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時推算二十八星宿詳解(易學之源上古天文學)
2023-07-30 17:58:39
十、月食與二十八星宿
天赤道雖然很重要,但天赤道也很長、其兩邊分布著許多星——在這麼多的星裡,為什麼選了後來成為二十八星宿的那些星、而不是其他星呢?
最常見的對二十八星宿起源的解釋就是,當時創建二十八星宿模型就是在天赤道附近找亮星、並儘可能的在天赤道的各段上均勻分布。這種觀點從常識上看固然不錯、也確實能合理的解釋二十八星宿中大多數星宿的來由;但這個理論卻有兩個難以自圓其說之處:首先從分布上看,二十八星宿並不是均勻分布在天赤道上,而是有密有疏的分布在天赤道的各段上,如房宿與心宿之間宿距很短、而鬥宿與牛宿之間宿距就很長,等等;其次,參宿和觜宿之間的關係尤顯微妙,觜宿其實是被完全包括在參宿中的,而從天文觀測的實用性來看,從參宿中另立出觜宿完全是一畫蛇添足之舉,這一重複現象令人頗為費解、不知其用意為何。
面對觜宿的「多此一舉」,有不少人認為:這僅僅是古人為了能湊滿二十八宿,而在西方白虎七宿中故意多劃分出一個星宿,以湊滿西方7宿——簡而言之,觜宿的劃分僅僅是為了湊數字而已,別無它用。對此觀點,本人頗不認同:如果僅僅為了湊數目,那又何必非要把參宿一分為二;在參宿與畢宿間的天赤道上也有不少星的,完全可以把這些星組合成一個星宿,而不必非要拆分參宿不可;若嫌這些星不夠亮,那也可以找天赤道稍北的「五車」星宿作為二十八星宿之一。總之,若僅僅為湊數目的話,可以有不少方法,而沒必要非拆分參宿不可——參宿與觜宿的並立,一定有其他更重要的目的。
此外,還有個實測方面的問題:找天赤道其實並不難,只需在日落時分,找到一顆從東方升起的星,記錄下其周天運動軌跡後,就能得到天赤道了。而且在古埃及、蘇美爾、古希臘等文明中也沒有對天赤道的特意標註,難道是華夏先祖能力不及他人而不得不畫道二十八星宿來做標記?
有學者吳官保,在《整體思維與月食、幹支——兼談對五行理論的質疑》中提出:二十八宿理論是根據月食周期提出的,而不是主觀臆造。在其著作中他將1978年-1997年這19年間的月食位點一一羅列、並注以黃道宿度做比較,發現這些月食位點的黃道宿距與二十八星宿之間的宿距非常像:
月食時間(*代表度 h為小時代號,1*為24小時。) | 黃道度 | 宿度 |
1978.3.25 0.22 | 3*17h | 10*23h |
1966.4.4 8.09 | 14*16h | 10*14h |
1995.4.15 2.18 | 25*6h | 8*11h |
1986.4.24 20.43 | 34*3h | 10*5h |
1985.5.5 3.56 | 44*8h | 19*13h |
1994.5.25 11.31 | 63*21h | 10* |
1993.6.4 21.01 | 73*21h | 11*10h |
1991.6.15 11.27 | 85*7h | 8*2h |
1983.6.25 16.22 | 93*9h | 11*5h |
1982.7.6 15.31 | 104*14h | 10*10h |
1981.7.17 12.47 | 115* | 19*11h |
1990.8. 6 22.12 | 134*11h | 10* |
1989.8.17 11.08 | 144*11h | 10*2h |
1988.8.27 19.04 | 154*13h | 9*4h |
1979.9.6 18.54 | 163*17h | 10*2h |
1978.9.17 3.04 | 173*19h | 31*1h |
1986.10.18 3.18 | 204*20h | 10*10h |
1985.10.29 1.42 | 215*6h | 31*18h |
1993.11.29 14.26 | 247* | 11*3h |
1992.12.10 7.44 | 258*3h | 10*17h |
1991.12.21 18.33 | 268*20h | 9*11h |
1982.12.30 19.29 | 278*7h | 10*21h |
1982.1.10 3.55 | 289*4h | 31*13h |
1990.2.10 3.11 | 320*17h | 10*6h |
1989.2.20 23.35 | 331*23h | 12*9h |
1988.3.4 0.13 | 344*8h | 8*9h |
1979.3.14 5.08 | 352*17h | 10*21h |
1997.3.24 12.39 | 3*14h | 3h |
現代天文學已經證明,月食的發生也是有周期性規律的,大致為每18.6年(約19年)28次——這個周期與陰曆置閏的「19年7閏」相同,並且28次的數字又同二十八星宿的數字相同。從此點來看,認為二十八宿是起源於古人對月食位點的標註是有理有據的。而且「1978.3.25 0.22 3*17h」與「1997.3.24 12.39 3*14h 」兩組的宿度幾乎重合在一起,這不由得使人聯想到參宿與觜宿的相互交織。我國著名天文史學家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講述到:德國曆法學家伊德那(C.F.Ieler)就認為中國的二十八宿是為了追蹤月球在恆星間的運行軌跡,而設立的二十八個標準點。那麼月食位點與二十八宿究竟有何關聯呢?現以2007年至2025年期間28次月食發生點為據點,分別與北極點連連接,形成一些列經線,在天赤道上尋找相應的經線交點以及鄰近的星宿:
