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潮汕十大特產地理標誌產品(潮汕十大特產地理標誌產品)

2023-06-28 11:31:58 3

一.潮州柑

潮州柑是柑中最有名的世界良種,春末夏初開白花,秋季結果,冬季收穫。潮州柑有碰桶柑、蕉柑、雪柑3個品種,碰桶柑果碩大,朱黃色,皮鬆脆而浮凸,不緊黏其瓣,故最易除皮。瓣肥汁多而少核,味甜如蜜,有「蜜柑」之美譽。蕉柑形狀略小,皮較厚硬,與瓣貼實,這種柑稍遜碰桶柑,蜜餞的柑餅多用它製成,雪柑有點近似新會橙,汁多,但稍酸,適宜切開吮汁。潮州柑種植歷史悠久。唐初漳州別駕丁儒題詠的詩中有「蜜取花間液,柑藏樹上珍」之句,說的就是潮州柑。潮州柑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明人有「潮果以柑為第一品,味甘而香,肉肥而核小……」的記載。現在,潮州柑不僅在東南亞揚名,甚至遠至美國、歐洲,其罐頭製品,也遍銷全世界。( 潮州)

潮州柑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二.鳳凰單叢茶

產於潮州市潮安縣鳳凰鎮烏崬山。其成品條索緊結重實,茶湯金黃明澈,具有獨特的天然花香,口感香醇,喉底回味甘鮮,且頗耐衝泡;飲畢聞杯,餘香留底,大有「繞鼻三日不絕」之勢,堪稱「天、地、人」具備之佳茗。( 潮州)

  屬烏龍茶類。成品外形條索粗壯,勻整挺直,色澤黃褐、油潤、有光,並有硃砂紅點,衝泡後香氣清高持久,有獨特的天然蘭花香,滋味濃醇鮮爽,潤喉回甘,湯色清澈黃亮,葉底邊緣朱紅,葉腹黃亮,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稱。具有獨特山韻品格,衝泡時茶香四溢,且耐衝泡,飲後回甘。該茶產銷歷史約900餘年。

鳳凰單樅,其名甚大,屬條形烏龍茶。產於廣東潮安鳳凰山區,歷史久遠,種植水仙茶樹種、制茶均已有900餘年,宋《潮州府志》載:"鳳山名茶待韶茶,亦名貢茶"。現尚存300-400年老樹齡茶樹3000餘株,性狀奇特。其中幾株單樅老樹,尤為年久。最大者名「大葉香」,樹高5.4米,樹冠直徑7.3米,5個分枝,平均枝粗34釐米,據測定樹齡在600年餘遠。鳳凰山區瀕臨東海,茶區在海拔1400多米的烏崬山麓,最高達達1498米。屬海洋性氣候,年均氣溫17℃,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2℃,霜期較短,年降雨量1900毫米。土壤多為烏沙壤或黃壤,土層渾厚,富含有機質,pH值4.5-6。茶區雲霧繚繞,晝夜溫差大,自然環境有利於茶樹的發育及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質。鳳凰山地茶農,巨富選種、種植經驗。用於製作鳳凰單樅茶,是從鳳凰水仙群體中選出的優異單株,古時一株取一名,分株單採單制,皆品質優良,但名目雜繁。1950年就統一命名為"鳳凰單樅"(史亦有此名)。

三.嶺頭單叢茶

  嶺頭單叢茶,又稱白葉單叢茶,原產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浮濱鎮(原坪溪鄉,坪溪鎮)嶺頭村的海拔1032米的雙髻娘山。1961年由嶺頭村民從野生水仙茶中選育而成,在1981年廣東省茶樹品種會議上,被單獨列為一個品種;1988年,該茶樹被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茶樹良種,由國家農業部正式命名為「嶺頭單叢」茶,並頒發證書;1997~2001年參加第二批全國茶樹良種區域實驗,在2002年4月第三屆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定為國家級茶樹良種。2004年12月,饒平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嶺頭單叢茶之鄉」。2002年7月,廣東國賓集團有限公司的嶺頭茶園建設了「廣東省嶺頭單叢茶標準化示範區」。1996年3月,饒平縣被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嶺頭單叢茶之鄉」;2009年,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為「全國茶葉百強縣」之一;2010年,饒平縣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茶葉標準園」創建單位。

