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增強四個意識反對圈子文化和好人主義發言稿
2023-12-11 15:03:17 1
黨內「圈子文化」的滋生和蔓延,不利於建設良好政治生態,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堅決予以剷除。小編收集了增強四個意識反對圈子文化和好人主義發言稿,歡迎閱讀。
增強四個意識反對圈子文化和好人主義發言稿一
防範權力過度集中,以監督機制抵制「圈子文化」。「圈子文化」之所以能夠病態存在,衍生出一大批腐敗群體,就是因為存在「圈子文化」的地方或部門權力過度集中。「一言堂」、「一支筆」的存在,使得個人權力很容易失控,一旦個人私慾膨脹,地方政治、經濟等整體發展就會面臨發展風險,而個人權力過度集中,也就更容易形成病態「圈子文化」,導致「圈子」腐敗的滋生蔓延。因此,抵制「圈子文化」,就必須要防範權力過度集中,強化權力監督機制。首先,要以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成員為依託,以各執行部門為基礎,促使權力實施民主化、透明化,在明確一把手權力的同時,更要明確其他班子成員、各執行部門負責人的權力,分工負責,各司其職,促進決策、執行機構的內部約束與監督。
其次,強化雙重監督機制,以監督手段遏制「圈子文化」。監督權力運行,可以有效防止「圈子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先有了孱弱無力的權力監督,才有自願的「被苟同者」,進而成為「圈子文化」的簇擁者和參與者。在某些地方官場之所以會成為「醬缸」,主要就是因為缺乏對權力及依附於權力而存在的圈子的約束和監管,從而導致「不貪就成了另類,不貪就得受排擠,不想貪也得貪」惡風盛行。雙重監督,就是既要完善政府內部監督,又要強化外部監督。作為體制內監督部門的人大、政協、紀檢監察部門應加強權力監督,此外還應加強媒體監督、群眾監督,為外部監督創造條件和途徑。
二是弘揚黨內民主,以民主機制抵制「圈子文化」。應進一步弘揚黨內民主,教育廣大黨員講黨性,守紀律,將每一名黨員幹部都置於健康的、濃厚的黨內民主氛圍之下,促使廣大黨員成為抵制「圈子文化」,淨化官場生態的倡導者、踐行者。黨員幹部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也是抵制「圈子文化」病態蔓延的主體。
「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是黨內民主的四大內容,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全面落實好這四個方面的工作,真正處理好四者的辯證關係,形成較為完善的黨內民主現狀,才能有效遏制「圈子文化」的滋生蔓延,才能讓政治生活回歸正常和健康。特別是在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如今,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已經成為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必經程序和基礎環節,只要嚴格規範、認真落實好相關民主程序,就能從根本上消除「圈子文化」的影響,從根本上抵制「圈子文化」。
三是加強宣傳警示和教育引導,以預防機制抵制「圈子文化」。此次中央巡視組明確指出「圈子文化」的存在和危害,通過媒體的廣泛宣傳,讓廣大黨員幹部深化了對「圈子文化」危害的認識,促使大家深入反思反省,防微杜漸,自覺遠離和抵制「圈子文化」的侵擾,更為那些「圈外」同志正了名撐了腰,明確了導向,弘揚了正氣,今後還應趁熱打鐵,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人人喊打官場「圈子文化」的輿論氛圍,讓官場「圈子」成為「過街老鼠」,不敢露頭。
抵制「圈子文化」,要堅持教育為先,警示為先,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圈子文化」形成氣候,將「圈子文化」的病態發展扼殺於萌芽之中。要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原則,對廣大黨員幹部通過黨性教育、紀律培訓、反腐倡廉講座、案例巡迴講演等方式加大教育預防力度,教育黨員幹部強化組織性、紀律性,自覺依法行政,經得起各種誘惑和考驗。要堅持宣傳教育,讓黨員幹部具備識別判斷「圈子文化」的慧眼,具備抵制反對「圈子文化」的能力,從源頭上破除「圈子文化」陋習,淨化官場政治生態。
增強「四個意識」提高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自覺性主動性
全會正式確立了習近平同志在全黨的核心地位,審議通過了《準則》和《條例》,取得了重要的政治成果、思想成果和制度成果。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對黨絕對忠誠。以黃興國等反面教材為鏡、為戒、為鑑、為訓,警鐘長鳴。堅決抓好中央巡視「回頭看」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堅決反對「圈子文化」和好人主義。
主動作為在新區改革開放創新事業中做忠實踐行者
要按照李鴻忠書記在新區調研時提出的要求,以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認識和落實,檢驗「四個意識」。一是緊抓改革開放創新這個「根」和「魂」,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決克服畏難情緒,防止自滿思想,堅持更高標準,向解放思想要辦法,向改革開放創新要動力。二是堅持苦幹實幹,狠抓落實。肯付出,敢奉獻,把國家要求的、全市部署的和年初確定的80項重點任務、80項重點工作和改善民生20件實事落實到位。三是敢於擔當。歷史窗口期得之者如寶,失之不再來。帶頭履職盡責,善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既要理舊帳,敢於面對困難,矛盾面前不迴避,又要敢於先行先試,風險面前不退縮。
