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

2023-04-01 22:01:41

和氏璧介紹

和氏璧剛開挖出來時的名稱叫"瑋",此後將沒有經過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稱作"瑋"。

由於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包括文學創作)中的描述加以想像。但是,從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璽的故事來看,和氏璧與出土的常規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來看,應有明顯的不同。經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釐米,其並非古人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僅僅是一個經過簡單粗加工的璞玉。同時,由於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玉璽,而隨著朝代的更迭,該玉璽又相傳在唐後失傳,和氏璧原有樣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經無法得知了。

編輯本段來歷

荊山是座巨大的石頭山,頂部更是花崗巖遍布,一個個巨石雜亂排列,其中一處形成了面積近20平的洞室,這就是著名的"卞和洞",傳說卞和就是在此發現了稀世寶玉和氏璧。

懷遠縣位於安徽省北部,蚌埠市西部,淮河中遊,始建於1291年,素有"淮上明珠"美譽。淮河流貫縣境東南,渦河、芡河在此入淮,206國道和蚌(埠)阜(陽)公路過境。懷遠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有卞和洞、白乳泉、啟王廟等歷史文化古蹟,更有著一座荊山--那裡曾經發掘影響過中國歷史的和氏璧。

卞和洞,和氏璧被發現的地方

荊山在今安徽省懷遠縣西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淮水》:《郡國志》曰"平阿縣有當塗山,淮出於荊山之左,當塗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西揚濤北注之。"

卞和洞亦名抱璞巖、抱玉巖,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採玉處,故名。蘇軾《塗山荊山記所見》詩中:刖人有餘坑,美石肖溫瓚"即指此。《中國名勝詞典》:懷遠縣荊山有抱璞巖,傳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巖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寬廣,可容數十人;巖壁有摩崖書刻"青螺石帳"四字;洞上有坑,曰"採玉",坑內有玉石層迭,晶瑩閃亮,恍若白雲攢集,俗稱:"白雲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澗",傳為卞和濯璞於此,故名;右有閣,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內舊有唐人胡曾《荊山詩碑》,上刻其詩云:"抱璞巖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古人"白璧連城無雙產,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是此間寫照。空山日落猿聲啼,疑是荊人哭未休。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為,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視之石也,忠貞之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焉,遂命曰"和氏璧"。

這是2000多年前的悲壯故事,楚國人卞和在荊山砍柴時發現一塊璞玉,於是獻寶於楚厲王,厲王讓人鑑別,得出一塊普通石頭的結論。厲王怒而下令砍去卞和左腳。時至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攜玉獻寶,武王再次找人鑑別依然給出同樣結論,便怒而砍其右腳。時光流逝,武王崩文王立,卞和懷抱寶玉而泣於荊山腳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淚乾涸以血代之。文王遣使詢問,卞和說"我不是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傷,而是悲傷寶玉無人能識別",於是文王讓人打開玉石,發現裡邊果然是塊稀世寶玉,並取名"和氏璧"。

關於和氏璧的成語--完璧歸趙,源於戰國時期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後人以此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後來秦王統一天下,把這塊號稱天下最珍貴的和氏璧雕琢成玉璽並永傳後世,象徵著皇權與地位。卞和與他的和氏璧影響了中國歷史,甚至影響了中華玉文化。