  饒平縣依山傍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北部山區特別是西北部山區,具備發展優質茶葉生產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嶺頭單叢茶屬烏龍茶類,該縣十五個鎮種植嶺頭單叢茶,總面積逾五萬畝,種植、生產嶺頭單叢茶成為饒平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

  嶺頭單叢茶,香、蜜、韻齊備,天香獨佔,多次在國際、全國品茶會上榮獲殊榮,飲譽海內外。

四.饒平獅頭鵝

獅頭鵝為中國農村培育出的最大優良品種鵝,也是世界上的大型鵝之一。原產廣東饒平縣浮濱鄉。多分布于澄海、潮安、汕頭市郊。羽毛灰褐色或銀灰色,腹部羽毛白色。頭大而眼小,頭部頂端和兩側具有較大黑肉瘤,鵝的肉瘤可隨年齡而增大,形似獅頭,故稱獅頭鵝。頷下肉垂較大。嘴短而寬,頸長短適中,胸腹寬深,腳和蹼為橙黃色或黃灰色,成年公鵝體重10~12公斤,母鵝9~10公斤。生長迅速,體質強健。成熟早,肌肉豐厚,肉質優良。但年產卵量少,僅有25~35個,每個卵重平均約有203克左右。極耐粗飼,食量大。75~90日齡的肉用鵝,體重為5~7.5公斤。行動遲鈍,覓食能力較差。有就巢性,現已向全國各地推廣。

  獅頭鵝的全身羽毛及翼羽均為棕褐色,邊緣色較淺、呈鑲邊羽。由頭頂至頸部的背面形成如鬃狀的深褐色羽毛帶。羽毛腹面白色或灰白色。獅頭鵝體軀呈方形,頭大頸粗,前軀略高。公鵝昂首健步,姿態雄偉。頭部前額肉瘤發達,向前突出,覆蓋於喙上。兩頰有左右對稱的肉瘤1~2對,肉瘤黑色。公鵝和兩歲以上母鵝的善肉瘤特徵更為顯著。喙短、質堅、黑色,與口腔交接處有角質鋸齒。臉部皮膚鬆軟,眼皮凸出、多呈黑色,外觀眼球似下陷,虹彩褐色。頜下咽袋發達,一直延伸至頸部。脛粗蹼寬,脛、蹼都為橘紅色,有黑斑。皮膚米黃色或乳白色。體內側有似袋狀的皮膚皺褶。

  地域範圍

  廣東省饒平縣為獅頭鵝的原產地,其中浮濱鎮溪樓村為獅頭鵝最古老的發源地。饒平縣位於粵東沿海,東經116°35′- 117°11′,北緯23°28′- 24°14′,縣境南北長95公裡,東西寬31公裡。縣域總面積2203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1670平方公裡(山地佔陸地面積70%以上,耕地佔15.8%),海域533平方公裡,是潮汕地區地域最廣的縣,是廣東山區縣之一。近年獅頭鵝飼養量達180萬隻,農戶家庭飼養區域遍布22個鎮場432個村,主要分布在浮濱鎮、浮山鎮、聯饒鎮、高堂鎮、樟溪鎮、錢東鎮、黃岡鎮等中片和沿海淡水資源豐富的鄉鎮。

