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是什麼意思?
2023-03-30 16:02:05
ERCP,中文全稱: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英文全稱: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是在內鏡下經十二指腸乳頭插管注入照影劑,然後逆行顯示胰膽管的造影技能,是目前公認的確診胰膽管疾病的金規範。在ERCP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內鏡下鼻膽汁引流術(ENBD)、內鏡下膽汁內引流術(ERBD)、內鏡下取石術等介入醫治,由於不用開刀、傷口小,住院時刻也大大縮短,深受患者歡迎。
一、ERCP的起源
1968年,美國學者William McCune首先報導運用纖維十二指腸鏡行十二指腸乳頭插管造影取得成功,標誌著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的問世,人類從此進入了膽胰疾病內鏡醫治的時代。
1974年,日本學者Kawai、德國學者Classen同年報導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醫治膽管結石,同年,世界胃腸病大會在墨西哥城舉辦,一致同意命名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簡稱ERCP),然後拉開了ERCP醫治時代的前奏。
1975年,Zimmon報導了球囊導管取石。
1977年,Safrany報導了Dormia網籃取石,同年,Web、Classen選用ENBD醫治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1980年,德國藍慶民(Nib Soehendra)教授規劃了塑料膽管支架,並初次報導用於醫治膽管梗阻,隨後各種不同規劃的膽道支架相繼問世。
1982年,Riemann報導機械碎石,然後大結石可以破壞後取出,結石剷除率大為提高,ERCP逐步成為膽總管結石的一線醫治辦法。同年,Staritz報導了內鏡下乳頭氣囊擴張術(EPBD)作為EST的代替辦法,以期削減出血、穿孔等併發症,但這一辦法隨後被發現有極高的胰腺炎危險。
1983年,Siegel等首先利用ERCP技能放置塑料支架醫治慢性胰腺炎胰管狹隘獲得成功,隨後胰管括約肌切開、胰管結石剷除、體外震波碎石技能(ESWL)的運用、經副乳頭醫治、胰腺假性囊腫引流等技能相繼展開。
1985年,Carrasco首先將用於血管內的自膨式金屬支架(SEMS)運用於膽管狹隘的醫治,內鏡膽道引流的辦法愈加豐厚,逐步替代了PTCD及姑息性膽道引流手術,成為臨床姑息性醫治惡性膽管梗阻的首選辦法。
二、ERCP在我國的展開
1978年,我國醫學科學院首都醫院(現北京協和醫院)陳敏章教授、北京醫學院榜首隸屬醫院(現北京大學榜首醫院)王儀生教授別離報導了ERCP行胰膽管造影獲得成功。
1980、1981年,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周岱雲教授、瀋陽軍區總醫院安戎教授別離報導了選用克己切開刀展開EST醫治膽管結石。1983年,北京友誼醫院於中麟教授、天津南開醫院魯煥章教授首先運用ENBD技能。
1978年,陳敏章、王儀生教授別離在國內首先報導ERCP
1980、1981年,周岱雲、安戎教授別離報導EST膽管取石術
1983年,於中麟、魯煥章教授首先運用ENBD技能
20世紀80-90時代,香港曹世植、鍾尚志、梁永昌、沈祖堯、李家驊、陳志偉、劉潤皇、吳國偉等教授對大陸內鏡醫生給予了全方位的技能訓練。在曹世植教授的大力倡議下,我國大陸與我國香港每兩年舉辦一次醫治性消化內鏡與胃腸病研討會,經過現場演示和「手把手」訓練,在榜首時刻內把國際上最先進的ERCP技能毫無保留的介紹到大陸。鍾尚志教授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建立高檔醫治內鏡訓練基地,先後承受了30餘名大陸內鏡醫生到香港學習深造,現在這些醫生均已成為國內ERCP的領軍人物。德國藍慶民教授承受並培育了多名國內內鏡醫生,並屢次到國內進行現場內鏡幫帶,為國內培育了大批超卓內鏡人才。同時,國內一些醫院派出大批中青年消化內鏡主幹赴國外學習先進的ERCP技能,這些內鏡醫生短時刻內生長為我國ERCP事業的中堅力量。
