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通天洞遺址填補史前洞穴考古空白
2023-03-30 17:44:20 2
考古發現是對歷史的重新認識,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先人們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在過去的2017年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發布了2017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分別是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濟南市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明溪縣南山遺址、湖北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東周遺址、吉林安圖縣寶馬城金代遺址,這六大發現對於研究歷史,研究人類文明具有重大的意義。
2017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一、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
通天洞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託斯特鄉闊依塔斯村東南部薩吾爾山內的一個洞穴中,是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2014年,該遺址被發現。2016至2017年,經過兩期發掘,已發掘部分劃分出14個地層單位,發現陶片、灰坑、火塘和石圍牆等遺蹟及銅器、鐵器等,出土大量石製品和動物骨骼碎片等。眾多遺存表明,通天洞遺址為當時古人類生活居住之所。經碳十四測年,舊石器時代地層的年代距今4.5萬年左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
通天洞遺址學術價值重大,研究潛力巨大,必將引起高度的社會關注、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該遺址地層堆積明顯、文化序列明確,提供了本地區舊石器—細石器—青銅—早期鐵器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埋藏學和年代學研究價值明顯。遺址不僅填補了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發現,對了解新疆地區4萬多年以來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確立區域文化發展的編年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是填補了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類型的空白。該遺址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中出土了大量石製品與動物骨骼碎片。石製品種類十分豐富,包括勒瓦婁哇石核、盤狀石核、勒瓦婁哇尖狀器、各類刮削器與莫斯特尖狀器等典型的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的石製品。總體顯示出舊大陸西側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特徵,在國內同時期遺址中十分獨特,填補了中國缺少典型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類型的空白。
二是提供了中國早期社會農業傳播的依據。該遺址考古發掘中,浮選得到了炭化的小麥、青稞,測定年代距今5000至3500年,這對於研究中國早期社會人們的生計問題以及農業交流傳播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為古人類技術傳播、文化交流、族群融合提供了研究樣本。遺址發掘過程中對測年樣本、浮選樣本、土壤微型態樣本以及DNA土壤樣本進行了專門的提取工作,並通過野外調查和電法物探、探地雷達等方式了解周邊的洞穴分布情況,儘可能全面搜集與古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有關的信息。遺址為進一步探討亞歐大陸東西兩側史前時期人群的遷徙、交流、擴散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和研究樣本。
二、山東濟南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
焦家遺址地處泰沂山系北側的山前平原地帶,位於濟南市章丘區西北約20公裡處。遺址延續時間較長,主要遺存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下限為漢代。各時期遺址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2016和2017年,兩次發掘發現了極為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包括1圈城牆和壕溝、215座墓葬、116座房址、1座陶窯等。在發現的974個灰坑中,絕大多數屬於大汶口文化,還包括少量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和漢代灰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
海岱地區匯聚淮河和古濟水兩大重要水系,為《禹貢》裡面的兗州、青州和徐州之地,在中國史前文明演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20多年來,重要發現較少。因此,焦家遺址的發現,特別讓人振奮。墓葬中隨葬大量玉器的現象最讓人關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前認為大汶口文化不重視玉器的看法。這就意味著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開始,可能受到與良渚文化持續交流的影響,玉器在禮儀系統佔有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焦家遺址所處的時代是距今5000年到4000年這個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千年。這個千年的晚期,形成了對應堯舜傳說的陶寺文化;這個千年結束後,又形成了與夏王朝對應的二里頭文化。早有學者指出,在這個千年之初就開始的大汶口文化夸父追日般的西進,對後來陶寺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焦家遺址的發現再一次明確提醒我們,陶寺文化形成過程中,東方禮制的影響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我們也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應在張光直先生提出的「中國相互作用圈」這一廣大的背景下,理解距今5000年至4000年各地區的文化發展。中國的文明化進程就是這麼氣勢磅礴,在一個覆蓋西高地和東平原,包含長江和黃河中下遊的面積達300萬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展開。這在世界主要文明中是獨一無二的,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