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吃月餅的由來作文
2023-08-07 21:22:04 1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相傳已久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下面是相關的作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作文【篇一】
中秋節到了!月亮圓圓的!家家的燈光都很亮,周圍的環境非常的暗,但到處都有人.歡笑聲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環境!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於《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在這古老傳統的影響下我國一直有這樣的習俗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讓許多親朋好友在於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這讓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溫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鄉的遊子常年在外這使得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們的」悲歡離合」這又讓多少人痛心!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這都是千古絕唱!許多遊子不都是用月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的感情、對親人的關懷與思念嗎!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月餅也是團圓的象徵.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當時的月餅已經是具有一定意義的」餅」和」月」了.
中秋節的來歷也有人說是當時老百姓們為****元朝的暴虐統治把」殺靴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放進月餅裡互相傳遞!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們****了.也許我們現在吃月餅是為了慶祝勝利的喜悅吧!也有人說中秋節是豐收的季節,是農民們體驗享受豐收的喜悅與高興吧!
中秋節是快樂的,是團圓的象徵,是充滿喜悅的象徵,讓我們共同歡過這個有」意義」的」中秋節!」吧!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作文【篇二】
放學回家的心情是快樂的,因為可以吃甜甜的月餅了。當然,快樂的不止我一人,還有我姐。那時她讀四年級,和我同一個學校。
我和姐那天回家走的飛快,走到家門口時,卻隱約的聽到屋裡有爭吵聲。我給姐使了個手勢,姐站在了原地,我卻貓一樣沿著牆角,側起耳朵,小心翼翼地向屋門口靠近。近了,大概聽清了是怎麼回事。父母為了今年買不買月餅而爭吵,母親說兩個孩子都上學,家裡的學費還是東借西湊的呢,不買罷了。父親卻不同意,說,別人家的孩子都吃月餅,咱家的孩子也不能少,沒有錢,我去借。哪怕少買幾個,也不能讓孩子委屈的慌。聽到這,我感到事情不妙,退回大門口。我和姐嘀咕了一陣,唱著歌,若無其事地走進了家。父親正從屋裡出來,和我們打了個招呼,便出門了。
吃晚飯的時候,父親趕回來了。手裡託著一包月餅。父親在飯桌上把紙包打開,我和姐眼睛都緊緊盯著月餅,生怕月餅會長了翅膀飛掉一樣。紙裡一共七隻月餅,下面四隻,上面三隻。月餅外邊有薄薄的脆皮,金黃色,十分誘人。
我和姐剛要伸手去拿,卻被父親喊住。父親用刀子把每隻月餅平均分成四份。這樣,原先的七隻月餅,就變成了二十八隻月餅。父親又讓母親沏了壺茶,擺在桌上。父親這時候說,我們四個人做個遊戲。遊戲的規則是誰贏一次,就可分到一小隻月餅。輸了嘛,嘿嘿,就喝一口茶。行不行?父親看著我們問。我和姐互相看了眼,覺得很有意思。異口同聲地說好。
「石頭,剪子,布。」四隻手掌一同伸出去。我贏了。我分得一小隻月餅。他們三人各喝了一口茶。
「石頭,剪子,布。」四隻手掌一同伸出去。姐贏了。她分得一小隻月餅。我們三人各喝了一口茶。
「石頭,剪子,布。」四隻手掌一同伸出去。我和姐同時贏了。我和姐繼續比賽,直到真正分出勝負。
這時,月餅不斷在減少,茶水也在不斷減少,快樂卻逐漸在增加,笑聲,歡呼聲把整個屋子溢滿,然後飄到院中。
「吃不到月餅,就喝一口茶。」這是父親每次比賽完都要說的一句話。到了最後,突然發現,父母竟然沒有贏過我們一次。我和姐把最後的一隻月餅給了父親。父親看了看,給了母親,母親看了看,又給了我們。我們堅決不吃,非要看父母吃。父親,咬了一小口,給了母親。母親咬了一小口,又給了父親。這時,那一隻小月餅還剩下大半。
父親把剩下的月餅捧在手心,問我們吃飽了沒有。我們都說吃飽了。父親笑笑說,不是吃飽了,是喝飽了。此時,父親的神情有些激動,他說,你們以後要記住,在最困難的時候,「吃不到月餅,就喝一口茶」。我看到,在父親堅定有神的眼睛裡分明有淚花在閃。也許父母不會知道,我和姐早已知道是父親借錢給我們買的月餅。
二十年過去了,這其間,生活、學習中都曾遇到過困難,但每次我都勇敢面對。因為,成功了,我會得到精美的「月餅」,即使失敗了,我也不會一無所有,因為還有屬於我的「一口茶」。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作文【篇三】
小時候,第一次接觸中秋,印象最深的就是月餅。那時候覺得月餅真是一個新奇的東西,說餅又不像餅,說蛋糕又不是蛋糕。於是第一次見著時,就很滿懷期待地吃了一口。那時候嘴巴小,不足以一口咬下半個月餅,所以剛吃到裡面黑紅黑紅的餡時,覺得還挺好吃的。嚼了幾口咽下去後,便又咬了一口。這回我就咬到了中間的蛋黃——說實在的,我以前只吃過蒸蛋、煮蛋、炒蛋、煎蛋和把蛋殼打碎,攪拌幾下再倒到湯裡面煮的那種蛋,還從沒吃過這種夾在月餅中間又硬又鹹的蛋,所以我一咬下去就皺著眉頭說——「嗯~鹹鹹的。」吃第一口我就吐掉了,從此以為月餅就只有夾蛋黃的。以後我吃月餅死也不吃蛋黃,並認為那是世界上最難吃的組合。
後來,我對於中秋的期盼早已不如小時候那麼渴望。中秋節來臨時,甚至還想著如何把月餅中的蛋黃去掉。
中秋節來臨的前一天,感覺肚子有點餓,便拆開了爸爸新買的一盒月餅,連包裝都沒看就直接拆開來吃。當然,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嘗了幾口後,便驚喜地發現——居然不是蛋黃味的,而是香香的,酥酥的,於是忍不住又啃了一口——哇,真是太好吃了!咬著咬著,忽然發現月餅上有字耶,但早已讓我咬得面目全非了。不過我憑著以前吃N根棒棒糖的經驗,認為這是——「鳳梨味的!」我興奮地說。於是我跑去問媽媽:「媽媽,這月餅怎麼會有鳳梨味的呢?」「當然嘍,今年新出了好多口味的嘛。」媽媽說。哇,這麼說的話——我急忙跑到月餅盒那邊,把月餅一個個都掏了出來,然後再一個個拆開——「哇,這個是蘋果的,這個是草莓的,還有木瓜味的呢……」就這樣,那一年中秋,我們過得很有「味道」。
不知道今年的中秋是不是來得比較晚,我們早就把月餅吃膩了。雖說吃起來已經有些受不了,但節日那天我們全家還是坐在一起喝茶、吃餅、聊天,聽王菲唱《但願人長久》。裝月餅的盤子裡依然有蛋黃味的,我想它也許依然那麼難吃,但那已經不重要了,畢竟中秋節大家坐在一起就很好了。拿一個來嘗嘗,也不是那麼難吃嘛,鹹鹹的,跟鹹鴨蛋差不多。突然想起,遠方的嫦娥姐姐,是不是也在品嘗這鹹鹹的蛋黃月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