饒平獅頭鵝為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五.潮汕橄欖菜

橄欖菜是一種聞名遐邇的潮汕雜鹹小菜,不僅海內外的潮汕人喜歡,很多外地人吃後也都讚不絕口。不但如此,烏橄欖菜還與菜脯和鹹菜一樣也是一種重要的潮菜原料,用它來炒飯或蒸肉,能產生一種難以形容的油香美味。我一直很奇怪,為什麼青綠色的嫩橄欖,與鹹菜葉一起熬製之後,會變成黑亮如墨的烏橄欖菜呢?而且這樣一種風味獨特的黑色食品,又是在怎樣的情形下被創造發明出來的呢?  有這樣一個創製烏橄欖菜的民間傳說:每年夏天,肆虐的颱風刮過之後,橄欖林子裡總會落下一地的橄欖花。橄欖花就是尚未成熟的青橄欖,這時距離秋冬的採摘期尚遠,橄欖果個小色青肉嫩核稚,吃起來粘稠味澀。有一位巧媳婦,捨不得讓橄欖花在地裡爛掉,就拾了一籃回家熬煮。因為舊時每家每戶都有一個鹹菜甕,甕頭(上面)總堆放著一些鹹菜尾(葉),巧媳婦便將這些鹹菜下腳料也取出來洗淨切碎,放進生鐵鼎(鍋)裡與橄欖花同煮。她的本意,只是將廢物利用起來,留著以後慢慢食用。不想奇蹟真的出現了,烏橄欖菜就此誕生了!從技術的層面看,發明烏橄欖菜的關鍵環節是熬煎橄欖樹脂。但此項技術的發明及應用,潮汕人的先民南越人至遲在唐代就已經掌握了。這是因為橄欖本來就是一種原產於南越的果樹,南越人除了嗜食橄欖果之外,還熟悉橄欖樹的種植技術並能夠綜合利用橄欖樹的各種價值。  對此唐朝人劉恂在《嶺表錄異》中是這樣記載的:「橄欖樹枝皆高聳,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雖苦澀而芳香勝於含雞香也。有野生者,子繁樹峻,不可梯緣,但刻其根下方寸許,納鹽於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樹枝節上生脂膏如桃膠,南人採之,和其皮葉煎之,調如黑餳,謂之橄欖糖。用泥船隙,幹後牢於膠漆,著水益堅耳。」這裡提到,橄欖樹的枝節皮葉會分泌一種乳脂,經過熬煎之後,就變成黑色的餳狀物,所以稱之為橄欖糖。  橄欖樹脂並不僅僅作為船舶的粘合劑,品質好的還能成為香料或藥材。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就提到一種「橄欖香」,說其由「橄欖木節結成,狀如黑膠飴,獨有清烈出塵之意,品在黃連、楓香之上」。  潮汕人從南越人身上傳承過來的橄欖文化,首先表現在對橄欖果的嗜好上。嚼橄欖猶如喝功夫茶,箇中滋味非此道中人是很難理解的。地方志書在記載橄欖時最重視的就是品質,比如嘉慶《澄海縣誌》說橄欖:「實尖而小者為美,圓而大者稍遜之。」光緒《海陽縣誌》則說:「其種有青有黃。青者味澀,唯黃而尖有三稜者佳。」這裡提到的三稜橄欖,原產地在潮陽金玉的蘆塘鄉。2005年有一株樹齡五百年的橄欖樹王,掛果158公斤,拍賣得到52.7萬元,創下了驚人的交易記錄。  其次是表現在對橄欖樹的綜合利用上。橄欖樹挺拔高聳,木質輕疏鬆軟,故張岱《夜航船》說:「此木可作舟楫,所經皆浮起。」按古人造船的最大特點是不用鐵釘,有了橄欖樹,造船所需的木材和粘合劑就都能夠解決,航海就變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我們說,不但潮汕人的烏橄欖菜可能與橄欖糖有關,就連航海等生活方式都可能與橄欖糖有關。這也許能夠回答為什麼古代的潮州海商會那麼出名,古航道:「萬裡石塘」為什麼由潮州起始,經南海諸島而到達異國他鄉。

