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區的防空洞(地下城市實景課堂)
2023-07-02 05:05:43 2
近年來,重慶有很多防空洞被重新修繕、規劃設計,化身為博物館、藝術展館、書店、火鍋店等,被賦予新生命,成為重慶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本期地下城市實景課堂無需走出城市,鑽到重慶的地下,在天然的納涼聖地防空洞裡,就可以來一場本土、地道的研學體驗。
接下來,就帶孩子一起來看看重慶防空洞的七十二變吧!
01
登虎頭巖軍事要塞
走進重慶市人民防空宣教館
第一站,先到重慶市人民防空宣教館。在這裡,不光能對重慶的防空洞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還可以邂逅一處神秘的軍事要塞。
關於人防宣教館
重慶市人民防空宣教館是一個人防科普宣教館,位於渝中區虎頭巖公園巖頂。在這裡,你可以對重慶防空洞有一個總體概覽,並增強國防觀念、人防意識,掌握防空基本知識和應對技能。該館由一個地上人防科普主展區和軍事瞭望臺、地下軍事要塞展示區組成,總布展面積約2700平方米,是目前重慶中心城區最大的人防宣教館。
◎思考:對著重慶城區圖仔細看看,虎頭巖地理位置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成為軍事要塞?
館內看點
1.人防史話
「人防史話」展廳主要展示人防產生的背景,世界民防、中國人防和重慶人防的發展歷程,人防的重要作用等,同時展陳了各種空襲武器模型、現代防護設備等。從氣球空襲到信息化戰爭,從格爾尼卡空襲到日本空襲珍珠港,世界空襲史直觀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想一想: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請問,在同一時期,還有哪些國家遭遇嚴重空襲轟炸?他們是如何防空的?
2.人防科普
「新三防」和「老三防」是人防科普的重要部分。展廳內通過巧妙設計將防核、防化、防生物武器「老三防」的概念形象化。而文字配合人防無人機、搜索機器人、低空預警雷達等實物模型展示的形式,更直觀地介紹了「新三防」。
◎想一想:
1.「新三防」與「老三防」相比,有什麼特點?
2.通過這次科普,對於早期人防工程的建設、開發利用,你又了解到了哪些?
3.重慶人防通過多媒體互動沙盤的觸控螢幕,可查詢「我家附近的人防工程」,還可以實現與沙盤之間的聯動,只要點擊屏上的人防工程、疏散基地、重要目標、預警報知體系、疏散路網五個虛擬按鍵,沙盤上相應位置就會有不同顏色的燈光亮起。
◎想一想:通過沙盤,了解你家附近有哪些人防工程?這些人防工程又是怎麼被利用的?
4.人防實訓
主要圍繞實訓主題,通過空襲火災投影、場景還原、聲音特效等手段,打造出具有重慶當地特色的沉浸式空襲逃生體驗場景。參觀者可以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體驗人民防空鳴、走、藏、消的過程,學習心肺復甦、骨折急救和指壓止血等方法。實訓體驗結束後,還可以通過「空襲逃生闖關遊戲」對實訓效果進行檢驗。
◎想一想:當年重慶人是如何躲避空襲的?