「嚴」「實」修身保持清正廉潔政治本色
自覺遵循黨內政治生活新要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要堅決守住底線,管住自己,管好身邊的人,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處理好「親」「清」關係。要嚴格落實「一崗雙責」,貫徹執行好民主集中制,嚴格按法律、制度、規則辦事,從嚴從實樹標杆、帶隊伍、抓工作,把中央和市委要求部署全面貫徹落實到位,堅決做到想幹事、能幹事、會幹事、不出事。
增強四個意識反對圈子文化和好人主義發言稿二
黨內圈子」嚴重違反黨的組織紀律,也違背黨的性質和宗旨,必須旗幟鮮明地予以反對並根除之。打掉黨內那些「團團夥夥」,既是反腐敗的內在要求,也是淨化和純潔黨組織和黨內生活,提升我黨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依憲執政、依法執政的內在要求。
現在,社會上各種「圈子」魚龍混雜。領導幹部必須堅定信念,自覺淨化自己的「圈子」,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各級黨組織要擔負起管黨治黨的責任,對領導幹部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嚴格要求,督促其淨化自己的「工作圈」、「朋友圈」、「關係圈」,心無旁騖地投身到工作中。
江蘇省建湖縣紀委胥加洲:我認為光靠外部監督很難淨化領導幹部的「圈子」。現實中,有的人認為幹部的「圈子」活動涉及個人生活,不少內容屬於個人隱私,過多幹涉有侵權之嫌,不宜監督。有的認為基層招商引資、發展經濟任務重,一些幹部在外應酬多,自然要接觸企業老闆,與「大款」交友,其真實目的,局外人難以界定,無從監督。還有人認為領導幹部在「圈子」的活動具有隱蔽性、私人性、複雜性,圈內人員之間又有相容性、保護性,監督起來難度大,不易淨化。
湖北省利川市紀委陳登帆: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作為領導幹部,必須自覺淨化自己的「圈子」。我們注意到中央紀委監察部機關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專門把交友過多過濫,工作圈、朋友圈、關係圈複雜,作為一項需要切實解決的問題提了出來,很有針對性,紀檢幹部作為監督者,如果自己的「圈子」過多過濫,更容易出問題。現實生活中,黨員幹部包括紀檢幹部在內,都要在社會交往中做到立場堅定,頭腦清醒,善於識人,要把握住「朋友圈」不是越大越好,「生活圈」不是越廣越好,應堅持原則,做到擇善而交、擇人而友。
江蘇省阜寧縣紀委王國柱:淨化「圈子」,自律很重要,但也離不開外部監督。必須構建家庭、組織、社會「三位一體」的監督網絡,形成監督防線。家庭監督,宜採取多種形式教育領導幹部家屬多關心、過問領導幹部的思想和生活情況,當好「廉內助」,為廉潔從政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組織監督,通過狠抓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落實,加強日常監督管理,瞪大眼睛、拉長耳朵,及時了解和掌握幹部的交友情況,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的監督格局。社會監督,暢通群眾監督渠道,多形式、多方面了解領導幹部「生活圈」、「朋友圈」的情況。通過新聞媒體、社會輿論對領導幹部「圈子」存在的違紀違法行為公布於眾,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促使領導幹部自覺淨化「圈子」。
堅決摒棄「圈子文化」
「圈子文化」古已有之,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糟粕,是山頭主義、宗派主義的代名詞,與以為民、務實、清廉為內核的黨的價值取向根本對立。黨內「圈子文化」的滋生和蔓延,不利於建設良好政治生態,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堅決予以剷除。
知名時評人於文軍:「圈子文化」雖脫胎於「圈子」,但與「圈子」不能畫等號。我們要消除的是「圈子文化」,而不是「圈子」。從歷史與現實看,「圈子文化」是導向「山頭主義」的基礎,具有負面性,發展下去往往會破壞政治生態,讓一些黨員幹部失去政治信仰,形成利益紐帶和人身依附關係。徹底剷除「圈子文化」的土壤,非一朝一夕之功。現階段,清理和整治「圈子文化」,重在約束權力,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促使領導幹部把精力用在幹事創業上。至於普通群眾的「圈子」,應當倡導其高雅向上的價值取向,使普通公民的「圈子」成為傳遞正能量的一個個能量源。
中國紀檢監察學院柴傑:由於傳統儒家社會重人情、輕法治的特點,我國的「圈子文化」由來已久。從唐朝的牛李黨爭、北宋的新舊黨爭,到明末的東林黨爭、清末的帝後黨爭,儘管圈子的成因不同、良莠互見,但最終都加劇了統治危機,留下了「朋黨興、政事亂」的歷史箴言。革命戰爭時期,因為鬥爭的需要,形成了各個解放區、根據地和白區等的客觀分離,出現過與共產黨的黨性對立的宗派主義、山頭主義。建國之後,黨中央一直十分警惕山頭主義、防範「圈子文化」。而從林彪到「四人幫」,無不因為搞「小圈子」,給黨的團結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了巨大災難。從近幾年落馬的領導幹部來看,很多人都是毀於不正常的「小圈子」,導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紀律和規矩是醫治「圈子病」的良藥。要想「肌體健康」,就必須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加強對執行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組織紀律情況的監督執紀,使守紀律講規矩、一板一眼按紀律和規矩辦事,成為黨員幹部的自覺行為。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