潮汕橄欖菜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六.潮汕貢菜

潮汕有許多帶「貢」字的食品:「貢菜」、「貢腐」、「貢菜脯」、「貢豆乾」等,有的人將這個字理解為「進貢」的「貢」,這是錯的……  在省城廣州的大小食肆,正式上菜前常有一小碟「貢菜」供食客「磨牙」。此「貢菜」切成細長條,看起來綠綠的,吃起來脆脆的。有人說這種「貢菜」是特指某一種植物,有人說與「進貢」皇帝的「貢」有關。二說皆謬,其實「貢」字不過是「酵」字的音轉。潮汕方言中有「香到『貢』倒人」、「臭到『貢』倒人」的俗語。  加工醃製食品需要發酵,潮人叫「起醅」。發酵是讓原料中的微生物快速生長,促其黴化和分解,使色、香、味更誘人,如造醬、造酒和醃青菜等。我國運用微生物發酵製造食品的歷史悠久,古語有一個「菹」字,指的就是經過醃製發酵的蔬菜。我國其它地方現在都把「菹」稱為醬菜,唯潮人稱為貢菜、貢腐、貢菜脯、貢豆乾等。  其它地方是將菜骨菜梗或有塊頭的蔬菜曬乾之後放進鹽水裡或醬油裡浸泡,過些日子撈出來就可以吃,如北京和江浙一帶的小蘿蔔乾便是。貢菜和醬菜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在於「陰醅」和「陽醅」。  陰醅是將要醃製的食物密封於容器中,讓它在「黑暗」中發酵成熟。陽醅則是先將食物密封,等到它「起醅」了,再放到陽光下曝曬,「吸日月之精華」(這是許多「貢」類食品常用的廣告詞),在陽光下讓其自然分解和成熟。時間短則十天半月,如貢菜、菜脯;長則一年半載,如魚露、貢腐。用陽醅,「吸日月之精華」醃製食品的好處是不言自明的,其特點就香味濃烈,色澤淡黃明亮,有一股淡淡的酒香,誘人垂涎。  「貢」雖不是潮人的獨創,但潮人卻把一個「貢」字發揮到極致,創造出許多潮汕獨有的「貢」類食品,菜脯、貢菜大家都熟悉,本文且不談,這裡只說「魚露」。醃製魚露的原料是巴浪、姑魚和迪仔——魚露廠師傅簡稱「巴姑迪」。原料進廠之後,先要將其儲存在可容上百擔的大魚窖裡;過了些日子,把它分到可容十幾擔的小魚穴裡;再過些日子,又把它分到大魚缸裡。  曬場佔了魚露廠的大半。許多魚露廠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班先看天,天氣好,就把蓋子揭開,讓原料曝曬。工人手執一把小槳,時不時往缸裡攪拌,把下面的魚翻上來見陽光。到了晚上,又把蓋子蓋上。如此反覆半年。  在光合作用下,魚慢慢分解,魚肉化成魚汁,魚骨則下沉缸底。經過熬煮過濾便成了魚露,成了潮人獨創的調味佳品。真難想像吃蠔烙不蘸上等魚露,能吃出什麼感覺!有人說吃魚露不衛生,其實貨真價實的魚露是最衛生的,因為魚露的顏色不能用化學色料,是工人用白糖熬製而成的天然「醬色」。  潮人能把一個「貢」字發揮到極致,是因為潮汕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韓國泡菜和四川泡菜也很好吃,但吃起來就有一種陰絲絲的感覺,因為韓國泡菜和四川泡菜是不見陽光的,是「陰醅」醃製而成的,沒有「吸日月之精華」。韓國的情況,咱不清楚,盆地裡的四川和山城重慶比較缺乏「陽醅」的天氣條件,所以川人特別渴望太陽,愛唱「太陽出來囉餵……」臨海的潮汕地區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同時得到太陽神和大海的特別眷顧,一年四季陽光普照、海風吹拂。聰明的潮人,當然要充分利用這種天時和地利了……  「貢」字號食品,是潮人「貢獻」給世人的作品之一。

七.高堂菜脯

菜脯,即蘿蔔乾。因蘿蔔在潮汕俗稱「菜頭」,故稱「菜脯」,是潮汕地區的特產之一。產於廣東省饒平縣高堂鎮的菜脯更以其色澤黃珀鮮豔,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點而著稱,深受群眾喜愛。

  高堂菜脯美味香甜,除蘿蔔質優外,還有其獨特的醃製方法:醃製時,按蘿蔔數量的多少在沙地開挖一堀,醃製前,先將拔起的蘿蔔去掉葉片,放進鹽水桶裡浸泡片刻,撈出來之後將其一一排在比較平坦的地面上曬日,當天晚上再將蘿蔔片放進鹽水桶浸泡片刻,然後收進堀裡,並在每一層蘿蔔片撒上適量的粗鹽,並用稻草將菜脯堀覆蓋。這樣反覆操作兩三天後,蘿蔔片已逐漸變得柔軟了。接著,把蘿蔔片收進堀裡,撒薄鹽,並讓一人赤足站在堀上輕輕踩踏,讓鹽粒滲進蘿蔔片中。隔日又將蘿蔔片攤於地面上曬日。再過三四天,將蘿蔔片一一用清水洗乾淨,然後分別裝進谷籮裡,並撒上薄鹽,蓋上乾淨的稻草或甘蔗葉,再用石頭壓在上面,擠掉蘿蔔片裡的酸水。以後將蘿蔔片排列在谷筐上或竹籬上連續曬日三四天,在蘿蔔片曬至八成幹後,分別加上配料如八角末、陳酒、紅糖,微加揉搓後裝壇壓實,壇口密封,大約一個月過後,便是氣味芳香的高堂菜脯了。

  高堂菜脯 廣東 饒平縣高堂菜脯加工企業協會 饒平縣高堂、錢東、樟溪、黃岡、聯饒、所城等6個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5′00〞~117°08′00〞,北緯23°35′00〞~23°48′00〞。