5.「軍事瞭望臺」與「地下軍事要塞遺址」
細心的參觀者會發現,在宣教館坐落位置的崖壁四周、石縫裡、草叢中、大樹旁至今保留著射擊孔。因為這裡原本就是一處軍事要塞,在此基礎上打造的軍事瞭望臺特色體驗空間位於虎頭巖制高點,形似瞭望臺,內設望遠鏡、多媒體顯示屏等,融科普、場景、互動於一體。而地下軍事要塞遺址體驗位於展館地下,設計採用修舊如舊的原則,還原了100多年前的射擊口、彈藥庫、屯兵室場景。
從宣教館坐電梯垂直下降到地下13米處,有一個洞口映入眼帘——這就是通往地下軍事要塞的入口。洞口寬約1.5米,高約2.5米。洞子呈弧形,東西走向。裡面有主洞,還有支洞。其中一個支洞旁的射擊臺上,立著兩挺機槍模型,槍口支到射擊口外,模仿當年的樣子。透過射擊孔,視野開闊,腳下的懸崖一覽無餘。為應對來自上面的進攻,洞裡還修了陡峭的梯坎,直通洞頂。
◎想一想:當年,為何要修這個軍事要塞?哪個部隊駐紮於此?彈藥庫牆上預留的孔洞為何一處為喇叭口式、一處為規則式?……近年來,這個地下要塞迎來很多文物、建築、文旅專家造訪,但上述問題都還沒有定論。你的猜想是什麼?試著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02
重慶大轟炸六五慘案史實展館
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第二站,來到重慶大轟炸六五慘案史實展館。
儘管如今的防空洞被賦予各種用途,但是,人們卻永遠不會忘記,它最初是從血與火中走來,記錄了重慶人頑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所以,位於較場口的重慶大轟炸六五慘案史實展館,不能錯過。
關於重慶大轟炸六五慘案史實展館
位於渝中區較場口87號附4號,這是重慶市人民防空辦根據「六·五」隧道慘案歷史事件,採用遺址保護修繕的方式,還原和展示遺址原貌,打造集歷史、文化與旅遊一體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出發前這兩部片子要看
1.新聞專題:《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
2022年8月15日,抗戰勝利77年周年,央視新聞推出特別節目,對重慶大轟炸「六五」隧道慘案史實展館進行了長達20分鐘的現場直播。讓我們跟隨央視記者和講解員的腳步,重走戰時防空大隧道,重溫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2.五集紀錄片《重慶大轟炸》
大轟炸距今已近80年,當年的親歷者很多都已去世,但因為有了這部片子,那段歷史被鮮活地保留了下來。這部紀錄片拍攝於2011年,採訪了近百位歷史老人,挖掘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
帶著相關歷史背景知識去參觀,你的感受會不同,收穫更大。
重慶大轟炸「六五」隧道慘案史實展館
參觀看點
展館共有六個部分,分別為:序廳、空中屠殺——侵華日軍對重慶實施大轟炸、「六五」慘案——大隧道慘案的釀成、愈炸愈強——重慶人民在轟炸中屹立不倒、時空記憶——隧道慘案場景警示、後記。
沉浸式體驗
展館用場景雕塑影視藝術手法,結合同期聲、光影特效等技術,逼真還原「六五」隧道慘案的場景。參觀者穿行其中,仿佛回到了1941年6月5日那天,化身親歷者進入大隧道,體驗當時避難人群的遭遇。
做一做 寫一寫
「下江人」這個詞你聽說過嗎?指的是抗戰時期,從長江中下遊淪陷區內遷到重慶的那些人。他們在重慶又經歷了轟炸,但頑強生活,最終融入這個城市。當然,這批「下江人」如今大多都已逝去,但你可以嘗試去尋找他們的後代,聽聽他們口中上輩的故事,以及在時代洪流中,整個家庭的發展變遷。
推薦
重慶大轟炸歷史場景式研學產品
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博物館發揮著巨大的公共教育功能。基於遊戲化和「輕研學」理念,展館推出了歷史場景式研學盒子,融合卡牌閱讀、任務探索、文化拓展、親子共學等屬性,讓孩子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開歷史的盒子、探索在地文化,了解過去、現在、未來的重慶,幫他們構建起一個重慶人的精神譜系。
(相關閱讀:巴渝文保記 | 探訪重慶大轟炸「六五」隧道慘案史實展館 每年的6月5日,重慶上空都會響起防空警報聲。這些警報,是為在抗日戰爭時期重慶大轟炸中遇難的同胞而鳴,提醒我們勿忘國恥,珍惜和平。)
03
探秘「816」工程
揭開最大地下核工廠神秘面紗
第三站,一起探秘「816」工程。60年前,一支6萬人的部隊秘密集結到這裡,與外界斷絕一切聯繫,進行一項秘密工程,這個地方也隨之在中國地圖上消失。那麼,這裡曾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創造了怎樣的奇蹟,我們一探究竟。
關於816地下核工程
816地下核工程地處重慶涪陵白濤烏江東岸金子山腹地,是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代號「816地下核工程」。該工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列為絕密級軍事機密。為了保密,白濤的地名隨之從地圖上消失。保密條文有一條規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終身守密,當時的職工家屬也不允許進廠。「816地下核工程」是我國三線建設這段歷史中不能被磨滅的重要代表性工程,在大山中開發出這麼大一片秘密天地,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可謂是極度宏偉震撼的一項工程。
出發前的研學任務
1.816地下核工程因何而建,又因何而公之於眾?
