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三國原著(這些三國故事你都了解)
2023-07-20 16:59:19 3
中國三國題材的影視劇,近三四十年來,比較出名的就有30多部。幾乎每一年,就有一部經典劇作。然而,三國影視劇的改編,相比於文字小說來說,會困難得多。於是就會有對羅貫中原著小說《三國演義》的情節刪減,甚至是改動,這本無口厚非,但這對受眾了解原汁原味的小說內容,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這裡,本人作為拋磚引路人,將《三國演義》小說裡,很少被影視劇拍攝的情節,匯總出來,希望大家能看完整篇文章後,能重拾對羅貫中《三國演義》經典小說的興趣。如果裡面有差錯,歡迎指正,內容很長,能看到最後的,一定三國真愛粉。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袁紹屯兵河內,缺少糧草,聽從屬下的建議打算從韓馥處接手冀州,袁紹假意和公孫瓚約定共同討伐冀州,自己先行佔領,並派人殺死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因出爾反爾與公孫瓚反目。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磐河,公孫瓚敗,被趙雲所救,趙雲因袁紹沒有忠君救民之心,轉而前去投奔公孫瓚,結果公孫瓚也不重用趙雲。劉,關,張三兄弟前來助陣公孫瓚,與趙雲相見,甚是敬重,不忍相離。
袁術向袁紹要馬匹不得,向劉表借糧草不能,於是寫信叫孫堅討伐劉表,自己討伐兄長袁紹。孫堅前去討伐劉表,劉表先敗,手下蔡瑁被士氣正旺的孫堅打敗。後聽從蒯良計,派呂公率領人馬埋伏在峴山,用石頭弓箭打死孫堅。孫策派桓階去劉表處將父親的屍首換回。
PS:袁紹作為三國裡面的大Loser,雖然在史書上是值得濃墨重彩介紹的人物,但在小說中,將他高光的表現刪減得很多。比如之後袁紹與公孫瓚,最驚心動魄的河北爭奪戰,只在滿寵與曹操和劉備的談話間交代了一下。而作者保留袁紹磐河戰公孫的內容,其用意其實也很明顯,就是為了引出趙雲的閃亮登場。孫堅之死的情節,在新三國裡還是描寫的很詳細,可惜也篡改了不少,為了突出孫權小兒的膽識與智慧,讓他去劉表那遊說,用黃祖換父親孫堅的屍首。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王呂布在王允的慫恿挑唆下,殺了董卓。董卓黨羽李傕、郭汜等人逃回涼州,聽從謀士賈詡的意見,給王允造謠,糾集當地人大舉到長安復仇,途中聯合董卓女婿牛輔一同進兵。呂布派李肅迎戰,李肅營寨夜晚遭劫,呂布認為他的失敗挫了士氣,便將其斬首。李傕郭汜等人用計拖住呂布,張濟樊稠攻入長安,和內應賊軍其入,呂布不敵,逃出了長安,王允慷慨赴死,遭賊人殺害。
PS:以前看電視劇,總覺得呂布都把董卓都幹掉了,怎麼就沒留在長安,而突然又跑到了徐州。這裡面,就少了李傕、郭汜攻入長安的情節。
勤王室馬騰舉義李傕郭汜等人強迫皇帝給他們加官進爵,埋葬董卓屍骨三次未遂。馬騰、韓遂帶兵前來討伐李傕郭汜等人,陣前十七歲的馬超,英勇無比,先後擒殺李傕將李蒙、王方。賈詡獻計用深溝高壘以逸待勞,數日之後軍糧已盡,內應又被誅殺,只好退兵。樊稠念同鄉之誼放走韓遂,不意被李傕設宴殺掉。
PS:馬超不是到了老三國電視劇中後段才登場的,他最英姿颯爽的亮相,是在馬騰、韓遂帶兵前來討伐李傕郭汜的時候。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在京城長安,漢獻帝被李傕郭汜欺凌,十分悽慘。太尉楊彪使用反間計,利用李傕郭汜的野心和郭汜妻子的妒忌,讓李傕、郭汜互相殘殺。但沒想到,李傕和郭汜分別劫持了皇帝和百官,在京城交戰作亂,李傕的謀士賈詡見李傕不能成事,開始幫助漢獻帝脫險。
李傕的部下楊奉也不滿李傕,準備反叛,事情敗露卻被李傕打敗。最後在張濟的調解下,李傕郭汜才分別放出了皇帝和百官,兩人講和。漢獻帝被放出後,在國舅董承的保護下,和百官向東逃出,欲脫離李傕郭汜的控制,郭汜追趕,楊奉及時出現,倚仗猛將徐晃暫時打退了郭汜。
郭汜和李傕合謀,商量殺死漢獻帝平分天下,再次追來。楊奉董承保護漢獻帝且戰且退,拼死渡過黃河。一同保護漢獻帝的李樂原是賊軍,密謀劫持漢獻帝,楊奉董承忙帶著漢獻帝趕往洛陽,李樂得知後,一面聯絡李傕郭汜,一面追殺而來。
PS:《三國演義》最精彩之處在於「亂」字,因為身處亂世,所以才湧現出如此眾多的英雄,或為至高無上的權力,或為了拯救蒼生的王道理想,激發自己的無限潛能。但無論是老三國還是新三國,對於這些情節都強行刪掉,割裂了情節的連貫性,使我們對於三國的印象,只能聚焦在主角身上,無法看到三國時期眾生百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孫策收降太史慈後,開始出徵嚴白虎。嚴白虎自稱東吳德王,佔據吳郡,與孫策軍交戰,戰敗,請和不成,遂棄城而逃,投奔會稽太守王朗。王朗戰敗後,嚴白虎逃往餘杭,為董襲所殺,首級獻與孫策。經過這幾戰,他確立了自己在江東的位置,而且收了許多謀臣,武士,人稱「孫郎」。