八.潮州工夫茶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又是飲茶大國。在飲茶藝術日漸淡化了的現代社會,潮州工夫茶卻一直在散發著傳統茶文化的清香。作家李國文在《粵海飲茶》中道:「尤其潮汕一帶的工夫茶,更是深入人心。若論茶道,我們這茶的祖國,稍可與一衣帶水的鄰邦媲美的,也就是得靠潮汕人爭回一點面子。」那末,能與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麼樣子?工夫茶的歷史源流又在何處呢?這是一個曾經困擾過日本朋友的問題:「關於工夫茶的歷史,我曾請教過中國學者,但也沒有得到明確的解答。」(布目潮《中國茶文化的復興》)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須有「四寶」:小烘爐(白泥火爐)、玉書(赭褐色扁形燒水壺)、孟臣罐(宜興紫砂茶罐)、若深杯(杯底鐫有「若深珍藏」的茶杯)。清初與梁佩蘭、屈大均合稱「嶺南三大家」的詩人陳恭尹寫有一首《茶灶》詩:「白灶青鐺子,潮州來者精。潔宜居近坐,小亦利隨行。就隙邀風勢,添泉戰火聲。尋常饑渴外,多事養浮生。」詩中所寫的茶具,都是容易攜帶的小件,其中已有潮州出產的精緻白色泥爐和青色的煮水鐺。底鐫「若深珍藏」的白地藍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間燒制的,現已貴若拱璧。到了乾隆時期,據俞蛟《夢廠雜著》記載:「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主。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當時還備有棕墊、紙扇、貯水瓶、茶洗等。這一茶具形式除爐子後來改用烽市紅泥小爐外,大抵固定沿用到現代。工夫茶的泡飲有一套十分講究的方式。首先是選水和用火工夫,水要用山泉,小爐木炭最好用欖炭。砂銚煮水至初沸,先將紫砂罐和茶杯淋熱,才把福建產烏龍茶葉納入罐中,粗葉墊罐口,細末墊中層,再以次粗葉裝罐面。銚水大沸,即高提砂銚沿茶罐周邊注水,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待壺口浮現一層白沫,便用壺蓋輕刮,使其隨罐而下。再用開水淋罐,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續升溫,凝聚罐中茶葉香味。斟茶入杯時壺嘴要低,目的是使茶湯雅觀不起泡,這一程序俗稱「高衝低篩」。斟茶時要在幾個杯來回斟注,點滴不剩,讓茶色、香味均勻,俗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於是,在一片「請請請」聲中,主客各端一杯,舉到唇邊先聞茶香,然後一啜而盡。初入口時略帶苦澀,片刻便香溢齒頰,回味無窮。如果客人多,則主人第一巡(俗稱「頭過」)不飲。每次以沸水衝茶,都同時淋杯、洗杯,俗謂「燒鍾熱罐」。連續數次,茶色不濃謂「茶薄」,便須另換茶葉了。近人翁輝東先生較早記錄總結工夫茶道,所著《潮州茶經???工夫茶》對工夫茶的品飲有頗為詳細的描述。清人俞蚊說:「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夢廠雜著》)後來有些論者便認為工夫茶始於唐代,這一論點並不正確。潮州工夫茶儘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陸羽《茶經》的精髓,但是工夫茶的形成離不開茶史上飲茶的三大革新:條形散茶製作、瀹飲法提倡和紫砂壺出現。條形散茶是明開國之初通過行政命令製作的,《明會典》:(洪武二十四年)詔有司聽茶戶採進建寧茶,仍禁碾揉為大小龍團。」在此之前,人們都用烹治前須碾末的茶餅。有了條形散茶,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衝泡茶葉(瀹飲)。條形茶更帶自然清香,瀹飲法可謂「開千古飲茶之宗」,(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此兩者,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礎。而明代中後期紫砂壺出現後,潮州工夫茶登上閩南粵東生活舞臺的條件遂告成熟。紫砂壺的創始人是16世紀初期江南吳頤山書僮供春,其後高手輩出,時大彬改提梁大壺為小壺,專工製作小壺的是明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他的名字見於清初吳騫《陽羨名陶錄》。因為「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周高起《陽羨名壺錄》),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工夫茶罐在很長一段時期都使用孟臣罐(部分是當地楓溪仿製),1975年廣東陸豐縣明黃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制紫砂壺,證實明朝末年紫砂壺已在嶺南傳播。明末清初,潮州與蘇州間頻繁的商業貿易,使潮商得以將宜興紫砂壺大量帶回潮州作茶具並稱之為「蘇罐」(蔡鴻生《清代蘇州的潮州商人》)。結合前面所引陳恭尹《茶灶》詩,我們可以說,潮州工夫茶肇始於明末清初時期。工夫茶一詞原來是形容武夷巖茶的製作工夫,陸延燦《續茶經》引王草堂《茶說》:「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既炒既焙,復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又引《隨見錄》:「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因此,把潮州人整套衝泡品飲武夷工夫茶葉的精緻程式命名為「工夫茶」,也就再合適不過的了。

