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電影活著觀後感六篇

2023-08-01 06:24:14

  【篇一:《活著》觀後感】

  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說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為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著;說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著。其實,福貴的人生代表了那個時代大部分中國人的命途:從身為地主的浮華到敗家後遭壓迫;從被國民黨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軍回家團聚;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煉鋼鐵和文化大革命……

  書中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現在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是福貴的兒子有慶給鎮長的女兒獻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場景。我仿佛看到有慶嘴唇發烏,臉色鐵青地呢喃著頭暈,我好像觸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醫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頭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想要上去幫一把有慶,卻被什麼阻擋著,只能眼睜睜看著,心發憷。其實有慶是不是代表著那個年代想要拯救中國的有志之士呢,他們一腔熱血被時代活活抽乾,成為有權階級的美食。

  畫面一轉,是老人福貴和他的老牛福貴。我看到兩個福貴一樣黝黑的脊背在餘暉中發光,聽到老人用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書以老人的敘述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聽者,坐在下午的山頭上,聽老人默默細數。正如作者所說,很少有人能這麼詳細地講述自己的一生,我想這大概是因為福貴這大半輩子都用在回憶過去了,一個人守著7個人的人生,不斷在腦海中放映,無論巨細。

  就像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人福貴「責罵」老牛福貴道:「今天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紀大了,也就不說出來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這裡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兒來的那麼多名字?福貴得意地解釋說,:「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會偷懶的。」呵,多麼有趣而憂傷的畫面,其實福貴和他的牛一樣,他們都假想著自己的親人還在,所以從來不曾忘記。

  故事的最後,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會兒是少年時飛揚跋扈的少爺福貴,一會兒是得了軟骨症不能幹活而哭泣的家珍,一會兒又是餓的撐死的苦根。我仿佛是想要哭出來的,但卻又覺得連福貴自己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這裡流著誰的眼淚呢?

  原來,《活著》便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篇二:《活著》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活著》,這部電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義。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在民國時期,一個叫富貴的少爺,因為賭博,把自己的家產全都輸光了,妻子家珍也離開了,父親也去世了,過著貧窮的生活。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來,並得到一個皮影工作,日子才漸漸好起來。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貴被國民黨兵給抓走了,在國名黨的兵團裡,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氣息。後來富貴又到了共產黨的團隊裡,最後終於回到了家。在他家裡,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貪黑地送水來維持生活。以後,生活越來越好,但不幸卻不斷發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兒子被兄弟撞死了,唯一的女兒因為生產時大出血也死了,不過最後他的妻子、外孫、女婿還一直陪伴著他……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深刻感受到活著是一件多麼美好、幸福、快樂的事。在富貴那時候,一剎那間就是幾條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艱難、困苦,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生命,永遠抱著一顆求生的心。

  而我們現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沒有看重生命,從來沒認識到生命是多麼美好的事物。

  世界上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熱愛生命的心,有堅強的心,無論是生活還是心理上的困難總會過去,幸福的大門總會向你打開。我們應該像富貴那樣,用堅強面對生活。

  讓我們一起熱愛生活吧!

  【篇三:電影活著觀後感1000字】

  這次老師給我們放了一個名叫《活著》的電影,隨即我就猜到我們必定要寫影評或觀後感了。話說,大學沒有白看的電影。不過感到慶幸的是,老師讓我們寫的是觀後感。山川說,真正的影評人是不會帶著感情去看電影的,也就是用俯視的角度去看一部電影。去把握一部電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銳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釋。這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觀眾可不就是有點難了,而是非常難。

  「活著」,一看這電影名字我們也許會猜想,這影片究竟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畢竟影名它給我們陳顯的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著,還是死去。

  《活著》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福貴的悲慘命運。影片背景是從內戰到解放戰爭再到大躍進最後到文革,在這幾個叫轉的時期,福貴經歷了命運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難和對他殘忍的捉弄。儘管他的人生經歷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可是這些磨難都沒有把他擊垮,他依然堅強的活著。

