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最後被凍成冰雕片段(三個冰雕連僅兩人生還)
2023-06-12 11:09:28
一部《長津湖》,終於讓整個中國影市熱起來了。
六天票房突破25億,最新票房已破26億,所有平臺的票房預測從映前的35億左右上調到50億以上。
雖然有熱議,有褒貶,但有一點卻是所有觀眾的共識——
我們的志願軍戰士,了不起!那場長津湖之戰,了不起。
所以,有無數觀眾在影院淚崩,有人回到家試著吃凍土豆,吃得流下淚來。視頻我看了,只想說,要是當年志願軍戰士能吃上這麼好的凍土豆,肯定能少磕掉幾顆牙。
當年戰士們吃的凍土豆,早就凍黑了。
還有人一直等到字幕走完,都沒等到想要的彩蛋——志願軍們遺體「回家」。
2021年9月2日,第8批109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1226件相關遺物歸國。
此前從2014年至2020年的七年時間裡,七批共716位當年唱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志願軍烈士們,在時隔半個多世紀之後,終以這種方式回到了祖國。
但還有許多志願軍戰士們,永遠躺在了那片冰雪長津湖。
當年戰爭結束,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即將歸國,他突然叫停車輛,走了出來,站在鴨綠江邊,鄭重地面向長津湖的方向三鞠躬,那一刻,這位百戰老將淚流滿面。
晚年的時候,他曾和秘書談到關於 「冰雕連」的事,再度老淚縱橫地說:
「我把他們帶出國抗美援朝,都是20歲的娃娃,可他們卻永久的留在了這裡,回不去了,我對不起他們啊……,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冰雪埋忠骨,寒光照鐵衣。
一部電影,讓無數年輕人認識了當年的那群戰士們,懂得了他們的犧牲,但一部電影,即使時長達到176分鐘,也遠遠不夠將那場戰役的種種,將那群可愛的戰士們的經歷全部呈現呈現出來。
所以我還想推薦這部9.2分的紀錄片——《冰血長津湖》。
沒有浩瀚的大場面,有的只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黑白影像中,許多帶著威海口音的老兵們,又帶勁兒又深情地訴說著,那個長津湖的故事。
如果你真的想看的話,我的建議是,多備紙巾。
我看完這個保家衛國的故事的時候,終於明白淚水哭幹的時候,眼睛會生澀地,有點幹疼。
誰是最可愛的人?誰是最可愛的人?誰是最可愛的人?
是他們——
中國人民志願軍。
冰雪長津湖,那個朝鮮50年最冷的冬天「團長,我們不怕死,也有信心拿下陣地,就想每個人發幾個土豆」
如果不是看了這部紀錄片,我永遠都不會曉得,原來這屆年輕人拼命啃都咽不下去的凍土豆,在當年戰士們眼裡,是這麼好的東西!
1950年11月。朝鮮迎來近50年來最寒冷的冬天。氣溫最低降至零下40度。同樣冰冷的,還有戰局。
在此之前的9月15日,由美軍名將麥克阿瑟指揮,在強大的海陸空軍的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
接著美軍憑藉裝備優勢迅速展開,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朝鮮人民軍不得不後撤。
至此,朝鮮人民軍陷入頹勢,美軍越過了三八線,準備完成最後一擊,在聖誕節到來前結束戰鬥。
就在這時,應朝鮮的請求,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
儘管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一年,百廢待興。但就像電影《長津湖》中毛澤東主席所說的:
「過了三八線,過不過鴨綠江啊。」
一為打擊侵略者,二為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了鴨綠江,但待到志願軍入朝時,原本制定的防線位置都已經被聯合國軍佔領。
彭德懷司令員果斷於10月25日,發起了「阻敵進攻站穩腳跟」的西線作戰,也就是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
在志願軍強大的攻勢下,聯合國軍開始向南敗退。
但是在東線,美軍第10軍所屬的陸戰一師和美步兵第7師正加緊向鴨綠江岸挺進,如果不能及時阻敵,整個戰局有可能被逆轉。
