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關於孔子仁愛的議論文

2023-07-09 15:21:18

  孔子的仁愛思想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愛思想並將其發揚光大,既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教育的使命。提供了有關孔子仁愛的議論文,歡迎閱讀!

  摘要:孔子的思想體系以「仁」為核心範疇。「仁」具有多重思想內涵,它是一種情感訴求,也是一種倫理原則,是一種治國之道,更是一種精神境界;孔子的仁愛思想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愛思想,將其精髓發揚光大,既是學術使命更是時代的呼喚,特別是對今天我們的大學道德教育建設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和諧世界的構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仁仁愛道德教育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引言

  中國文化即中華民族的文化,它是東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脈,其歷史源遠流長,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精神血液;在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主導的中華文化圈裡,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之根本所在,然而在今天重新面對孔子思想,卻再次引來「百家」爭鳴的局面。有人說它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封建統治階級麻痺人民,奴役人民的御用工具;是壓抑自由、泯滅人性的精神桎梏……也有人說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是維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液,是中國人民反抗壓迫的強大思想武器,是祖先留給我們永不過時的文化財富。而在這裡我想表明的是,誠然「儒家傳統文化思想」一度曾被封建統治者利用成為鞏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障礙,但是我們要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審視它,客觀地講儒家思想主流上是積極優秀的,即使到了現代化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強大的生機和活力,認真探究和汲取其精華有助於充實我們的思想,滋潤我們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促進社會的和諧和文明的進步。

  孔子是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貢獻和巨大影響的偉人。他開創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禮樂文明的重要根據,價值觀念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的規範所依,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價值。總體說來,以「仁」為核心的仁愛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基礎理論。孔子思想之所以經久不衰,影響深遠,臻至世界名賢,全在一個「仁」字上;而「仁」的內涵之淵博、豐富又實在值得今人深入理解、探究。

  一、「仁」之探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天下歸仁」是孔子的社會理想。《論語》中提到「仁」的次數多達到109次。《論語》中曾這樣記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1]」,在這裡我看到孔子師徒強調要以行「仁」為已任,至於「死而後已」;可見「仁」在他思想中的地位和意義。那麼何謂「仁」?筆者以為其意蘊可從以下角度進行理解。

  1.仁者「愛人」

  翻讀《論語》,可以發現對「仁」的經典解釋莫過於「愛人」二字,「樊遲問仁,子曰:『愛人』[1]」;「愛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義。「愛人」即是說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因此,「愛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礎。

  關於「愛人」,有人說孔子的「愛」只是「愛奴隸主貴族」,也有人說「愛」是一種「不分親疏遠近的愛」,更有人說,「愛人」的對象只是那些遵循周禮的人,對於無視周禮、違背周禮的人,是「惡」而不是「愛」;因為孔子說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裡仁》)。但通讀《論語》之後,如果仔細對其辯證思考,我們發現孔子講的「愛人」不是指特定的群體,而是指愛一切人;同時他的愛是由近及遠、由親至疏的。這表現為「愛人」的「起點」是愛親,即孝悌之情——對父母兄弟的愛;而「愛人」的終點則是愛眾,即天下之「民」。這樣孔子就通過「愛人」將家國天下緊緊聯繫在一起,這對後世儒家仁政學說具有極大的啟發性,如孟子強調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實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

  2.「克己復禮為仁」

  「仁」以人的情感為基礎,但人的情感具有多層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禮為之約束規範則可能陷入邪惡,故孔子以禮釋仁,把符合禮之規範的情感視作仁。「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1](300)(《論語顏淵》)。那麼對作為內在要求的「克己復禮」,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首先,「克己復禮」重在「克己」。「克己」即要學會自己約束、自我控制。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301)(《論語·顏淵》)這就是講每個人要有「為仁」的態度和願望,何以成仁關鍵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動和要求,而是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可見孔子在這裡明確地肯定了道德行為、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同時它也暗示雖然仁德作為一種理想人格很難實現,但並非遙不可及,通過個人自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其次,「克己復禮」之「禮」,貴在中和。正所謂「禮之用,和為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矣。」[1](149)(《論語·學而》);《中庸》也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而是要以禮節制之。同時,人的情感無論喜怒哀樂都要適中而不過分,這才符合禮,「《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1](177)(《論語·八佾》)

  最後,「克己復禮」還須以仁充實禮。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局面,孔子感慨萬端,云:「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他認為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制度又何談建起呢?因此,任何禮樂都只是流於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禮樂文明還必須以「仁」作為作為內在的情感基礎,以仁充實禮,從而實現仁德。

  3.「忠恕之道」

  孔子從「仁」的基本內涵出發,既提出了如何達到「仁」的境界的內在要求,又闡發了如何實行「仁」的外在行為原則即「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188)(《論語·裡仁》)。那麼「忠恕」二字何解?

