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度人物頒獎盛典的觀後感
2023-07-27 09:20:12 3
感動中國的每一位人物都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我們應該珍惜。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的觀後感一:
20xx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時間引發社會熱議。
「工匠精神」是一種堅韌不拔、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國的發展已開始轉型升級,從「中國製造」升至「中國創造」,因此我們的時代需要「工匠精神」。為此,千龍網從20xx年4月起發掘尋找「中國工匠」,推出行業精英的系列報導。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熱愛本職、敬業奉獻。他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築夢,憑的是傳承和鑽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
千龍網北京12月12日訊他生活在新疆哈密,他是一位普通的維吾爾族大叔,他是肩扛正義的鐵案法官,他是新疆的焦裕祿,他是20xx「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候選人,他一家四代人,50年來學習踐行焦裕祿的故事感動著你,溫暖著他……
社區忙普法居民樂開花
家住哈密市惠康園社區的低保戶梁英,這幾天的心情就像過山車,經歷了劇烈的情感變化。今年九月中旬,哈密一建築工地想找一做飯的臨時工。她聽說後就把自己遠在四川內江山區的一個會做飯的親戚介紹給工地老闆,老闆當場答應以每月三千元的報酬錄用。
親戚坐了兩天一夜的火車風塵僕僕從成都來到了哈密,就在梁英滿心喜悅地準備帶著親戚到工地見老闆時,介紹人傳來的卻是老闆不予錄用的口信。理由是工地甘肅民工多,喜歡北方的麵食。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這位憨厚樸實的山村婦女,儘管極度驚愕,卻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她無奈地給梁英說,既然沒活可幹,那就回去吧。本來想給親戚辦好事的梁英,此時除了難堪和尷尬一時找不到什麼解決的辦法。怎麼辦?她想到了社區法律義務宣講員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社區法律大講堂上講的,口頭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解決民事法律糾紛,不一定非到法院起訴,只要雙方當事人同意和平解決,也同樣具有法律效應等法律知識。梁英便通過介紹人向工地老闆反覆交涉,最終老闆同意拿出600元錢作為補償,梁英這才如釋重負地接過錢,將其轉交到自己親戚手上,並送她踏上了返鄉的列車。
像梁英這樣通過聽阿布列林的法律普及課,而學會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惠康園社區居民不在少數。
成立於2010年4月的惠康園社區,居住著2415戶,6038口人,是哈密市較大的社區之一。有維、漢、回、哈、蒙等五個民族的居民在社區居住,貧富差距較大,有住別墅的、有住商品房的、有住廉租房的、有住自建房的,社區人口成分複雜,少數民族多,弱勢群體多,拆遷戶多,居民的法律意識淡薄,在社區成立之初的幾年裡,社區鄰裡之間矛盾較多,曾因停水停電出現過一次集體上訪。
為增強居民的法律意識,退休後的阿布列林應社區領導的邀請,當起了惠康園社區的義務法律宣講員,並於2013年3月開始,在社區定期為各族群眾義務進行法律宣講。
通過幾年來阿布列林盡心盡力普及法律知識,社區居民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20xx年至今,惠康園社區一起上訪事件也沒有發生過。20xx年5月,惠康園社區被中共新疆自治區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
辦案近千件件件是鐵案
在哈密市司法系統有個聞名遐邇的鐵案法官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他在哈密市檢察院、法院工作了31年,辦理了近千件案件,他在檢察院批捕起訴的案件,件件是有罪判決(鐵案);他在法院審判的一審案件和二審案件,沒發生過一次改判、發回重審、提起再審,全部維持原判(鐵案)。
31年裡,阿布列林把依法辦案,準確定性,當作天職。1993年9月,哈密市檢察院受理玉某某姦淫幼女案。法院一審以「被告人認罪態度好,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為由,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8年。阿布列林在仔細審查這個案件後,認為量刑畸輕,應該罰當其罪,並以充分的事實和證據提出抗訴。法院二審認為,市檢察院抗訴有理,撤銷一審判決,改判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維護了法律的公正。