  潮州飲茶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宋代。元豐年間,潮州名士吳復古曾向遠在黃州的蘇軾寄送茶葉,蘇軾在《答吳子野》書中寫道:「寄惠建茗數種,皆佳絕。」吳復古如果不嘗到茶好,怎敢將茶葉遠寄給蘇軾,茶一開始便成連結友誼的信物。明朝嘉靖年間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雜記》說:「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潮陽間有之,亦閩茶之佳者耳。」喜歡飲用福建名茶是事實,但由此說「潮俗不甚用茶」就不恰切。今傳的明代潮州戲文五種中就有許多飲茶的記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荔鏡記》第19出:「(貼)人客,茶請你。」萬曆九年(1581)刊刻《荔枝記》第8出:「公曰:原來正是媒姨,老漢失接。小七,端椅坐,討茶食。」萬曆年間刊《金花女》附刻《蘇六娘》中唱詞:「你油鹽醬醋須看理,人來客往檳榔茶,」均可說明民間飲茶風氣盛行,並已成為一種友好的待客之道,雖然當時工夫茶還只在濫觴時期。當代工夫茶繼承了這種在飲茶中敘友情、致和氣的文化傳統,四人用三杯,三人用二杯,每輪總有一人缺飲,使品茶過程「請飲」連聲不斷,始終洋溢著祥和謙讓氣氛。潮州城鄉人家院庭多以龍缸種蓮花,或搭架栽金銀花,花朝月夕,良朋知友相聚,烹水衝茶,面對雅潔茶具和精巧工夫,確有無限情趣。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時有詩讚美工夫茶曰:「曲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鶴咀,來試湖山處女泉。」(《潮州春思》)在充滿詩情畫意的環境中,提壺擎杯,低斟慢酌,既是藝術品飲,又能消散塵寰的煩惱,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九.潮繡

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中的的一大流派,以構圖勻稱,色彩濃烈,富有裝飾性著稱。潮繡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品種有絨繡、釘金繡、金絨混合繡、線繡等,針法則有墊、繡、拼、綴等100多種。潮繡所表現的凸繡,使作品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有著獨特的風格。潮繡題材廣泛,主要圖案有人物、龍鳳、動物、花卉、器皿,主要產品有掛屏、條幅、屏風、床帷、彩眉、戲服、幢幡、寶蓋等。( 潮州)

  潮州刺繡始於唐代。現在能見到的最早潮繡品是潮州開元寺內的裝飾品及佛像。明清以後,潮繡品廣泛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新中國成立後,潮州刺繡工藝得到長足的發展。潮繡藝人在原有基礎上吸收了姐妹藝術之長,以豐富繡藝。由薄浮墊發展而成厚浮墊,具有浮雕般的立體感,結合金銀線繡,使之色彩更加豐富、典雅,風格高貴獨特。

  潮繡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花卉等。品種有絨繡、釘金繡、金絨繡、線繡等四類。潮繡作品以其高超的刺繡技藝,多次榮獲全國性大獎。如潮繡品「金銀禮服」和「戲服」先後獲「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1982年,潮繡品《九龍屏風》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因而,潮繡在全國工藝美術界中產生巨大影響,深受海內外人士的高度讚賞。

  潮繡經歷世代潮人的傳承和發展,豐富了中華刺繡文化寶庫。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廣東潮州地區的一項民間雕刻藝術,主要用以裝飾建築、家具和祭祀器具。這項技藝主要流行於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蓮上村、西都村,同時波及饒平、汕頭、潮陽、揭陽、揭西、普寧、陸豐、大埔、五華、興寧、梅縣等縣市和福建東南部沿海一帶。