  首先,何謂「忠」,「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1](221)(《論語·雍也》);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也必須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謂「盡己之謂忠」,自己所希望的,別人也同樣希望,故應盡己之力幫助別人、啟發別人,讓別人去實現希望。

  其次,何謂「恕」,「恕」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361)(《論語·衛靈公》)即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願承受的(壞的狀況)也不要強加於別人,要學會包容他人,可見這種「成人之美」的精神,不可謂不是一條處理人際關係、安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準則,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總而言之,「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對自己的要求,表現為一種認真、虔誠的態度——真心誠意、積極為人。「恕」則是對他人的要求,表現為對他人的尊重、寬容——將心比心,寬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愛精神的具體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過這種「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愛」思想從愛親推廣到「泛愛眾」。

  二、孔子仁愛思想的基本內涵

  前面,筆者已經就孔子仁愛思想的核心「仁」作了簡要的探析,下面我們將由此展開探討孔子「仁愛」思想的基本內涵或四個層次。

  1.「仁愛」是一種情感訴求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既是一種理性的動物,更是一種情感性的動物;仁愛之情是人類自然情感的生發,更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訴求。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仁」以孝悌為本,從孝悌出發,表明「仁」首先立足於親親之情。在這裡,引出了「情」的範疇,那麼在孔子那裡,「情」指的是什麼呢?筆者以為,其「情」主要還是指「親親之情」和由親情推開與放大的對社會他人的關愛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情」是善的。但是從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裡,我們發現「情」已經統攝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對象也越出親親、社會他人而不逮於「物」。因而,「情」也可能被指為惡的情慾並需要被加以引導與控制;那麼該如何引導、控制情慾呢?《性自命出》稱「道始於情,情生於性。」

  所謂「情生於性」就是說「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的。「情」作為人生而之的一種本性,當然也是內在於每個個人的、主體的,而孔子多講「仁」、「為仁」

  實屬主體內在之事,體現為主體內在的情感訴求;而所謂「道始於情」即指「道」是從引導、調適「情」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那麼接著,「道」是什麼呢?《性自命出》中這樣說「長性者,道也」;這就是說「道」生於對「情」的引導、調適,便具有「理」或「理性」的意義;而郭店楚簡《語從一》中又雲「仁生於人,義生於道」,此處的「道」自然是人道;但從儒家看,「人道」本於「天道」,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雖主「仁愛」但並不否定利慾的作用。這是對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的尊重和遵循,這種強調仁的情感性的思想和取向在儒學2000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可謂一以貫之,它教會人們要重視人的情感追求,理解、同情、關心他人,要把理解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作為「愛人」的重要內容。因此「仁愛」是維繫整個人類社會生生不息的情感根基,是整個人類社會最顯淺、也是最深沉的「愛」。

  2.「仁愛」是一種倫理原則

  東漢古文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仁」字為:「仁,親也,從人二[2]」。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也曾注釋:「親者,密至也。從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偶,偶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3]」「從人二」說明了什麼呢?這從字源上說明了「仁」是用以指稱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範疇。那麼「仁愛」也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倫理原則。《論語》有云:「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在這裡孔子強調要加強道德自律;孔子一生以恢復周禮為人生志向,而「禮」的普及是以「仁」為前提的,他主張用「仁道」來控制自己,克制過度的物質欲望,甚至在有必要時要敢於為「仁道」而自我犧牲,這是「克己」的最高要求。正如他所云「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為了「仁道」的實現,君子要無所畏懼,必要時要勇敢獻身,捨身成仁。這一道德要求千面年來不知激勵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為了道德理想的實現,他們無不敢於泣血人生,笑看風雲;於是我們看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壯,看到了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豪邁,看到了林則徐「苟因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擔當。這些「驚天地,泣鬼神」的言詞,不僅僅是慷慨激昂,更是「成仁」精神的真實寫照。