31年裡,阿布列林從不辦親情案。1990年,阿布列林表姐的兒子因涉嫌盜竊團夥案被拘留,案件移送檢察院。表姐想兩家是親戚,關係好,哭天喊地找上門來,要阿布列林救救她的兒子。阿布列林熱情接待,耐心講解法律,就是不接如何救她兒子的話茬,表姐見打親情牌無用,哭鬧無效,氣哼哼地走了。表姐的兒子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兩年零六個月。從此,表姐多年沒登阿布列林的家門。
31年裡,阿布列林從不辦金錢案。2010年,阿布列林處理一起重大毒品案。一天,主犯的母親來求情,被阿布列林當場拒絕。臨走時,她悄悄將1000元錢塞進報紙裡。阿布列林發現後立即上繳法院紀委,最終主犯被判無期徒刑。
2005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審理了一起殺人案件。
2005年2月的一個晚上,哈密市(現伊州區)青年路的一家煤場,被告司馬義·庫爾班進來小便,正在值班的河南籍外來務工人員陳某見狀制止,兩人發生口角。被告司馬義·庫爾班拿出刀子,向陳某連捅9刀,陳某當場死亡。
哈密市(現伊州區)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向哈密市法院提起公訴。
當知道負責審判這個案件的審判員,是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時,被告的親朋友好們既高興又害怕。高興地是,他們和阿布列林的關係都很熟。害怕的是,阿布列林鐵面無私的名聲人盡皆知。
被告人的親朋好友,發動各種關係,打起感情牌,找到阿布列林,希望阿布列林在審判中能夠網開一面,保住被告一命。可是,不管誰來,阿布列林只有一句話:保住他的命,沒有任何可能。
「第一,他是累犯。第二,被害人被連捅9刀,當場死亡,犯罪情節特別嚴重,按照法律規定,被告理應被判處死刑。我幫不了你們的忙。」阿布列林斬釘截鐵的說。
這些前來遊說的人反覆哀求後,看到阿布列林如此堅決,又轉而去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找人求情。
自治區高級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被告人被執行死刑。法律的尊嚴得到維護,公平正義的根基更加牢固。
可是,沒多久,阿布列林的生活中,卻多了一些忿恨的眼光。面對這些眼光,他很坦然。
「我根本不會怕他們,我是按照法律規定來辦案。」阿布列林從來都是這樣簡短的回答,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字字千斤。
為了把每一個案件辦成鐵案,阿布列林不僅不拿案件當事人一分錢,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核桃也不佔。1992年秋天,一個犯罪嫌疑人的母親掂著白糖、核桃、饢等禮品來到阿布列林家,為犯罪的兒子說情。看到核桃,阿布列林不滿4歲的女兒上前拿了一個,阿布列林重重的一巴掌打在女兒的臉上,女兒的臉頓時又紅又腫,嚎啕大哭。看到丈夫為了一個核桃竟出如此重手,一向堅定支持阿布列林工作的妻子火了:「你太沒良心了。不就是一個核桃嘛,她還是一個孩子呀。這日子沒法過了,咱們離婚!」說完,抱起女兒回了娘家。見此情景,犯罪嫌疑人的母親也氣嘟嘟地說:「拿一個核桃有什麼?」多年後回想想這件事,阿布列林說,這是他第一次打女兒,也是唯一的一次。
阿布列林為何有堅如磐石的意志,在31年的時間裡,把接手的近千件案件件件辦成鐵案?因為,阿布列林心中有個偶像-—焦裕祿。像焦裕祿那樣做人做事,做焦裕祿的好學生,是他一生的追求。
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的觀後感二:
人物名片
梁益建
醫學博士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
8年主刀上千場
脊柱畸形矯正手術
帶動超過2000萬元社會投入
幫助脊柱畸形患者
12月5日至明年1月5日,由中央電視臺組織的「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評選正式進入投票階段。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梁益建,作為四川省唯一入選者,位列20位候選人之一。在「感動中國20xx候選人物——梁益建」的頁面上,央視網稱其為「四川愛心醫生」。
上午8點25分,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醫生辦公室大門微掩,梁益建正會同科室的醫生讀片。門外的走道,已聚集了7位病友及家屬。牽引支架到了該調的時候,來自雲南昆明的張映清一邊做著擴胸運動,一邊透過門縫朝辦公室裡張望。來自河北滄州的於建紅站在大門旁的全身鏡前,儘量將身體繃直,讓自己看起來高一些。
