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丑的電影都有哪些(是什麼讓小丑成為今年最有爭議的電影)
2023-07-02 03:19:37 4
韋伊
要說今年迄今為止全球影壇最富話題性且最有爭議的作品,無疑非上周起正式公映的《小丑》(Joker)莫屬。一方面,它在代表藝術電影至高殿堂的威尼斯電影節勇奪金獅獎殊榮,吸引了大量迷影者的目光;另一方面,它又頂著DC漫畫改編超級英雄電影衍生之作的噱頭,讓一般的商業片觀眾同樣翹首以待。然而,伴隨著票房市場的一路高歌猛進,圍繞戲裡戲外的不少所謂「負面新聞」,也讓《小丑》不斷搶佔媒體頭條,頗有鋪天蓋地之勢。
《小丑》海報
可怕的誤會,都市的傳說
《小丑》中的主人公,衍生自DC漫畫《蝙蝠俠》系列中的反派人物,影片呈現夢想成為脫口秀演員的青年阿瑟因為意外事件以及自身的命運悲劇最終失控,繼而成為「小丑」的經過。就漫畫改編超級英雄電影來講,這一形象無愧為最出名的反派之一,包括傑克·尼克爾森、希斯·萊傑等都曾在不同版本的《蝙蝠俠》系列電影中演繹過。然而,虛擬的電影世界之外,「小丑」還與一場現實的慘劇密切相關。
2012年7月20日,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克裡斯蒂安·貝爾主演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首映當晚,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的一家電影院內,瘋狂槍手向正津津有味觀看影片的觀眾開槍掃射,最終釀成12死、58傷。第一時間,美國坊間便有傳說,兇手詹姆斯·霍爾姆斯犯案之際,打扮成了電影裡「小丑」的樣子。
最早造成人們產生這種誤會的原因,是美國警方在紐約曼哈頓召開的一場記者見面會上,一位警官表示,案犯將頭髮染成了紅色,並且自稱「小丑」,「也就是《蝙蝠俠》裡的反派」。此後,《紐約時報》的記者Kirk Johnsondan Frosch在並未覆核事實的情況下,援引來自聯邦探員由當地警方那裡聽來的第三手消息,稱有現場目擊者表示,兇手犯案時曾經說過「我就是小丑」。
然而,事實上,負責偵辦此案的科羅拉多州檢察官不久之後便站出來推翻了這一說法。兇犯詹姆斯·霍爾姆斯從未表示過自己在模仿小丑,他將頭髮染成紅色也與小丑無關,而且不管是漫畫,還是電影,小丑這個形象的頭髮顏色都是綠色。事實上,這一切純粹只是湊巧,他選擇犯案的那一夜,在那家不幸的電影院裡,正好在放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霍爾姆斯事後曾經表示,他自己第一次聽到別人管他叫「小丑」,那已經是他入獄之後了,他自己都覺得很納悶,明明自己從沒有過那樣的想法。然而,木已成舟,如今正在監獄中服無期徒刑的他,綽號早已成了「小丑」,而在大眾心目中,也早已將這起不幸事件與《蝙蝠俠》電影和小丑的形象,永遠聯繫在了一起。
正是這樣的誤會,給如今這部《小丑》的上映,帶來了各種麻煩和尷尬——當然,換個角度看,那也成了一種變相的宣傳。9月24日,距離影片正式公映一周多時,奧羅拉市影院槍擊事件的罹難者家屬聯合給出品方華納兄弟發去公開信。他們表示:「當我們聽說華納接下來要上映一部名為《小丑》、以小丑作為主角的電影時,我們都是一愣。我們並不反對你們自由創作的權利,但是,正如漫畫改編電影裡所說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所以,希望你們也能加入我們,利用你們的巨大影響力,為改變美國槍枝泛濫的問題而努力。」一位年輕死難者的母親還告訴媒體:「如今,我一看到《小丑》的電影海報,兇手的樣子就又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對此,華納方面只得表示,其母公司AT&T一定會盡其所能,盡到社會責任;但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千萬要把電影、虛構人物和現實世界裡的暴力犯罪給區分開來。同時,他們還取消了影片美國首映式的紅毯提問環節,以免導演託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和主演華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遇到什麼尷尬的問題。
稍早時候,《小丑》在英國宣傳期間,就發生了《每日電訊報》記者向菲尼克斯靈魂拷問,結果遭其冷遇,記者被晾在一旁足足一個小時的尷尬事件。當時,英國記者問他的問題正是:你覺得《小丑》會引來模仿犯罪嗎?
