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漫大魚海棠動畫片(一部人魚傳說的國漫電影)
2023-06-20 14:42:58 2
我是圖釣客,喜歡釣魚,也喜歡和魚有關的知識。
《大魚海棠》這部影片共看過三遍,這次六一兒童節陪小孩觀看,屬於溫故知新。特意留意了一下媒體對這部原創國漫的影評,發現褒貶不一,兩極化很嚴重,不覺有些深思。對於這樣一部優秀的原創國漫影片,人們為什麼有這樣多不同的觀點?這又是一部怎樣的國漫影片?那些持批評意見的觀影人,他們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時常告誡自己觀影不能吹毛求疵。本文的重點是:讀懂了「愛」,才算領悟了《大魚海棠》的全部。
《大魚海棠》這部影片一點也不複雜,主題表現也很準確。歸納起來,故事情節是《海洋之歌》《人魚公主》的綜合體。影片的主旋律是謳歌「愛」和「真善美」。
影片概述:
該片講述了掌管海棠花生長的少女椿為報恩而努力復活人類男孩「鯤」的靈魂,在本是天神湫的幫助下,與彼此糾纏的命運鬥爭的故事。在天空與人類世界的大海相連的海洋深處,生活著掌管著人類世界萬物運行規律的「其他人」。居住在「神之圍樓」裡的女孩「椿」,十六歲生日那天變作一條海豚到人間巡禮,被大海中的一張網困住,一個人類男孩因為救她而落入深海死去。
為了報恩,她需要在自己的世界裡幫助男孩的靈魂--—條拇指那麼大的小魚,成長為比鯨更大的魚並回歸大海。歷經種種困難與阻礙,男孩死後終於獲得重生,但這一過程卻不斷地違背「神」的世界規律而引發種種災難。
《大魚海棠》獲第15屆布達佩斯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動畫長片獎。
一、《大魚海棠》是一部什麼樣的國漫影片,讓它如此有爭議?《大魚海棠》是一部借鑑了國外一些表現手法,但內核是中國傳統文化輸出的國漫電影佳作。
《大魚海棠》海報
古今中外,不乏美麗的神話傳說,很多玄幻漫影都是以此為素材來創作。如《指環王》《霍比特人》等。在這方面,尤其是2D動漫,國內與國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且不說以前的《獅子王》,就連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功夫熊貓》都靠國外創作而輸入國內,不能不說是件遺憾的事。
事實上,我國不缺乏這類傳統神話故事素材,以前只通過國畫、文學、戲曲等載體來表現,如繪畫《鍾馗嫁妹》《山鬼》;詩賦《洛神賦》;戲曲《白蛇傳》《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柳毅傳書》等。但是通過動漫新的手法來表現這些題材的少之又少。《大魚海棠》卻是一部難得的,水準上乘的原創國漫作品。
《大魚海棠》表現的是人魚之間情感傳說故事,如果只是把它當成一部愛情片就錯了,它是一部兼顧了不同受眾群體的國漫電影,在色彩、場景、人物細節刻畫等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實屬一部難得一見的2D好原創國漫。
① 色彩:以中國紅、海洋藍為基調,非常細膩,紅色的海棠,紅色的海豚,美輪美奐,濃濃的國風韻味。椿掌管海棠花的生長,海棠是國豔之花,象徵愛戀、美好。
② 場景:前半段以「神之圍樓」「如升樓」為點來鋪敘,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大同」理念。後半段以「海天之門」恢弘的災難場景來拓展,畫面不單調,由點到面層層鋪開,給人以視覺震撼感,相對於以前國漫存在的人群以兒童為主,場景太過於扁平來說,這部漫影一點兒也不遜色於國外動漫大片。
在構圖上採用了大量的俯視角度來增強畫面的擴張力和節奏感。畫面有豐富的層次,動感強烈,在視覺上給人有拉伸感。
③ 人物細節刻畫:在人物刻畫上,《大魚海棠》一改國漫的太過嚴肅的不足,加入了很多詼諧的對白和動作。如仙風道骨,國外法師般的「后土」這一角色;陰陽眼,魚頭人身的「靈婆」,看似市儈卻又充滿人情味,其中那段對白,將哲理和打麻將的不羈表現得淋漓盡致;貪圖人間美好,有點好色搞笑的「鼠婆」,那段打碟跳舞的動作設計加入了現代元素,讓畫面非常活躍。至於人物的刻畫有沒有一些瑕疵呢?多少還是有的。