  其實福貴的命運也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兵荒馬亂還是政局動蕩,老百姓無論是頑強鬥爭還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能好好的活著。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著,只要活著,那就比什麼都好。富貴的一生雖然悲慘,我們看到這樣的結局也定會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結尾福貴依然是笑著的,因為他知道,只有活著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還活著,就能有機會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影片中的福貴在開始時是一個典型的富家紈絝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樣喜愛賭博。他因為祖上留下的財富可以揮霍,每天就以賭場為家。他的妻子用他們的孩子勸說了他多次,但他沒有一次聽進去了,還是依然嗜賭。俗話說: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頭來換來的只會是一無所有。最後,福貴終究是把家產都輸光了。從此,他走上了命運給他安排的軌道。加之後來發生的種種波折,使福貴變成了一個全心為家庭而奮鬥的男人,也讓他慢慢懂得了幸福的真諦。

  不去品嘗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候呢?但無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困苦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只要活著就是幸福的。

  福貴經歷了由富貴到貧窮,從悲痛到歡喜再到悲痛……命運的苦水侵蝕著他的一生。箇中心酸,各種悲痛,我想只有福貴自己的體會才更透徹。一群人的死去到最後卻是一個人的留守。我們也許不會很清楚福貴活的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但經歷了這麼多次蛻變的福貴,也許活著,就算卑微,也一樣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會都是盡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條路,不會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擁有信心,希望就會在前方出現。活著不僅僅是一種證明,它更是一種歷練。只要我們有勇氣,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對和克服命運給你插之下來的種種困難、挫折與不幸,就會體會到幸福的甜蜜,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篇四:電影《活著》觀後感】

  我去看《活著》這一部電影,只是因為上選修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介紹的,它是張藝謀在1994年拍攝的,年代有些久遠,可是卻如此真實。可是看過之後我卻久久不能忘懷,或許是因為主人公一家悲慘的命運,或許是因為他們堅強的活著的信念,我於這個周末又將這個電影看了一次。

  電影《活著》,根據餘華同名原著小說改編。影片以福貴一家的坎坷命運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和他家人風風雨雨幾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個時代的縮影,從解放戰爭、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最後,他們的生活已經變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對生活,大概只剩下「活著」。影片露出一股悲憫情懷和傷感的黑色幽默,它將歷史濃縮為個人命運,涵蓋著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也許涉及太多敏感話題,這部電影甚至有一段時間是禁播的。

  。《活著》可說是張藝謀最好的電影,儘管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故事本身,但是他的導演能力和風格的確是適合這樣的故事的。在敘事上與餘華原著精神相合,平淡而樸實。考慮到受眾,他也在某些場景上加大了力度。小說中一筆帶過的最悲哀卻是必須在影像中濃墨重彩的。在這裡如何把握好煽情的度顯得很重要。張藝謀做的比較內,也就得到了受眾的尊敬和承認。

  曾經的紈絝賭棍富貴輸掉了自家院房,在恰好的時機恰好成了貧農。被抓壯丁後回來發現母親已經去世女兒鳳霞發燒後成了啞巴。在之後心頭肉般的兒子有慶被曾經的好友現在的區長春生無意中撞死。終於遇到相伴的男人二喜的鳳霞卻又因難產大出血而亡。唯剩外孫,二喜和老夫妻相守。

  福貴命途多舛,先是嗜賭破家,氣死了自己的父親,氣走了自己的媳婦;好不容易一家團聚了,又被抓去當壯丁;等到戰後得以回家,團聚時間不長,小兒子卻死於意外;好不容易女兒嫁了人,卻死於難產。可是影片中卻穿插了幸運地一部分,他本是地主之後,卻因破家拜託了這個身份而免於一死。

  也許張沒有想到,他做了那麼多妥協,刪掉了原著中那麼多的悲劇,甚至給了一個相對光明的結局,結果卻是依舊被禁。這也是現實。原著結局是滿目蒼涼,只剩下富貴一人,妻子家珍死在三年自然災害,二喜工地事故而死,小外孫吃了太多豆子撐死。

  而曾經最讓我震撼的有慶的死卻也是被改了的。應該是原來的故事太尖銳太反動了的緣故——孩子為首長夫人獻血,無人問津,血被抽乾。一直記得富貴說,以前每天都能聽見有慶光腳跑回家的聲音,因為學校遠,鞋子耗得快,他就總是光著腳拎著鞋跑,而現在卻聽不見了……

  這些場面如果表現出來那必定是充滿力量的。但是生命裡就是不得不存在那麼多的妥協。張藝謀盡力了,我們明白。

  把這些不足暫放一邊,單看這部電影,它仍不失為優秀之作。一直很喜歡反映時代變遷的電影。《活著》的背景則剛好在分叉道上,關卡一個個如此密集。四十年代已經逐漸敗落的曾經奢靡,五十年代的戰亂漸息百廢俱興,六十年代的思想衝擊陣線混亂。最痛苦的便是這些百姓。他們永遠猜不到上頭的人下一步的方向,只能懵懂的跟隨,低著頭小步緊趕,生怕被大隊伍落下永追不上。

