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弘揚工匠精神演講稿
2023-12-11 14:26:42 2
工匠精神是體現在工匠身上的,兩者之間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關係。小編收集了弘揚工匠精神演講稿,歡迎閱讀。
弘揚工匠精神演講稿一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正擺脫低端競爭格局,中國製造正在向中高端邁進,工匠精神正是中國製造亟待補上的「精神之鈣」,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意。
工匠精神確實重要,而且遠遠不止製造業需要工匠精神。對於一個社會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向上向善的態勢。這種態勢並非憑空而來,與社會的「主德」有著很大關係。工匠精神體現的精益求精的價值內涵,正是一個社會最值得提倡的「主德」之一,它對於激發整個社會向上向善的態勢,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從這一意義上講,各行各業都需要弘揚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體現在工匠身上的,兩者之間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關係。在看到工匠精神蔚然成風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存在把工匠和精神割裂開來的跡象。具體地講,現在普遍認為工匠精神重要,但工匠們還沒有普遍地實現有尊嚴的勞動,拿到有尊嚴的收入。
當我們感慨好的技術工人一「工」難求時,對應的一個現實,卻是技術工人說起來重要,對待起來次要。在一個單位,一個普通工匠基本上在收入和發展上沒有前途。由此體現在職業設計上,幾乎很少有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優先定位於一個優秀的工匠。而體現在求學設計中,職業學校和普通高校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當我們講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時,這絕不是空洞的口號,應該有實在的支撐,更應該指向具體的人。這裡的勞動者,是指向所有勞動者,包括勞心者、勞力者。而從現實來看,更應該讓普通勞動者感受到勞動的尊嚴和價值,讓他們有發展的前途和空間。只有讓普通工匠有尊嚴地勞動,讓他們喜歡和願意做一名優秀的工匠,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才會成為有源之水。
不要把工匠與精神割裂開來,更不要對立起來。我們還從來沒有看到一個社會,可以只重視工匠精神而不重視工匠的。現在很多人都在感慨德國的工匠精神,需要正視的是,在德國,做一名工匠也是很光榮的,不僅社會沒有歧視,而且從制度上保證了工匠有上升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這個多元的社會,三百六十行,應該行行都有人喜歡才對。如果人人都想升官發財當明星,而沒有人想當工匠,那麼這不是一個健康社會,工匠精神也會成為無本之木。讓有志於當工匠的人當工匠,讓工匠也能享受到尊嚴勞動,也能有一個好的上升通道,這樣工匠精神才能活起來。
弘揚工匠精神演講稿二
中國製造能讓高鐵飛馳、蛟龍入海、玉兔登月,中國技工能在世界技能大賽中奪金摘銀,為何難以造出一支好用的原子筆、一個國人在海外瘋搶的馬桶蓋?這段時間,這一話題引發熱議。強烈的不可思議背後,可能有一些我們忽視卻十分重要的問題。
現在主流觀點認為技術人才培養出現了問題。這一觀點存在片面性。技能人才很重要,但決定產品質量的,難道僅僅是技術人才嗎?那些最普通的工人難道就不重要嗎?技術工人、普通工人,都是製造業中的基礎部分。真正的問題還是出現在基礎部分,即基礎秩序紊亂的問題。
任何領域都存在一種基礎秩序,基礎秩序是否健康,直接關係到該領域是否健康。對於製造業來說,基礎秩序就是尊重人才尊重勞動。現在,很少有人不把人才當回事了。但在企業,人才更多還是指向銷售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如此一列舉,問題出現了,企業大量的人員是普通工人,可在人才的筐裡,並沒有普通工人的一席之地。具體到現實中,一個普通工人幹得再好,也不被稱為人才,也很難在收入、地位和前途上,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前些年,人們集體追過「國民床單」。上海貨吃香的時代也是勞動最光榮的時代,這難道是偶然的邂逅嗎?普通工人是技術人才的源泉,普通工人的勤奮勤勉與技術人才的創新創造,在精神上具有同向性。一個企業存在大量工人「混日子」,怎麼會出現技術人才「挑擔子」?又怎麼會有過硬的產品?
不管何時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基礎,不管怎樣都不能打破基礎秩序。如果基礎秩序亂了,勞動價值不能體現,就會「反者道之動」。這就是今天弘揚「工匠精神」的原因所在。「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勤奮勤勉,還包括創新創造。在長期的奮鬥中,我國航天工作者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同樣體現了勤奮勤勉和創新創造的統一。相對於呼籲「工匠精神」,更應該思考如何培養和激發這種精神。
「工匠精神」永遠都不過時。造得出高鐵卻造不好原子筆,有技術人才的問題,但更重要的還是基礎秩序紊亂,勞動最光榮的理念沒有落到實處。因此,當前應該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讓所有勤奮勤勉、創新創造的人,都能有前途有地位有收入。當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形成了,所有的勞動者都能愛崗敬業,還愁不會人才湧現嗎?
