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遭培訓貸欠下萬元,各類騙局大盤點
2023-03-31 01:11:39 3
現在正處畢業季,應屆生們都開始找工作了,可是一不小心就會落入騙局。這不成都的大三學生李毅就遭遇了培訓貸,欠下了萬元貸款。現在的騙局也是各種各樣,都有哪些呢?下面51區小編來給大家歸一下類!
不限專業,沒有工作經驗要求,只要參加培訓就能介紹工作拿到高薪。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是不是真的有?又是一年畢業季,今年21歲的成都大三學生李毅(化名)也提前加入了找工作的大潮。不曾想工作沒找到,卻稀裡糊塗辦理了「培訓貸」,欠下萬元貸款,而想要終止貸款也並不容易。
事實上,類似情況並非個例。律師指出,這種以招聘為由,讓求職者辦理貸款繳納培訓費的行為確實存在一定欺騙性,也提醒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注意防範,避免上當受騙。
李毅接到面試通知
李毅目前讀大三,學習工程造價的他並不滿意現在的專業,而是想當一名程式設計師。今年4月,他在網上發布了求職簡歷,不久便接到成都一家信息技術公司打來的電話。
「之前我完全沒有接觸過技術開發,面試官說只要是感興趣,零基礎也可以學。」李毅告訴記者,自己並沒有向該公司投過簡歷,但卻接到了招聘電話。抱著試一試的心理,4月20日,他到該公司參加了面試。
面試官先是詢問李毅畢業院校等基本信息,並告訴他只要通過面試,接受3-4個月培訓後,公司便可推薦到相關企業工作,每月至少能拿到4000-5000元工資。期間,需繳納18800元培訓費。
「培訓費先由公司墊付,學員半年後開始還款,一共還18個月。培訓前3個月,公司還給學員提供4000元生活保障。」李毅一開始還有所猶豫,萬一學完還是找不到工作怎麼辦。但禁不住對方一再勸說,幾天後,他便順利通過複試並與該公司籤約。
隨後,李毅在工作人員指引下下載了手機app「找我學」,並錄入了個人身份信息。「當時只是說以後還款要用到這個軟體,直到收到還款信息,我才知道是辦理了網貸。
各式騙局大盤點
騙局一:培訓貸、醫美貸
並不是說網絡上的「培訓貸」「醫美貸」都存在詐騙情形,而是部分此類貸款經過包裝之後,的確會讓消費者不知不覺中泥足深陷。
不少年輕的求職者很容易遭遇「培訓貸」陷阱。曾經有快要畢業的女大學生小優(化名)對澎湃新聞表示,求職過程中遇到一家不出名的公司給自己打電話面試,面試官表示該學生缺乏職業技能,需要進行額外培訓,培訓費用2萬元由公司墊付,從之後的工資中扣除。小優沒有看清具體合同條款就稀裡糊塗籤了字。回家後才發現,籤訂的是與一家貸款平臺的高息貸款合同。而2萬元買來的所謂「培訓」,不過是拉著年輕人上了幾節空洞無物的「雞湯課」。這家公司的意圖並不是真正重視培養人才,而是拉著小優去貸款套取資金。
麥子金服副總裁兼首席風險執行官李曉忠告訴澎湃新聞,培訓貸騙局的常見形式還有培訓機構向大學生表示包找工作,最終向貸款公司借錢後捲款跑路,或者更換公司老闆,不承認曾經的培訓協議等等。
年輕人由此上當受騙,不還款的話首先要承擔法律責任,其次信用記錄也會受損,」李曉忠表示。
除了培訓貸之外,「醫美貸」在醫療美容盛行的當下也乘風而起。有貸款中介拉著客戶集體去醫院整容,宣稱是低價甚至免費的,其目的是使用消費者的身份證去各個平臺借款。最終消費者整了容,發現自己面對的是言辭粗魯的催款通知。
騙局二:承諾高額固定回報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中,投資者往往在購買線上或者線下的網貸產品或者理財產品的時候,被推銷員承諾了「保本」且「高收益」。
但在2016年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就曾經划過「紅線」:網絡借貸活動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或者承諾保本保息。今年兩會期間,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就曾表示,聽到保本高收益,就要舉報,「保本不可能有高收益,這是金融欺詐。」
至於多高的收益屬於高收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表示,老百姓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了,他說,「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那是騙子」。