2.816地下核工程選址在涪陵的金子山,有什麼特殊的緣由?
3.816地下核工程投入了6萬人,總投資達7.4億元人民幣,折合現在的幣值超千億,相當於三峽大壩的總投資額。為何要投入這麼大?
◎看一看:巨大的煙囪,山體外有一個高聳入雲的大煙囪,高150米,直徑4米,而大煙囪底下還有150米深的地下工事。
◎想一想:這麼巨大的煙囪怎麼以前沒人發現,它具體有什麼用?
◎解密:高高的排風煙囪除了促進空氣流通外,還有另一隱蔽作用。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和整個七十年代,西南腹地一直被美國及國民黨的U2飛機高空監視,怎麼能保守住核秘密呢?聰明的816人從四川多變的天氣中想到了一個妙計。四川多霧,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自然屏障,但是沒有霧氣掩護816顯然是不安全的,此時煙囪就派上了用場,816的工程師們通過煙囪和通氣設施向外部釋放大量的水蒸氣,人為製造霧氣,成功地把816重新掩護了起來。
◎看一看:鬱鬱蔥蔥的巨大山體內,竟然有一座龐大如迷宮的核基地。
◎想一想:816地下核工程被稱為世界最大的人工洞體,那究竟有多大呢?
◎解密:816地下核工程的洞體工程全部由數萬名工程兵晝夜施工,整整挖了8年,幾乎把整座大山挖空,據說石方量達到151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石渣築成1米見方的石牆,可長達1500公裡,相當於重慶到北京的直線距離。工程軸向疊加全長20餘千米,總建築面積10.4萬平方米,相當於整個北京故宮的面積。建築宛如迷宮,洞中有洞,洞中有樓,樓中有洞,裡面共有大小洞室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條。為了戰備需要,洞體工程設計可以預防100萬噸級TNT當量炸彈爆炸衝擊,所用鋼筋水泥全部為高標號材質,能抵抗8級地震的破壞。
◎看一看:101號洞室是816地下核工程最大洞室,長35米,寬24.8米,從3層直通9層,高度為79.6米,深入烏江江底30餘米。這也是我國第二座核反應堆。
◎想一想:核反應堆大廳到底具備哪些功能?
◎解密:816核洞內最大洞室為反應堆主廠房,有著當時最為先進的核技術,是第一座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建設成功的,以天然鈾為燃料的反應堆。其核心區域擁有當時國內最先進的計算機機體,還是全國第一座利用餘熱發電的核電廠。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區域是3樓反應堆鍋底、7樓儀表房、8樓反應堆大廳、9樓中央控制房。
◎看一看:「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錯落有致的老舊廠房牆壁上,留下的一條條當年弘揚「三線」精神的宣傳口號,格外醒目。816工程裡留下了「三線」建設的時代印記和共和國工業的歷史文脈。
◎想一想:「三線」是哪三線?「三線精神」又代表著怎樣的精神內涵?