  讓人想到《辛德勒名單》中的群戲,赤裸的男人女人被像牲口一樣趕來趕去,他們臉上甚至沒有表情。恥辱羞慚和憤怒早就被麻木掩蓋的找不到丁點依稀尚存的痕跡了。

  中國百姓便是這中狀態,精神赤裸。沒有人真正嘗試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苦樂悲喜,全被圈在那些小院子裡。生死,都沒有現今這般重要。

  於是死亡才會那麼頻繁。因為不在乎。因為沒有辦法在乎。看到慟哭的女人,旁觀的人們只能緊緊拖住她,不讓她看到自己兒子悲劇一樣的面孔。他們做不到別的。騰不出時間也根本沒有能力去想一想這些濃黑色場面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在那些亂世,年代和住民都在苟延殘喘的活著。只管出氣,只求出氣。我們仍舊願意相信他們都是善良的。不需要去重複愚昧單純,這些都是時代造就的。

  自然,在這樣的巨大背景下,不能忘卻那些微弱的人性閃光。被打為走資派的春生在夜色中走遠的場景,張藝謀拍的很正。人在畫中央漸遠。畫外音是家珍的聲音:「春生,你要記得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你要好好活著!」夜風起了,牆上的大字報邊角輕微舞動。欲救而不得吧。

  這些畫面,林林總總,在當代也仍舊是需喲啊被銘記的。這是我們的過去。因為有了這些,才會有現在,才可能會有未來。這也是歷史存在的意義。並不一定是以史為鑑那樣大俗套一樣的存在原因,在多數時候,它們的存在就是因為它們是歷史,是我們的由來,是即使要忘記也仍舊存在揭不掉的瘡疤。

  瘡疤在,但新的血肉從未也永遠不會停止生長。

  【篇五:電影活著觀後感】

  「活著就是一切」。這是我看完電影《活著》後所想說的第一句話。雖然對於作家餘華的小說至今還未拜讀,但是僅就看完電影我就深深的被故事的內涵所折服,由此而想小說肯定所包含的東西要遠遠大於電影,有機會一定要好好讀一下小說,再次品味一下作家對於故事的敘述。

  現在我只能說一說我看完電影之後的一些想法,或者說是一種感悟吧。

  電影《活著》主要是圍繞福貴的一生展開的,可以說福貴的一生包含了人生的大部分不幸,有的人或許會說這樣的一生在正常的人類生活中是很少發生的,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正是藝術所需要的一種效果,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它都是將故事所需要的矛盾集中在一點上盡情的表現它所需要的題。只要是這個世界上可能發生的事它都可以運用,只要恰到好處,符合故事情節的需要就可以了。當然,《活著》正是恰到好處的將人生的不幸集中在了福貴的一生之中。

  一個地主闊少在開始擁有人生的財富是沒有好好的運用或是創造一翻,而是將其應用於賭博之中,直至將其所有輸的一乾二淨的時候,他才慢慢的懂的了活著的些許意義。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說,就是實踐給予了我們認識的一切,正是這大起大落的開端給了福貴認識的基礎。

  緊接著正當福貴準備開始好好的與妻兒寡母好好生活的時候,他不幸又被拉去當壯丁,當他與春生看見滿山遍野的死屍時,他深深的感到了活著的美好。「回去,我們可要好好的活啊!」這是他當時給春生說的話,雖然樸實,但是正是這句話讓我們又一次看到了一個人面對死亡時對於生的渴望。在他與春生約定回去好好生活之後,他們最終回到了久違的家,可是接下來還有什麼在等待著他呢?

