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地圖外的神秘小島(這個地圖上不存在的絕密地方)
2023-06-12 11:14:36 3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動力研發試驗基地——909。
4月23日午後,當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盛大海上閱兵式即將在青島附近海域舉行之際,小新與科幻科普作家、媒體記者共同走進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動力研發試驗基地——909。據基地專家介紹,這是保密的909基地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對外開放,允許外部人員進入參觀。甚至同行的一些中核集團工作人員,也是第一次來到這裡。小新的小夥伴環環(環球網)也成為這歷史一刻的見證者。
這次是由中央網信辦網評局、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環球網、果殼、未來事務管理局、新浪微博共同發起的「科幻作家走進新國企」第二站——中核集團「人造太陽」主題活動(點擊了解→72小時召喚億萬流量,冷門的核工業何以C位出道?)。909基地是此次走訪的中核集團兩個重量級院所之一。
下面請大家跟隨環環的第一視角,近距離感受這個神秘的基地!
909基地辦公舊址。
地圖上至今不存在的909基地
在20世紀中葉,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簡稱「核動力院」,後同)的創業者從祖國四面八方聚集到今天這個依然以工號和代號命名的山溝裡,在缺乏外部資料可以參考、沒有任何實踐經驗可以借鑑,甚至都不知道要研製的裝備是什麼樣子的條件下,開始我國第一代壓水堆型核動力反應堆的研製工作,後來成功安裝到我國第一代核潛艇上。
1965年8月,我國正式啟動研製第一代核潛艇。
5年後,1970年8月30日,與海上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1∶1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在909基地實現滿功率運行。
4個月後,1970年12月26日,我國自主研製建造的第一艘核潛艇「長徵1號」成功下水。正是核動力院人的卓越功績,奠定了今天我國海上戰略核力量的基石!
909基地就是這些功臣們工作、科研、生活的地方。那裡至今在地圖上都不存在。他們幹的事業驚天動地,而自己卻默默無聞,罕為外界知曉。
4月23日,亮相中國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的新型國產核潛艇。攝影/李紫恆
儘管在路上時,就預先被告知了一些情況,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是當真正走進去,還是被眼前的景象完全顛覆,仿佛穿越來到電影當中的上個世紀50、60年代。如果不是幾處故居如今已經掛上號牌提示,以及基地專家的特意講解,大家甚至都不敢肯定這個地方,真的就是傳說中的909基地。
基地內一角
當然作為主觀感受因人而異,環環的美女同事對這裡很驚訝,覺得很像想像中《三體》紅岸基地的樣子,有種「尋寶」的感覺。
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在基地內的故居。
有點令人啼笑皆非的,我們竟然在這裡也看到了「賣房小廣告「,被貼在一處牆面上。據帶隊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當地的房地產銷售人員「摸進來」貼上去的。由於是在不需要管制的外圍區域,並無大礙。看著這張飽含生活氣息的東西,大家倒覺得更像給基地加上的另一類天然偽裝。而貼廣告的人,溜了一圈也沒有意識到自己來的是什麼地方。
而今天我們這些「外人」的到來,顯然引起基地內部人員的注意。一路參觀時,大家多次發現有人從附近的窗口探出身來,很好奇的打量著我們這隊人馬,甚至「很警惕」的直接拿出手機對著我們就是一陣拍攝!
眼見之處是滿滿的歲月痕跡,無一不在訴說著當年的艱辛和奮鬥!
基地創業者們的宿舍。
一處室內試驗場的地面居然畫有一個羽毛球場,痕跡已經斑駁。
走進當年的基地宿舍,發現在其中一間門背後的牆上,居然留有一首帥氣至極的毛筆手書古詩:《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可惜已經無從考證當年是誰住在這裡,又是誰寫下了這首古詩。不是什麼豪言壯語,可卻是直指心靈的震撼!
這是在另一間宿舍牆上留存的手抄散文。
從景到人,這一幕幕……特別重大的使命,舉足輕重的戰略重地,極端苛刻的保密要求,也造就了極端低調,即便到今天依然充分展現在核動力院及基地人員身上。他們研製出關係到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核心基石,可是面對採訪卻多讓報導別人,甚至羞於談論自己的成績,仿佛一身功績都與己無關。
用「破院子」形容909基地並不為過。可即便是個「破院子」,也不是誰想擁有就能有的——這背後是一套完整的先進核動力技術體系!在21世紀的今天,無數國家的國力實力已經超過上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但至今除了美俄英法等四個核大國,沒有一個能夠在核動力技術領域達到數十年前中國「破院子」的水準!