  「仁愛」是一種倫理原則,最直接最明顯的體現為它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孔子重視親親之情,在他看來,子女對父母的「孝」不僅僅指孝順,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更重要的是對父母的敬重,但並不是無原則的絕對服從,子女應該「事父母幾諫[1]」,要委婉規勸,使其改正。而「悌」也是不僅僅是兄長對胞弟的關愛之情,它也是雙向的,弟妹兄長也應有敬愛之情,所謂「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就是這個道理。上面的主要是針對親屬人際關係的處理方面,而對一般的人際關係的處理,孔子也有他獨特的看法。「孔子提出了「恭、寬、信、敏、惠」等道德條目,「恭」即恭敬,要以「恭敬」之心對待他人;「寬」即寬厚,做人寬厚,待人寬容自然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喜愛;「敏」即「敏捷」,做事要勤懇幹練,「天道酬勤」,自然會取得成果。「惠」即「慈惠」,要有恩惠之心,經常資助他人,就能使別人幸福,自己快樂[4]」「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從而使用人。此外,孔子還說:「剛、毅、木、訥近仁」;而「溫、良、恭、儉、讓」也是這一精神的傳達。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除了具體的道德規範外,還有最高的道德要求與規範即如何把握「尺度」的問題,據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作為最高的道德要求。所謂「中庸」即「不偏不倚,執兩用中」,指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過分,也不要不及,「過猶不及」。傳統的解釋即程頤的「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5],他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則,而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種「中庸」精神的實質是尋求人際關係的高度和諧。「禮之用,和為貴[1]」。這裡的「和」就是人際關係的理想狀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同時這種和不是「一團和氣」,不是折中和無原則,而是在承認矛盾與差異的基礎上使雙方共生共榮,用今天的話來說即「和諧」;「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生焉[6]」,推行「中庸之道」實現人際和諧,天人和諧,萬物和諧,從而實現最高境界。當然我們也要反觀中國歷史,認清「中庸之道」的兩面性:「一方面它保證了民族文化發展的穩定性,反對過度的破壞活動,使文化發展不致中斷;另一方面它對於根本性的變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7]」

  3.「仁愛」是一種治國之道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哲學教育弟子,希望把他們培養成有道德修養的「君子」,然後走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成為社會和國家的棟梁之材。然後憑藉他們的管理和教化,使社會和國家道德理想化。在孔子看來,治國就是治民,治民之本在於把握民心,故他提出了贏得民心的實政方針「道之以德」即實行「德治」和「禮治」,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就是說為政要以道德教化為根本,以內在化的道德教化為基本導向,同時還要以禮義規範為外在的調節手段,只有這樣才能上下「同德」而「同心」,國家自然會興旺發達。孔子主張「為政以道」,其終極目的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謂「修己以敬」是指治國者要加強自我管理,嚴格要求自己;所謂「修己以安人」是指要加強各級官吏的管理,上司要給下屬作榜樣,帶好頭,這樣才能提拔出優秀的人才;所謂「修己以安百姓」即是說對老百姓的管理,要「使民以時」讓老百姓繁衍生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讓老百姓「奔上小康」;「教之」對富裕起來的老百姓要進行道德才華,讓人民過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做到做好這三樣,就能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社會走上文明和諧。

  4.「仁愛」是一種人生境界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仁愛」,不僅僅是一種情感訴求和倫理原則,更是一種道德的精神境界或稱之為人生境界與理想人格。

  人格是一個近代才有的概念,在中國古代被稱之為品性或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質、道德、能力等內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早構建人格觀念的是孔子,他提出的「仁」就是最好的說明。在儒家的話語系統中,人格主要是從道德層面上講的,雖然儒家不排斥功利,但他們反對完全以個人利益為生活目標的人,這些人被稱為小人。因此君子與小人之分即人格與非人格之分,而孔子所說的人格即君子人格,它的人格包括三個層次:最基礎的是「君子」的境界,緊接在上面的是「賢人」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則是「聖」即「聖人」的境界。從第一層到第三層境界的實現就是「完成人格」,如胡適所說「成人即是盡仁道」《中國哲學史大綱》,即是仁。杜聿明也說過「作為一個個體道德的概念,仁被用來指那些道德上的修身而達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8]」;這是對仁塑造的理想人格達到的一種人生境界的最好闡述。事實上,孔子倡導的人格理想是與他倡導和睦有序的禮樂社會的社會理想相一致的,在這種理想社會中,理想人格的境界就是成賢成聖,道德自足。現在,我們要具體理解這種理想人格,必須從君子與小人之辯說起。

  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養進路和行為準則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那麼「君子」應是什麼樣的呢?首先「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然後君子重義輕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對於物質利益君子應當秉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正確態度。「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這是孔子對君子人格的闡述,也是君子的內在要求。接著,再說「賢人」。所謂「賢人」就是德才兼備的人,孔子曾稱顏回為「賢人」,他是這樣盛讚弟子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種被後人稱為「孔顏樂處」的精神風貌,則無疑根源于堅執宗教性操守特有的樂觀性和理性面對變遷而顯呈的灑脫性,構成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最高追求。最後講「聖人」,我們知道「聖」或「聖人」都是後人對前人的追封,孔子是怎麼看聖人的呢,「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1]」,可見聖人是「見」不到的人格典範,又說:「聞君子道,聰也。聞而知之,聖也。聖人知天道也。[1]」,所謂「聞君子道」的「君子」即指聖人。那麼對於這三種「人」的關係是怎樣的呢,郭齊勇在《孔孟儒學的人格境界論》中這樣進行闡明的:

  「理想的至上境界:聖人(超越於賢人人格的、理想的仁人與成人)――天道層[9]」

  「現實的理想境界:賢人(超越於君子人格的、現實的仁人與成人)――人道層[9]」

  「現實的道德境界:君子(超越於自然人的道德人)―――――――――人道層[9]」

  從上面的展示我們可以得知,聖人的境界是至高無上的,但是也並非遙不可及,我們可以通過賢人體驗、仿效聖德,正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成聖」,「見滿街都是聖人」。

  孔子所塑造的人格境界可以說影響了一代代後人,如孟子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夫。[10]」;張橫渠先生的四句經典更是深入人心,令人感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孔子的「仁」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仁愛」思想不是一套抽象理論。孔子所推重的是「仁愛」的踐行,在孔子的「仁愛」思想中,何以成「仁」的道德修養方法遠勝於「仁愛」何以成立的理論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那麼孔子的一整套道德修養方法究竟是怎樣的呢?且看下文一一分解。

  第一,「為仁由已」人可以成仁,孔子概括之「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1];又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1]在這裡孔子表明了道德實踐,道德修養的主體性原則和實踐性牲。

  第二,「求之於已」孔子說「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這就是說道德修養主要依靠個人的內心自覺和主觀努力,同時孔子倡導「內省不疚」,要求嚴於律己,時常反省自己。

  第三,「篤信好學」孔子十分注重學習,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同時他又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而道德修養之學是為己之學,而不是為人之學。即儒者的修養,主要是靠自我覺悟,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是擺擺樣子,裝飾自己以向別人炫耀。故孔子主張「為己之學」,強調「篤信好學,守死善道[1]」。

  第四,「躬行實踐」孔子認為道德修養的關鍵還是身體力行,正如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且,孔子強調要「言行一致」,主張「先行其言而後從之[1]」,「聽其言而觀其行[1]」,對於偽君子,孔子是深惡痛覺,「恥其言而過其行[1]」。

  孔子的上述修養之道其終極目標是「成聖」,「何事於仁!必也聖乎![1]」。

  三、孔子仁愛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孔子仁愛思想與當代大學道德教育

  孔子仁愛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地方莫過於其關於道德修養方面的論說,而且這些思想離我們並不遙遠,可以說是「平民之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倫和諧緊密相關,特別是它所提出的倫理原則、價值標準、修養方法以及塑造的理想人格等等對於今天我們開展大學生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準和人文素質、構建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時代價值。

  21世紀的頭十年即將過去,這十年來無論是對中國還是世界來說其發展真可謂是日新月月異,一日千裡。就目前的情勢來說,全球化浪潮風起雲湧,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與社會高速發展,思想文化活動異常活躍,「隨著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發展,思想文化領域也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這種國際國內的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極大考驗[11]」,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各種西方式的「自由」思想像洪水猛獸般蜂擁而入,充斥整個社會和大學校園,因此我們看到現在許多大學校園裡歪風邪氣四處漫延,所謂「後現代」的「自由」思想正一步步地侵蝕大學生們的頭腦,他們大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上產生了錯位和傾斜。具體來說,「當代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道德觀念上過分功利化,拜金主義十分盛行;道德行為上推崇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缺乏刻苦耐勞的精神和品格;[11]」人際交往上,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崇尚極端個人主義,對父母親友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獻,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思想觀念比較淡漠。學習創造上,急功近利,投機浮躁,缺乏學習創造力和價值判斷力等等。總之,當代大學道德教育可以說是迫在眉睫,急需重視和解決。那麼從孔子的「仁愛」思想中可以帶給我們些什麼啟示呢?