  潮州木雕始於何時不得而知,現潮州開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裝飾的鬥拱為唐代遺物,而懸掛銅鐘的木龍則為宋代遺物。潮州許駙馬府建於北宋治平年間,其建築裝飾木雕亦以「草尾」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時期即已存在。至明清兩代,潮州木雕技藝臻於完美。明末,石窟藝術基本停頓,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幾的木雕裝飾,出現多層鏤雕技術。潮州木雕與東陽木雕並譽,皆以多層鏤通為特色,不少木雕以金箔貼飾,以黑漆或五彩烘託,前者稱「黑色裝金」,後者稱「五彩裝金」。也有採用「本色素雕」的,為的是達到質樸無華的效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光緒十三年的潮州己略黃公祠,祠內各處梁柱多飾以龍、鳳、獅等祥瑞動物,展現了潮州木雕的各種表現技法,被譽為「潮州木雕一絕」。民國初年,潮商崛起,興寺廟、建祠堂、置豪宅成風,在此背景下,木雕藝人利用東南亞紅木創作出「紅木方曲」、「如意屐」等,形成精緻、端莊、華貴的木雕新風格。

  潮州木雕多以堅韌度適中的樟木為材質,鏤刻形式豐富多樣,有浮雕、沉雕、圓雕、鏤雕、通雕等多種手法,雕出的成品剔透玲瓏,層次豐富。在一件雕刻上,潮州木雕常以「之」字形布局構圖,利用山水亭閣將曲折、連續的故事巧妙地分割為不同畫面,做到人物繁而不亂,情節生動有序。因考慮觀者的視線,置於櫞梁高端的木雕裝飾往往將人物某些部位適當誇張,如眼部加深、鼻子加高、口部突出等,抬頭一看,恰到好處。在構圖處理上,潮州木雕不是模仿中國畫,就是仿照戲曲舞臺,其特點是在一個木雕面上將不同時空中發生的故事同時表達出來,其敘述方式有所謂的「徑路」(用特殊的構圖方式處理人物活動的脈絡)。潮州木雕的裝飾設計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門,門被分出頂橫肚、枋欄、門窗、企肚、中橫肚、大肚和下橫肚等裝飾部位,各部位裝飾所用題材、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除建築裝飾雕刻外,潮州木雕尚可製作神亭、神轎、進盒、宣爐罩、燭臺、果碟等神器裝飾。其雕刻形式大體分沉雕、浮雕、通雕和圓雕幾種。由於分布地區廣泛,出現了地方性的風格差異。僅就潮汕、興梅地區而論,潮汕地區木雕布局繁複、結構嚴密、精細纖巧,以表現連續性情節見長;興梅地區木雕刀法簡練、人物不多,以突出主要故事情節為特徵。清末潮州木雕行業中曾出現過奇才黃開賢,以高超地技藝為潮州木雕贏得了聲譽。現代傳承這一技藝的著名木雕藝人有張鑑軒、陳舜羌等,張鑑軒認為潮州木雕技藝可歸納為「勻勻、雜雜、通通」六個字,「勻勻」指虛實中主次分明,「雜雜」指要有層次又要有穿插,「通通」指鏤通剔透。由於現代居住環境的改變,潮州木雕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條件,加之傳統民俗日益淡化,神龕、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所以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漸減少。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藝精細,創作難度大,加工程序多,且多手工操作,既辛苦又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經濟效益差,因此目前從事木雕加工生產的人愈來愈少,青年一代尤其不願從事這項工作,這導致潮州木雕陷入後繼乏人的境地,亟待搶救、扶持。

,
同类文章
這輩子一定要去的紅色旅遊景點(如畫風景如歌往事)

這輩子一定要去的紅色旅遊景點(如畫風景如歌往事)

上海灣區,金山如畫, 紅色文化,生生不息。 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園、初心館、 上海南社紀念館、朱學範故居…… 【回首初心路】紅色旅遊路線 帶您追憶革命事跡,感悟紅色精神! DAY 1 ★ 上午: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園 初心館 ★ 在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園緬懷先烈,銘
電動三輪車不過電怎麼修(電動三輪車用久了動力下降怎麼辦)

電動三輪車不過電怎麼修(電動三輪車用久了動力下降怎麼辦)