弘揚工匠精神演講稿三
今天到xx區調研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在廣大職工和企業中進一步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首先,感謝xx區委以及筧橋街道黨工委、萬事利集團一直以來對工會工作的重視和支持。我經常講,工會工作要有「三個一」:一是要有一個開明的領導,二是要有一個敬業的主席,三是要有一支奮進的團隊。這兩年,xx的工會工作亮點不斷、精彩紛呈,在原有基礎上有了新的提高、進步和發展,就是因為各級黨委對工會工作的重視支持。
前段時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刻闡述了工匠精神,強調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中國經濟的走向指明了方向,也為加快轉型升級提供了契機。我認為,各級工會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首先要大力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成為廣大職工的主體意識和主流精神。如果大家都能夠像萬事利這樣重視技術創新,重視工匠精神,都能夠像廷芳創新工作室那樣不斷地創新,像友雲同志那樣腳踏實地、一絲不苟、認認真真、執著奉獻,我們的經濟轉型就有希望,我們的民族就有希望,我們的國家就有希望。
為什麼萬事利四十年來經久不衰,成為xx工業經濟的常青樹?究其原因有很多。第一是堅守,堅守主業,堅守實體,堅守陣地。這種堅守,究其本質,是一種內心的強大和定力,非常難能可貴。第二是執著。這種執著,體現在對事業的追求、對絲綢的熱愛,專心鑽研,鍥而不捨,心無旁騖。第三是創新,不斷適應市場新需求,不斷開發新產品,不斷推出新品牌。第四是重視文化。那種對絲綢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傳承,那種現實與古代、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在萬事利迸發出了極大的活力和創造力。第五是關愛,企業關愛員工,員工關心企業,企業和員工之間良性互動,使得萬事利從小到大、由大變強,不斷走向新的輝煌。所以,萬事利能夠四十年堅守如一,就是工匠精神。
何謂工匠精神?我認為,工匠精神應該包含四層含義。
第一,它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工匠們對產品的精益求精、精雕細琢,那種追求極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把品質從99%提升到99.99%的精神。
第二,它是一種追求。這種追求,是一種以質取勝的價值取向,以及工匠們對自己所熱愛的事比他所熱愛的這件事所產生的金錢還要熱愛。這就是職業追求,這就是人生追求。
第三,它是一種品質、一種境界。就是鍥而不捨、堅如磐石、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現在,社會浮躁,都想當老闆,哪來這麼多的老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非常好的舉措,但如果沒有工匠精神,創業就沒有精神寄託。
第四,它是一種氛圍。什麼氛圍?就是全社會對工匠們的一種敬意,以及全社會給予工匠們較高的社會地位。我認為,自古以來,中國不缺工匠,但缺少工匠精神。何以見得?比如,《賣油翁》裡的賣油翁,他就是工匠。他的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到什麼程度?油從銅板的孔裡倒進去都不會碰到銅板。比如,庖丁解牛,一刀下去以後,骨頭歸骨頭,肉歸肉。這就是日積月累,就是鑽研,就是執著,就是鍥而不捨。所以,他們成為了工匠。但是,為什麼缺少工匠精神呢?因為沒有形成工匠的社會氛圍。為什麼沒有形成社會氛圍?孔夫子講「君子不器」,說的是駕馭人的人是不去做具體事情的。《神童詩》裡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讀書,就是做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朝成名以後就當官去了。由此可見,官本位的思想是非常嚴重的。因此,燒掉阿房宮的項羽口口相傳,建造阿房宮的技師默默無聞;寫《嶽陽樓記》的範仲淹千古留傳,修建嶽陽樓的技師沒有人知道。這就是儒家文化對匠人的貶低。毛主席講,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就應該是這種態度,對工匠也一樣。西方為什麼有工匠精神?因為西方的歷史,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既是一部思想史,又是一部藝術史,更是一部工匠史。達文西不光是畫家,還是建築師。為什麼我們都知道瓦特?因為瓦特發明的蒸汽機迎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很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伴隨著它的是工匠史、文化史、思想史。
為什麼要弘揚工匠精神?我認為,在當前背景下,弘揚工匠精神,有其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需要。十八屆五中全會的精神核心是五大發展理念,就是新發展理念,就是實現中國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橋梁、通道和途徑。所以,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一種嶄新的發展理念,或者叫新經濟觀,是對經濟發展更全面的、更深刻的認識。為什麼說新發展理念與工匠精神有關係呢?比如,在創新發展過程中,要把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結合起來,使得我們生產的產品能夠提高質量,提高效益。AlphaGo以4:1打敗了李世石,這不是機器人打敗我們人類。AlphaGo是人類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結合的一個產品。正是因為有了鍥而不捨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人類才打造出了AlphaGo。再比如,開放發展也應與工匠精神緊密結合。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工匠,但我們的工匠精神遠遠不如西方。據統計,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最多,有3164家。其次是德國,有837家。第三是荷蘭,有222家。第四是法國,有196家。中國有沒有?如果有也是很少的。因為中國的工業是從李鴻章、左宗棠的洋務運動開始的,洋務運動到現在也只有100多年的時間。在中國,像萬事利這樣傳承40年的工業企業很少。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中小企業只有2.5年,集團公司是7.8年。所以,必須承認,我們跟西方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上是有差距的。比如德國的一個鍋具品牌,他們的理念是什麼?一個人一輩子只要買他的一口鍋就夠了。他們認為,現在用他的鍋子的是1億人,還有79億的大市場在等著他們。而我們,最好是不斷地消費。這就是理念的差異。