正是在此情況下,中央軍委緊急電令第九兵團司令宋時輪「結束整訓和等待補充,迅速入朝進入預定作戰位置」。
於是就有了《長津湖》電影中,送哥哥骨灰會鄉的伍千裡突然接到歸隊通知並迅速坐上火車赴朝的一幕。
他們原本應該在瀋陽集結休整,換上厚冬服。但戰場的瞬息萬變徹底打亂了原有的節奏,不得已之下,火車直接開往鴨綠江邊上。
當年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在瀋陽火車站看到先期到達的第20軍士兵身上的棉衣後,大吃一驚:
「穿這樣的棉衣上朝鮮戰場,非凍死不可!」
賀晉年命人抓緊時間從軍區各大倉庫搜集了不到3萬件大衣,然後把自己和600多位後勤戰士的棉衣一起脫下來都交給了兄弟部隊。這大概也正是電影《長津湖》中火車站的兄弟部隊脫下棉衣送給鋼七連戰士一幕的由來。
但大衣數量依然遠遠不夠配備所有的第九兵團戰士,大多數戰士只能穿著南方發配的薄冬服直接進入朝鮮。
更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志願軍行軍的過程中,天上下起了幾十年未見的大雪,氣溫驟降到零下40度,1950年的長津湖,成為近幾十年來最冷的長津湖,很多南方來的戰士是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到雪,完全沒有一點禦寒的經驗。
而且為了隱蔽,第9兵團只能白天隱藏,夜晚行軍。
10餘萬志願軍穿著單薄的衣服,忍受著酷寒、飢餓和疲勞在黑夜翻山越嶺, 雪深過膝,極端寒冷。
這些戰士還穿著膠鞋,不少人腿腳都凍傷了。
一些戰士的耳朵露在外面被凍得硬邦邦的,一碰就掉了,自己還一點都沒知覺。
為了禦寒,他們只能從隨身攜帶的被子裡抽出一些棉絮,做成耳套和手套,可這樣被子也更單薄了。
為了隱蔽,不能生火,不能做熟食,戰士們一把炒麵一口雪,長途奔襲十晝夜,依舊如期抵達長津湖作戰位置,與美軍王牌部隊開啟了一場沒有空中支援,沒有後勤補給的殊死之戰。
回頭看來,在美軍派飛機低空偵察的情況下,十多萬人的隊伍從中朝邊界穿越二三百公裡行進至長津湖地區完全沒有被發現,這本身已經就是一個奇蹟。
所以電影中出現了這一幕——敵軍指揮官氣急敗壞地問:他們(志願軍)是從哪冒出來的,從天而降嗎?
到了11月27日傍晚,我軍發起了對美軍陸戰第1師的總攻。
當年被包圍的美軍嘗試突圍,提前佔領了一處小高地。
志願軍第9兵團20軍58師173團接到任務:拿下小高地。
命令下達後,戰士們向團長提出了一個請求。他們說自己不怕死,也有信心拿下高地。
唯一的希望,就是團長能夠給每人發兩三個土豆。
因為戰士們已經在冰天雪地裡耗了兩天,沒吃任何東西。
但團長就算是這個簡單的要求,也根本無法滿足。
就算吃不上一口凍土豆,173團還是打垮了美軍特遣隊,重新佔領小高地。
《冰血長津湖》中老兵回憶,他們參加過諸多戰役。但真正向他們跪下投降的,只有這支美軍。
蒸饅頭蒸出了「北極熊團」團旗「殺聲嚇破敵人膽 百戰百勝美名傳 是虎就該山中走 是龍就該下海洋」
但這支美軍所在的部隊可一點不簡單,美陸戰一師,絕對是一支經過血和火考驗的百戰雄師。
整個二戰期間,陸戰一師歷經瓜島戰役、衝繩島戰役,戰力強悍、戰功赫赫,很多老兵都是歷經槍林彈雨、九死一生的精銳,這個師先後三次獲得總統嘉獎,是美軍王牌中的王牌。
這就是為什麼敵軍軍長史密斯收到消息稱,有兩個中國軍級建制以上的部隊,正在長津湖地區準備合圍他的美陸戰第一師,他會陷入深深的迷惑。
先打弱敵,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軍事常識,中國軍隊到底要幹什麼?他無法理解。
而就在1950年11月27日,九兵團在夜色的掩護下,從新興裡開始,對美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衝鋒的號角,響徹靜謐空曠的山谷,士兵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漫山遍野衝鋒而來。
正是這一戰,令不可一世的美軍再一次見識到了志願軍的強大。
打下新興裡後,戰士們決定蒸幾個饅頭改善夥食,但發現沒有蒸饅頭用的屜布,只能從戰場繳獲的東西裡找,結果找到了一塊有精美印花的布——
展開一看,正是美軍「北極熊團」的團旗。
戰士們這才知道,新興裡的這支美軍,就是美國28任總統親自授予的、號稱不可戰勝的精銳部隊「北極熊團」。
此戰北極熊團兩任團長被擊斃,全團整建制被志願軍殲滅,團旗被繳獲。也是志願軍在整個韓戰中,唯一一次全殲團建制美軍的戰例。
但這一戰,相比美軍機械化武裝,志願軍的裝備落後許多。敵軍用榴炮,坦克排成一排,而我軍最大的炮是山炮,火力有限,極寒下還可能點不著,要臨時把炮口弄熱。