《大魚海棠》中的部分角色
這樣一部優秀的國漫影片,那為什麼還存有爭議呢?原因在於觀影人對於動漫表現形式;商業片和文藝片;影片傳遞的價值取向不甚明了。
二、《大魚海棠》出現褒貶不一,評價分化嚴重的原因分析這部影片上映後,出現了褒貶不一兩極分化嚴重的影評,現摘錄部分正反兩種態度的評價,分析這些評價是否中肯準確。
正面評價:《大·海》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動畫電影,該部作品充滿了中國的神秘感與浪漫色彩,已經可以與亞洲最優秀的動畫電影相媲美。(美國Animationinsider動漫專題評)
反面評價:《大魚海棠》的故事設置、蘊含的世界觀都充滿中國氣象,而片子的故事邏輯和三觀還是讓人感覺有些混亂。看起來格局挺高,但故事濃縮起來就是個三角戀,偏還生硬地填進了古代神話,以及犧牲、選擇和生死這樣高大的話題。影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除了名字外毫無特點,所有角色的刻畫浮於表面,缺乏基本的敘事動機。(人民網、《錢江晚報》、《南國早報》評)
反面評價關鍵性描述文字有:三角戀、瑪麗蘇、故事邏輯和三觀、華而不實、劇情與人物都沒有最完美地體現出東方哲學。
產生這些反面評價的原因有哪些?
① 部分內容瑕疵被放大與苛求造成反面評價
略顯勉強的切入方式及細節瑕疵被放大《大魚海棠》是以莊子《逍遙遊》為切入點,講述鯤和椿的愛情故事,結合中國傳統神話傳說素材做框架,挖掘東方文化的內在美。可以說,神話故事只是軀殼,「東方美學」是導演要表達的視覺語言。而《逍遙遊》是莊子根據「成湯和棘的問答」典故,提出有極還是無極的宇宙觀,以及道家「幻化」借勢的理念。直接引申義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鵬程萬裡」「鯤鵬展翅」「鵬程九天」。影片通過旁白切入《逍遙遊》略顯蒼白。
在人物造型設計上有些違和感,「鯤」的服飾為清代男子形象,「湫」是日系風造型,「椿」是民國學生風,椿的母親「鳳」有些農婦感,揉合得不夠完美。其他人物形象還是非常準確到位的。
還有一個錯誤點,講每條生命就是一條魚,這些大魚「鯤」在地球上存在了四十五億年。這是不準確的,地球上的魚只是在5億年前才出現。
對於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的影片來說,以上三點都是小細節,我們觀影需要過濾掉這些瑕疵。部分影評人將影片瑕疵無限放大,因而產生部分反面評價。感覺整個世界只有自己是真知,這對於一部好影片而言是不公平的。
影評人對動漫影片思想性表達期望過高,過於苛求,超出了動漫電影的承載範圍對於國外觀眾而言,看這部影片是沒有違和感的,但國內的影評人對於傳統文化是很熟悉的,或多或少就會抓住「思想性」這頂帽子往影片上套。我們看看《獅子王》這部動漫影片,其實故事情節也非常簡單。就是主角小獅子「辛巴」歷經磨難,團結朋友,通過努力打敗壞蛋叔叔而成為新一代獅子王。想要觀眾通過觀影去了解影片背後的深義,不符合動漫電影的表現形式。
如《廊橋遺夢》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哥哥和妹妹在各自婚姻生活中出現了問題,都準備去離婚,當他們去老家收拾母親遺物時,意外發現母親和攝影師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感情。原本要離婚的兩兄妹深受感觸,於是,終止了離婚這一行為。影片表達的主題是「在感情和家庭責任出現問題時你該如何選擇」。這個思想性表達很令人費解,不是所有的觀眾都能看懂,試想一下,根據動漫片受眾群體之廣泛,能讓影片這樣拍嗎?試問「東方哲學」這個宏大的詞彙是動漫片能承載的嗎?只有史詩般的巨作才配東方哲學這個概念。
② 對商業化影片和文藝片的認知錯位造成了反面評價