第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究其要義,就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提供有效的供給。簡單的講,需求側就是生產出來的麵包讓大家吃飽,而供給側就是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差異化服務,使大家吃得更好。我們現在為什麼要去產能?它不是簡單的所有產品過剩,而是大量的劣質產品過剩,而優質產品又遠遠不夠。所以會出現馬桶蓋到日本去買、鍋子到國外去買的情況。我們的農業也好,工業也好,大量的劣質產品積壓在那邊,而優質產品供不應求,優質服務和效率跟不上,制度保障不夠,制度供給跟不上。為什麼制度供給跟不上?因為假冒偽劣、偷工減料這種違反社會誠信和社會責任的現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得不到有效的查處,導致惡性競爭、相互殺價泛濫成災。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
第三,是加快轉型升級的需要。現在,我們的製造業是大而不強,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低,資源日漸匱乏。這樣的情況下,就要靠工匠精神,靠創新精神,靠科技進步,真正實現從量到質、從速度到效益、從舊動力到新動力的轉換。
第四,是從物的現代化向人的現代化轉變的需要。我們不缺工匠,缺的是工匠精神,缺的是那種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完美的精神,缺的是那種對工作的執著,缺的是那種對職業終身追求的精神。
如何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第一,教育先導。首先是學校教育,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他們一開始就願意當工匠,願意當工人。其次是職業教育,培養職工追求完美、追求極致、追求一流的職業精神。最後是職業培訓,企業要從操作、安全、細節等方方面面,開展全方位的員工培訓。
第二,政策引領。要從政策和制度設置上,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律等各方面,把優質資源向工匠、向勞動者傾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比如,政治上要有榮譽,授予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經濟上要有保障,讓有技能的人充分就業,讓勞動者能夠分享到優質的勞動成果;社會上要有地位;法律上要對智慧財產權進行充分保護。現在,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知識不值錢,專利不值錢,工匠不值錢,這是非常危險的。
第三,營造環境。就是要營造全社會充分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氛圍。我認為,要大力疾呼文化再造。什麼叫文化再造?就是要補上工匠精神之鈣。總書記講,政治上不堅定,就是我們精神上缺鈣。文化再造,它缺少的鈣是什麼?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應是經濟文化之鈣。如果一個人沒有工匠精神,就等於職業上缺鈣。所以,要大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社會氛圍,大力營造以人為核心,提倡專注、標準、精確、完美的工匠精神。
第四,不斷創新。創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必須把創新精神與工匠精神有機結合起來。沒有創新,就沒有工匠精神的弘揚。
工匠精神對工會意味著什麼?我認為,工匠精神應該成為廣大職工的主體意識和主流精神,要把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作為工會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是我們的職能所在,是我們資源充分整合所在。工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踐行五大發展理念,首要任務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是工會本質上的維權。而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恰恰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有效途徑和平臺。要把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與弘揚勞模精神一樣,作為工會的又一個重要抓手。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異曲同工,又各有側重。勞動模範側重的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艱苦奮鬥,側重於「紅」。工匠精神則更側重於「專」,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堅如磐石、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專注某件事,專、精、優。我們要培養一代又一代又紅又專的建設者,就要大力培育和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工會如何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就是要把工會有效的資源進行充分整合,不斷發現、培育、提煉、總結、推廣工匠和工匠精神。
第一,深化藍領素質提升工程。這項工作,既要擴面,更要提質。通過廣泛開展技能培訓、技能幫帶、技能競賽、技能晉級、技能激勵,引導和幫助職工學習技術、提高技能,培養一大批高、精、尖、絕的高技能人才。
第二,推進職工經濟技術創新。要深化創建「工人先鋒號」活動,深入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攻關、小建議等「五小」活動,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的作用,推進職工技術創新。
第三,培育和選樹xx工匠。昨天,市總工會主席辦公會議討論通過了xx工匠認定工作方案。今年,全市將認定首批10名xx工匠,主要對象是一線藍領職工。評上xx工匠的,市總工會即時授予市五一勞動獎章,一次性獎勵1萬元,並優先安排一線職工免費療休養。各級工會要把xx工匠的認定,作為宣傳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從發動、推薦、評審、認定、激勵各個環節,全過程宣傳工匠和工匠精神,形成全社會尊重能工巧匠的良好氛圍。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