所以在電影《長津湖》裡,雷爹犧牲前,還羨慕地朝美軍坦克的炮口望了一眼,許多觀眾說,要是當年我們的裝備好一點,美軍被全殲的,就絕對不是一個北極熊團那麼簡單了。
血戰小高嶺「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楊根思
這一戰以後,美軍終於如夢初醒,明白中國軍隊是要包陸戰第1師的餃子,於是整個戰略重點,就變成了讓陸戰第1師趕快後撤。
然後兩軍都盯上了一塊高地——小高嶺。
美軍陸戰第1師想要打通各部間的聯繫,必須穿過小高嶺。志願軍要阻斷敵軍,將他們牢牢地包在餃子裡,就必須守住小高嶺。
一場激戰在所難免,正是這一戰,讓所有人記住了新中國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級戰鬥英雄的名字——楊根思。
當年美軍發瘋一樣將所有的能調動的炮火全部傾瀉到那個小小的山頭上,幾乎將高地打成了一片焦土。
28歲的楊根思帶領三十多名戰士,在小高嶺死守。
除了電影,電視劇《百鍊成鋼》也曾經用一章專門拍過這個故事。
當時戰士們在在喝尿、吃草根的艱難處境下,打了一天一夜,打退了美軍的八次進攻。
原本堅守高地的戰士,只剩下幾人。
楊根思命令剩下的戰士帶著重機槍撤下高地,戰士死都不走,說要和他一起跟敵人拼到底。
楊根思用軍令嚴令他們必須撤下高地,戰士們含著淚撤下去。
他隻身一人獨守小高嶺。
在刺骨的寒風中靜靜埋伏,等待美軍接近。
完全不知道整個陣地只剩下一名戰士的美軍又開始向小高嶺傾瀉炮彈,發起了第9次攻擊。
在敵軍蜂擁而上接近山頂之際,楊根思突然最後抱起最後的10公斤炸藥包衝向敵軍,拉燃導火索。
巨響過後,楊根思與四十多個敵人同歸於盡,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對敵軍南逃最後的阻擊。
享年28歲。
從此楊根思所在部隊有了他說過的三個不相信:「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被志願軍打得頭昏眼花的美軍陸戰第1師這時候已經什麼不想了,就是撤,拼命撤。
要南撤,就必須經過長津湖戰役後期至關重要的——水門橋。
一座位於長津湖古土裡以南6公裡處的跨度8.8米的橋,橋的兩側是懸崖,橋下萬丈深淵,除了這一座橋之外,周圍再沒有重型裝備繞行的道路,而美軍一旦過了水門大橋,翻過黃土嶺,前面就是一片平原。
在這樣的地形之下,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就可以轉守為攻,配合海陸空火力,爭取扭轉戰局。
兩軍都立刻意識到了水門橋的重要性。
美軍派出重兵把守,防止志願軍來偷襲,而志願軍拍出敢死隊,作戰任務很簡單:炸掉水門橋。
一場拉鋸戰開始了。
1950年12月1日,志願軍第一次炸毀水門橋。
但很快就被美軍用一座木橋進行了修復。
三天後,志願軍第二次把水門橋炸毀。
美軍又在原橋殘留的橋跟部位,架設了鋼製橋梁。
為了徹底摧毀水門橋,27軍80師派出兩個連隊擔任「敢死隊」,200多名官兵人人背負炸藥,目標是一次性將水門大橋的橋基統統炸毀。
敢死隊中,就包括中國人民志願軍27軍80師240團3營7連連長姜慶雲。
跟在他身後的,是27連一個步兵排和一個重機槍班。
他們每個人都反穿著棉襖,以雪色作掩護,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幾公斤的炸藥,目標水門橋。
在往前突擊的過程中,美軍機槍掃射下,敢死隊被打倒7人,犧牲3人,4人負傷。
姜慶雲也身中兩彈,身負重傷。他當時還想往前衝,血流得太多,衝不動了。
但戰友們還是用血肉之軀完成了任務,不僅把水門橋的橋面給炸了,把橋基也給炸了個乾淨。
但是自從二戰以來,陸戰一師便是美軍的圖騰,無論從戰略還是圖騰意義上,美軍絕不能讓他們的王牌部隊被全殲。
為了營救陸戰1師,美軍從日本三菱重工連夜定製了M2型標準橋梁,為以防萬一,一口氣訂購了8套。
然後連夜用8架C119運輸機將橋梁運到水門橋附近,用巨型降落傘直接投放到美軍陣地,經過工兵營一夜的緊張施工,陸戰一師居然在原來橋梁的廢墟上架起了一座可以通行重型裝備的大型橋梁。
我們的戰士們雖然三次成功炸掉水門橋,但面對美國強大的後勤保障,最終沒能全殲美軍陸戰一師,而長津湖之戰最悲壯一幕,就要出現了。
三個冰雕連「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很多人會問,既然知道美軍要撤,為什麼不提前在橋對岸埋伏隊伍,以逸待勞,攔截美軍呢?