包括張映清、於建紅在內,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共有90人,其中75%以上是脊柱側彎130以上、四處求醫無門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梁益建的話大辯若訥,用沙啞的聲音蹦出三個字:「我能做(手術)」。這三個字在他們聽來,宛若天籟,意味著一線生機。
奔著活命的念頭來找他
面對「奔著活命來的」患者,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鏡,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天手術都很難,就像在川藏線的懸崖邊開車」,又話鋒一轉,「我不收這些病人,誰收?」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1號樓2樓,打著脊柱牽引支架的於建紅,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轉角通往醫生辦公室的小平臺上,靜靜地呼、吸。病區的空氣混雜消毒水和各種藥味,並不算清新,他卻視為珍寶。
3個多月前,一輛小汽車飛馳在河北滄州到成都的1750公裡高速公路上。於建紅癱坐在哥哥於建忠的汽車後座,大口地吸著氧氣,生命的氣息隨著時間流逝,似乎正一絲絲地沒入黑暗中消失不見。因為40年脊柱側彎而變形的胸腔,壓迫著於建紅肺部的呼吸空間,「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歲的父母和媳婦周大姐、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從20xx年起,於建紅輾轉在河北、北京求醫兩年,跑過北京4家三甲大醫院。「這是命運的事,回家好好休養」,醫生的這句話他聽過很多遍。他一邊吸著氧氣一邊執拗地在網上搜索著,試圖叩開命運之門。當北京306醫院的一位醫生告訴他「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沒人敢收你了」時,他已經連發簡訊的力氣都沒有了。今年8月6日下午,周大姐試探著向梁益建的手機發了一條簡訊諮詢,立即收到了回復。8月7日,於建紅最新的血氣分析數據被一一發到梁益建的手機上,其氧分壓只有38mmHg,而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壓低於60mmHg,已經意味著呼吸衰竭。周大姐緊緊捏著手機,反覆更新著簡訊頁面,一聲短促的提示音響起,這是於建紅期盼了兩年的回覆——「可以入院,越快越好!」
8月8日凌晨4點從滄州出發,一天之後,已經陷入半昏迷的於建紅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立即進入骨科ICU。兩天後,於建紅情況好轉,進入普通病房。「奔著活命來的」於建紅,「活命」機率正在呈幾何級數增加,「現在上下樓梯都沒問題,聊天更是沒有問題。」
重慶璧山小夥肖強當年也是「奔著活命」來找梁益建。肖強的脊柱曾有3個嚴重畸形:嚴重脊柱後凸畸形、嚴重側彎畸形、嚴重脊柱旋轉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側彎達190,被媒體稱為世界罕見。如果再得不到治療,肖強最終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從2005年起,他在全國各地奔走,拜訪了國內幾乎所有知名的脊柱專家。在北京某醫院,肖強曾住院15天,最後專家仍告訴他無法手術、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他一遍遍地被拒絕,直至遇到了梁益建——2013年4月9日進行了第一次手術,20xx年7月進行胸廓成形手術,20xx年3月進行脊柱矯形手術,20xx年9月出院……距離出院已經1年有餘,除不能彎腰外,肖強生活與普通人無異。上個月21日,肖強的女兒出生了,他特意撥通了梁益建的電話報喜。
49歲的梁益建,1.67米的個頭,身形挺拔,留著利落平頭,常穿一雙泛黃的運動鞋,疾走於病房、醫生辦公室、手術室之間。據公開報導,2008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術超過1000例。另據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統計,2013年至20xx年間,梁益建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達507名,其中,417人已術後出院。面對「奔著活命來的」患者,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鏡,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天手術都很難,就像在川藏線的懸崖邊開車」,又話鋒一轉,「我不收這些病人,誰收?」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主任陶惠人表示,脊柱側彎手術,醫生需要承擔病人癱瘓、出現呼吸問題等風險,「是骨科手術中風險最大的」。在全國長期救助家庭貧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苗強說:「三醫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廣大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苗強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勇於探索醫學高峰,挑戰高難度的手術」。