PS:目前為止的影視劇很難將小說中所有情節拍攝出來,都會由於集數經費,內容需過審等等,做一些刪減修改。所以,老三國對孫策的人物塑造,只保留了最精彩的「小霸王酣鬥太史慈」的情節,略掉了「孫策大戰嚴白虎」。其實,孫策創業,基本上奠定了東吳的早期核心團隊。在這兩次大戰中,孫策不僅收降了太史慈,還吸納了周瑜、張昭、張紘、蔣欽、周泰、陳武、董襲、虞翻、朱治、呂範等一眾優秀的文臣武將。在老三國中,東吳和魏國的核心團隊的加入,都沒有做過多的交代,使得觀眾們對突然出現的三國名將,感到莫名。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袁術仗著自己有玉璽在手便在淮南稱帝,卻聽說呂布反悔,拒絕聯姻,憤怒之際當即起兵七路討伐呂布。呂布得知消息後召集謀士商議對策,陳宮要求斬陳珪父子人頭獻予袁術以保徐州,陳登為保命獻一計,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令袁術兩路大軍反水,幫助呂布出奇制勝,袁術回到淮南心中不甘,遣人向孫策借兵報仇,孫策拒絕了袁術,並要出兵攻打對方,曹操聽說後聯合孫策、劉備、呂布攻打袁術,袁術不敵,帶著財物和部分兵士逃走,留下四人分兵十萬堅守城門待曹操彈盡糧絕。
PS:袁術和他的哥哥袁紹,都是三國早期最具實力的諸侯,袁術作為袁氏一門的嫡子,他的號召力要比他哥哥還要大。可惜,這位袁公子,就是在蜜罐子裡長大的,什麼事情都由著自己性子來,不知道天高地厚。但凡他的情商和智商在線,也就輪不到曹操、孫權、劉備做大。老三國裡省去了這個情節,是個遺憾,當時的觀眾,都很想知道這個討董之戰中對劉關張嗤之以鼻的傢伙,最後是一個什麼下場。新三國拍了這一情節,但總感覺似是而非。壽春之戰大場景拍得壯觀,動用的攻城器械,也是很有代入感。
賈文和料敵決勝曹操出兵圍攻張繡把守的宛城,繞城三日,找到了城牆最薄弱處,卻設下聲東擊西的計謀,佯裝大軍要從另一方向攻擊,而又趁夜在城防薄弱處進攻。然而,曹操的計謀,卻被賈詡識破,賈詡將計就計,曹操最終不敵兵敗,一路逃走。張繡緊追不捨,並約來劉表劫殺曹操,曹操出奇兵戰勝了追兵,又得到李通前來接應才得救,這時接到線報說袁紹想要攻打許都,於是曹操引兵而回。
PS:曹操與張繡的戰爭,其實是曹操與賈詡之間的智鬥。很明顯,賈詡非常克曹操,總是能猜中曹操在想什麼。張繡在打一手爛牌的情況下,還能贏得與曹操的戰爭主動權,賈詡功不可沒。甚至可以說,張繡這一生,因為認識了賈詡,對賈詡言聽計從,才不至於像其他的董卓系的軍閥那樣,結局悲慘。賈詡作為張繡的「人生導師」,給張繡做了一條最優的人生規劃。個人認為賈詡的計謀,屬於毒謀,見效快,但很短視,沒有大局觀,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把握,追求的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這造成的問題就是,總是有很大的「副作用」。因此,即便曹操得到賈詡,也沒能取代郭嘉、荀彧、程昱的地位。
禰正平裸衣罵賊宛城張繡徹底歸降後,曹操接著想派孔融去勸降劉表,孔融則推薦禰衡,但禰衡為人狂傲,多次辱罵曹操,於是曹操想借劉表殺了他,不過劉表看出曹操用意,故意不殺禰衡,反而讓他去見黃祖,黃祖醉酒受不了禰衡諷刺,終於把他斬於刀下,曹操達到目的高興不已。
PS:禰衡裸衣擊鼓罵曹,這件事情,其實是很有戲劇張力的。然而,新舊三國電視劇,貌似都沒有拍這一情節。問題可能出在「裸衣」上,這裡說的「裸衣」不是光著上半身,而是「裸體而立,渾身盡露」。這種行為藝術,在魏晉文人之中,不算稀奇事,竹林七賢就是當時特立獨行的公知代表。禰衡的這次表演,雖然給他青史留名,但並沒有給他加分。凡事過猶不及,譁眾取寵,徒留笑柄。禰衡之流,大體跟楊修類似。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官渡之戰後,袁紹逃回了冀州。這次大敗,讓袁紹心煩意亂,不理朝政,開始考慮立後嗣的事,正議論時,突然聽說自己的兩個兒子和外甥領兵來助陣,於是十分開心,重新整頓軍隊後再戰曹操,程昱獻上了十面埋伏之計,曹軍再一次勝利,打得袁紹元氣大傷,也讓袁紹心驚膽寒,從此一病不起。正當曹操想要一舉消滅袁紹勢力的時候,突然聽聞劉備乘機攻打了許昌,曹操大怒,領兵先回許昌,快速擊敗了劉備,劉備狼狽而逃,投奔劉表。