有時候這種利誘性質的承諾很不明顯,雖然銷售員口頭承諾了,但是不僅沒有在合同條款中呈現,還在合同中按照國家規定顯示了風險提示條款,表明已經充分揭示風險,已經向投資者明確。但是,這些條款寫得比較隱蔽,投資者可能根本沒有詳細地閱讀過。
大成律師事務所朱海濱律師表示,如果國家相關司法部門認定這樣的形式是用以規避犯罪的,那麼無論採取種種的掩護手段,都是徒勞的。比如說固定承諾、固定回報,我們國家司法解釋就明確規定,這個固定回報不是說在合同當中沒有約定就可以了,如果所銷售的理財產品年化利息8%,但實際上是虧本的,只有5%的利息,但是仍舊按照當時承諾的8%、12%,甚至更高去兌付,依然認定這是變向的承諾固定回報。如有業務員口頭承諾的證據存在,並且證明是通過公司管理層的授意,依然可以認定突破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四個要件(非法性、利誘性、公開性、社會性)。
此外,朱海濱律師表示,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招募了大量的業務員通過高額返傭的形式獲客,成本必然是很高的,現在沒有什麼太多好的項目可以維持這麼高的利率,龐氏騙局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騙局三:平臺自融
網際網路平臺或者理財公司自融的模式,比較著名的是在秦皇島試試驗運營過的「巴鐵1號」。在巴鐵項目背後老闆白丹青參與的眾多企業中,有3家公司與巴鐵公司關係密切,分別是:華贏凱來、北京天爾投資基金、中國建設企業聯合集團有限公司。這三家公司分別在巴鐵公司的融資關係中,扮演著貸款方、基金管理方和擔保方的角色。三家公司的股東、法人代表與巴鐵公司頻繁交錯,辦公地點也都在北京市東城區銀河SOHO內。不少老年人受到業務員一盒雞蛋或一瓶油或一副老花眼鏡的禮品券的誘惑,掏出了自己的養老金。巴鐵不僅僅把私募基金拆分稱1萬、3萬售賣,還賣給了不合格投資人。
根據證監會要求,「私募基金應當向合格投資者募集,單只私募基金的基金份額持有人累計不得超過200人」。「合格投資者」是指,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要求個人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
除了巴鐵,如此「吸金」的還有快鹿集團,標榜自己是「網際網路+金融+影視」,將客戶資金用於旗下公司騰挪。澎湃新聞獲悉,甚至在2016年3月發生兌付危機到4月徹底停業的一個半月之間,快鹿旗下理財平臺還吸收了8億投資者資金。
對於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資金流向問題,朱海濱律師表示,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只能是中介的服務,不能為自己實際需求的資金融資,也不能與借款人之間合謀,明知對方違法或採用違規手段,依舊提供場所或以債權拆分形式提供項目融資。
騙局四:貴金屬交易
有些非法平臺上的網際網路貴金屬交易在社交網絡中尤為紅火,交易內容涵蓋外匯、紙黃金、白銀、原油、倫敦金等,不一而足。這類公司可能註冊在海外,但運營在中國境內。這些平臺在投資者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偷偷加了高倍數槓桿,一開始讓投資者略賺一些嘗嘗甜頭,但立刻就會虛假爆倉,讓投資者血本無歸。
澎湃新聞曾經報導過「倫敦金假盤」疑云:被投資顧問操縱,投資者4天虧80%,投資者被貼吧裡認識的「薦股師」推薦進入一個「倫敦金」指數交易平臺,「薦股師」讓做多就做多,讓做空就做空,4天之內從10.5萬本金縮水到了2萬元,原來在這個網站上炒金被加了100倍槓桿。
朱海濱律師提醒,我國合法合規的交易所只有9家,分別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國內唯一正規原油期貨交易平臺)、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上海黃金交易所。
還有一些地方交易所也需要謹慎,不能說非法,但確是歷史遺留問題,存在監管空白。
騙局五:各種看不懂的「幣」
近年,由於比特幣、區塊鏈在投資界引領風潮,一種新的詐騙方式異軍突起,就是普通投資者看不懂的各種「幣」。
小編提醒大家不管是找工作還是投資還是貸款,大家都要擦亮眼哦,千萬別陷入類似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