進入21世紀,國內ERCP展開逐步與國際接軌,展開了一些具有特徵的新技能,部分內鏡中心ERCP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單個疑難ERCP操作的成功率乃至逾越國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01年,李兆申、許國銘教授編寫了《ERCP根本技能與臨床運用》。
2004年,胡冰、周岱雲教授編寫了《ERCP臨床醫治圖解》,形成了國內ERCP醫治的經驗和理論系統,為我國ERCP操作規範化展開打下了良好基礎。
2008年,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建立了ERCP學組,以推進ERCP技能在我國的展開。
2010年,ERCP學組根據國內實際情況制定了《ERCP診治指南》,進一步規範了ERCP習慣證、禁忌證和操作辦法。
2012年,我國共有1156家醫院3328名ERCP醫生可展開ERCP操作,當年我國共展開ERCP 19.6萬例。
2015年,中華消化內鏡學會發布了《ERCP術後胰腺炎藥物防備專家一致意見》。同年,我國首部ERCP訓練教材《ERCP初級訓練教程》《ERCP高檔訓練教程》出版,同期,ERCP技能規範化人才培育項目正式施行,在全國19家訓練基地、經過3年時刻培育300名ERCP醫生。
2017年,胡冰教授等制定了《膽管良性狹隘內鏡處理亞太一致意見》。同年,我國內鏡醫生訓練學院於長海醫院建立,並在此基礎上於2017年11月在各省市、自治區建立了54家消化內鏡醫生訓練基地和14家ERCP醫生訓練中心,均承擔ERCP訓練任務,以儘快縮小我國膽胰疾病的巨大患者需求和ERCP技能人才缺少之間的缺口,推進ERCP規範化醫治技能的運用普及。
三、ERCP輻射成為醫患重視的重要論題
跟著,ERCP技能的傳播,ERCP的輻射量有多少?如何防止不必要的輻射?成為醫患重視的重要論題。針對這些問題,來自史丹福大學的 Liao 教授等做了一項研討,成果發表於近期的 GIE 雜誌上。
該項單中心回顧性研討的意圖在討論當前興旺的印象設備條件下 ERCP 術者的年手術量與患者術中輻射露出之間的聯繫。共歸入 197 例患者,ERCP 操作共 331 次,由 2 位大手術量(≥200 次 / 年)和 7 位小手術量(<200 次 / 年)的內鏡醫生操作。
患者的輻射露出目標包含透視時刻,劑量面積乘積,總輻射劑量,有用劑量。並經過操作複雜度評分和斯坦福透視複雜度評分對每個結果進行校正。
研討發現,雖然小手術量的內鏡醫生所操作的 ERCP 與大手術量的醫生相比,透視複雜度評分更低,但帶來的總輻射劑量(98.30vs74.13)、劑量面積乘積(13.98vs8.8)和有用劑量(3.63vs2.28)顯著更高。別的,透視時刻並無顯著差異(4vs3.3min)。
由此可以得出,小手術量的內鏡醫生所做 ERCP 給患者帶來的輻射露出遠遠大於大手術量的醫生,雖然後者的手術難度更大。
該研討樣本量較大,初次得出了在當前透視儀器下操作 ERCP 的真實輻射目標,並不是前人所說的聳人聽聞的 12.4mSv,而是 2.09mSv~3.9mSv。這個顯著差異可能緣於設備更新換代,內鏡醫生訓練更專業或者內鏡醫生愈加重視輻射維護。
由此可見,施行ERCP的操作室應選擇設施完備、性能良好的X線機,並應具有符合要求的放射防護措施。
Alien E移動平板中C,是唯邁醫療推出的ERCP專用血管造影系統,選用獨有的低劑量窄脈衝曝光形式,從源頭上下降散射線輻射;大尺寸視網膜動態平板探測器,結合輕浮的C臂結構及可變SID技能,靈活應對術中不同角度投照,並能充沛覆蓋愛好部位;超高清視網膜解析度,供給豐厚的細節顯示,細微病灶清晰可見;同時擁有超卓的數據採集功用,為疾病的確診和醫治供給最牢靠的根據;合適方案展開消化介入的醫院運用。
唯邁醫療極光多軸智能平板大C,是唯邁醫療獨立研發的醫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射線機。為ERCP供給更專業的技能服務,為介入工作者更便捷的手術流程、更優的手術圖畫、更全面的患者分析,給客戶帶來優質的圖畫效果和舒適的臨床手術體驗,是廣大醫院介入科室的首選設備。
四、結語
經過五十年展開,ERCP全面而老練,各項操作技能變得極為豐厚。ERCP已成為膽胰疾病診治最重要的手法之一。雖然ERCP存在輻射危險,在有用防護的條件下內鏡醫生所受的有用輻射劑量並沒有想像中大,而助手則更小。對於放射防護設施不完善或工作量大的內鏡中心,內鏡醫生需特別具有防護認識、做好個人放射監測、經過各種手法下降放射劑量和曝光時刻,然後削減個人和團隊的放射危險。別的,我國ERCP展開依然面臨資源缺少、地域散布不均的問題;ERCP醫生訓練、資質準入系統建設仍不夠完善;ERCP質控亟待加強;ERCP新技能、研討的世界影響力有待提高。展望未來,負重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