須接受教育,而且是特殊教育,要讓他們知道將來如何生存。所以這些孩子的教育重點在道德,然後才是技能教育。如果我們不重視愛滋病第二代的教育,勢必會出現第三代、第四代……非常可怕。在無疫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重視道德教育。

  對愛滋病人的關心,不能心血來潮,哪怕一天只做一件事,就是花十來塊錢買幾根鉛筆,幾個麵包,或是幫患者洗澡,都是關心他們的表現。像濮存昕老師,他對這些孩子的關心就非常真實,每年他都會給紅絲帶小學五萬塊錢,用於給孩子買衣服、或生活補助。只要有時間,他還會來臨汾看看這些孩子,和他們一起吃頓飯,不是作秀,而是就坐在一個餐桌上同吃一盤菜。

  愛滋防控這塊必須有這樣一批人努力的去做,才能讓人類在最快的幾十年或是幾百年內控制愛滋病,否則的話,愛滋病一但爆發將完全不可收拾。」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