《小丑》的IMDb頁面。
電影首映,高度戒備
都市傳說一經形成,再如何闢謠,也只能是愈描愈黑,越說越亂。《小丑》的命運,從七年前媒體透露出錯誤的消息開始,似乎便已註定。如今,擔心有人模仿犯罪的美國警方,不得不如臨大敵。不過,最先釋放出恐怖氣氛的,還不是警方,而是美國軍隊。有媒體發現,軍方向現役士兵發出備忘錄,提醒大家知曉《小丑》放映現場有可能發生暴力事件,所以「入座之後,先要找好兩條逃生路線」,萬一遇到極端人士開打的話,能逃就逃,不能逃就躲,躲不了就打,有什麼工具就用什麼工具。軍方表示,自己的情報來自FBI,後者在所謂「暗網」上發現有人策劃要攻擊《小丑》的某個放映現場。他們相信,這一說法並非虛張聲勢,所以覺得有必要未雨綢繆。
隨後,各地警方都加強了當地影院的安保措施,紐約警察局甚至宣布,會在影院裡安排當班便衣警察,混入觀影群眾,希望萬一有事發生時,能在第一時間有所行動。當地時間10月4日晚間,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亨廷頓海灘市的一家大型影院更是臨時宣布關門,取消一切放映計劃,院方稱其收到可靠線報,說有人要在《小丑》放映期間生事,但最終被證明純屬虛驚一場。影院的小心翼翼由此可見一斑。
在全美各地經營著四十多家影院的Alamo Drafthouse院線甚至不惜主動推開客人,在自己主頁上以及電影院門上貼出告示,警告家長,千萬別帶小孩去看《小丑》:「這部電影裡沒有蝙蝠俠,它不是拍給小朋友看的,他們就是看了,也不會喜歡。」此外,多家院線特別提出,禁止觀眾佩戴任何面具或是穿著任何形式的Cosplay服裝來觀看《小丑》。
評論不一,兩極分化
《小丑》剛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完成全球首映時,各路影評人大多給予該片高度評價。之後,它出人意料拿下威尼斯金獅獎,更受到美國媒體一路追捧:畢竟,這可是有史以來第一部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最高榮譽的脫胎自超級英雄漫畫的電影。可是,等到該片在多倫多電影節上做北美首映之時,已有不少回過味來的影評人,調低了評價。待到在北美等地正式上映之際,更是出現了相當數量的負面聲音,其中甚至不乏將其貶斥為爛片的極端觀點,以至於其在影評搜集網站「爛番茄」上的好評度一路下滑到現在的68%。
《衛報》首席影評人彼得·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以充滿「標題黨」意味的《2019年最令人失望的電影》(the most disappointing film of the year)為題,直言《小丑》是一部「只有第一幕」的電影,起頭不錯,攝影、舞美都頗有看頭,氣氛營造一流,但越往後看,越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導演兼編劇託德·菲利普斯似乎將所有力氣都放在了營造「小丑」單一人物身上,在劇情上漏洞頗多,立意上更是欠缺深度。
《紐約時報》首席影評人A.O.斯各特(A.O. Scott)的標題火力也是不相上下——《你不是在逗我吧?》(Are You Kidding Me?)。他表示:一部電影拍出來,想要有拿出來被人討論的價值,它首先應該做到有趣,必須有一些深思熟慮之後得出的能引人深思的主題,而《小丑》卻完全不具有這樣的質素。所以,這樣的電影大家還要在那裡像真的一樣大談特談,「你是在逗我吧?」
雖然聽著苛刻,但這兩位至少還是在就電影論電影。更多的《小丑》影評早已脫離了電影本身的範疇,只是聚焦於它的社會效應,擔心它會不會教壞小孩,會不會引來模仿者的仇恨犯罪。對此,導演託德·菲利普斯一再表示:「現實世界的各種糟糕問題,不能怪罪在某部電影頭上。奧羅拉市槍擊案確實非常恐怖,但即便是那一次,錯也不再電影本身。」
另一方面,電影似乎又不得不和現實世界扯上關係。遠的有同為話題作品的《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它在1999年上映時,因為距離科倫拜因校園槍擊案過去才五個月的關係,曾讓出品方20世紀福斯背負了不少「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罵名。近的則有原本計劃在九月底上映的動作驚悚片《狩獵》(The Hunt),因為接連兩起嚴重槍擊案的關係,環球影業頂不過來自社會各界和美國總統川普的多重壓力,撤銷了原定的上映計劃。
該片在爛番茄上的好評度。
《小丑》豆瓣評分。
然而,與68%的專業影評人好評度截然相反的是,《小丑》在「爛番茄」的觀眾口碑高達90%。不僅是「爛番茄」,在各種普通觀眾打分的網站上,它的評分都居高不下,比如IMDb的評分達到9.0,國內的「豆瓣」評分高達9.3。
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明顯的落差,原因複雜,包括男主角華金·菲尼克斯極具感染力的演出,包括這類以反派作為單一主角的電影必然會具有的煽動性(由早年間諸如《殲匪喋血戰》、《私梟血》那樣的黑幫片,到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計程車司機》、艾爾·帕西諾主演的《疤面煞星》,再到奧利佛·斯通導演的《天生殺人狂》,類似這種帶有個人光環的反英雄形象,其實在好萊塢電影中並不鮮見),包括託德·菲利普斯在劇情設置上貼近現實世界的某些取巧做法,也呼應著當下民粹主義當道、群眾運動不再由領導者統帥而是自發形成等時代風氣······
左派右派,各有各講
從目前的網絡聲量來看,對《小丑》的批評還是以美國左派影評人和民眾為主力,右派媒體和保守派民眾相對更支持這部作品。因《宿醉》系列馳名影壇的託德·菲利普斯早先表示,現在這種講究政治正確的大環境,令喜劇片越來越難拍,所以他只好另闢蹊徑,用《小丑》來傳達他那些充滿挑釁意味的憤怒情緒。正是這種說法,讓主張社會進步、政治正確的左派媒體深感不滿。於是,他們強調《小丑》故意渲染暴力,美化反派主角的做法,會造成不好的社會效應,引人犯罪。弔詭的是,這種過分強調電影教化作用的說法,恰恰與左派不待見的美國總統川普批評好萊塢時的一貫說辭差不太多。
究竟電影(或是音樂、書本、電子遊戲等文化消費品)會不會引人犯罪,致人墮落?圍繞這個問題的爭論,其實幾乎在電影誕生之初就已出現。但不管是近年來的科學研究,還是稍稍深入一些的觀察與分析,都早已證明這種說法完全就是本末倒置。正如託德·菲利普斯為自己辯解時所說的,真有那個企圖的人,即便不是受到某部電影的刺激,也會在別的地方被別的什麼事情觸發,歸根結底,根源不在電影,而在人心本身。
本期編輯 邢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