PS:看電視劇覺得官渡之戰,直接把袁紹給幹翻了,從此一蹶不振。但看完小說才知道,讓袁紹徹底絕望,並吐血而亡的戰爭,是這一場倉亭大戰。這一場大戰,袁紹把壓箱底的老本都拿出來了,也吸取了官渡之戰的教訓,步步為營,但還是被曹操背水一戰擊潰,曹操還用程昱的「十面埋伏」之計,沿路攔截,讓袁紹逃命時步步驚心,然而顯然他沒有曹操吃敗仗的心理素質強,從此一病不起,吐血而亡。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袁紹幾次兵敗,心中鬱悶,最後吐血而亡。袁紹死後,三兒子袁尚繼位,大兒子袁譚知道後並不服氣,想要討伐袁尚,但郭圖進言應先聯合袁尚打敗曹操後再議此事,於是袁譚起兵打曹,卻處於下風,袁尚又想借曹操之力打袁譚,所以只派了很少的兵力去支援袁譚,三番五次之後,袁譚投奔曹操,曹操攻打至冀州並用許攸的計策,令士兵環繞冀州城的城牆挖了一條戰壕,然後掘開漳河,引水淹了冀州城。城內彈盡糧絕,軍士幾乎餓死。曹操拿下了冀州。
PS:袁紹死後,北方還有收尾的戰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許攸獻計水淹冀州城。這裡的冀州城,應該就是鄴城,那是袁紹經營多年的大本營。許攸之前投降曹操,獻了偷襲烏巢糧倉的計謀,讓曹操贏了官渡之戰。這還不足以,讓許攸狂傲無懼。這次曹操圍攻鄴城半年之久,玩地道、策反勸降、圍點打援,都沒有讓城攻破。許攸一獻上水淹之計,城中糧絕,軍心動搖,終於開城投降。所以,許攸有足夠的資本說,如果沒有他,你們曹阿瞞怎麼能進得了這冀州城。這場戰爭,進行的也相當殘酷,堅守冀州的審配,與曹操鬥智鬥勇,展現了三國戰爭中最為精彩的攻城戰。這一情節,老三國完全沒有展現出來,略有遺憾。
戰長江孫氏報仇在曹操平定北方之際,孫權一直在江東招賢納士,養兵蓄銳,江東根基已固,國富民強。他派弟弟孫翊出任丹陽太守,但孫翊性剛好酒」,醉後動輒鞭撻士卒,終於丹陽督將媯覽、郡丞戴員聯合孫翊的心腹「從人」邊洪殺了孫翊。媯覽見孫翊妻子徐氏美貌,欲佔為己有,但徐氏乃是巾幗英雄,聯合孫翊心腹舊將,設下鴻門宴,分別將媯覽和戴員刺殺。孫權自領軍馬至丹陽,見徐氏已殺媯、戴二賊,取徐氏歸家養老。
後來,孫權的母親吳太夫人病危,她叫來孫權、周瑜張昭交代很多事後,便死了。孫權率兵進攻黃祖,以報殺父之仇。這時,黃祖部將甘寧殺死了孫權將領凌統之父凌操立功,但甘寧被黃祖侮辱為海盜(盜帆賊)且不被重用,便欣然棄黃祖降孫權。由於甘寧知黃祖軍中詳情,所以很快他就活捉黃祖,孫權大敗敵軍,大仇得報。但凌統念甘寧殺父之仇,對此念念不忘,要殺甘寧,最後被孫權化解。
PS:小說原著中,「戰長江孫氏報仇」這一回,總體講得很雜,一開始孫權引兵伐黃祖,雖然打勝了,但黃祖的部將甘寧,射殺了東吳的大將凌操,他的兒子凌統」奮力往奪父屍而歸「。這也就是後面甘寧與凌統不和的緣由。
隨後話鋒一轉,講了孫權的弟媳徐氏,臨危不亂,巧設鴻門宴,將殺害她夫君的兩位兇手反殺的故事。之後又講了孫權母親吳太夫人臨終,交代後事,也佔了小篇幅。其中有一個細節,是很多人會忽略的。那就是這個時候正是劉備流落荊州,請諸葛出山的時候,小說中吳太夫人死了,那後面甘露寺裡的吳國太相女婿,又是怎麼回事。這其實在吳太夫人臨終遺言裡有交代:「吾妹與我共嫁汝父,則亦汝之母也;吾死之後,事吾妹如事我。汝妹亦當恩養,擇佳婿以嫁之。「也就是說,後面的吳國太並非孫權的生母,孫尚香也非親妹。
最後才又回到正題,孫權招降了在黃祖那不受待見的甘寧,高興地大喊:「吾得興霸,破黃祖必矣。」甘寧果然不負所望,親自射殺黃祖,梟其首級。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孫權攻打合淝,因張遼而幾次不得,最後孫權讓後槽養馬在張遼軍中做內應,放火趁亂襲擊。張遼早已識破計策,將計就計,吳軍大敗,孫權愛將太史慈中箭身亡。
PS:孫權大戰張遼的戲碼,是發生在赤壁之戰後,彼時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已經拿下了長沙四郡,坐穩了荊州。周瑜折了銳氣,養病在家。另一邊孫權終於有機會獨自領軍攻打張遼、李典、樂進鎮守的合肥。小說中,孫權還想親自去單挑張遼。一旁的太史慈,連忙先上,要不孫權就基本上一刀被KO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孫權在打仗方面,簡直是太年輕了,他連自己幾斤幾兩都沒有意識到,就想跟身經百戰的張文遠挑戰。意氣之戰,致使此戰折了大將宋謙,又因為急於替宋謙報仇,讓太史慈犯險,致使太史慈身中數箭,傷重身亡。赤壁之戰,吳國孫權,有兩大如鯁在喉的心病,一個是荊州,一個就是合肥。合肥猶如頂在東吳喉嚨上的利劍,隨時要直面魏國的跨江作戰,也像是擋在東吳眼前的」虎牢關「,攻進合肥,是挺近中原的第一步,而孫權五次合肥之戰,試圖邁進這第一步而不可得。張遼八百騎兵大破孫權十萬大軍,逼得孫權狼狽竄逃,張遼一戰威震逍遙津,從此令江東小兒止啼,這對孫權造成的心理陰影,貫穿著他整個後半生。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劉備因為孫權和曹操都有攻擊荊州的動向,管劉璋借精兵三四萬,行糧十萬斛回荊州。可劉璋聽信身邊人的話,打了個打折扣給劉備,這才令劉備大為光火,終於決定與劉璋撕破臉,打算奪取西川。於是,龐統給他上中下三計,劉備選了」中計「,」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楊懷、高沛)聞知,必來相送; 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成功殺了楊高二將,奪了涪水關。