還有一種說法是:玉印巖"又名"抱璞巖",位於湖北南漳巡檢鎮金鑲坪村,距縣城78公裡。"玉印巖"坐北朝南,巖深11米,寬15米,高10米,巖之南面隔河對岸有個尖頂圓形山包,名"鳳凰臺"。先秦文獻記載,公元前700多年,"玉印巖"附近住著一個石匠的後代叫卞和。卞和上山下地勞動時,常見一對鳳凰落在鳳凰臺上,鳴叫三聲之後,或飛入巖中,或高翔北去。卞和聽人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也聽爺爺講過石頭的類型和寶石的特徵,於是,他仔細觀察鳳凰入洞的動向,終於發現鳳凰從千山萬水之外銜硃砂在此填玉,卞和便將一塊與周圍不同的石頭鑿取抱回讓爺爺看,爺爺驚叫地說:"這是一寶石。"全家商議把它獻給楚王,讓楚國聲名遠揚。然而一次、二次獻寶,都被玉尹說成頑石,以欺君之罪先後被楚厲王、楚武王下令刖去了他的雙足。第三次獻玉感動了楚文王,文王令玉工剖璞得玉,命名為"和氏璧",封和為零(陵)陽侯,卞和不受,說:"寶玉面世,吾願足矣。"這一稀世珍寶,數千年來在中華民族神州大地上演繹出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諸如:"赤山宴會張儀蒙冤"、"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將其制為"傳國玉璽"等

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西漢劉向《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

秦李斯《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西晉傅鹹《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

五代時前蜀道士杜光庭《錄異記》卷七"異石"中記:"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

唐代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今南漳縣巡檢山區,現有玉印巖,傳為卞和得玉處)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幹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春秋戰國

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只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麼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裡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衝衝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麼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作勢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只得無奈地說:"好!就這麼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裡。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恐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十分惱怒,但是此時就算殺了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會與趙國交惡,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做"完璧歸趙"。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同時是記載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與將相不和故事的是(《廉頗藺相如列傳》)。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鹹《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亡後,御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王莽篡漢時,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漢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當時王政君大怒將玉璽砸在地上,致使傳國玉璽還崩碎了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三國至隋

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晨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權,逼獻帝禪讓,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傳冉魏,後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這樣,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大隋一統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公元618年,隋亡。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及五代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唐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突然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後唐。

最後一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后妃在宮裡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和氏璧"神秘失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編輯本段玉印巖

玉印巖位於湖北南漳縣城西南荊山南麓,距縣城90公裡,緊靠南(漳)巡(檢)公路。

"玉印巖",又名"抱璞巖",位於湖北省南漳縣巡檢鎮金鑲坪村,距縣城90公裡。"玉印巖"座北朝南,南漳至遠安公路經其前。玉印巖洞深11米,寬15米,高10米。為傳說中的和氏璧產地。

編輯本段卞和獻玉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像。(以下部分文字譯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話說東周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見鳳凰棲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鳳凰不落無寶地"之說),於是他將此璞石獻給楚厲王,經玉工辨識認為是石塊。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仍以前罪斷去右足。至楚文王時,卞和抱玉痛哭於荊山下,哭至眼淚乾涸,流出血淚。文王甚奇,便命人剖開璞石,果得寶玉,經良工雕琢成璧,人稱"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篇》。

楚相國昭陽,敗魏,威王將和氏璧賞賜昭陽。一日,昭陽率百餘賓客遊覽赤山,席中應眾人之請,出璧傳視。其時山下深潭有丈許長大魚及無數小魚躍出水面,眾人爭睹奇蹟,及至散席,發現和氏璧不翼而飛。當時未發跡的張儀,正在昭陽門下,眾人懷疑"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後來張儀入秦為相後也還以報復。但和氏璧終無下落。此案至今無解。

編輯本段趙秦爭璧

趙國太監繆賢偶然以五百金購得和氏璧,趙惠文王聞訊,將璧佔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數十年後,秦滅趙,和氏璧終於落入秦國。

秦嬴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璽,命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形同龍鳳鳥之狀,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代代相傳,因此稱為"傳國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拋傳國璽於湖中,祀神鎮浪。8年後,使者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獻上。傳國璽,夫復歸來。其事真假難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編輯本段國璽