  1、以「仁心」鑄人心,成材更先成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準則,更是一種人生境界;孔子仁愛思想或稱為「人學」,通俗地講就是教會我們如何做人處事的學問,在孔子看來沒有什麼比「仁」顯得更重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就是說人如果不仁的話,怎麼來對待禮呢?人如果不仁的話,怎麼來對待樂呢?沒有仁者之心就不能正確對待禮樂,而如果一個人連禮樂就不懂的人是不能稱其為「人」的,正如詩經有云:「人而無儀,不死何為!人而無禮,胡不遄死![12]」因此,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仁愛或仁德之心,這是立人之本。今天的大學教育,倡導德智並重,以其作為對學生培養的終極目標,所謂德智並重即不僅要高學問高知識同時還要高素質高道德,在這一點上立場和想法是相當正確的,但是這些觀念學生並沒有正確接受,我們看到很多學生在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過程中忽視了自我道德的提高,在他們眼裡,金錢至上、利益至上才是「王道」,鼓吹大家「一切向前錢」,所謂「前途」變成了「錢途」,而對真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漸漸淡忘,這實質是在道德觀念上過分功利化的體現。在拜金主義的驅使下,享樂主義也趁勢滋長,這兩種主義歸根到底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副產品」,資本主義的本性是追求財富的最大化,而在今天自由市場經濟的驅動下,「物質利益第一」仿佛已成金律,其結果使人物慾激增甚至慾壑難填,從而對金錢、物質過分「依戀」,過分崇拜,從而走向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至道德停步,人格精神缺失。諸葛亮曾說:「非淡泊無經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孔子在幾千年前就給我們提出了如何塑造一種完美的人格——「君子」的修養方法即「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1]」他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或成材需要以「仁」和「義」為本。他曾用「松柏」比喻,「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讚揚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在任何環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傲然挺立、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這也是他終其一生對生命的本質、對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認識與體驗,是對崇高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偉大人格的嚮往,這些所思所悟所言正是時下精神萎縮、人格精神喪失的大學校園所匱乏的「精神養料」。

  孔子所嚮往的君子人格也是對現在大學校園職業化、技能化的強烈反諷。大學不是崗前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大學的精神應該是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大學生最重要的能力不再是書本上一點皮毛知識的簡單積累,而是學習創造力和價值判斷力。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會識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價值判斷和如何學習的人;所謂知識構成素質的基礎,能力構成素質的外顯張力,而人格構成素質的最高靈魂,體現人的素質的整體風格;因此,大學生應當注重自身道德的修養和人格培育,只有擁有完善的人格才能真正地實現理想和抱負,正如《大學》中所云「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13]」,這就是說成材之前先要成仁,而成仁的基礎乃是修身,由身修而後治人,由治國而實現天下大同,而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實際上正是要求我們大學生要有「仁愛」之心,以「仁德」為本,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精神素養,志存高遠,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面和價值觀。

  2、以「孝悌」為本,愛人達人,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愛思想不僅強調要自立立人,而且還要「愛人」、「達人」,這其實是提出了我們處理人際關係的倫理原則。首先孔子告訴我們如何處理親屬人際關係,孔子認為「仁」具有情感性,「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他從孝悌出發,以孝悌為本,立足於親親之情論「仁」;而後他又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1]」,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在家裡做到孝與悌,對父母孝敬,對兄弟愛悌,那麼必然在社會上對他人也能泛愛,博施,從愛父母兄弟到愛天下大眾,這親就將「愛」的對象層層推開即推己及人,從而實現愛人達人,兼濟天下。當今的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大多曾都是「溫室裡的花朵」,從小生活優裕,過慣了對父母索取的生活,久而久之,他們自以為「天經地義」,父母所做的都是應該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個人交際圈的擴大,同父母的溝通越來越少,有些從農村出來的學生,到了大城市學習生活之後,對父母的「嘮叨」與「教悔」不予理睬甚至視之為「老土」、「迂腐」,上學期間除了每到囊中羞澀的時候給父母打電話索要生活費外,很少主動打電話問候自己的父母,對於這樣的學生能說他們「孝悌」嗎?正如孔子所說的那樣,在家裡不能做到孝悌,自然在社會上也不能真正對他人關愛與博施;而今我們看到在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響下,我們中間有很多大學生在人生觀上崇尚極端個人主義,在人際交往中以是否利己為擇友標準和交往目的,只渴望自己被別人理解和尊重,而忽略了自己應當首先要尊重別人、理解別人,甚至少數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思想情感上極少與同學交流,彼此心靈之間圍牆高築,互不關心,結果造成了大學同學之間情感的淡漠,影響了人際關係的和諧發展。這種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造成大學生形象的嚴重損害,更是大學精神日漸隕落的表現。因此我們要及時加以糾正,莫讓它擴大蔓延,否則這將是大學的悲哀,社會的悲哀,這樣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在這樣的現狀下,孔子「仁愛」思想顯得責任重大。孔子十分重視行為主體自覺性的培養和愛人達人的仁愛精神,使之為學生的人生原則和理想。這種仁愛精神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利他精神,利他人,利社會,利國家,這就是要「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同時,《論語》中這樣記載:「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者,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具備之五德,可以稱作為仁。因此,今天要遏制住極端個人主義的擴張,就必須在大學生中極力伸張、倡導這五種品德。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加強對當代愛人達人的利他仁愛精神教育,是大學精神重振的必經之路,更是時代的強烈呼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強自立,團結友善的和諧校園,只這樣的大學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會興旺。