  回家之後,富貴的母親已死,女兒鳳霞也成了啞巴,雖然這不是怎麼好的情形,可是經歷了許多事之後富貴已經滿足了。之後富貴有開始了他那清貧但卻快樂的生活。然而生活並不會讓他就這樣快樂下去,因為編導所要講的不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福貴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她說:「你記著,你欠我們家一條命」文革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說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對春生說「外面涼,屋裡坐吧。」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春生,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哪,你可得好好活著!」。在那樣一中社會背景下,活著是多麼艱難的意見事啊,可是無數黃面孔的、沉默的、堅韌的中國人還是那麼無聲無息地繼續活著。

  初看完電影總覺的導演似乎過多的涉及那個時代的大背景,可是後來細細想來對於一部具有深刻主題的電影我們不能用靜止的思維去思考,活著的意義是跨時代的,他是不以任何的年代為局限的,我想這才是導演所要告訴我們的。

  電影在繼續,福貴的不幸也在繼續著,可憐的鳳霞——富貴的女兒,生命就葬送在幾個衛校護士革命小將的幼稚的手裡。遭批鬥的、三天沒有吃到飯的"反動學術權威"王教授因七個饅頭加水變成四十九個的典故暈在一邊,說不清什麼感覺,你可以後來拿這誇張細節作笑話,看時,卻無論如何笑不出來。家珍報著了無聲息的鳳霞哭喊"我只有這一個女兒"的時候,還是無法忍住自己的眼淚。想想自己是否有些濫情,卻覺得,這些眼淚是因為你還有新鮮的觸覺,你還沒有完全被生活折磨得麻木愚鈍。

  聽同學說在餘華的小說中富貴的妻子,外孫甚至女婿最終也難逃死亡的厄運。這不免讓我對導演的改編表示贊同,因為導演在給我們講述活著的深層含義時,在我們對於富貴的不幸深表悲痛時,導演給了我們些許安慰。影片結尾,福貴對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不管怎麼說電影還是成功的,因為它已經將活著的意義表現出來了,它給予觀眾的除了震撼還有更多的思索。活著就是一切,只有活著我們才能真正領略到生的意義。

  【篇六:電影《活著》觀後感】

  《活著》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裡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徐富貴,妻子家珍。紈絝子弟福貴由於嗜賭如命從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最終把家裡的財產輸得一乾二淨。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經歷解放後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經歷。

  說實話,電影一開始,看著家珍的眼淚和富貴的嗜賭的鮮明對比,站在一個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貴的,心裡一直在祈禱他轉身離開那個喧鬧的賭場,可他沒有,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天過著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國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淚時心就開始痛,手牽著小孩,肚子還懷著小孩,在那裡苦苦的哀勸那個不珍惜自己的所謂的丈夫,希望她轉身離開那個愛她還不如賭博、不顧家的富貴,希望她遇到一個上進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希望",她兵沒有這樣。家珍是個既通情達理又溫柔賢惠的妻子。

  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著個啞巴女兒回娘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著孩子,並且期盼著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著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死了,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情節是富貴的女兒在生孩子時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讓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影片中的醫生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給富貴的女兒接生的接生員是個有經驗的醫生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了。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死去,身為父母該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擊而不喪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啊,可富貴和家珍他們卻能面對現實,承受苦難,頑強地活著!

  令我感動的是福貴的妻子家珍對福貴的真誠的生死與共的愛情,在福貴家庭沒落時,不離不棄,同呼吸共患難,以及對老人和孩子真誠的愛,有福同享,有難同擔,這看似偉大的愛情其實同我們的父輩所經歷過的和所擁有的愛情沒有區別。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奮鬥的年輕夫妻有多少。我在一個婚姻節目裡看到一個真實的故事:妻子(年輕貌美)因為與丈夫吵架離開,丈夫沒有追出去而要求離婚,原因是因為覺得丈夫不夠在乎自己。對比的多麼鮮明,諷刺的多麼有力。可笑,可悲!

  餘華是這樣解釋"活著"的:活著,在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盲目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嗯,忍受,只是兩個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夠承受之重啊。現在這個社會,不說遠處,就拿身邊的故事說事吧。才在這不久前,重慶大學的一女博士就這樣從高樓上從身一躍結束了她的"痛苦",結束了她的生命。這就是我們國家和她家裡人拿重金培養出來的人。她懂得道理和知識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她還尚且這樣輕生,不能承受生活壓力之重,那還有的芸芸眾生呢?悲啊,嘆啊!

  故事平淡真實,福貴兩口子悲悽的大半生,伴隨著一個個生離死別的場景。但不知不覺地被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動了,品味到了什麼叫人生,人為什麼要活著…不能說這部作品多麼偉大,只說他真切地告訴了什麼叫活著…命運如此,福貴有得選擇嗎?人在命運面前顯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累,悅納!

  苦,接受!

  痛,生並努力幸福!

  活著就是幸福!

  活著就是修行!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