入夜後的骨科病房漸漸安靜下來,剛做完8個小時手術的梁益建習慣性地到ICU病房轉一圈,「我們做的手術太難,很多都是全國罕見的,現在的檢查手段有限,沒有經驗參考,更要小心。」見患者的鼻息已逐漸平穩,梁益建找來3袋第二天要接受手術的病人的片子,分別用手機拍下,帶回家研究。
午夜12點,妻子早已睡下,梁益建拿起手機起身走向客廳站定,舉起右掌緩緩地在空中虛畫出一個圓,圓圈末了,化掌為拳,出拳帶風,「太極講定,定下心,才能在手術臺上處變不驚;太極健身,才能支撐七八個小時的手術。」練拳的間隙,梁益建點開有300餘名成員的「梁益建脊柱側彎諮詢群」,解答患者的疑惑,直到凌晨2點。
早上7點45分,當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時候,骨科醫生辦公室裡已經熱鬧起來。36位醫生護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鐘後開始。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科室上班時間為上午8點,梁益建來得早,醫生、護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們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每日上午7點50分參加交班的醫生、護士超過30人。
重生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尊嚴
陪著去做檢查的醫生汪飛,在扶著韓素蓮進電梯的那一刻突然明白了,韓婆婆的頭就在所有人屁股的位置,即使別人的目光是關切,也是刺痛,「梁主任治的不僅是病人的身體,更是讓他們能有自信起來的心理基礎。」
上午9點,骨科醫生的大辦公室裡,8個打著牽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著沙發依次站著。醫護人員給他們取了個「萌萌噠」的名字——「天線寶寶」。待梁益建從病區查完房,拿著盛滿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紙盒走進辦公室時,大家微笑著,眼神隨著梁益建的身形移動。張映清排在隊首,梁益建從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號扳手,開始擰動她身上固定支撐杆與頭盆環的螺母。張映清緊咬著牙,儘量不讓身體發抖。她的頭部、腰部分別套著一個鋼環,用4根高過頭頂的支撐杆連接固定。通過頭盆環的牽引,讓彎曲的脊柱慢慢拉撐。為了將頭盆環固定在腦袋上,鋼環上的每根釘子都穿過了頭皮。
梁益建迅速翻動著手腕,儘量讓擰動的速度變快。每調一顆,他便後退半步,雙手插進白大褂的口袋,貓著腰,觀察張映清的牽引架是否平衡,嘴裡看似隨意地詢問著對方的情況,「現在能爬幾樓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兩個雞蛋吃沒有?」梁益建指了指張映清,面向辦公室裡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帥的。」張映清雙手攀著頭盆環,靦腆地笑了笑,「他做飯去了,我現在可以一次性爬到7樓,心率125,擴胸可以做上百個。」見張映清稍微放鬆了些,梁益建將她腰間的鋼圈往右調節了一格,用螺母擰緊。「牽引架每周要調整兩次,每次大概30分鐘,只有讓架子和身體相匹配,儘量慢慢拉長脊柱,肺功能才會變好,才能做麻醉,有手術的機會。」
私下裡,常有「天線寶寶」喊梁益建「梁爸爸」。在他的個人網站上,有一位黑龍江哈爾濱脊柱側彎患者術後出院,發帖感謝梁益建,「對於梁爸爸,醫生不僅是職業,更是一種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梁爸爸給我們重生,挺直脊梁實現夢想……」「他們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樣。」梁益建平日裡送些牛奶、雞蛋給病人是常事,還掏錢為他們辦迎新春聯歡會,專門請音樂老師教他們唱歌。
