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城市煥新研討會(責任踐行者年會圓桌對話)
2023-06-23 08:10:18 3
12月18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上海舉辦「2020澎湃·責任踐行者年會」,這是澎湃新聞舉辦的第三屆公益年會。本屆年會以「提升公益效能,塑造美好商業」為主題,重點聚焦在企業如何與公益機構互動合作,助力公益發展,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年會還邀請參與公益事業的業界學界資深人士,共同探討如何提升公益效能,塑造美好商業,開展「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和社區營建」「踐行ESG理念」等議題探討。
在論壇上,由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阮竣主持,與社會學家,城市研究者孫哲、建築與城市策劃研究青年學者,策展人姚微微博士、粟上海策展人徐緩之共同進行了主題為「藝術社區: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和社區營建」的圓桌對話。
原文如下:
阮竣: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再次感謝澎湃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藝術從業的青年學者有一個和基金會,和社區管理者,運營者溝通的機會。和剛剛幾位秘書長分享的很多經驗相比,我們這一個環節的內容非常草根或者非常年輕,因為「藝術介入社區」這個主題是從近幾年才開始被廣泛的討論和應用的。
剛才幾位秘書長給大家分享了一個國家重大的戰略 「從脫貧攻堅一直到鄉村振興」的路徑和方法,我們這個階段想討論一個比較細微的問題,我們想把目光暫時收回到上海,上海,國際大都市,似乎和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敘事早就沒有關係了,但它的發展是否會有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基於這些問題進行討論。
在整個城市飛速發展的過程當中,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快,在城市飛速發展的現狀下面大家會有一個感覺:城市很像,千城一面。一個城市在飛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因為太快了,所以缺失了它的品格和特點,它變成和你和我是一樣的。像上海這樣已經建立了一百多年的城市,其實在這個城市發展過程當中碰到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跟國家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非常契合。所以我們今天討論的內容都基於城市空間和社區生活這兩個方向,我們想試圖探索一下藝術是否可以在碰到這樣問題的時候,可以先行先試地做一些嘗試。
先請來自於同濟大學的姚微微博士給大家分享一下藝術在介入一個城市空間的過程當中,或者直接參與城市微更新當中的作用和可以做的事情。有請姚老師。
姚微微:謝謝阮館長。首先,我想回應一下阮館長的評述。我們討論城市的時候,會提出一個問題:城市是誰的城市?我們今天在說「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時候,要把我們的視角重新回到我們的人民。我們先來講一下,在國外,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因為藝術介入城市空間是大家共同的行動計劃。
我們這裡用的介入是Intervention,我們想討論公共性與展覽的關係。我們怎樣號召人民、藝術家、建築師、策展人一起組成夥伴關係,對於我們的城市空間進行討論,通過一定的改變,以先鋒或者公共的姿態應對城市的公共性。其實我們討論的藝術介入社區,藝術介入城市空間,首先是一個實踐的狀態,是我們共同參與的城市空間與文化的生產。剛剛阮館長說到,我們的城市千城一面,如果我們回到過去,回到自己的城市文化積澱裡面討論城市文化的生產,它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近三十年中國城市的發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是資本引導下的城市空間的建設造成的問題。
當下回應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基本問題,我們應該回到城市的本源中去,社區作為城市非常基本的單元,它是城市文化生產最根本的源頭。
1972年,卡塞爾文獻展,從美術館麗出來,把建築的立面與城市的界面作為一張畫布。1973年米蘭三年展,策展人羅西畫了一張示意圖,他說他希望展覽是一次事件,是可以讓全城人民可以參與到這個事件的狂歡當中。這張是1957年拍攝的聖保羅的照片,當時巴西的經濟發展遠遠超越中國,巴西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想要呈現自己城市的形象,通過新建一些未來主義的建築代表它自己的城市形象。
所以回到藝術介入空間的屬性來講,我們應該利用所有的藝術門類和現代技術建立一個完整的環境,這個環境與未來的生活空間之間存在本質相互依賴的關係。就比如,在1962年的時候,克萊因提出「空氣建築」。
伊東豐雄說,建築自律性與藝術性的嘗試大概只到20世紀70年代是有效的,在追問建築的本質時,應該從新的真實的城市生活,而不是從形式主義出發。過去中國的發展,其實是經濟和資本所帶領的形象上的追隨。但是我們從今天開始,應該從新的真實的城市生活出發,探討我們的藝術和生活將如何結合在一起,謝謝大家!