對此,九兵團早有安排,20軍60師180團一營二連的一百多名士兵,20軍59師177團6連,早已經守在水門橋對面的山頭上,準備美軍萬一渡過水門大橋,出其不意給予致命一擊。
可等到美軍通過的時候,連隊並未發起任何攻擊。
12月9日,美陸戰一師1萬多名士兵和1千多輛裝備在接應部隊掩護下,終於走出了長津湖的冰天雪地。
美軍軍長史密斯非常納悶,怎麼也想不通那天竟然沒有遇到中國軍隊的任何阻擊,就過了水門橋。
到底怎麼回事?
當年志願軍60師師長發現沒有聽到戰士們阻敵的槍炮聲,也憤怒地派參謀長趕到守橋陣地問責。
可是當參謀長來到狙擊陣地時,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
前方125名官兵身著薄棉衣、腳穿膠鞋,全部在陣地上凍成了「冰雕」。
有人手指頭被凍掉了,有人手臂被凍掉了。
全連一半的戰士,依然保持著射擊的姿勢,兩眼瞪著前方、緊緊把手中的槍口瞄向公路的方向,一動不動。
這一個個冰雕,就這麼立成了一座座豐碑。
雖然沒有消滅一個敵人,但那卻是「長津湖戰役」中最壯烈的一場犧牲。
原來12月8日的那一夜,當地氣溫驟然從零下30度降到零下40度。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戰士們餓著肚子,頂著風寒,趴在雪地裡一動不動,在饑寒交迫之下誓死堅持到了最後,就連敵軍也肅然起敬。
在長津湖一戰中,一共誕生了三個冰雕連,都是成建制的犧牲在陣地上,沒有任何一個人離開戰場,他們的番號是:
20軍59師177團二營六連、20軍60師180團一營二連、27軍80師242團二營五連。
最終三個冰雕連,僅兩人生還。
而最終獲知這一切的史密斯不無感慨:原來是老天爺幫了他的大忙。
戰役結束後,志願軍打掃戰場時,在一名上海籍的戰士宋阿毛的口袋裡,發現一封遺書,遺書這樣寫道: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獅子是不屬於冬天的,但冬天的獅子依然是獅子」
對於這次空前慘烈的戰役,我們無論用多少文字,都不能還原其一角。
這場戰役被美軍形容為一次「地獄之旅」,也是美國軍隊史上最慘烈的大敗退。
長津湖戰役後,美軍撤退到三八線以南的地區,徹底轉為防禦狀態。
可以說一戰,就完全改變了整個朝鮮戰場的局勢,為抗美援朝的勝利奠定基礎。
當年在朝鮮的冰天雪地裡,志願軍的槍枝無法使用,只好捨身綁炸彈,補給不足,戰士們餓了兩天只想吃個土豆,而美軍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完備的後勤,過感恩節的的夥食有烤火雞,燻肉管夠,甚至還有甜點和紅酒。
美軍軍士兵清一色的羊毛內衣,外面是厚厚的防雨防寒服,身上的裝備也都是適應嚴寒作戰而專門定做的,即使如此,他們在長津湖戰場上也有數千人凍傷,可想而知我們的戰士面臨的是什麼情況。
但志願軍第9兵團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一個用熱血和意志鑄就的奇蹟。
此戰美軍陸戰第1師傷亡減員達到13961人,是美軍王牌部隊從未有過的損失。
而志願軍第9兵團,戰鬥減員達到14000多人,凍傷減員30732人。
許多年後,美軍老兵回憶起11月27日晚那場戰鬥,也就是電影《長津湖》最後拍攝的那場大決戰,依然大惑不解,當年他們的對手穿著薄薄的衣褲,在零下30度的極寒地帶,向他們衝來,宛如天降神兵。
沒人知道他們從哪裡蹦出來的。
因為美軍士兵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當他們穿著大衣,在鵝絨睡袋裡尚且被凍得瑟瑟發抖的時候,中國軍人為了等待最佳伏擊的時間點,已穿著單衣單褲在伏擊地的冰雪裡趴了好幾個小時。
而當戰鬥打響,這些早已渾身凍僵,行動都變緩慢的戰士們,端著輕武器,就這麼一躍而起,衝向美軍由坦克、飛機、重炮等組成的強大火力網。
志願軍戰士們一片片的倒下,但緊接著下一批戰士又衝了上來。
陸戰一師的士兵大都是二戰中的王牌軍,什麼強敵沒見過,但從沒見過這麼不可思議的對手,更無法理解他們這麼拼命到底為了什麼?
