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專題紀錄片《永遠在路上》觀後感
2023-08-11 04:00:00 3
執法如山方顯凜然正氣,清正廉潔自會寵辱不驚。小編整理了永遠在路上的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xx反腐專題紀錄片《永遠在路上》觀後感【篇一】
《永遠在路上》採訪了蘇榮、周本順、李春城等10餘位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由這些當事人親自現身說法,還原心路歷程,表達深切的懺悔,這在反腐敗宣傳工作中是一次積極的嘗試。讓腐敗分子作為活生生的人出現在屏幕上,講述其被腐蝕和墮落的真實故事,本身就是生動的反腐敗教育,值得全黨深入學習,引以為戒,敲響腐敗的警鐘。
公開的反腐通報沒有提供更多細節,因此,社會對腐敗的認識往往隔著一層紙,對「大老虎」和「蒼蠅」之類的概念其實比較抽象,認識中也是想像的成分居多。即使是一些身處其位的黨員幹部,也並非都有機會詳細了解腐敗分子的墮落過程和詳情。腐敗究竟是怎樣發生的,離普通黨員到底有多遠,這些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的問題,都可以在專題片中找到線索,甚至獲得靈魂深處的震撼。
落馬後首度出鏡的多名高官,在片中回顧了個人成長的不同階段,有的人曾經兢兢業業追求理想,但最終走向了墮落。從他們的人生軌跡中,可以看到理想信念如何走向危亡之漸,或許很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個人境遇乃至思想上的相似的危險之處。這就是生動的警示,這種讓人渾身顫抖的警示是最好的學習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落馬高官們不約而同談到了外界的物質誘惑,以及家人、子女在其中充當的特殊角色,也提到了很多頗有市場的思想觀念。人情世故也好,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惑也罷,這些乍看起來不起眼的誘因,很多黨員幹部都會遇到,甚至不可避免,但絕不是腐敗墮落的理由,本質上都是個人理想信念的動搖,為個人打算的貪慾佔了上風。
把這些細節展示出來,就是要讓廣大黨員幹部清醒地看到,腐敗並不只是通報裡言簡意賅的陳述,而是真真切切存在於周圍的隱患,更是每個黨員幹部都要保持極高敏感度的心理防線。在日常工作與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拒腐防腐的狀態,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行動上嚴守黨紀國法的紅線,堅持不忘初心,和全黨同志一起,讓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20xx反腐專題紀錄片《永遠在路上》觀後感【篇二】
對於白恩培等人的腐敗行為,使自己真正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憾和教育。看著這些人,哪一個過去不是熱血方剛、躊躇滿志的同志,而今天卻成為階下囚,這就是因為他們在這改革開放深入進行的重要時期,也是社會轉型階段,沒有時刻進行理想信念的修養,加強作風建設,導致理想信念動搖,喪失黨性原則,宗旨觀念淡薄,把權力當成謀取私利的資本,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佔據頭腦,價值觀發生偏離,墮落為犯罪分子。觀看結束後,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對存在的這些社會問題,下面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這些人在他們強取豪奪完成由腐而敗的進程中,為什麼會一路暢通呢?這些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深挖其根源有如下幾點:
一、執法觀念嚴重錯誤,權力異化,把黨和人民賦予權利當作自己的東西。貪婪成性,手中的權力就是他們斂財、「稱霸」的「法寶」。那麼權力的本質是什麼?權力因何而生,又應為誰而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但是在他們手中的權力卻蛻變為強取豪奪、禍國殃民、實現個人私慾的工具。
二、缺乏執法監督機制、體制漏洞,民主建設形同虛設,出現利用手中職權為所欲為,以個人意識代替法律。從外部環境分析,這十幾年正是我國改革開放深入進行的重要時期,也是社會轉型階段。新舊體制轉軌,兩種體制並存,思想意識形態多元化是這一時期的特點。體制上漏洞為他們的犯罪提供了空間和土壤,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促使一部分公職人員對自己手中的權力產生了錯誤認識。從制度層面看,我們的一些制度缺失,也是他們犯罪的重要原因。雖然黨和國家採取了多種措施予以遏制,但是收效仍然不很明顯。從法制層面來看,「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群眾在惡權面前的是無奈和妥協。從深層次看,是社會法律意識的缺失和法律的不完善。因為前者的缺失使人們不懂得、不善於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唯有妥協;制度的缺失,則導致無法可依,對霸權的滋生橫行無能為力,為權錢交易留下空隙。社會法律意識的提高是防腐拒敗的基礎,務必長抓不懈;現有的法律規範更多的是關注和懲罰已然的職務犯罪,對職務犯罪的預防性立法遠遠不夠。立法的欠缺和法律監督權限設置上的結構性缺陷,也給現階段預防職務犯罪的司法實踐帶來了困惑。
因此,我們認為要從根源上防止腐敗,應該作到以下幾方面:
一是始終堅持政治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
二是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端正思想作風,提升思想境界。
三是始終堅持執行黨的各項廉政建設規章制度。這些腐敗分之地下場警示我們:在社會主義中國,法律面前沒有特殊公民,黨紀面前沒有特殊黨員。要嚴格遵守廉潔自律的有關規定,耐得住艱苦,管得住小節,擋得住誘惑,做一個清清白白的人。
20xx反腐專題紀錄片《永遠在路上》觀後感【篇三】
今天晚上,局機關黨工委組織觀看由中央紀委宣傳部與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電視專題片,本人感觸很深。
一是改進作風,關鍵在情感上。我們都非常清楚,焦裕祿同志擔任XX省XX縣委書記僅一年半時間(1962年12月-1964年5月),但是群眾對他的感情和他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多黨員幹部工作幾十年,甚至工作一生都無法超越或達到的,這就是源於他對老百姓的真情、真心的付出。我們局機關絕大部分黨員幹部來自於農村,「血液」中先天就有群眾情懷的「基因」,應該容易與群眾打成一片,因此在工作中應該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良好的精神狀態,先把自己工作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好。
二是改進作風,核心在思想上。改進作風,根本目的在於強化黨的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根本宗旨。作為基層局的每一位黨員幹部都應該從思想上、行動上體現宗旨意識,這也是我們黨員幹部黨性修養的核心內容,是檢驗共產黨員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標尺。因此我們應按照「自加壓力、自我鍛鍊、自強不息、自律有為」的要求,切實加強自身黨性鍛鍊與修養,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榜樣的正能量,引導機關幹部職工為市場監管事業健康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三是改進作風,落實在行動上。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但作風建設重在行動上。黨員幹部代表黨的形象、代表政府的威信。抓好作風建設,黨員幹部首先在思想上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這是改進作風最基本、最現實、最直接的要求;同時,在服務上要搞清服務與監管、服務與發展、監管與發展的辯證關係,做到沉下身,經常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訴求,有效解決為群眾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問題,這是改進作風基本途徑;第三,在實踐上要始終把保障民生、實現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效能建設、作風建設為載體,切實提升自己對落實工作的執行力和擔當力,達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目的。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