每周二、周五上午11點,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民族唱法專業的龍音音,準時出現在骨科二病區活動室。她本打算免費上課,梁益建堅決不同意,「才畢業的女娃娃,給別人上課是學生上門,給病人上課是她上門,上課的錢我出。」龍音音還是堅持「打了8折」,120元/節課。集合、籤到、點名,半小時練氣息、半小時唱歌,從最簡單的發聲,到齊聲大合唱,龍音音快樂的情緒把44個上課的「天線寶寶」帶得興奮起來,合唱的聲音越來越大,「風裡飄浮著什麼,花瓣還是露水,我把歡樂散布,你收到了嗎……」龍音音的目的很「簡單」,完成梁益建交給她的任務——「在歌聲中,讓寶寶們的肺活量練起來」。12點10分,音樂課剛剛結束,張映清有些鬱悶,課上練習憋氣她只能做20秒,「我不行,今天有21個人憋氣1分鐘以上。」
梁益建看門診有個規矩:一上午只看20個號,如果病人特別多,最多也只能加到25個號。他平均看一個號大約10分鐘。他說:「病人來自全國各個地方,有的跑了數千公裡,坐了很久的車,不能三五分鐘就把病人打發了。」
很多病人、家屬都知道,趕不上周五的門診,可以直接到醫生辦公室找梁益建。當初,內蒙古67歲的老婆婆韓素蓮就是「直接登門」。她因為強直性脊柱炎,脊柱變形,直不起腰,儘管梁益建和小組的醫生說明了手術風險,老人還是堅持,「我幾十年看不到天,不給我做手術我沒臉回去!」陪著去做檢查的醫生汪飛,在扶著韓素蓮進電梯的那一刻突然明白了,韓婆婆的頭就在所有人屁股的位置,即使別人的目光是關切,也是刺痛,「梁主任治的不僅是病人的身體,更是讓他們能有自信起來的心理基礎。」
時間回到2008年2月,在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中,梁益建前往鹽源縣做醫療支援。在瀘沽湖畔的一家租車店遇到一個胸口近乎貼著大腿的人。當了多年骨科醫生,梁益建第一次見到「駝」得這麼兇的患者。「一看就是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彎曲近120。」梁益建圍著對方打量幾圈,說了句「我可以做手術讓你站起來」。見對方不相信,梁益建要來紙筆,邊畫邊講能讓他站起來的原理,磨了40分鐘。同年5月,梁益建將這名叫伍才林的患者接到成都,經過13個小時的手術,這個不到1.3米、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駝背」平躺著被推出手術室,康復後身高達到1.78米。伍才林給自己改名「伍才立」。之後,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積蓄並貸款70萬元,在瀘沽湖草海修了一棟兩層的農家樂出租,還給自己取了個微信名——「自由自在」。
伍才立的故事被媒體報導後,越來越多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梁益建。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有90個「天線寶寶」正在接受牽引,等待手術,還有61個患者排隊等著入院。脊柱側彎發病率為2%至3%,其中,千分之二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梁益建將之視作患者給予的機會,「治療的過程,是不停向病人學習的過程,他們的堅強,讓手術有了基礎,給了我們機會治療疑難病症、總結經驗,在其他病人身上起作用。」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趙聰見過的醫生不少,梁益建在他眼中「不一樣」。「趙院,我要做手術。」2008年5月17日下午5點,梁益建找到忙著指揮將900多個病人轉移到空地的趙聰,第一句就是手術。趙聰有些發懵,按照預防汶川特大地震餘震要求,所有人都知道醫院大樓裡不能留人,而醫院手術室在12樓……趙聰沉沉地問:「一定要做手術?能不能等?」「這是個地震脊柱爆裂傷病人,今天不做手術,要癱一輩子。」梁益建的話準確地擊中同為醫生的趙聰,「在關鍵時候,梁益建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全心全意盡到醫生的責任。」而趙聰並不知道,那時的梁益建已經給妻子打了電話,「我要去上手術,你帶兒子找個空地,不要回家。你把兒子帶好。」
幫病人籌手術費的「梁爸爸」
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與病人聊天,「做了一天手術下來還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沒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是叫不出來爸爸這兩個字的。」
王叢歌從沒想過,會有病友拿著梁益建開出的處方單找到她,上面寫著:「到27床找王叢歌。」26歲的女大學生王叢歌患有先天性脊柱側彎和心臟病,側彎度數達到140,身高僅有1.3米。輾轉北京、河南等地尋醫無果後,在脊柱側彎貼吧裡,她偶然得知梁益建能醫治重度脊柱畸形。去年6月,她找到梁益建,對方告訴她兩個消息:有通過手術治療的希望;手術費用大概16萬元。
當王叢歌為了手術費茫然時,有病友告訴她:如果擔心手術費,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會申請幫助。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脊柱畸形病友必向新病友傳達的信息。