  (二)孔子的仁愛思想與和諧社會建設

  孔子的仁愛思想並不是一種束之高閣、讓人瞻仰歌頌的廟堂之學,不是空空而論,而是一種立於現實富有生命力的理論,對社會的和諧進步具有積極意義的學說。眾所周知孔子的仁學以「仁」為核心範疇,《論語》中提及「仁」的地方不勝枚舉,而考量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背景及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仁」的旨意是出於維護與和諧奴隸制社會秩序,拯救漸趨沒落的禮樂文化的需要。《論語·學而》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裡講的就是要想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需要用禮來節制。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發現孔子仁學蘊藏著深厚的和諧意蘊。黨的十六明確地提出了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命題,其終極目標是要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諧。因此,當前我們對孔子的仁學思想辯證的揚棄、審視與梳理,充分發揚其促進「和諧」的精神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人與自然之間的諧

  人類生命是自然的育兒,人與自然從一開始就是統一的生命整體,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可以脫離自然而獨立生存,人類生命的延續與發展更依賴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自然。人類只有認識自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讓自然按其自有的生命規律和價值存在方式成長與發展,人類才能真正與自然和諧統一,持久共榮。時至今日,我們看到人類在享受徵服自然的快感中迷失了自我,過度陶醉於對自然的勝利,結果致使全球性的生態危機,環境汙染、資源枯竭,地球在人類技術的車輪下早已是傷痕累累,不堪重負,令人痛心的是人類一直沒有放慢徵服自然、掠奪自然的節奏,從不反思悔悟,而是執意孤行,愈演愈烈,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再不罷手人類一直所擔心和恐懼的「世界末日」終將會提前到來。因此,在自然面前,與其和諧相處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那麼,促使人與自然走向和諧共榮的路徑在哪?我們可以從孔子的仁學思想中得到啟示,找到出路。首先,孔子對天人關係進行了精闢的闡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孔子認為天即自然界有其自身特有的運行規律。接著孔子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的概念。孔子認為人們不僅要認識自然規律而且要遵循自然規律,君子知天命,所以敬畏天命,按自然的客觀規律辦事,而小人卻對天命沒有敬畏之心,所以他們肆意妄為,為所欲為常常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孔子的這一思想蘊涵著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意識。然後,孔子講:「泛愛眾,而親仁」。在這裡「眾」可以被理解為世界上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這就是說我們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朋友還要愛我們生活的自然,要有慈悲精神愛天下眾生,所謂善就是保護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最高價值的原則,因此孔子的仁學啟示我們要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必須以「敬畏天命」之心,「愛人及物」、「愛屋及烏」對待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最後,孔子描述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知者樂水,仁者愛山[1]」將人的道德品性與自然對象聯繫起來,使自然界走入人的精神領域,又使人的本性返歸於自然,不得不說是他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提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和境界。

  2.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人是社會性的存在,人的一切活動都處於與他人的關係中,沒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互幫互助,人類社會是很難繼續前進的,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離不開人際關係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礎。細看當前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和諧,在物質化和外向化的驅動下,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漸漸縮短,而心理距離卻悄悄拉長。金錢和權力壓倒一切,為了蠅頭小利,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做文章,在職場、商場等各種社交場上無不是勾心半角、爾虞我詐,人與人之間的產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機,這是人性的悲哀,是人性缺失所致。孔子人學,它是人性之學,生命之學,其中不乏講述人倫和諧的思想。從字源上看,「仁」本身就是用以指稱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範疇。關於人倫和諧的論述《論語》中隨處可見,「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就是說孔子主張愛一切人,從親親之愛到愛眾人,推己已人,從而實現「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順、朋友有信」五倫,而後孟子提煉概括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10]」。雖然孔子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上的論述不可避免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許多觀點並沒有過時,只要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注入新的內涵與活力對於今天整個社會形成互幫互助、明禮誠信、公平正義、平等友愛、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係肯定會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人不僅是一個自然人,更是一個社會人,個人活動與社會發著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公平正義、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特別是要處理好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今天我們治國方略是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並存並重,德治是法治的基礎,也是治世的根本。其中依德治國的思想實際上就是孔子仁學中「禮治」的現代體現。孔子說「為國以禮,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1]」,意思是禮是治理國家的法則,就像秤、繩墨、規矩一樣的重要;不以「禮」治國就如沒有耜(古代的農具,用於鋤地)而要耕地一樣。又雲「人而不仁,如禮何?」在他看來,仁是禮的基礎,同時他也用禮來規定仁,「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及「禮之用,和為貴」,他認為只有用禮來規範的仁才是真正的仁。「仁」代表著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禮」代表著外在的社會約束,這樣孔子用「仁」與「禮」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孔子主張實行禮治,《論語》有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從這裡我們可看出孔子主張德治與禮治,反對刑罰和殺戮,他主張建立一個沒有殘暴行為,沒有刑殺,沒有訴訟的理想社會,而這種理想社會也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暢想。