漢傳國璽

秦子嬰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劉邦軍灞上,秦王子嬰素衣白馬,系頸以組,在鹹陽東面十三裡的積道亭投降,獻上始皇璽,劉邦遂以此寶隨身佩戴,並"代代相受",號曰"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劉嬰僅兩歲,璽由王莽姑母漢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陽侯王舜進宮索璽,太后見舜怒斥:"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乘便利時,奪取國璽,不復顧恩義,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漢書·元後傳》)隨即將璽"投之地"傳國璽被摔缺一角,經黃金鑲補,但終難天衣無縫,天下至寶,從此留下瑕痕。後王莽敗,帶璽綬避火於漸臺,商人杜吳殺死王莽,取其綬而不知取其璽。公賓就見綬,問明綬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級並取得傳國璽,交與王憲。王憲自乘天子車輦,有稱帝意。李松入長安,斬王憲,把璽送到宛,獻給更始。赤眉殺更始,璽歸劉盆子。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盆子敗於宜陽,奉傳國璽降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宦官張讓、段珪作亂,漢少帝夜出北宮,與掌璽者走散。讓、珪既誅,少帝回宮,六璽俱在,而獨失傳國璽。不久,"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從城南甄宮井中撈出一宮女的屍體,在項下錦襄中金鎖關閉的朱紅小匣內取出玉璽。玉璽方圓四寸,上攜五龍交紐,旁缺一角,以黃金鑲補,下有篆文:"受命於天,並既壽永昌。"此文傳為李斯所書。孫堅獲傳國璽,心生異念,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誰知傳國璽並未給孫堅帶來好運,不久他就在峴山陣亡。袁術乘孫堅之妻歸鄉之機,派兵於半路截得玉璽,稱帝。袁術死後,其妻扶棺奔廬江,又被荊州刺史徐璆把傳國璽搶去獻給了曹操。

晉傳國璽

統一三國,璽歸司馬炎。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彌攻入洛陽,俘晉懷帝並得傳國璽。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劉聰,還不懂得傳國璽的意義,他把晉懷帝和傳國璽都遷到平陽"保管"起來。劉聰死後,大將軍靳準作亂,要把璽交給胡嵩,說:"自古無胡人為天子者,今以傳國璽付汝,還如晉家。"(《資治通鑑》卷90《晉紀十二》)胡嵩寧被靳準殺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準被殺,其北靳明遣卜泰獻璽於劉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殺劉曜,得傳國璽,在璽的一邊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題辭。後趙傳至,內亂,冉閔殺石鑑,奪璽,傳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鄴城,宣稱閔妻已獻傳國璽,封其為"奉璽君",改年號為"元璽",建大燕國(即前燕)。而慕容俊只是導演了一場騙局,妄想以所謂"天命"來維持其統治而已。

其實當時晉濮陽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為名,從冉魏大將軍蔣幹手中賺得玉璽,遣都護何融懷璽至枋頭,交給晉安西將軍謝尚,謝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時為東晉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傳國璽歷四十二年而復歸於晉。從晉元帝東渡以後,歷數帝都沒有傳國璽,以至北人嘲笑說:"司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覽》卷682《儀式部三·璽》)及永和得璽,人們這才把東晉視為正統。璽至建康,百僚畢賀。玉璽其重若此。

公元420年,晉恭帝禪位於劉裕,璽入宋。後歷齊、梁,至梁簡文帝時,侯景叛亂,奪傳國璽。侯景兵敗,部下侯子鑑定其璽,走江東,因怕追兵趕上,將璽投入建康棲霞寺井中,為寺僧永行所得。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永行北子晉智乃以傳國璽獻陳武帝。(《五代會要》)

隋唐國璽

隋文帝滅陳,從陳後主處得傳國璽。隋朝末年,隋煬帝攜帶傳國璽南下揚州,在江都被縊弒,璽屬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兵敗,隋亡。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傳二百七十餘年至昭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與曹太后、劉皇后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石敬瑭陷洛陽,李從珂自焚,於是傳國玉璽失蹤,又成就千古疑案。

傳國璽從發現和氏璧始,傳至唐末,計一千六百餘年。可是從此不知所蹤。

宋元國璽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宋太祖"陳橋兵變"受禪後周,僅獲後周兩方寶印,未獲傳國璽。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傳國璽"不斷問世。真真假假,難以分辨。