上面寫著: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華龍一號」:全球最安全、唯一
按計劃建造的三代核電項目
時光流轉,中核集團從早期滿足國家安全需要,研製核武器、核動力裝備,已經轉入新的發展階段,研製先進的民用核電技術,建立先進核工業體系,更好的建設國家。「華龍一號」第三代核電技術就是其中的代表。
據了解,「華龍一號」命名源於中核集團2011年推出的「龍騰計劃」,即通過自主創新實現我國核工業技術、裝備和整體能力的提升,到2020年使我國核能創新水平達到或者超越世界水平。
正在福清市建設的中國「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攝影/李曉翔
作為主研單位,「華龍一號」核心技術與關鍵設備是核動力院過去數十年技術積累和攻關的成果。其中標誌性的核反應堆177堆芯設計理念,早在1997年就由核動力院首先提出。這個177堆芯先進燃料組件設計是「華龍一號」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靈魂標誌,僅這一項技術就讓反應堆的發電能力在同等條件下提高5%以上。
「華龍一號」最大特點就是國際最高標準的安全性,創新性採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冷卻安全系統、能抗擊大飛機撞擊的雙層安全殼、抗地震等技術。
所謂「能動冷卻」,就是利用電力驅動的水泵等設備將冷卻劑壓入反應堆,使非正常狀態下產生的熱量及時冷卻,保證反應堆安全。而日本福島核事故主要原因就是海嘯造成的海水湧入,導致柴油發電機無法為「能動冷卻」裝置提供電力,進而導致堆芯熔化。而「華龍一號」除了具有「能動冷卻」手段,又額外引入「非能動冷卻」,充分結合「能動」與「非能動」優勢,即便出現極端惡劣情況,也不會發生日本福島核事故那樣的悲劇。
「華龍一號」非能動冷卻實驗裝置。
據介紹,「華龍一號」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全面覆蓋了設計、燃料、設備、建造、運行、維護等領域,裝有「中國芯」,配備自主開發的核電專用軟體,形成完整的智慧財產權體系。
環環了解到,這個意義不只是打破國外對多項關鍵技術設備的壟斷、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還代表著「華龍一號」不受國際管制的約束,為出口海外掃清了障礙。
目前「華龍一號」是全球唯一按照進度計劃建設的三代核電項目。中核集團在國內和國外有4臺機組正在同步建設。4月2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一迴路水壓試驗正式啟動,標誌著該機組提前計劃50天啟動冷態功能試驗,由安裝階段全面轉入調試階段。這是「華龍一號」項目的又一關鍵裡程碑。預計2020年,核電5號機組實現併網發電,投入商業運營。在國外的首個「華龍一號」工程,巴基斯坦喀拉蚩核電工程,目前兩臺機組正處於安裝高峰。
正在福清建設的「華龍一號」核島內部場景。攝影/李曉翔
據介紹,第三代核電技術將成為全球核電產業的主流機型,預計到22世紀初都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而已經領先一步的「華龍一號」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了三代核電,核動力院的第四代核反應堆技術已經取得實質性突破,還前瞻性的開展了行波堆、釷基熔鹽堆等研發工作,並取得積極進展。
對於核動力技術未來運用於我國的航空器等問題,核動力院專家自信的表示:其他大國有的,我們肯定會有!
中國「人造太陽實驗工程」已經讓國人受益
專家:我們這一代就能看到商用!
無論是當下潛艇用的核動力反應堆,還是「華龍一號」這樣目前最完美的三代核電機組,利用的都是核裂變釋放出的巨大能量。這也是人類目前能夠成熟運用的核能技術。
這次環環走訪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所擔負的使命則是面向未來——為我們國家研製最有希望的終極能源——利用核聚變能的「人造太陽」工程裝置。他們是我國核能三步走戰略中,最後一步「核聚變堆」研發的核心單位。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環流器二號A」聚變實驗裝置。
目前正在推進的「人造太陽實驗工程」也是利用氫彈的核聚變原理,但與「氫彈爆炸」後瞬間釋放大量無法控制的能量不同,我們是要實現可控的發生核聚變,源源不斷的持續釋放能量,就像太陽內部發生的核聚變一樣為人類提供取之不竭的能源。
據專家介紹,目前受控核聚變研究的主要是相對容易實現的氘氚熱核聚變(也就是氫彈中的聚變反應)。相比核裂變,其安全性高,聚變反應可以隨時中止;氘氚聚變反應產物沒有放射性,幾乎不產生汙染物,廢料處理成本低;核聚變反應堆也不會產生汙染環境的硫、氮氧化物以及溫室氣體。而原料氘元素在海水中的儲量極為豐富。據計算,從一升海水中提出的氘,在完全聚變反應中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而發一度電的成本大約只有1分錢!
一旦受控核聚變實現規模化商用,這是可供人類使用上百億年的終極能源。核聚變被稱為「未來能源「的道理就在這裡。
技術原理不難理解,前景也非常好,但是在工程上實現,難比登天!
例如,氫彈實現核聚變反應,是利用內置的「原子彈爆炸」實現的。我們的受控核聚變是要在人工裝置內達到原子彈爆心的溫度——即產生核聚變反應需要的上億攝氏度高溫。在如此溫度下,物質已經變成高溫等離子體狀態,這個溫度是人類的材料技術根本不可能承受的。而實現這個極致高溫目標,就是國家賦予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使命!