  4.人與自身的和諧

  人與自身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和目標之一,所謂人與人自身的和諧就是人的身體與心靈的和諧或身心和諧,當今社會拜金主義大行其道,許多人都成了金錢的奴隸,在物慾和權力面前迷失了本心,甚至泯滅良心,把功名利實祿視奉為人生的全部內涵;不談理想,不談道德,不談精神追求,在他們眼裡,身體上的愉悅和滿足遠勝於心靈上的滋潤與富足,於是我們看到社會中的「黃、毒、毒、賭」等醜惡現象總是屢禁不止,這些人其實在心理上的道德防線基本上崩潰了,道德意識漸漸淡漠,於是整個社會風氣是江河日下,真可謂是「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啊,因此重新喚起民眾的道德意識,宏揚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愛精神,對於提高人們的道德境界,促成人與自身的和諧,是十分必要的。孔子一生主張保持恬淡、平和的心態;在對待物慾與富貴的態度上,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1]」,又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這一方面孔子認為在名利富貴面前,要恬淡少欲,但不是禁慾;另一方面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更看重仁德與道義,更看重內在精神的修為,更看重於主觀世界的改造。於此同時,孔子提出「為仁由己」的主張,這就明確地肯定了道德行為、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正所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一個人要想成為一個真正有仁者之心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就應當把「仁」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作為自己事業的成就之方。因此,今天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我們應該「以義制利」,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名利富貴應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否則於我如浮雲,要始終保持一顆平靜、純潔的心,從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實現人與自身、與整個社會的和諧。

  (三)孔子的仁愛思想與和諧世界建設

  2005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xx在雅加達亞非峰會上第一次提出「和諧世界」的理念。2個多月後,「和諧世界」被寫入《中俄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標誌著這一全新理念被確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共識。同年9月15日,胡xx主席在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全面闡述了「和諧世界」的深刻內涵,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回應和各國媒體的積極評價。時至今日,「和諧世界」的理念已經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認同,因為它喊出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和諧世界」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論淵源,它蘊含著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和而不同」、「和為貴」、「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等和諧思想。因此今天我們要構建和諧世界,必須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借鑑和吸收人類先進文化。同時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和諧世界思想也必將為世界和諧做出積極的貢獻。而孔子的仁愛思想則是構建和諧世界的根本精神基礎。

  1.「和而不同」是和諧世界的思想基礎和總體原則。

  「仁者愛人」落實在個人具體的行為上就是「和」,即和諧。「和而不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和諧世界」的新理念正是根源於中國古代的這一政治思想,在現代國際社會政治層面的自然衍生,彰顯了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東方意蘊。關於「和而不同」,孔子如是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所強調的是個體人格的獨立性,主張將不同的個體有機結合在一起,各安其所,各有所用,共同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對於今天的國際社會道理同樣如此,今天的世界格局不再是一國獨大,而是一超多強,而且越往後世界多極化的趨勢越來越強,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構建一個文化多元性、政治多元化、經濟多元化的和諧世界,堅持「和而不同」,推進全球化的發展,改變發達國家經濟中心地位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邊緣地位,積極推進地區區域和全球經濟合作,維護全球經濟安全,從而促使全球化成為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步驟。總之,以「和而不同」為核心的和諧思想應當是引領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諧相處進而「協和成邦」的普世原則,不失為構建和諧世界的總原則。

  2.以「和為貴」「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是和諧世界的理想藍圖。

  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把天、地、人看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強調人際關係和諧有序,並通過以「仁」為核心、以「德」為基礎、以「禮」為規範的思想體系來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他提出「禮之用,和為貴」認為禮的作用,和睦是最重要的。同時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命題,深刻闡述了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的道理,處理人際關係如此,處理國際關係亦是如此。在儒家經典文化中,「大同」的思想是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政治理想觀念。《禮記·禮運》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可以看出,「大同」社會的根本特點是「天下為公」,這是一個充滿公平、和睦、幸福、誠信、仁愛的理想境界的和諧社會。今天,中國提出繼續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倡導和諧世界的理念,從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大同思想的精髓。中國矢志不渝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與和諧世界的對外戰略方針順應了大同世界要以和諧為本的自然法則。江xx主席就曾指出:「應通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確立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有利於各國和平發展的安全機制,任何國家都不能把自己的所謂安全建立在損害他國安全利益的基礎上。[14]」國際社會只有確立共同安全、共同繁榮的意識,才能真正創造出有利於各國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才能使和諧世界的構建成為現實。因此,這種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強調的共同安全觀念無疑是新時代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天下為公」精神的新體現。總之,「和諧世界」理念正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凝聚其中,才巨有如此巨大的文化張力和情感張力。

