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不會告訴你的小秘密(可能只有蘋果還會關心你的身後事)
2023-05-31 10:01:25 2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裡,我們每天都在消費數據的同時,也在不斷「生產」數據,包括自己拍攝的照片、視頻,手機裡存儲的便籤和簡訊記錄等,我們的生活似乎已離不開各種各樣的數據信息。
考慮到數據傳承問題,讓用戶能夠有選擇的將自己的帳戶數據傳給他人,在今年6月的WWDC 2021上,蘋果發布了數字遺產功能。不過發布歸發布,這一功能蘋果一直「鴿」了很久,直到12月14日發布的iOS 15.2正式版上,數字遺產功能才正式與用戶見面 。
在智慧型手機界,蘋果在數字遺產方面算是走在了行業前列,借用蘋果的視角,我們可以提前了解了解在手機中發展數字遺產功能的一些現實意義。
有局限也有亮點可能在許多用戶的猜想中,蘋果的數字遺產和普通的帳號繼承類似,都是讓繼承人直接獲得帳號的相關權限或密碼。但實則不然,蘋果的數字遺產功能不是簡單的將用戶的數據轉增給其他人,而是劃分了諸多邊界,或者說是限制,其中的主要因素包括行業現實原因,以及出於人文關懷的角度保護用戶隱私。
首先,在遺產聯繫人層面蘋果並未做過多限制。用戶可以添加最多五位遺產聯繫人,可以是家人、朋友或任何你想添加的人,過程中僅需選擇手機通訊錄好友即可,對方不一定要是蘋果設備用戶、不需要有Apple ID。
添加遺產聯繫人完成後,系統會提示列印紙質密鑰文件。用戶去世後,遺產聯繫人需向蘋果提供密鑰和死亡證明才可查閱數字遺產,不過,遺產聯繫人可查閱的信息僅限於蘋果生態應用,如iCloud內的照片、備忘錄和Safari的書籤等,而非無限制的查看帳號裡的所以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遺產聯繫人的申請在獲得批准後,獲得的是「特殊的Apple ID」,用戶原來的Apple ID和密碼將不再可用。同時,蘋果對繼承時間做了限制,遺產繼承人訪問遺產數據的時間,限制在首次遺產帳戶申請獲批之日的三年內,之後帳號和數據將被徹底刪除。也就是說蘋果的數字遺產設計思路並非簡單的帳號與密碼繼承,而是讓遺產聯繫人下載帳號內的數據資料,畢竟原帳號繼續存在可能會牽扯到逝者的工作和其它朋友等更複雜的利益關係,徹底刪除是出於對尊重逝者的考慮。
受制於版權保護和第三方應用生態,遺產聯繫人無法訪問帳戶內的音樂、影片和遊戲裝備等內容,主要原因是該類內容與用戶的Apple ID綁定,且部分內容受版權方保護無法直接轉贈。更為關鍵的是,帳戶內的「鑰匙串」也無法訪問,意味著遺產聯繫人無法通過鑰匙串獲取用戶其它平臺的帳號和密碼。這一點蘋果手機用戶應該深有體會,為了省去輸密碼的麻煩,直接將其它平臺的登陸信息保存在鑰匙串內。
顯然,蘋果數字遺產功能就像是一把給予遺產聯繫人的鑰匙,但這把鑰匙僅限於打開iCloud上的內容,對於部分用戶來說能查閱圖片和視頻就已足夠了。此前,一位少年因患病去世,沒來得及將自己的手機密碼告知家人,其父親在請求蘋果幫助無果後,選擇一家以色列公司解鎖iPhone,以獲得手機內的合照。
數字遺產功能存在的一大意義,是將用戶的帳戶授權「前置」,既能體現了蘋果的對客戶的關懷,又能規避法律和道德風險。用戶設置遺產聯繫人可看成是帳戶授權,這一套授權體系以用戶親自操作和確認為基礎(蘋果最重視的地方),蘋果則扮演數據存儲和遺產聯繫人審核的角色,主要原因是,若不以用戶本身的意志去授權確認,容易讓後續的帳戶開放存在爭議,可能帳號內的某些內容並不是用戶想讓其它人看到的。
當然,蘋果開發數字遺產功能有關於人文關懷的考量,但蘋果畢竟也是商業公司,設計該功能可能也有商業層面的因素,確保用戶能夠始終留在蘋果生態內。
iCloud 數字遺產策略?熟悉蘋果生態的用戶會知道,iCloud不是簡單的雲盤,而是串聯不同蘋果硬體的橋梁。本次數字遺產功能並非iPhone獨佔,是建立在Apple ID基礎上的拓展功能,功能開啟路徑在手機搜索欄中搜不到,以iPhone為例,依次點擊設置、Apple ID、密碼與安全性、遺產聯繫人開啟。