「託卡馬克」裝置結構示意圖。
目前世界受控核聚變主流的研究方向是「磁約束核聚變」(也是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利用「託卡馬克」裝置用「取巧」的方法,實現高溫等離子體流的核心溫度達到發生核聚變的要求,而靠近裝置邊緣區域的溫度降低到目前材料和工程手段能夠承受的水平——但這亦然是超高技術難度。
目前位於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的「環流器二號A」,是我國在2002年建成的第二代「人造太陽實驗工程」裝置,是進行核聚變研究的「大科學」裝置平臺。更加先進的「環流器二號M」將於今年年底建成,有望將電流從現有裝置的1兆安培提高到3兆安培,進一步提高我國受控核聚變技術的研究能力。
據專家介紹,目前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每次實驗放電為2秒鐘。要知道氫彈爆炸的時間單位僅為微秒。「也許到幾十年後,這兩秒就會變成20萬秒、2000萬秒,甚至是一年365天不間斷的核聚變放電。」
中國第一座「人造太陽」裝置,環流器一號(HL-1)。
和外界很多人想像的可能不一樣,我們了解到,我國開展受控核聚變技術研究早在1958年就已經開始了。也就是說,我們國家對於發展核技術在剛起步階段,就已經有一個很長遠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而絕不是局限於「狹小」的軍事目的。
據核工業西南物理院的專家介紹,近10年以來,我國受控核聚變技術迅速提高,總體水平位居世界第一梯隊,在材料、超導、認識理論等關鍵領域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這也是我們國家國力、實力提升的結果。由於受控核聚變技術研究涉及廣泛的物理、工程學科領域,每一步前進,都離不開有關領域的進步。而相應的,我國受控核聚變技術進步取得的成果已經開始「反補」有關國產技術裝備,例如航空航天、船舶、核工業、生物、醫學等領域,並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
大家在參觀「環流器二號A」時,不時能在龐大、複雜的設備系統中,發現一些國內知名裝備製造廠商提供的配套產品。這也是「大科學」研究、「國家工程」的意義所在。雖然看上去這些尖端前沿科研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很遠,但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或多或少已經受益於在這些技術研究。
環流器二號A裝置內部工作場景截圖。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我們國家成功研製出了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等戰略武器裝備,也有了世界頂級的民用核電機組,但是與國際同行一樣,在受控核聚變技術研究方面依然處於異常艱苦的「攻堅階段」,甚至於沒人有把握究竟到了什麼時候才能實現成功。
這也可以比較直觀的感受「難比登天」的受控核聚變技術難度,有多大!
不過,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研究所的90後在職博士生馬澤宇樂觀的表示,「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人能夠看到核聚變真正的實現商用。」
目前,我國在研製自己的受控核聚變裝置同時,還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參加的最大國際項目。而除了我國,其他的核技術大國也在大力發展受控核聚變技術,在這一尖端前沿領域的競爭其實相當激烈。
ITER裝置與中國祈年殿的外觀體積對比。來源:中核集團。
過去,中核集團圓滿完成打造國家安全基石的歷史使命!
現在,一場可能改變未來人類命運的全新競爭已經展開。
這是又一個輪迴。
環環認為,「託卡馬克」受控核聚變技術,以及實現相同目標的其他技術,這一能夠圓滿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尖端前沿技術競爭,不就是誰有能力主導人類命運的競爭嗎?落到自身,就是要掌控我們自己的未來命運!我們國家根本無法缺席!
在這次走訪中核集團兩大重磅研究院的三天裡,環環始終在想,當年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們那些世界頂尖的專家學者,他們本可以在國外過著優厚的生活,為什麼要放棄,遠隔重洋也一定要回來?回來了,也是忍受著常人根本承受不起的巨大壓力,幹出天大的功績,甚至於只是為了解決一個在今天看來很簡單的技術問題,獻出自己一輩子的青春年華!一輩子生活在默默無聞中,無人知曉。
現在,其實也是一樣的啊!
受控核聚變太難太難了,在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幹了一輩子的老專家,幹到退休也沒見到什麼成果,很不被家人理解。這幾乎就是數十年前我國核工業創業者們一樣的奮鬥情景,在看不到盡頭的困境中不懈拼搏!
這些天大家看到那麼多在新一代尖端技術領域默默奮鬥,或年輕,或已經青春不在的老專家們。憑著他們的條件出身,隨便換一個環境都能享受更輕鬆、也更風光優越的生活。可現在為什麼也選擇了默默埋名,甚至在終生都看不成果的道路上默默堅持?
環環其實很想問,但又不敢問。人這一世總要面對一些現實生活問題,很怕一不小心無意中刺痛了他們。
但毫無疑問,這就是國之棟梁!他們所思所想所念,他們的極致追求,他們融到骨頭裡的精神,怎麼可以用常人的思維去度量?
唯有衷心的祝福!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環環想說,從中核集團年輕一輩隨便拉出一個來,就是五四青年代表。
———— / END/ ————
推薦閱讀
▼
作 者丨張海潮
責任編輯丨陸哲宇
執行主編丨金冬偉
內容來源丨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