由於收治的大部分脊柱畸形患者經濟條件不好,在智善公益基金會介入前,梁益建常自己捐錢或找朋友幫助籌款。2009年,涼山州木裡縣的患病小夥劉仁富向梁益建求助。他的姐姐劉仁美為了幫弟弟籌醫療費,15歲起就去縣城打工,年滿27歲仍未嫁人,誓言「弟弟沒站起來,就不嫁」。茶友趙愛萍從梁益建的口中聽說了劉仁富的故事,和茶友們共同為劉仁富募捐。茶樓老闆王海兵用毛筆寫了一封倡議書,貼在茶房顯眼的位置,「當時有一個外國人來茶房,通過翻譯得知募捐的事情,還捐了錢。」那次募捐大概籌得1萬多元。後經過多方籌款,劉仁富順利進行了手術,姐姐也放下心中大石,談起了戀愛。
「當時捐的錢並不多,杯水車薪。」王海兵說。為了給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及其團隊20xx年與智善公益基金會展開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會於2012年10月在民政部登記設立。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90名脊柱側彎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會的捐助比例達95%以上。2013年11月至今,已為該院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額達558.8萬元人民幣,並確定對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苗強每年會到成都三四次,與醫院受助者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與病人聊天,「做了一天手術下來還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沒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是叫不出來爸爸這兩個字的。」
梁益建常建議家庭困難拿不出手術費的病人,申請智善公益基金會的幫助。他在門診處方單上寫下「到27床找王叢歌」,讓不了解申請流程的病人,找王叢歌幫忙。找自己的病友多了,王叢歌便主動申請成為基金會的一名志願者,幫著整理申請材料,通過網絡系統提交,「這是因為有梁博的影響。」
病友幫助病友,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裡並不少見。今年10月26日上午,藏族小夥次成嘎桑領著14歲的藏族少年阿布走進醫生辦公室,熟絡地與梁益建打了個招呼。20xx年1月1日,次成嘎桑因極重度脊柱側彎後凸畸形及重度呼吸功能障礙,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轉入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治療。去年1月29日,他接受了由梁益建主刀的手術,並於同年4月27日出院,回到西藏那曲。術後的次成嘎桑長高了27釐米。4個月後,梁益建到西藏那曲義診,次成嘎桑領著近50位同樣患病的老鄉到現場求醫。此後,他又陸續帶了10個人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醫,「梁博給我治好了病,家裡面好多人都知道,有影響的。」
找梁益建看病的人越來越多,醫院床位吃緊,高峰時,病房過道兩旁被近20張臨時床位佔滿。為此,醫院將老行政樓——5號樓5樓改造成為病房,並安裝了兩部電梯。在這裡,一張普通病床床位費10元/天,帶廁所的病床床位費30元/天。同為住院樓的3號樓床位費則是50元/天。目前,骨科有130張病床,其中90張病床上常年住著脊柱畸形患者,這些病床上的患者少則住上半年,多則兩年。「從醫院運營來講,這些病人都不是賺錢病人,不要說床位產出比,就連水電費可能都不夠。」趙聰坦言,僅床位費就為患者節約費用達700萬。對醫院而言,床位管理還有著被稱為「床位周轉率」的硬指標,「目的在於提升醫療資源的利用率,促使醫院做好流程管理。」趙聰給出了一組數據,成都市的三甲醫院平均床位周轉率為8天至9天,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是10.04天,「骨科病床的周轉率對全院肯定是有影響的,但不能為指標而違反診療規律。」僅在今年,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已投入1298萬元,購置了4臺骨科設備。此外,針對部分極度貧困患者,醫院共計減免費用30餘萬元。公益基金捐助、醫院投入……梁益建帶動超過2000萬元社會投入幫助脊柱畸形患者。
如今,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伍才立,挺直了脊梁看見瀘沽湖的藍天白雲,還跟家人蓋了二層農家樂當起老闆;脊柱彎曲達153的小夥子劉仁富順利完成了手術,開始在資陽學習理髮,姐姐劉仁美也談起了戀愛;曾經呼吸困難多次經歷搶救的肖強,如今也已成家並有了可愛的女兒……屬於他們的人生,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