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鹹陽縣民段義在河南鄉掘地得一寶印,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次年正月送至京師,經蔡京等辨識,確認為秦制傳國璽。三十年後,金俘徽宗、欽宗二帝,寶璽也被金人擄去。

元世祖至元年間,太師國王之孫、通政院使碩得死後,妻子病重,兒子只有九歲,家境艱難,遂以家藏的一塊寶玉託御史臺通事闊闊術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尋常物制,無人敢買,後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只見"乃黝玉寶符,其方四寸,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洞橫竅,其篆畫作蟲鳥魚龍之狀",經監察御史楊桓辨認,刻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是又被確認為秦璽。但伯顏曾將元朝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明清國璽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聽說元朝得到過傳國璽,並已被元順帝攜逃大漠以北時,便不惜遣徐達帶兵數十萬入漠北,以期奪回此寶。大臣解縉還為此上表請罷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後來李文忠二次遠徵,俘虜了元后妃和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璽,但卻未見傳國璽的蹤影。

某年,在漠北地帶,有一位牧羊人見一隻綿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開一看,發現下面埋著一塊晶瑩碧透玉璽。他將它獻給元順帝的後人博碩克圖汗,也鑑定為"傳國璽"。消息傳到漠南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後裔,早懷恢復祖業之志,一聞此訊,即率二十萬大軍來攻,經過一場血戰,果然奪得玉璽。

明弘治十三年,鄠縣(今戶縣)毛志學在泥河濱得傳國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偽"卻而不用"。

明末,相傳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竟被後金太宗於"上年八月得元代傳國璽於元裔林丹汗之蘇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國計",改"金"為"清"國號。

清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後金皇太極派他的弟弟多爾袞西徵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璽投降。但皇太極得璽一看,才見上面刻的是"制誥之寶"四字。原來不是秦璽,而是漢元帝命昭君和番時送給匈奴王的一顆羊脂玉璽。可是,皇太極還是對外宣稱他得了傳國璽,並正式改國號為"清"。清朝乾隆年間,紫禁城內交泰殿一共貯有三十九顆璽,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宮中一直說它是傳國璽。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欽定二十五寶時,把它確定為贗品。(《日下舊聞考》卷14《國朝宮室》)

國璽何在

近代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他帶出皇宮的惟一一方玉璽,也就是皇太極所得的這方刻有"制誥之寶"的玉璽。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可惜未得。溥儀從偽滿洲國皇帝變成戰犯押往前蘇聯,又轉押回國,這璽都一直放在他隨身皮箱的夾層中。直到撫順戰犯所,在共產黨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這顆寶璽交給了國家。遺憾的是這並不是那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璽。

編輯本段歷史簡介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玉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玉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亡後,玉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玉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玉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玉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但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有比較詳細記載,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根據的。

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編輯本段文獻記載

楚人和氏得璞於楚山中,奉而獻之於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同类文章
 1999年被貶下凡的神仙現在如何了, 被貶下凡的神仙都有誰?

1999年被貶下凡的神仙現在如何了, 被貶下凡的神仙都有誰?

什麼樣的神仙會被貶下凡?神仙世界和我們的制度差不多,頂多是因為法術,多了一點生活上的方便。那些不服從管理,犯了事情的,或者塵緣未了,需要再歷劫難的,或者下界需要一個代表性人才的。此時,天庭就會安排神仙下凡。有的是奉命解救世人,有的則是純粹的磨練。一般來說,他們都具有特殊的才能,可以在某一個行業成為佼
 揭秘1998年長江走蛟化龍,渾身黝黑髮亮,頭上有紅色的角!

揭秘1998年長江走蛟化龍,渾身黝黑髮亮,頭上有紅色的角!