◎解密:「三線精神」產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時期。三線建設涉及西南三線、西北三線和中南三線,其重點在四川、貴州、雲南等西南三線地區。816工程作為一個當代版的愚公移山的神話,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偉大產物,傾注了數萬建設者的心血。18年間,數萬軍民為洞體建設奉獻了青春,萬餘名816廠職工家屬為核工業事業「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工程在施工建設過程中總計犧牲76名解放軍指戰員,烈士中年齡最小的僅有19歲。他們被統一安葬在離洞體3公裡遠的「一碗水烈士陵園」。一同譜寫了一曲勇於奉獻、可歌可泣的中國國防「三線」建設時代凱歌,彰顯了無私奉獻、勇於獻身的「三線精神」。
04
了解戰時兵工廠
來重慶建川博物館
第四站,一起來重慶建川博物館,了解戰時兵工廠。
隨著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對文化有所追求,防空洞漸漸呈現出了城市的文脈特徵。「建川博物館」是收藏家樊建川與九龍坡區政府合作打造的特色博物館聚落群,也是官方將防空洞作為文化空間使用的新嘗試。展覽主題為關於重慶文化、關於重慶的抗戰回憶,還有抗戰期間洞穴裡刻骨銘心的故事。
關於重慶建川博物館
之所以取名「建川博物館」,是因為開設博物館的人叫樊建川。現年65歲,自稱「館奴」的他出生於四川,早年當過兵,1990年代還擔任過四川省宜賓市常務副市長。曾投身房地產業,後來毅然賣掉產業,開了一家又一家私人博物館。樊建川早前曾向重慶媒體解釋建館原因:「重慶作為戰時首都,擁有豐富的抗戰遺址,這樣的地方拿來賣火鍋、江湖菜,太對不起家國情懷;最重要的是,我想為重慶人建博物館。」如今的建川博物館,就坐落在抗戰時期兵工署第一工廠的舊址。當時,這些洞穴裡生產全中國三分之二的械彈,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如今,博物館還原實景,展示昔日製造兵器的場景和武器。
看點一
雕塑《冒著敵人的炮火》
寫有「重慶抗戰兵工舊址」和「重慶建川博物館」的標誌性石碑矗立在鵝公巖立交橋的中心位置,氣勢磅礴,引人注目,是重慶建川博物館的標誌。石碑高達20米,頂部坐落著雕塑家譚雲創作的雕塑《冒著敵人的炮火》。7米高的川軍戰士手持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機槍,正朝著空中掃射日軍戰機。
看點二
重慶抗戰兵工舊址公園
公園位於九龍坡區謝家灣付家溝片區,「隱藏」在植被茂盛的鵝公巖公園內的防空洞群,正是1949年前國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廠所在地,其前身為洋務運動時張之洞創辦的漢陽兵工廠。2013年,該片區作為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務一
探秘T-34坦克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蘇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設計師米哈伊爾·伊裡奇·科什金領導設計的中型坦克。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一共生產了T-34系列坦克84070輛,其型號主要為兩種:安裝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裝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於1940年6月出廠裝備蘇軍,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
任務二
乘坐63式裝甲輸送車
63式裝甲輸送車從1958年開始研製,1963年,531裝甲輸送車設計定型,命名為63式裝甲輸送車,主要用於輸送步兵協同坦克作戰,1990年代停產。該車族屬輕型裝甲車輛,具有水上浮渡能力。車體由高強度裝甲鋼板焊接而成。動力傳動裝置右前置,駕駛員位於左前部,車輛後部為載員艙並開有後門供載員出入,頂部開有各種不同的頂窗。
任務三
學習打救援繩結
各種災害、災難具有突發性,只有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防災常識,才有可能在專業救護人員趕來之前進行正確的自救。那麼,你知道如何打救援繩結嗎?下面是兩種常用的繩結打法,建川博物館為此也準備了很多繩子,大家不妨來試試。
1.繩結之王——布林結
多用於和保護點的連接,優點是方便快捷,大強度受力後依然容易解開,缺點是在一松一緊、受力不穩定時容易鬆動,以致完全脫開,比較難辨認正誤。謹記,一定要打繩尾結。
2.雙套結
雙套結俗稱豬蹄扣,廣泛應用在將繩索綁系在物體上,它不但簡單而且實用,也有人把它稱為丁香結、卷結,尤其在繩索兩端使力均等時,雙套結可以發揮很大的效果。
05
造創意共享空間
在防空洞裡感受光影魅力
第五站,來造創意共享空間體驗重慶「地下世界」的奇妙。