涪水關失守後,劉璋派重兵把守雒城。泠苞、鄧賢分別依山傍險,在城外紮下營寨。劉備這邊也分別派黃忠、魏延去攻打泠苞、鄧賢。但魏延貪功,也嫌棄黃忠老,想搶先將黃忠要攻打的營寨拿下,不想兩寨相互支援,打了魏延措手不及,幸虧黃忠及時趕來救出,並殺了鄧賢。泠苞趕緊逃到另一個寨子裡。龐統預先料到這種局面,搶先襲取了另一個寨子。泠苞再次逃跑,被魏延生擒。魏延憑此將功補過。
PS:劉備入川的戰鬥,老三國並沒有很好的敘述清楚。電視劇裡大概講了張松獻圖、落鳳坡、義釋嚴顏、張飛大戰馬超等情節,最後是劉璋開城投降。劉備奪西川的野心,在這一回裡昭然若揭,這也可能是老三國要力捧劉備的正面形象,不能繞過的事情。另外,隨著劉備隊伍的壯大,團隊也有不和諧的聲音。比如魏延的加入,拉低了劉備團隊的整體素質。魏延實際是一個投機分子,是個令人扎手的刺頭,他在劉備、諸葛亮手下,尚且還能降服住。劉備在這裡,更是主動選擇將功補過,寬恕了魏延的違令之舉。相比於諸葛亮重用馬謖,以及後期的人才凋零,可以看出劉備的領導才能,識人用人的眼光,要比之強上十倍。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龐統死後,諸葛亮率軍由水路入川,很快也來到了涪水關,於是獻出計策活捉張任,決定在金雁橋附近蘆葦蕩設伏兵。諸葛亮故意帶著列隊不齊的部隊,坐在四輪車上,說些大話,讓張任輕視他,引他來追殺。張任掩殺時,諸葛亮假裝狼狽地棄了四輪車,騎馬而逃。張任中計追趕過金雁橋,埋伏在蘆葦蕩的劉備軍,拆掉金雁橋。張任被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伏兵四面圍住,最終被俘。張任寧死不降,諸葛亮為全其忠義,將其斬首。於是,劉備一眾大將很快攻破雒城,並準備繼續攻成都,法正則寫勸降書給劉璋,劉璋收到勸降書後十分憤怒,並派遣使者向張魯求救。
另一邊,馬超借羌人兵攻打翼城,翼城刺史韋康不聽楊阜勸阻投降馬超,但馬超對投降的韋康不信任,將其四十餘口盡斬之,不留一人。這直接就導致了韋康舊部的不滿,於是在參軍楊阜的組織下,他們聯合起來,裡應外合攻打馬超,重奪回了翼城。並將馬超妻楊氏、幼子三人,並至親十餘口,當著城下的馬超的面,盡皆殺害,氣得馬超差點摔下馬來。馬超在楊阜和前來救援的夏侯淵等軍馬的聯合圍剿下,四處逃竄。沿路洗劫百姓,還報復性地殺了叛將的妻兒老母。前來追殺的楊阜,身中馬超五槍,猶然死戰,楊阜宗弟七人皆被馬超刺殺。夏侯淵及時趕到,救了楊阜。馬超突圍逃脫,投了漢中張魯。
PS:張任是益州劉璋最得力的將領,有勇有謀,被劉璋委任,重兵把守成都的門戶雒城。諸葛亮未到之時,已經先後設伏射殺龐統,大敗劉備、黃忠、魏延,甚至是張飛。劉備攻打雒城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是劉備入川最難攻破的地方。還把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等骨幹,調了過來。這也造成了關羽獨守荊州的局面。在老三國電視劇裡,張任的出場鏡頭,可能只有在落鳳坡裡的匆匆一瞥,旋即沒有了交代。或許在編劇看來,張任被殺的情節,有損於劉備的仁德。
雒城被攻破後,劉璋派說客求救於張魯。張魯手下馬超主動請纓出戰營救。在這一回裡,插敘了馬超攻打涼州的情節。馬超的表現非常糟糕,不僅在涼州失去了將心,也失去了民心。馬超殘忍嗜殺,荼毒百姓,與舊時董卓西涼系軍閥有得一拼。新老三國電視劇,刪掉這些殘忍的情節,其實是美化馬超在我們心中的形象。
曹操平定漢中地曹操舉兵西徵,張魯派人退敵,結果失敗,並折損了幾名大將,正當張魯焦躁時,閻圃向張魯推薦了龐德,龐德英勇善戰,多次幫助張魯打退了敵兵,張魯非常高興,曹操見龐德如此勇猛一心想收為己用,於是聽從賈詡的計策,一邊賄賂張魯的寵臣楊松,讓其向張魯面前進獻龐德的讒言,一邊讓龐德奪寨之後,復奪其寨,迫其回城,以為敗績。如此一來,楊松進讒言,張魯一下子就聽進去了。龐德因此受張魯責備,一氣之下,讓龐德馬上出戰,不勝必斬。這一次,曹操把龐德捉住勸降成功。張魯這邊於是更信任楊松的話,而此時的楊松已經成為曹操的內應,慫恿張魯出城迎敵,楊松自己則獻了城池。無奈之下,張魯被迫投降,曹操受降,其餘人等一併納降,唯獨把賣主求榮的楊松給斬了。於是曹操平定了漢中。