數字遺產功能存在的意義與手機的IP68防塵防水類似,屬於日常使用感知不強,但一旦要用時會發揮關鍵作用的功能。因iCloud串聯屬性的存在,能最大限度發揮數字遺產功能的優勢。
在蘋果軟硬體生態內,用戶所存儲在圖庫裡的照片、視頻,在設備文件夾裡的文件等信息會上傳到雲端,其它蘋果設備登陸統一帳號時會同步顯示,其帶來的主要優勢是數據收集埠更多、收集體驗更無感。例如在iPad上編輯的照片保存到圖庫,在iPhone上也會同步顯示,本質上不同蘋果設備只是iCloud的內容顯示埠,數據其實是在雲伺服器上(前提是打開相應開關,確保數據能串聯共享)。
不得不說數字遺產要有價值,前提是帳戶內存儲有足夠多的信息,而在當前的網際網路環境下,不同硬體和軟體間的文件共享充滿割裂感,許多用戶存儲信息的渠道多而雜。在軟硬體層面,Windows電腦和安卓手機的串聯度較低,直到華為推出多屏協同後,才吸引其它廠商重視PC與手機的互聯問題,但畢竟系統底層不同,存儲文件時仍要使用手機廠商的軟體或第三方雲盤App,增加用戶的文件上傳成本。
iCloud 數字遺產策略,是通過iCloud較無感的使用體驗吸引用戶存儲信息,當需要時為遺產聯繫人提供更全的數據,數據源包括iPhone、iPad和Mac設備上傳的信息和文件。當前的安卓手機廠商難以做到三端的無感串聯體驗,更多是在手機雲服務上做文章。
蘋果用意很明顯,試圖以一些特有功能圈住用戶,讓他們牢牢地待在蘋果生態體系內,即增加用戶的沉沒成本。在經濟學中,沉沒成本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成本」,套用到換手機這件事上,老iPhone用戶因為在iCloud上存儲了太多照片視頻等數據,在換下一臺手機時這些「以往的數據」就成了沉沒成本。
蘋果最絕的地方就在於它所設計的沉沒成本很高,增加用戶離開蘋果生態體系的「失去感」。在換耳機時考慮到別的品牌沒有空間音頻和頭部追蹤功能,故而繼續選擇AirPods Pro,買平板時考慮到隨航、隔空投送和FaceTime,所以選擇iPad系列。個人認為,數字遺產功能的到來一定程度上加固了蘋果生態的城牆,讓用戶離開的沉沒成本變得更高,世事難料,誰都會擔憂意外事件的發生,iCloud 數字遺產的存在像是為用戶留的後手,至少保證自己帳戶裡的信息能被「自己想讓看到的人看到」,有選擇的將自己的記憶碎片傳給重要的人。
數字遺產功能會成為主流?在蘋果正式上線數字遺產功能之前,國外社交巨頭Facebook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帳號繼承功能。在當時,Facebook帳號繼承者的權限較大,可以修改資料和上傳圖片,並回復來自親朋好友的問候和關切。
在國內,新浪微博去年上線了「逝者帳號」保護功能,與Facebook相比,微博更在意對逝者的保護。當帳號被卻認為是逝者帳號後,平臺會將其設置為保護狀態,帳號將不能登陸、發布新內容和刪除內容,若帳號被盜,平臺會還原帳號基本信息。
數字遺產作為社會數位化發展的特殊產物,正逐漸被各大軟硬體廠商重視。手機是許多用戶使用各類數位化服務的橋梁,手機廠商在數字遺產方面做的努力,或將影響其它網際網路廠商對構建數字遺產功能的積極性。
蘋果的數字遺產功能與其它同類型方案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細節處的把控。或許是為了簡化用戶的理解,蘋果只用了簡單的文字描述數字遺產功能,如「特殊Apple ID」和三年數據訪問時間等,都需要進入官網詳情頁才能看到,蘋果既想讓該功能用得更無感、在需要的時候發揮最大的作用,又儘可能保護逝者的隱私。
對細節的執著似乎是蘋果的固有傳統,一方面有的設計能提升用戶使用體驗感,另一方面蘋果的部分執著也在破壞用戶的實際體驗。萬年不換的Lightning接口就是典型案例,蘋果想要靠不附贈手機充電頭凸顯自己在環境保護上的努力,但又不肯放下Lightning接口體系下MFi認證的收入。所以,數字遺產也可看成是蘋果生態的新城牆,不管未來數字遺產會不會成為主流,蘋果在體系內增加用戶與自己軟硬體服務的關聯度也並非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