說到餃子,許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但蛇應該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傳說蛇在成蛟生活了500年,龍在龍的體內生活了1000年。一般來說,在餃子上行走時,伴隨著具有巨大破壞力的自然現象,如狂風、暴雨和洶湧的河流。當在餃子上行走時,餃子不會飛起來,而是會用大河跑到海裡。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強烈衝擊會引起巨大的波浪和
 打生樁是什麼意思?,殘忍的風俗習慣

打生樁是什麼意思?,殘忍的風俗習慣

在古時候,民間是有著很多恐懼殘忍的封建習俗存在,而今日我們要講到的打生樁便是其間一件。 那麼大家知道這個打生樁是什麼意思嗎?其實便是古代時期修建上的一種用「兒童來祭祀」的辦法,在古時候是真實存在過的,並且這種辦法聽說還是」修建開山祖師」魯班所發明創造出來的,下面我們就一同來具體了解一 下!」打生樁」
 何超瓊有孩子嗎,沒有孩子就離婚了

何超瓊有孩子嗎,沒有孩子就離婚了

何超瓊是澳門賭王何鴻燊與藍瓊瓔所生的女兒,在美國聖克萊大學畢業的何超瓊,具有超卓的市場管理才華,在三十多歲的時分,何超瓊現已接管了多個公司,並且成為了董事的何超瓊,也展現出超卓的投資眼光,所以何超瓊才會被譽為賭王何鴻燊的接班人,高品位高人氣的何超瓊,現已是超越了許多女明星的存在了,當年何超瓊與前夫許
 奇趣大物理

奇趣大物理

《奇趣大物理》是一本正文語種為簡體中文的書籍。開    本16開出版社未來出版社作    者湯姆·亞當斯/文 託馬斯·弗林薩姆/圖書    名奇趣大物理出版時間2012-6-1裝    幀精裝目錄1基本信息2編輯導讀3內容簡介4作者簡介5目錄摺疊編輯本段基本信息奇趣大物理奇趣大物理叢書名:奇趣大物理
 粉色沙灘在哪裡? 為什麼是粉色

粉色沙灘在哪裡? 為什麼是粉色

一說到夏天許多人的腦海裡便浮現出自己面朝大海吹著海風聞著海水的鹹味肌膚觸及海水時冰涼舒服的感覺,湛藍的大海和銀色的沙灘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可是你知道沙灘還有粉色的嗎?現在51區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粉色沙灘。粉色沙灘在哪裡粉色沙灘地處於巴哈馬群島上的哈勃島,它的長約三英裡,海水至清且沙子十分柔軟令人心曠
 奇聞趣事

奇聞趣事

奇聞趣事通常是指驚奇動聽的本身就有趣的或者人們感興趣的事情、有趣味的事,人們對奇怪的事或有趣的事物都有一種好奇心理。在報紙上、電視中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見到各種各樣聞所未聞的有趣的或者人們感興趣的事情、有趣味的事情,習慣歸類為奇聞趣事。類型趣味的事拼音qí wén qù shì含義有趣味的事目錄1釋義
 世界奇聞怪事大全集

世界奇聞怪事大全集

《世界奇聞怪事大全集》是2011年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志晶。本書講述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事件。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頁數255 頁開本大16開裝幀平裝ISBN9787546344973目錄1內容簡介2目錄摺疊編輯本段內容簡介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事
 程連蘇怎麼死的?徒手抓子彈是障眼法嗎?

程連蘇怎麼死的?徒手抓子彈是障眼法嗎?

美國魔術師程連蘇怎麼死的?是因為徒手抓子彈失誤嗎?子彈的威力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徒手抓子彈就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可就有這樣一位美國魔術師程連蘇將徒手抓子彈作為自己的拿手好戲,51區小編帶你一起揭秘歷史上程連蘇徒手抓子彈的奧秘。 程連蘇徒手抓子彈是障眼法?在程連蘇的魔術表演過程中,具有助手假裝成
 驚奇目擊者:探尋驚人的天外奇聞

驚奇目擊者:探尋驚人的天外奇聞

基本信息書名驚奇目擊者:探尋驚人的天外奇聞作者安洪民出版社雲南出版集團公司,晨光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定價18.8 元開本16 開ISBN9787541436222目錄1內容簡介2圖書目錄摺疊編輯本段內容簡介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而對外太空的好奇更是可以追溯到人類最初的探尋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