PS:漢中張魯,是天師道(五鬥米道)教祖張陵之孫,可以說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張魯人品其實還可以,只是在知人善任、帶兵打仗、政治能力上太差勁了,容易聽信讒言。一個小人楊松,居然能在他的團隊裡混得風生水起。一批如馬超、龐德這樣的名將,閻圃這樣的忠臣良士,備受排擠。與曹操相比,張魯差了好幾個段位。但他確實一位品行端正的地方領導,張魯被曹操逼得要逃出漢中的時候,他弟弟張衛建議把帶不走的府中財物糧帛都一把火燒了,但張魯卻認為這些都是國家的財物,不能因私而損毀,臨走時還特意完整地將其封鎖。這令曹操十分感動,打了一輩子仗,基本上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情,對張魯有了敬佩之心。因此,當張魯已經一窮二白地投降的時候,曹操也馬上爽快地接納了他,封其為鎮南將軍。從這件事來看,無論是亂世還是太平盛世,做人要有正氣,有骨氣,無論多奸詐險惡的人,都會高看你一眼,這與一個人有沒有能力無關。
左慈擲杯戲曹操平定漢中後,曹操很快晉升為魏王,崔琰因阻止曹操晉升而被斬。一日,道士左慈,在曹操的宴會上要求曹操把王位讓給劉備,並三番五次施展法術戲弄曹操,如變空心柑橘,取龍肝,寒冬臘月令牡丹開,千裡釣松江鱸魚,生蜀地紫芽姜,還能化成白鳩,飛出皇宮。曹操認為左慈是妖人,全城搜捕左慈,想要斬殺左慈,沒想到竟然搜出了三四百個相同模樣的左慈,最驚悚的是被砍頭的幾百個左慈,提著自己的腦袋,毆打曹操。曹操因此被嚇得染病不起。
PS:羅貫中用了大半章回,詳細敘述」左慈擲杯戲曹操「的經過,把左慈描述得神乎其神。這一情節,不禁讓人聯想起徐克導演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裡的玄幻魔術表演。讀者可能認為是封建迷信情節,但小說非空穴來風,左慈的事跡是寫在《後漢書·方術列傳》裡的,在那裡左慈在曹操面前,表演了移花接木,穿牆術的本領。而小說作者發揮想像力,一口氣講了很多玄幻的法術表演,使得這一章節非常的離奇玄幻,因此無論現在的影視作品改編,還是兒童讀物,都將這一情節刪得一乾二淨。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左慈事件,讓曹操被嚇得病倒在床,許芝來見曹操,舉薦了管珞為曹操佔卜。管珞為曹操佔卦,每一件都準確無誤,於是對管珞非常信服,聽從管珞的意見留守鄴城。耿紀等人商量要誅殺曹操,在正月十五那天夜裡放火燒城,不料曹操早有防備,耿紀等人全部被殺,被株連的人不計其數。
PS:中國古代的小說,往往都會帶有因果輪迴,佔卜測卦的迷信思想。沒辦法,我們的甲骨文,就是寫在龜背上,算卦用的。老祖宗還傳了一本連現代人都覺得神奇的《易經》,這更是從理論上支持著算卦的合理性。這些佔卜術士,絕不會給一個普通人侃侃而談,而是專挑位極人臣之人下手。因為這些人,已然享盡人間富貴,但他總是希望能通過權力和財富,掌控未來,同時也掌控自己的生命。他們的觀點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秦始皇可以為了哪怕一絲的長生希望,願意千裡迢迢海外求仙。古往今來皆是如此,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王林」大師「,也是把高智商,中國頂尖名流,如馬雲、趙薇、王菲、李冰冰等,騙得團團轉。
羅貫中描寫鄴城內五位漢室忠臣,要造曹操的反的事,其實是在突出管輅的佔卜之術的靈驗。小說幾乎花費了一個章回,描述」三國第一算命大師「管輅算卦的靈驗。管輅的人設,像極了《風雲雄霸天下》裡面的」泥菩薩「,雖能窺探天機,但從來只是」天機不直漏「,而是要寫幾句讖語,讓後人去附會。因此,老三國將其刪掉也不可惜,而新三國只保留五位漢臣反水曹操一事,沒有管輅的」瞎胡鬧「。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夷陵之戰後,曹丕聽說吳、蜀結盟,怒傳旨起兵三十萬渡江伐吳。因為東吳剛奪下荊州,需要陸遜鎮守。因此,吳將徐盛自告奮勇請求掛帥出徵。徐盛和孫韶在這次戰場上,其實矛盾很大,孫韶仗著自己是孫氏宗親,年幼賭氣,對徐盛將令不遵從。徐盛幾乎要將孫韶斬首,多虧孫權親自求情,才被免死。但孫韶還是不領情,執意要去迎敵。夜裡,大霧橫江,曹丕乘大龍舟,就在江中暫歇,徐盛一夜之間用蘆葦人布於城上,霧散雲發時,魏軍發現一夜之間南岸一帶皆是連城,驚厥不已。恰好又遇暴風大作,洪浪滔天,江上龍舟幾欲翻覆,曹丕不得不改乘小舟逃跑,魏軍士氣大損。就在此時,吳將孫韶,此時殺出,截殺一陣,後又被徐盛在淮河中先已魚油浸溼蘆葦,大火橫江。魏眾將拼死保護曹丕殺出,魏軍大敗。撤退途中,魏將張遼為救曹丕,中吳將丁奉一箭,不久身死。
PS:孫韶賭氣逞勇應戰,讀者本以為此去必定大敗虧輸,然後徐盛派丁奉反敗為勝,哪知道曹丕遇到江上狂風暴雨,一下子陷入戰場被動。這貌似是「元朝乘船攻打日本」的神風,其實從那一晚吳軍連一艘小船都沒有派出來偵查就可以看出,吳軍依然從天象中,洞悉晚上必有大風,不宜早出。曹丕不懂水戰,仗著所乘是大龍舟,居然江心宿夜,致使風浪來時,躲避不及,狼狽回逃。而東吳徐盛則早已想好在大風浪過後出擊,兼用火攻,大敗魏軍。