有一些防空洞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成為一個個獨立的空間,讓重慶「地下世界」透露出別樣的城市魅力。「造創意共享空間」就是這樣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它位於渝中區山城巷背街,是攝影師王遠凌與馬力等視覺創意生產者發起並創立的,以創造、參與、分享為核心理念的內容共享空間。
造創意空間承辦的群展「春遊山城藝術季」
造創意共享空間
在這裡一起讓創意落地
造創意共享空間成立於2021年5月,位於渝中區山城巷,是以「創造、參與、分享」為核心理念,打造的大眾共創共建的內容共享空間。空間通過展覽、活動等多個維度的內容輸出共享,旨在為大眾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以及專業的藝術家、攝影師、設計師和策展人的支持協助空間,幫助每一個有想法、有故事、希望展示自己的人實現創意的落地和呈現。
06
觸摸重慶老時光
打探防空洞書店
第六站,一起到黃桷坪的軍哥書屋,打探防空洞書店。
防空洞裡的書店長什麼樣?暖黃的燈光,靜謐舒適的環境,琳琅滿目的老物件,在防空洞獨有的縱深感包裹下,老重慶的味道一下就撲面而來。走進黃桷坪的軍哥書屋,去感受一下舊時光裡的小美好吧。
時光記憶的零食鋪
進門左邊有一個名叫「時光記憶」的零食鋪,上面擺滿了上世紀80年代的小零食。這裡總有一款讓你難忘的零食,不妨給孩子講講童年吃零食的故事。
老重慶的門牌牆
零食鋪左邊有一整面牆的老門牌,尖山堡26號、貓兒峽村、老料市街……這些老門牌所在的地方有的早已消失在高速發展的城市建設浪潮中,留下的卻是美好的回憶。重慶地址命名其實很有趣,什麼壩、坪、溝、堡都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而來,而有的則是根據附近的工廠、市場命名,如老料市街,一看就知道是賣老料的集市。讓孩子看一看、猜一猜門牌所在地址的特點。
45米長的走廊式書架
45米長的走廊式書架安裝在洞兩側。書架上藏書1.2萬冊,按照重慶行政區劃擺放,「江津區、萬州區、大渡口區……」重慶38個行政區縣無一遺漏,每一個區縣柜上擺放著大事記、年鑑、區志、縣誌等地方文獻。
泛黃的書頁裡,是讀不完的重慶記憶。而書架上的各色老物件,舊書舊報、老音箱老唱片……則讓人穿越回這座城市的舊時光。
讓孩子按照區縣柜上的名字,讀一讀、記一記自己家鄉的區縣名,然後在一張白紙上,把重慶地圖畫出來,把各個區縣的位置標示出來。
未開發的防空洞道
書店內還有一節未開發的防空洞,不妨讓書店老闆打開燈,讓孩子用腳去丈量防空洞的大小、深度,來一場緊張刺激的探險之旅。最後,讓孩子把書店的洞體布局在紙上畫出來。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增減難度、標註長度、畫出細節等。
07
最具藝術感防空洞
體驗創意塗鴉樂趣
第七站,走進黃桷坪「石頭房子」藝術空間。
關於「石頭房子」藝術空間
簡介:四川美術學院與重慶發電廠之間的一處山體防空洞。「石頭房子」藝術空間的主人之一陳煥文,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他發現學院周邊缺少一處讓過往行人歇腳、休閒的去處,於是就將學院附近的一處防空洞租下來進行開發,打造成一處市民觸手可及的藝術空間。
看畫展、創意塗鴉、拍攝藝術大片,走進黃桷坪這家藏在石頭房子裡的藝術空間,感受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
看一看
重慶地標印象畫畫展
圓弧形的洞頂,被荷蘭畫家梵谷的名作「星月夜」鋪得滿滿當當,讓人仿佛置身於遼闊而深邃的蒼穹之下。往裡走,以印象畫派風格的畫展逐一映入眼帘:從穿樓而過的李子壩軌道列車,到寓意「揚帆遠航」重慶精神的來福士廣場,原來重慶地標還可以這樣畫。
玩一玩
創意塗鴉陶藝
穿過綠植養護區,就到了體驗區。在這裡,你可以對照世界名畫信手塗鴉,也可以看著陶瓷精品學習陶藝,體驗一下當藝術家的快樂。
拍一拍
拍攝藝術大片
像兒時一樣無憂無慮地蕩起鞦韆,與喜歡的畫作、塗鴉合張影。無論做什麼,在如夢如幻的燈光下,解鎖N種藝術大片的姿勢,沉浸式感受藝術生活的魅力。
想一想
防空洞的「七十二般變化」
書店、酒吧、火鍋店、加油站、博物館、驛站……近年來,重慶人防系統啟動實施「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務民生專項行動,對防空洞進行「一洞一策」提檔升級,打造別具特色的「山城洞天」。
防空洞像孫悟空一樣有了「七十二般變化」。不妨讓孩子設想一下,如果他是一個防空洞的運營者,會怎麼獨具創意地設計、利用防空洞呢?讓孩子盡情展開想像吧。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1049-1050期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標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眾號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