這個他們拼盡全力也打不過的對手,後來被稱為步兵之王。
美軍無法理解他們,是因為他們不曾像電影中的鋼七連一樣,見過長城的那一幕。這群戰士並不像美軍以為的那樣不怕死,而是知道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值得他們去守護,那就是身後的祖國。
他們以血肉之軀彌補了武器火力、運輸能力、後勤供應上和美軍的巨大差距。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是他們最強大的武器。
在央視拍攝的另一部以長津湖之戰為題材的紀錄片中,很多美國老兵不願過多提起這段經歷。
但他們無一例外,毫不吝嗇地展現出對中國軍人的敬畏。
有美國老兵說,「他們像超人一樣。」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鐵在燒》。
《冰血長津湖》中,長津湖之戰時志願軍第27軍79師235團一營副教導員遲浩田,43年後成為了中國國防部部長。1996年12月,遲浩田上將率團訪美,接待他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查爾斯·克魯拉克上將對這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軍人肅然起敬。原來他的父親維克託·克魯拉克就是當年的陸戰一師副師長。
他父親告訴他:「打了一輩子仗,沒有遇到過這麼厲害的部隊。」
遲浩田告訴查爾斯,志願軍當年沒有飛機也沒有大炮,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槍,如果當年的志願軍有現在的武器裝備,他的父親早就當了俘虜了。
1960年,曾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以驕傲著稱的二戰名將蒙哥馬利第一次訪華,中國香港舉行的記者會上,他留下了這樣一段名言:「我要告誡我的同行,不要和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這要成為軍事家的一條禁忌。」
接替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後來出任北約最高司令。他評價說,中國軍隊是他見過最堅強的敵人。「也是最值得尊重的敵人。他們從不向醫療車隊開火,也從未進攻過任何醫療站」。
冬季作戰本是兵家大忌,歷史上多少大戰,從拿破崙到希特勒都是敗在寒冷的天氣之下,但一支愛好和平的軍人組成的部隊,卻在那片冰雪長津湖,擊敗了冰雪。
此戰近70年後,編劇蘭曉龍寫下了以長津湖之戰為題材的劇本《冬與獅》,被問及名字的來由,他的回答是:獅子是不屬於冬天的,但冬天的獅子也是獅子。
劇本一本兩拍,電影版就是現在制霸國慶檔和全球票房的《長津湖》。
電視劇版則由康洪雷執導,《士兵突擊》原班人馬回歸,在電影中不夠時間呈現的,應該會在電視劇版中,完整呈現出來。
戰士無法選擇作戰的地點,但如今那場戰役和凌冽的風雪,都成了人民志願軍偉大歷史篇章中的註腳。
只是有些人,永遠留在了1950年的那個冬天。
活著的老兵最遺憾的,是當年的兄弟們沒能看到現在的和平,今日的中國。
在長津湖冰天雪地裡戰鬥過的每一個志願軍戰士,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活下來的人永遠不會忘記,每一個犧牲的背後,都有一個不朽的永生。
2005年,韓戰55周年時,當年促成尼克森訪華的基辛格又一次來到中國。老人提出參觀一個參加過韓戰的連隊,有人向他推薦了「楊根思連」,走進楊根思生前所在的連隊,基辛格寫下了這樣一段留言:「願中美兩國永遠不兵戎相見。」
這令人再次想起電影裡的那句臺詞,「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我們的下一代就要打。」
時光覆蓋了碧血,歲月吹散了硝煙。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熱愛和平。但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中國這樣的戰士們,願意以熱血捍衛和平與家園的決心。
從《長津湖》到《冰血長津湖》,都是把那段歷史,重現給現在的人。
但又仿佛是這代人,給當年戰場上血戰到底的英雄們的回信——
這封信告訴他們:他們把仗打完了,我們不用打了,而他們沒能看到的未來,不曾辜負他們的犧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