而裡面描寫徐盛和孫韶的這段小插曲,只能說明三國鼎足之時,東吳人才輩出,在關鍵時刻,不僅有得力的戰將,如獲得君主「大壯」的徐盛(「大壯」,為易經卦象,為陽剛盛長之象;《三國志》中只有張遼和徐盛有被君主如此盛讚),還有能夠出頭的孫氏宗親,獨當一面,英勇殺敵。老三國電視劇,不拍這一場水戰,可能因為不想重複,因為赤壁水戰,已經是最漂亮的一場水戰,其他的都無足輕重。加上老三國側重的是蜀國的戰場,吳國的戰事,經常是在諸葛亮的臺詞裡,一筆帶過。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曹真以和親為條件,請羌兵來助戰打諸葛亮帶領的蜀國軍隊,西羌起兵十五萬直逼西平關。孔明派關興、張苞、馬岱帶五萬軍馬前去戰羌兵。羌人有一特色兵種——鐵車兵,它是用鐵葉裹釘,裝載糧食軍器什物:或用駱駝駕車, 或用騾馬駕車。打仗的時候,把鐵車首尾相連,隨處結寨;車上遍排兵器,就似城池一般。羌人的「鐵車兵」讓關興等人束手無策,關興甚至被羌兵追趕,險些喪命,這時候關羽顯聖,從天而降,將羌兵趕跑。還給關興指引方向,讓他與張苞匯合,成功脫逃。隨後,孔明親自帶兵來救。諸葛亮敏銳地感覺到當時的天象,彤雲密布,朔風緊急,天將降雪。於是提前在設伏之地,挖好陷阱,等雪覆蓋好後,羌人的「鐵車兵」掉入陷阱,陣型大亂,蜀國伏兵四起,萬弩齊發,羌人越吉元帥被關興所殺,雅丹丞相被馬岱活捉。
PS:諸葛亮破羌兵的情節,可能也因為沒有諸葛亮七擒孟獲精彩,更沒有它能展示出民族大團結,所以沒有在老三國電視劇中展示。其實,情節還是很出彩,也很特別。火計是諸葛亮慣用的計謀,而這一次,是諸葛亮利用天象設伏的典型案例。在小說中關羽死後,一共顯聖了三次。這一次是最為明顯的顯聖,居然是手持青龍偃月刀,騎著赤兔馬,從天而降,殺敗羌兵。這在當時看來,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體現了民間的關公信仰,但現在看來是《三國演義》中的糟粕。或許,老三國沒有拍這一情節,也是有此考慮。
周魴斷髮賺曹休諸葛亮「失街亭,揮淚斬馬謖」之後,吳國大將周魴休書詐降魏國,司馬懿也未識破。魏國大將軍曹休起兵伐吳,周魴為了取得曹休的信任,割斷頭髮為誓。曹休信以為真,賈逵多次勸諫不聽。曹休在周魴的引路下,進兵石頭城,進了東吳陸遜的埋伏圈裡,大敗而逃。幸虧,賈逵及時救援,用疑兵退了東吳大將徐盛的追兵,逃回了魏國。但曹休因此氣憂成病,不久鬱鬱而終。
PS:《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的回目是:「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之所以作者把這兩個故事放一起,講的是一個問題:錯信。諸葛亮對馬謖的錯信,讓他丟失了街亭,而曹休對周魴的錯信,讓他有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東吳的實力,其實要比蜀漢強很多,人才儲備方面也比蜀漢多。東吳每個時期也都有非常出色的將領,湧現出來。即便到了中後期,也有陸遜、徐盛、丁奉、諸葛恪、陸抗這樣能打勝仗的將領。但東吳最大的問題,是內訌嚴重,導致後期人才死於政治鬥爭大清洗的多。另外,司馬懿在曹丕、曹叡時期,也漸漸嶄露頭角,但他屬於隱忍派,在小說中,似乎也在有意保存實力,暗中消耗曹氏宗親的實力。曹休死後,曹氏宗親裡有影響力的人物只剩下曹真。曹真被諸葛亮拖垮後
魏主拆取承露盤曹叡耽於聲色,在許昌、洛陽城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勞民傷財,怨聲不絕,又欲長生不老。有一次,聽三國的大發明家馬鈞的話,要將漢武帝在長安建造的柏梁臺上承露盤,拆下來,運到洛陽自己的花園裡。這個承露盤是手捧盤子的銅人,可接三更北鬥所降沆瀣之水,漢武帝就把這些凝結的水珠,當成了長生不老的仙露,將承接下來的露水交由方士。方士再將露水和美玉的碎屑調和而成後,讓漢武帝服下,並且告訴漢武帝這樣就能長生不老、返老還童。馬鈞領命帶著大批民夫去拆運。但拆銅人的時候,銅人居然流淚,並且馬上狂風四起,天崩地裂,於是臺傾柱倒,壓死千餘人。馬鈞只得帶回銅人及金盤迴見曹叡。曹叡眼見沒法將百萬斤的銅柱運到洛陽,於是就把銅柱打碎,運來洛陽,鑄成兩個銅人,裝飾他的花園。