您在閱讀前請點擊上面的「關注」二字,後續會為您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相關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電動車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體系」,它的成員很多,有為人們提供代步的電動車、電動汽車,也有可以從事貨運的電動三輪車,而貨運和載人不同,代步主要看的是續航和舒適度,電動三輪車貨運,它的動力好不好才是更關鍵。
北京建築大學是市重點大學(歡迎報考北京唯一建築類高校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是市重點大學(歡迎報考北京唯一建築類高校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作為北京市唯一一所建築類高校,也是國內唯一一所在未來城市設計領域設有高精尖創新中心的高校,更是國內唯一一所設有建築遺產保護領域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的高校!來北京建築大學,這裡不僅有多個教學基地為你提供實踐平臺,更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在等著你!北京建築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兼招生辦公室主任黃鶴與
貴州六盤水必去景點(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值得遊玩的旅遊景點自駕遊攻略)

貴州六盤水必去景點(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值得遊玩的旅遊景點自駕遊攻略)

#六盤水#六枝特區屬六盤水市轄區域,位於貴州省西部,系三線建設時期由原六枝特區與郎岱縣合併而成。東臨普定、鎮寧兩縣,西接普安、晴隆、水城三地,南連關嶺縣,北靠織金、納雍縣,全區國土面積1799.48平方公裡。六枝特區地處「中國涼都」六盤水市的東大門,長江、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大小河流共40餘條,屬亞
灃河區旅遊景點(你的灃河段旅遊攻略出爐)

灃河區旅遊景點(你的灃河段旅遊攻略出爐)

HAAPY SUMMER 臨近暑假了 正是組團出遊的好時候 下面 小編列出一份 灃河段的遊玩攻略 讓你快人一步~ 西鹹新區灃河綠道 位於灃河兩岸 分灃東新城和灃西新城綠道 綠道全長54.5公裡 共有一級驛站兩座 二級驛站四座 三
山姆南京店會員店必買攻略(各城市山姆會員店數量排名)

山姆南京店會員店必買攻略(各城市山姆會員店數量排名)

12月25日,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旗下高端商業品牌——山姆會員商店將在重慶禮嘉天街開業。與此同時,有消息透露,杭州第二家山姆會員店將在杭州城北的西子智慧產業園開業待客。 山姆會員店 品質高端,獨樹一幟 山姆會員商店是世界500強企業沃爾瑪旗下的高端會員制商店。消費者須購買超市年卡,
聖安地列斯和自由城對比(聖安地列斯三大城市您想掌管哪個)

聖安地列斯和自由城對比(聖安地列斯三大城市您想掌管哪個)

大家好,我是榴槤科長。本期我們來談談假如您是主角CJ,您會掌管《聖安地列斯》三大城市中的哪一座城市?在《GTA:SA》的地圖設定中,包含了——「洛杉磯、舊金山、拉斯維加斯」,三座城市各有特色,不知道玩家在稱霸《GTA:SA》之後,更願意接手哪一座城呢?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吧! 一:洛杉磯 葛洛夫
適合一個人3天旅行的地方(一個人旅行去這20個地方吧)

適合一個人3天旅行的地方(一個人旅行去這20個地方吧)

聚 ° 焦° 麗°江 作者 | 吳小姐 關注我們 【每日分享】 帶你每天了解一個美麗的地方 最實用的攻略一站獲取 還記得有首歌裡唱到「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很多人都會覺得一個人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但是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好... 一個人可以瀟瀟灑灑
喜歡身材好愛運動的男(愛運動愛旅行身材好)

喜歡身材好愛運動的男(愛運動愛旅行身材好)

記者 安曉冬 8月4日,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主辦,濟南市婦女聯合會指導的2022首屆「壹點動心·齊魯相親大會」濟南主會場暨第16屆七夕千佛山相親大會正式開幕。 「趁著今天休息,跟媽媽一塊來相親。」這位活潑開朗的89年小姐姐在千佛山相親大會跟媽媽一邊談笑一邊觀看男嘉賓的信息牌。
張家口第二屆旅發大會現場(第三屆張家口市旅發大會)

張家口第二屆旅發大會現場(第三屆張家口市旅發大會)

壩上香飄八月天,白雲綠草染河山。仲夏的壩上張北,繁花似錦,清爽宜人,處處生機盎然。 8月2日,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內人山人海,來自全國各地文化旅遊行業的200多位代表和上萬名遊客一道走進這裡,同看京津冀駿馬越野競技,共賞「記憶中都」恢宏文化盛宴。 而距此40公裡外草原天路上則是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