  結論: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幾千年浩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孔子當之無愧地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精神導師;孔子一生以恢復「周禮」為志向,雖然至死理想未能實現,但他的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卻影響和鼓舞了我們幾千年,他一生「述而不作」,其思想精髓盡在「人學」之中,「人學」思想精深博大,即是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也不過時,仍然是充滿著強大的生命力。作為流著相同血液的炎黃子孫,今天我們有義務和責任沿著先人的足跡,扛起播撒仁愛精神的大旗,將仁愛思想普及全社會、全世界,讓「仁者」的光輝燦耀神州、燦耀宇宙。

  參考文獻:

  [1]張燕嬰譯註.論語[M].中華書局.2007.2-28-109-182-277

  [2]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04.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M].2004

  [5]朱熹.論語集注[M].中華書局.2009

  [6]子思.中庸[M].中華書局.2008

  [7]張岱年.張岱年選集[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9]郭齊勇.孔孟儒學的人格境界論[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0第06期

  [10]孟軻.孟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11]杜小安.大學道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R].武漢大學哲學學院.2009

  [12]程俊英註譯.詩經[M].嶽麓書社.2000

  [13]朱熹.四書集注[M].商務印書館出版.2007

同类文章
儀人之表飾人之心議論文

儀人之表飾人之心議論文

  裡爾格曾道:「現實與美好之間,總存在著一種古老的敵意」正如時代的快步之行與儀式緩步之舉,是拋棄傳統的儀式跟隨時代的腳步?或是止步聆聽儀式悠揚的聲音?  於我而言,我便傾於後者。儀式,古往今來是一件隆重而莊嚴的行為,古代帝王登基之莊重,彰顯了萬民、萬臣於皇帝之服從與皇帝至上之不可僭越。現代
要學會放棄的議論文

要學會放棄的議論文

  【篇一:學會放棄】  人生如水,人生難免跌宕起伏。人一旦經歷許多磨難之後,就會選擇放棄。放棄,新的開始。  磨難居於生活中,猶如空氣對於動植物,水對於魚,無處不在。面對這些磨難與挫折,也許我們會堅持到底、持之以恆,也許我們會放棄。  我們放棄了,並不代表我們向生活、自然,向我們自己認輸。
網絡的危害議論文

網絡的危害議論文

  當今的社會已經邁入了一個高科技、多信息交流的時代,網絡也已經是不可缺少的了。有些人利用網絡去學習,有些人利用網絡去娛樂,最可惡的是,有些人利用網絡發布一些有害於社會、國家經濟、家庭以及人的生命的不良信息。  例如:在前幾年發生過一起網絡偷盜事件,就是幾名電腦高手利用網絡,向銀行的電腦防護
仰望天空作文議論文

仰望天空作文議論文

  朋友,你注意天空嗎?你了解天空嗎?面對天空,你有過自己的思索嗎?下面為大家分享仰望天空作文,歡迎閱讀!  仰望天空作文1  蘭州,是我的家鄉。我從小在這裡長大,既體會過它的烈日當頭,也見過它的大雪飄飄。  聽爸爸說,以前的蘭州,空氣品質一度是全國最差的。原因就是西固化工廠排出的氣體不知為
清明節議論文怎麼寫

清明節議論文怎麼寫

  清明節就是我國傳統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下面小編整理的清明節議論文,歡迎來參考!  清明節議論文(1):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甦,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此時每年清明節的這一天,母親就讓我換上軍色的春裝,帶著紙錢,領著我上墳去。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擔山,
自信的議論文初中

自信的議論文初中

  成就事業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產生勇氣,下面小編整理的自信的議論文初中,歡迎來參考!  自信的議論文(1):  「自信就是成功的基石。」人說道。「自信能助人成功。」盧勤老師講道。「我不明白有自信會不會贏,但我明白沒有自信就必須會輸!」  小學時,我的成績頂呱呱,總就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師
清明節見聞500字議論文

清明節見聞500字議論文

  導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清明節見聞的議論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見聞(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今天天公作美,陽光明媚,我們早早
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在傳統的清明祭掃活動中,有很多不綠色環保的行為,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篇一: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春雨霏霏,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據媒體報導,清明節即將到來,很多地方以讀家書、寫家書等方式文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

  導語:清明時節特有的雨絲欲斷還續,從遙遠的天邊無聲飄落在荒諒的山野。我的心也隨著這纏綿不斷雨絲,在微風中飄來飄去,永無定所之處。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清明節議論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一個清明節到了,天空應時下起了雨。雨
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

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那關於清明節也有許多的議論和看法,下面是小編整理了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腸。冥錢飛起白蝴蝶,人聲啼哭似杜鳥。  又是清明時節,又是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