PS:曹叡這個皇帝,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應該來說還算是一位明君。可惜,他似乎是自覺身體不好,害怕早死,於是就大建高臺峻閣,欲與神仙往來,求長生不老的方子。但又對淫樂不加節制,寵信郭夫人,每日與其取樂,月餘不出宮闥。最終,曹叡死時才36歲。歷代的許多皇帝,掌握著天下財富和至高權力,都難免對長生不老產生奢望。他們希望在大地之上,建起最高建築,修建最高的雕像,來求得與天相通,賜予神力。可惜,人類發展至今,死亡,只有早晚之分,沒有永生之術。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遼東公孫淵起兵造反,司馬懿率兵前去平定。公孫淵先是命人在前線遼隧周圍挖壕溝二十多裡。司馬懿命令軍士們繞開壕溝,直趨襄平。防線的公孫淵的軍隊連夜趕往襄平增援。行軍至首陽山,與公孫淵合兵一處,與司馬懿決戰,結果大敗。公孫淵只好退守襄平,司馬懿趁勢四面圍定襄陽。此時,襄平城下秋雨綿綿,下了有一個月,運糧船都可以從遼河口直至襄平城下。雖然運糧方便,但襄平城下的魏軍,紮營在水中,行坐不安,有些將士建議將營寨移到山上去。司馬懿堅持不走,還斬了建言將領,以絕眾人後退之心。然後,故意令南寨人馬暫退二十裡,縱容城內軍民出城樵採柴薪,牧放牛馬,其實是有意消解守城的決心,城內因糧少飢餓難耐,很多百姓士卒趁機逃跑。司馬懿圍了數日,雨過天晴,看見有流星划過,墜落襄平東南。各營將士,無不驚駭。但司馬懿卻鼓舞將士們,這是上天給我們的吉兆,「五日之後,星落處必斬公孫淵矣。」
第二天開始,司馬懿率軍強攻襄平城,日夜攻打不息。公孫淵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往魏寨請降,希望魏軍能退二十裡,他們君臣自來投降。司馬懿認為這是緩兵之計,把他們都斬了。公孫淵又遣他的侍中衛演來乞降,衛演膝行而進,跪於帳下,請求以世子公孫修為質當,然後君臣自縛來降。司馬懿仍然不上當。公孫淵只好選擇跑路,這正好被司馬懿料到,早早設下埋伏,將其四面圍得鐵桶相似。公孫淵父子,只得下馬納降。後被司馬懿處斬,襄平守將隨即獻城投降。
PS: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在襄平之戰,表現得非常突出。在此之前,司馬懿通過龜縮戰法,耗死了諸葛亮,魏國的文武大臣還有說閒話的。很快司馬懿也被剝奪了軍權,然而公孫淵的反叛,讓曹魏不得不再次啟用司馬懿。這是司馬懿人生當中打得最痛快的一場仗。司馬懿率領的曹魏大軍,長驅四千餘裡,遠赴遼東,以四萬之兵,活用《孫子兵法》,徹底剷除了盤踞遼東半個世紀的公孫家族勢力 ,使曹魏一次性解決了後顧之患,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其戰術,堪稱我國古代軍事史上遠徵戰役的典範。此戰役是古代的經典戰役,也是毛澤東在評註《資治通鑑》中圈點最多的三國時期戰役。然而,老三國劇情,主要以拍攝蜀漢相關的戰爭為主,因此,這一場大戰並未得到表現。
文鴦單騎退雄兵司馬師獨攬大權後,擅行廢立之事,廢掉了魏帝曹芳,立曹髦為帝。這一舉動,招致鎮東將軍、揚州都督毌丘儉與剌史文欽的討伐。司馬師此時左眼有肉瘤剛被割掉,正敷藥調養。但也不得不親自帶兵應敵。司馬師聽從監軍王基的建議,速戰速決。此時,毌丘儉這邊的大本營壽春,被東吳孫峻提兵渡江偷襲,不得不分兵拒守。司馬師聽從尚書傅嘏建議,令一軍取樂嘉城,一軍取項城,一軍取壽春,並召兗州刺史鄧艾起兗州之兵,前來與司馬師匯合,一同破樂嘉城。此時的樂嘉城,是由文欽和文鴛兩父子,率領5000人馬把守,城外司馬師萬餘人馬安營紮寨,等待與鄧艾的大軍匯合。文鴛向父親獻計:今夜黃昏,父子二人各引二千五百兵,從南北兩個方向殺入敵寨,三更時分,要在魏寨會合。文鴦當時年方十八歲,身長八尺,全裝慣甲,腰懸鋼鞭,綽槍上馬,直衝入司馬師的中軍大寨。
司馬師大驚失色,心如火烈,眼珠從肉瘤瘡口內迸出,血流遍地,疼痛難當。文鴦軍馬先到,一擁而進,在寨中左衝右突;所到之處,無人敢當,有相拒者,槍搠鞭打,無不被殺。但是另一路的文欽卻因為迷路,一直到天亮都沒有找到出路。文鴛數番殺到中軍,皆被弓弩射回。此時,鄧艾又率軍趕來支援司馬師。文鴛部隊被殺散,只文鴦單人獨馬,在數百員魏將面前,如入無人之境,鋼鞭起處,紛紛落馬,各各倒退。每一次魏將後退,文鴛就慢下來,魏將等聚到一起,覺得臉面盡失,又併力追殺。可惜,又被文鴛提鞭撥馬,殺入魏將叢中,用鞭打死數人,殺退魏將。魏將如此連追四五番,皆被文鴦一人殺退。最後,文鴛和父親文欽一起投奔東吳。之後,與魏國諸葛誕一道,再次討伐司馬氏。而另一路的毌丘儉兵敗入慎縣,被縣令宋白所殺。
PS:文鴛是三國後期最閃耀的戰將之一,樂嘉一戰,文鴛既像是長坂坡七進七出的趙子龍,又像是百騎劫魏營的甘興霸。最關鍵的是當時他才只有18歲,前途不可限量。只是他生不逢時,與曹操同鄉的文欽文鴛父子倆,不得不捲進了魏國曹氏家族與司馬家族的權力內鬥中。在當時魏國中央政權被司馬家把持的不利情況下,依然選擇反抗司馬氏,忠勇之心可嘉。只是,文鴛雖有萬夫不當之勇,但單槍匹馬也改變不了時局。有人可能會說文鴛的武力是小說家的附會,然而在正史中,文鴦的戰績要比演義中的還要誇張。《資治通鑑》記載,文鴦面對司馬班等8000騎兵的追擊,竟然一個人主動衝入敵陣六七次,在殺掉百餘人後,敵軍無人敢追,文鴦便毫髮無傷地撤走了。如果真如《資治通鑑》記載,那麼文鴦的武力絕對是三國第一,遠超呂布、關羽、趙雲等人,古往今來可與項羽比肩。