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電視劇中的陳書婷是怎麼死的(熱播劇狂飆結局篇)
2023-07-22 08:18:21 1
《狂飆》收官了,多少人跟我一樣,對高曉晨的結局唏噓不已。
高曉晨,繼父是強盛集團董事長高啟強,親媽是人脈手段都不缺的陳書婷。從小接受最優質的教育,家中往來的幾乎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按我們的想法,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說將來事業獲得多麼大的成就,但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混得太差。
可是,成年後的高曉晨午夜飆車、打架鬥毆、挑釁警察,一天到晚除了闖禍就是梗著脖子不認錯。
明明小時候是個聰明伶俐、懂事勤奮的孩子,怎麼長大後變成了這副模樣?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小到大,他幾乎沒被媽媽看見過,也沒被媽媽認可過。
養廢孩子最快的方法
就是只給負面反饋
在《狂飆》這部電視劇中,我基本看不到陳書婷對兒子的柔和、鼓勵和理解,更多的是命令、忽視和貶低。
比如,在陳書婷上一任丈夫被報失蹤後,警察前來調查。
曉晨出於保護媽媽的心理,拿玩具機關槍對著警察,陳書婷本可以溫和地制止,但她直接抓起一個玩具扔過去,用手指著兒子吼道:「撿起來,快點!」
曉晨有些不解,但還是把玩具撿了起來。
陳書婷見狀又命令道:「過來!道歉!」
孩子明顯有點委屈,可依然聽話地說了句「對不起」。
比如,在陳書婷跟高啟強結婚後,高啟強強行把孩子的八音盒送給黃瑤,曉晨去找媽媽告狀。
陳書婷淡淡說了丈夫幾句,然後拉過站在一旁的兒子說:「屁大點事,你哭什麼!把眼淚擦掉!」
隨後她又數落了兒子幾句:「剛剛是不是衝爸爸吼了?還推爸爸了是不是?」
再比如,曉晨在家練鋼琴,彈完一首曲子後,得意地跟坐在一旁聽琴的高啟強說:「這可是五級的(曲目),老師說,好多人練了好多年都沒學會,我一個月就學會了。」
陳書婷走過來立馬懟了兒子一句:「練了一個月才練成這樣,還有臉說!」
曉晨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了,情緒低落地開始彈琴,沒彈幾個音節,因為手型不太標準,又被陳書婷狠狠打了一下:「手型不對,學鋼琴不打怎麼練!」
可能有些人覺得,陳書婷的做法沒有錯,當父母的不「敲打」孩子,他怎麼知道自己不對?怎麼變得堅強?怎麼才能進步?
這話看似有道理,實則經不起推敲。
我們品品這邏輯:
用粗暴命令孩子的方式,讓他變得禮貌?
用忽視孩子情緒的方式,讓他內心強大?
用打擊貶低孩子的方式,讓他奮發圖強?
這是不可能的啊!
不斷的負面反饋讓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
「我不夠乖!」
「我不是個好孩子!」
「我永遠都是錯的!」
這樣長大的曉晨,脾氣暴躁又敏感自卑,一面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可,一面又想跟父母證明自己。
他走上叛逆之路也就不奇怪了。
於是我們看到,父母越不想讓他幹什麼,他就越要幹什麼,父母越說他不行,他就越要跟父母證明「我能行」。
在這條路上,他越走越遠,直到鑄成大錯無法挽回。
原生自卑
需要孩子用一生尋求治癒
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選擇走上如此極端的路,相當一部分孩子,會選擇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但,這條路走起來也不輕鬆,因為無論孩子怎麼做、怎麼努力,父母永遠能挑出孩子的毛病來。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就曾是這樣的存在。
她從小到大成績都沒掉出過前五名,可無論她如何拼命學習,只要不是第一就會被媽媽罵;
去商場買衣服,她不挑,媽媽說她沒主見,她挑了,媽媽又說她沒品味;
去餐廳吃飯,她不點菜,媽媽抱怨她不參與,就等著自己伺候,可等她真拿起菜單,無論點什麼都會被媽媽一票否決;
但凡她流露出一點兒不符合媽媽心意的想法,媽媽就拿她高考失利說事,挖苦她關鍵時刻掉鏈子、心理素質差、沒出息。
……
這樣長大的孩子,看似優秀又勤奮,其實從未擁有過自信,因為驅動孩子前進的永遠是他人的評價和標準。
這樣不好嗎?
當然不好,孩子可能一生都學不會愛自己、肯定自己,無論做什麼,心中都充斥著懷疑和自卑。
我有一個發小,從小學到高中都穩居年級前三,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刷題。
高二那年期中考試,她跟另一個同學並列年級第三,當她得知成績後趴在座位上哭了很久。
當時我們特別不理解,考了年級前三還哭,你讓我們這些成績一般的人還活不活?
後來,我們都長大了,有了工作,結了婚,生了孩子。
有次聚會我提起這件事,問她那時為什麼哭。
她苦笑道:
「因為在我媽眼裡,跟人並列第三就是沒考好啊!你是不知道,她開完家長會,回家狠狠數落了我一頓,說跟人並列第三就是第四名,說我學習偷懶,被一個不如自己的人趕上了,還說我學校考試都拿不到第一,將來肯定沒出息。」
緊接著,她又說:
「你可能覺得我有些矯情,你們總說我能力強、很優秀,但我完全不覺得。我長得一般,學東西又慢,也就是靠拼命才過上現在的生活。我總感覺,別人稍微努努力就能趕超我。」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為什麼無論她取得多耀眼的成績、完成多有難度的工作,都沒有真正開心過,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如果一個孩子心中滿是不被父母看見的傷痛,滿是對自己的懷疑,滿是自卑和否定,極有可能一輩子都活在精神內耗中,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
父母的看見和悅納
是孩子成長中最大的資本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並不在於給他講過什麼道理。而在於讓孩子感受到,我作為一個小孩,來到這個世界上,這本身就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那麼,如何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答案是,我們要做一個「好的客體」。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恆常地看見和悅納孩子,讓孩子在我們這裡能專注地做自己。
曾看過一則新聞。
一位媽媽去學校接女兒,女兒看到她後,一路小跑到她跟前,大聲問:「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先聽哪個?」
接著女兒興高採烈地宣布了答案:「好消息是我考了倒數第二名!壞消息是我沒考及格!」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兩個都算不上好消息,看見孩子沒心沒肺不當回事,保不齊上去就是一頓批評。
可這位媽媽的反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她只笑了笑,一句責備的話都沒說。
「我看見了你的進步,欣慰於你的反思」——這是小女孩在她媽媽那感受到的溫暖力量。
我很認同尹建莉老師的一句話:「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
命令、忽視、貶低,養不出自尊自信,禁得住挫折的孩子;理解、支持、共情,才能幫孩子累積出足夠的心理資本,在未來的人生中,不管處於何種境地,都有往前走的勇氣和底氣。
父母的態度,是孩子一生的風水。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