阮竣:感謝姚老師。姚老師把我們的目光從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引入到城市的發展。在這樣的邏輯下,近些年,上海的城市管理實踐在最基層的角落在構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行動,這個行動被稱之為15分鐘生活圈。這個行動這幾年在上海的建設、規劃領域不斷推動城市微更新和項目。在今年,受疫情影響的時間段,讓大家感受到一個社區作為一個城市,一個地域最基本的細胞的力量。社區的建設需要有什麼內容?它需要怎樣的面貌,讓生活在這裡的人能夠感受到一個社群的美好,感受到一個城市的溫度,這是我們這一段時間一直在討論的。
下面我們邀請第二位青年學者,他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稱謂,我們把他稱之為社工策展人,他做的很多項目是和劉海粟美術館一起用藝術的手法深度介入社區,開展藝術營建的工作,有請徐緩之給大家分享。
徐緩之:我的分享題目是「歷史、藝術、行動、現實」,主要談論上海的社區問題。首先,關於社區的定義是具有共生關係的人群,這個人群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特質:
第一,需要形成一定的社會互動。
第二,有共同的利益和需求。
第三,有共同的社會意識。
藝術能在社區當中做一些什麼?實際上是公民意識的感召和召喚,是一個觸發器的作用,它能夠觸發更多自主性參與,能夠觸發更多互動性更深層次的交互。
我的定位很明確,社工策展人。我們在社區工作的時候,我們自己的位置在哪裡?策展人和藝術家在社區的工作當中要有自主性,我把自己定位為「在地者」。首先,我是在這裡的人,我是有話題的在地者,我有表達的欲望,基於這一點,我們如何開展社區工作,我給大家分享兩個簡單的案例。
面對不同社區語境的時候,我們的策展和工作方式會有一些差異。愚園路街道,在上海有非常長的歷史,已經有了百年的歷史。我們如何通過策展,把它落到一個更生活,更日常語境的角度,所以我們提出一個觀念叫從歷史敘事去講述日常的生活。我們希望通過藝術家和我們的介入,能夠找到一個在社區工作的人更細微,更鮮活的案例。
厲致謙。厲致謙走訪了愚園路主要的街區,把信箱做了記錄,每一個名字的字體都不一樣,這給我們留下了非常鮮活的歷史檔案。
姚瑤。姚瑤的作品是她在愚園路上走動拍攝的過程,形成了一個咖啡館的記錄。
張雙喜,雙喜,有兩個喜,一個是愚園路一百年,也是當時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他走訪了愚園路的很多家庭,在窗戶上貼了雙喜兩個字,表示他的到來,也表示這一個事件的到來。
除了愚園路的案子,我們還做了江川路的案例。江川路是工業區,在我們的語境當中,上海的工業隨著城市的發展和進程不斷在外移,我們要把很多廠房遷移出來。在這個領域,工人文化和工人的位置很邊緣化,我們需要重新梳理這個社區歷史的概念,尋找一個新的支點,建立這個地方共同的認識。因為我們的展覽不止給外部,給文化界的人看,更重要的是給社區居民看,喚醒他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
這是當地比較重要的攝影師,馮培山。這是他拍攝的「閔行一號路」最早的影像,這一條路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叫做中國的一號路,為什麼?因為這是中國第一個衛星城,這一條路又是整個衛星城最核心的道路。我們收集了很多歷史印象,這都是獲獎的作品——蘇聯專家指導工廠學習的影像和當代工廠的影像。這些歷史影像和青年藝術家創造的東西,形成一個新舊的藝術關聯。
這個部分,我們走訪了四位當地的攝影師和文化工作者,拍攝他們與他們作品之間的關聯,他們的手和他們的作品,邀請他們到現場重新看他們的作品,他們自己的感受和錄音的整理,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激活更多的人了解他們之前的工作以及他們現在在幹什麼,以及未來這裡會成為一個怎樣的地方。
最後,是我自己的思考。我們在社區工作很講究持續性,因為它需要不斷持續的過程,還有一個就是從社區出發,我們到更小的單位,就是家庭。從社區到家庭這個單位,再到家庭的美學和美育的過程。我大概就講到這裡,謝謝。
阮竣:謝謝緩之。剛才他用兩個我們一起操作的案例,給大家分享了我們作為一個藝術機構,用社工策展人和社工藝術家的方法怎樣集合一支團隊,介入一個社區內容的建設和溫度的提升。就像剛剛他提到關於粟上海的品牌,這是劉海粟美術館在2018年年底創設的,到今年,我們已經在上海建立了四個社區美術館,包括愚園路、江川路、控江路。在這樣的項目建設過程當中,有很多策展人、設計師、志願者,跨文化的學者參與進來,我們用了社工的理念和志願者的精神,可以使這樣的項目良性、健康地往前發展。
在項目推進的過程當中,有很多跨界的學者給了我們很多的支持,我們今天請來的第三位專家是年輕的社會學家,來自上海財經大學的孫哲老師,請他給我們做一些分享。
孫哲:謝謝阮館長。很高興有機會再次來到劉海粟美術館,剛剛聽姚老師和緩之分享的時候覺得特別切題,姚老師從城市的維度講我們面臨的問題,緩之從藝術的角度切入。我的研究領域是社區,我們怎樣把藝術通過社區與城市相關聯,這是我們關注的一點。上海2010年世博會之後,每年都會有城市日,今年城市日的主題是「提升社區和城市品質」,在疫情的時候,我們要更加珍視社區的價值。