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救壽春於詮死節司馬昭為試探朝中重臣之心,讓賈充託名勞軍,至淮南見諸葛誕。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因此不得重用。諸葛亮死後,在魏歷任重職,司馬師臨死前,還加封諸葛誕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州諸路軍馬,總攝兩淮軍馬。賈充在諸葛誕的宴會中,有意試探:「司馬昭大將軍如果禪代魏統,不知道你支不支持。」此話一出,諸葛誕對賈充一頓狂批,並說如果要這麼幹,他第一個要以死報魏國。司馬昭聽後大怒,有意架空諸葛誕,並秘密知會揚州刺史樂綝。此事被諸葛誕知道,派軍直殺入揚州城,將樂進的兒子樂綝殺了。隨後,控制了整個兩淮之地,並送子質於吳,聯合東吳徵討司馬昭。東吳大將軍孫綝派兵援救,司馬昭迫使曹髦御駕親徵,雙方將於壽春對峙。司馬昭採取鍾會以利相誘的攻心戰術,三面包圍壽春,以分散諸葛誕的軍心。諸葛誕堅守不攻,不容人諫,暴虐無度,甚至殺了鼎力相助的文欽,部將蔣班、焦彝等出城而降。吳將全端、文鴦等人投降司馬昭皆為重用。魏軍攻城,勢如破竹,諸葛誕被殺,吳將於詮守節不降,戰死。
PS:「諸葛誕義討司馬昭」和「救壽春於詮死節」在原著小說中,分屬兩個不同章回的內容,但他們分別是諸葛誕反抗司馬氏的前因後果。諸葛家族,在三國之中,人才輩出,大放異彩。並且魏蜀吳三國裡,諸葛家族成員都出了朝中重臣。世說新語裡有云:「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說的就是蜀國諸葛亮、吳國諸葛瑾、魏國諸葛誕。把諸葛誕比作狗,並不是貶義詞,只是與兩位兄長在蜀吳的貢獻度相比,要小一點。但「南陽三葛」都是忠烈之士,國之能臣,值得後世敬仰。諸葛誕以一己之力,捨命對抗「路人皆知」的司馬昭,實乃義舉。
但曹魏篡於漢,諸葛誕不效忠於司馬昭的原因,只是因為食魏祿。在三國亂世中,政權更迭已經沒有了秩序,似乎大家都看透了天下大勢,皇帝不是一家姓,百家姓都有可能;皇帝也不用出身高貴,宦官攜養、織席販履、江東小吏皆可稱王稱帝。因此,忠義二字,在亂世看來,是件不用表現得太明顯的道德情操。在大多數人看來,好死不如賴活著。然而,羅貫中卻要在三國亂世之中,敷演出「忠孝仁義」的普世價值觀,實則還是為統治者宣揚教化。事實上,小說《三國演義》,確實給予人精神上的洗禮,深刻影響著後世中國人的為人處世方式。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晉帝司馬炎派羊祜前往伐吳,吳國將軍陸抗屯兵襄陽,與羊祜和平相處。陸抗遭孫皓罷免。羊祜上表伐吳,司馬炎幾番猶豫,羊祜死前薦杜預。晉將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孫皓以鐵鎖、鐵錐暗置江中禦敵,但被王浚用木筏破解,直抵金陵城。孫皓自縛,率文武百官開門歸降,三國歸晉,天下統一。
PS:《三國演義》小說,是一部帶有明顯「尊劉貶曹」傾向的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或者說千百年來的民間創作者,代表底層老百姓好惡的戲劇、話本、小說創作者們,對客觀歷史的一種主觀想像和善惡是非評判。所以這部小說,作者只寫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就戛然而止,那後世讀者只能是無限哀婉感動。但作者沒有因為一個人的死,而讓小說終結,雖然他無限熱愛這個人物。他帶著悲傷的思緒,繼續含淚寫到姜維「假投降巧計成虛話」。當「姜維仰天大叫:『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之時,千百年來的讀者無不悲上心頭,「興復漢室」最後的希望成了虛妄,蜀漢徹底滅亡。代表「正道理想」的國家覆滅了,那之後的滅吳之戰,也就只需一個章回就可以交代清楚,因為滅吳這樣的滅國之戰,千百年來都在不斷上演,唯有蜀漢王道理想的存亡,是千百年來人們寧願相信的特例。
至此而後,人們逐漸相信「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大漢」王朝,也不是每個朝代都能吶喊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家天下」的國家公器,只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權力再分配遊戲的通關大獎。這個大獎,殺父弒兄之人可以得到,大奸大惡之人可以得到,蒙古人可以得到,滿族人可以得到,女人也有機會得到,甚至是乞丐也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