月食時間 | 天赤道位點 | 校正後 |
2007.3.04 | 張宿與翼宿之間 | 張宿 |
2007.8.28 | 危宿 | 危宿 |
2008.2.21 | 張宿與星宿之間 | 星宿 |
2008.8.17 | 虛宿 | 虛宿 |
2010.1.01 | 井宿 | 井宿 |
2010.6.26 | 箕宿 | 箕宿 |
2010.12.21 | 參宿 | 參宿 |
2011.6.16 | 尾宿 | 尾宿 |
2011.12.10 | 畢宿與參宿之間 | 畢宿 |
2012.6.04 | 心宿 | 心宿 |
2013.4.26 | 亢宿 | 亢宿 |
2014.4.15 | 角宿 | 角宿 |
2014.10.08 | 奎宿 | 奎宿 |
2015.4.04 | 軫宿與角宿之間 | 軫宿 |
2015.9.28 | 壁宿 | 壁宿 |
2017.8.08 | 女宿 | 女宿 |
2018.1.31 | 柳宿 | 柳宿 |
2018.7.28 | 牛宿 | 牛宿 |
2019.1.21 | 南河與鬼宿之間 | 南河 |
2019.7.17 | 建星 | 建星 |
2021.5.26 | 房宿 | 房宿 |
2021.11.19 | 昴宿 | 昴宿 |
2022.5.16 | 氐宿 | 氐宿 |
2022.11.08 | 胃宿 | 胃宿 |
2023.10.29 | 婁宿 | 婁宿 |
2024.9.18 | 壁宿 | 壁宿 |
2025.3.14 | 翼宿 | 翼宿 |
2025.9.08 | 室宿 | 室宿 |
這是2007年~2025年的月食位點與相應星宿之間的聯繫。考慮到5000年前到今天的,由歲差運動引起的天體運動變化,對相應的星宿位置略做校正。
從上表可以看出,二十八星宿與19年中28個月食位點基本對應:可見二十八星宿是以天赤道為基準,標註28個月食位點。但月食位點與二十八星宿之間唯一的區別在於:二十八星宿是把參宿一分為二,形成參宿與觜宿;而唯一的一個兩次發生月食的位點,不在參宿、而在壁宿。明明是壁宿發生了兩次月食,又為何壁宿邊上沒分出個星宿、反而是並無關聯的參宿被一分為二了呢?
從天象上看,整個南天天赤道上,北宮玄武七宿的星相比其他各宮星宿的星,其相對亮度是最低的;並且這一片夜空中星的數量也是相對最少的,這片天空的星總體而言是又暗又稀。而在這片天空中,室宿和壁宿所在的區域又是其中星的數量最少的一片區域,正可謂少之又少——由此可見,要在壁宿邊上再劃分出一個星宿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沒有足夠多和足夠亮的星可供引用。因此,要表現壁宿的兩次同點月食,只能到其他片區的天空中尋找。
放眼東、南、西宮三片天空望去,與壁宿相關度最高的三片天空分別是:與壁宿室宿相對的南宮翼宿軫宿所在天空、與壁宿室宿呈90度對稱的東宮箕宿尾宿(鬥宿)區域、和西宮參宿(井宿)區域。而這三片天空中,南宮翼宿和軫宿所在的區域星的亮度也不高,且已經用去了絕大多數星來組建翼宿(22顆)、並沒有多餘的星可供組建新的星宿了。
而東宮箕宿與尾宿以及相鄰的鬥宿所在的天空雖然也有不少亮星克供使用(如,建星),但此處是銀行亮度最高之處。我們的先祖為了能準確觀測星宿變化,在此處不得不放棄了沿天赤道建立星宿的原則、而不得不在離天赤道較遠處找到了相對此處銀河更亮更顯眼的尾宿、箕宿和鬥宿來建立二十八星宿。無獨有偶,西方從古巴比倫到古希臘都是沿著黃道來建立十二宮的星座,但也唯獨在此處偏離了黃道較多,以尾宿作為天蠍座的蠍身、以箕宿組建人馬座的馬頭與前蹄。可見,此處銀河的亮度之高,已經對星宿觀測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也不宜在此處建立新的星宿。
這樣一來,就只剩下參宿和井宿所在的西宮天空了,而這片天空會不僅亮星多而密、且銀河的亮度也不高。此處天赤道兩邊有不少顯著亮於銀河、易於觀測的星可供使用,於是我們的先祖就在此選擇亮星來組建新的星宿。而在這些亮星中,參宿四與參宿五是此處靠近天赤道的所有星中最亮的星、觀測它們也最方便。因此選擇這兩顆亮星之間的觜宿三星來建立新的星宿則為最佳方案——雖然觜宿三星亮度並不高、但也並非肉眼難以觀測的暗星,古希臘劃分的獵戶座就是以參宿為軀體與四肢、觜宿為頭顱的獵人形象,觀測觜宿三星的難易就可見一斑;而且只要看到了兩邊的參宿四與參宿五就能八九不離十的找到觜宿,觜宿的觀測由此也顯得不是那麼困難了。最終,古人把壁宿上產生二次月食的標記做到了觜宿上,也因此把觜宿三星從原先的參宿中劃分出來,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