藝術不可能憑空介入到城市,它需要有一個載體,它需要和日常生活有一個關聯,這個關聯指的是社區。我們如果不去美術館,可以在我們身邊找到一種藝術的領域,其實就是在居住的社區裡面,這是非常重要的介質。
今天的主題是涉及到了後疫情時代這個特點,藝術的主題非常相關的一點就是有療愈的功能。城市的第一個價值是共融性,人人都是藝術家,這是藝術本身的包容性,他們是共通的。粟上海美術館在愚園路第一個社區美術館開幕的展,我就在現場。在後疫情時代人們更加重視美術館,美術館讓社區有韌性,在危機時依然在發揮具體的創造力和審美力,增加了人們的信心。
社區美術館不只服務社區,更是一個公共空間不是只有在愚園路上的人才可以到粟上海的社區美術館,大家都可以去。人們在愚園路上不一定只是消費打卡,而是通過審美欣賞到在地藝術家的創作。這樣就實現了對於街道的了解,形成了一種包容性。不僅是愚園路的商戶和居民可以感知到這個美術館,其他的遊客和市民都可以重新發現愚園路。江川路的粟上海美術館,更使得一段被人忽視的街道重新進入到公共視野。比如剛才提到的一號公路,新中國第一個衛星城。這些在地發現通過社區美術館,重新變成一種公共的知識,讓社區和城市的關聯。
最後,我們的主題是責任的踐行者,社區營造不只是單純的空間更新,而是人的更新。社區在地者責任承擔和踐行,可能是最難的部分。已有的城市更新中,社區居民都是福利的接受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在社區美術館中小小的藝術創作,居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是可以為社區做貢獻的,自己才是社區的主人。這種責任的覺知,來源於藝術家和居民的雙向教育:藝術家會給居民一些藝術的普及,居民也可以通過訪談給藝術家很多在地知識。通過社會對話,實現雙向教育,就是社區美術館能夠賦能社區、責任踐行的重要機制。
阮竣:謝謝。回溯藝術介入社區的做法,其實很多年前就有,但是它不成體系,很多都會變成藝術家單打獨鬥的案例。舉一個例子,20多年前的西遞村,它怎麼一度變成網紅?因為應天齊先生,他作為版畫家,來到了西遞村駐點,開展創作,用藝術的方式傳播在地的文化,同時為這個地區發聲,做代言,做廣告,一度他的「藝術軟廣告」做到了中央電視臺。西遞一下就起來了。這是發生在20多年前文化和旅遊融合,藝術對於一個地方的振興的案例。近些年,會有更多企業直接介入做地方的振興,比如說烏鎮,它用一個非常系統的方式動遷原住民,系統的梳理空間、內容,並植入一些新的文化內容,營造新的文化生態,一度也成為人人嚮往的地方。這幾種模式都非常好,但是從當下研究和實踐者的角度,我們更需要考量,它是不是兼顧了城市的溫度,兼顧了社區自己的發展,在良性發展的過程當中,是不是關照到了生活在這個社區當中老百姓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兼顧到走進這樣一個社區外來者的感觸,這是我們作為藝術從業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
劉海粟美術館作為一個平臺,我們一直在做類似的研究和推廣。這樣的思考來自於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提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當時他提的美育不僅僅是我們今天講的美術,因此美育不僅僅是教小朋友畫畫那麼簡單。在那個年代,他提的美育概念是非常廣闊的,有美術、音樂、雕塑、文學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組成了美育的概念。而劉海粟先生之所以被稱之為中國新美術運動的拓荒者,也和他1912年創辦中國現代意義上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美專,用行動踐行美育思想有關係。但是到今天為止,一百多年多去了,美育在中國依舊沒有替代宗教,它還有很多路要走。國家為什麼會倡導全民美育?需要我們更多的思考。契合我們今天的主題,化身一個踐行者,在推進我們自己這些項目的時候,我們提出了一些口號,比如人人都是藝術家。每一個人對於美都有基本的審美和表達,我們可以給到大家每一個人表達美的機會。
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做的一些城市微更新的項目,開展了系列社區營建的探索,我們稱之為「地方重塑」。這個重塑不是說把這個地方推倒了,重新建一個,而是保留原有的風貌文化的同時,去賦予一些新的、符合時代發展的內容。
今天,我們請到了三位非常年輕的學者,沒有請一位大咖。為什麼專門請幾位年輕人,是因為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在藝術社區項目推進的過程當中,有非常年輕的隊伍在做很有意義的事情。因此在這樣的項目推進過程當中,我們也很期待,很期望在座的公益基金會、企業家,可以給我們年輕的團隊一些支持和幫助。當然作為國有的公益機構,劉海粟美術館也會承擔我們自己的社會責任,踐行我們自己的藝術力量。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演講速記整理,未經嘉賓覆核。)
責任編輯:蔣雯琦
校對:欒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