《大魚海棠》是一部商業化國漫影片,應該從商業角度出發,考慮到受眾及輸出的需要。在故事情節上要有所借鑑。故事情節上和《海洋之歌》就非常接近,使西方觀眾對故事情節容易了解並認同。「椿」 16歲時去人間巡遊和《人魚公主》中小美人魚15歲時被允許浮上海面似曾相識;「湫」的造型和日系動漫接近。好不好我們暫且不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商業的需要。好處就是讓不同國家的觀眾有快速的代入感。
而國內部分影評人不能在觀念上快速跟進時代,以文藝片的審美價值凌駕於商業片的操作流程是不可取的。更何況是一部2D原畫風的國漫影片,更不能用文藝片的標準來要求衡量。
③ 個體感受的局限性造成了反面評價
產生負面評論的原因可能是一部分觀影人只從自身感受出發,沒有看到動漫影片的特殊性,《大魚海棠》是一部泛人群漫影,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是這部電影的受眾。兒童對於電影本身是沒有這麼多思想上的渴求。能滿足絕大部分受眾的整體需要,是漫影首先要解決的傳播性問題。晦澀難懂的故事情節與氛圍的表達不符合傳播的需求。
總結:
《大魚海棠》可能有些不足,但是不能以偏概全。這部影片其實沒有那麼多刻意要表達的東西,影片的核心訴求是關於人性和愛的表達,因為沒有讀懂影片中關於「愛」的表達,所以才會有挑刺式的評價,觀影角度的不同,產生了認知方面的不同。
《大魚海棠》
三、讀懂《大魚海棠》關於「愛」的表達為什麼這些反面評價中會出現「三角戀」「瑪麗蘇」「東方哲學」「三觀」這些字眼呢?究其原因,要麼是沒領悟三角戀、自戀的含義,要麼是用 「東方哲學」「三觀」這些大帽子來扣。實際上,讀懂了《大魚海棠》表達的愛及引申出來的愛,才算沒白看一遍這電影。
01
鯤的「愛己」&「愛人」
鯤是個人類男孩,認為萬物都有靈性,因此經常在身上塗滿魚食下海餵魚,這和佛祖釋迦牟尼的前世--薩埵太子「捨身飼虎」是一樣具有慈悲胸懷的人。也是由愛己到愛人,達己到達人的一種境界,這就是「愛」。只有愛己的人才會去愛護他人。
當椿準備通過漩渦「海天之門」回家時,被漁網套住。面對滔滔海浪,沒有這種愛人之心,鯤就會退縮當懦夫而保全自己。正因為有這種愛己愛人之心讓他毫不猶豫的去解救「椿」。直到被「椿」用尾巴誤掃入漩渦失去生命。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故事由此展開。
02
椿的自責「報恩」之愛
椿剛開始時是被「鯤」的笛聲吸引,並不是一見鍾情的那種感覺,以至於鯤拿刀割漁網時,不信任感讓她用尾巴將鯤誤掃入漩渦。當「鯤」死後,椿陷入了自責中,她要想辦法救活鯤,報答鯤的救命之恩。這是一種夾雜著信義、報恩的情感,和《柳毅傳書》的故事情節非常相似。並且這種信義、承諾精神也具有時代現實意義。後來椿用失去法力和一半壽命的代價,通過和 「靈婆」交換實現了鯤的重生,變為一條小魚,直到長成一條大魚回歸大海。
03
湫的「奉獻」之愛
再說說「湫」的愛,有種愛叫奉獻,影評人的「三角戀」之論可否站得住腳?什麼叫三角戀?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定義都沒有弄清楚就不要隨便強加於影評。在椿的眼中一直把湫當成哥哥,哪裡來的愛戀?要有,也只是湫的單相思。又怎麼能成為「三角戀」呢?湫是一個非常理性和懂得奉獻精神的人,這種愛也是值得尊重的。通過湫的形象,人們依稀看到了民國時代金嶽霖對林徽因的那種愛的表達,雖然我們達不到他們的精神境界,但仰慕是可以的,更不能加以妄議。
04
浪漫主義色彩的「幻化」之愛
浪漫主義是這部影片的表現手法,一般現實中難以實現的愛情,在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都以「幻化」方式加以實現,達到「愛」的完美結局。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最後幻化成蝶成雙成對。也體現了道家天道輪迴,生生不息的理念。影片最後,在「湫」的幫助下,鯤和椿通過「海天之門」回到了人間,他們在海灘重逢在一起。
鯤
四、對比《海洋之歌》去理解《大魚海棠》情景設置的匠心及愛的表達《大魚海棠》在敘事鏈條結構上和《海洋之歌》非常相近,表達愛的理念也比較接近,除了表達出人和人之間的愛,還有人類對自然愛護之情的一層意思。
① 故事鏈條的相同性
《海洋之歌》取材於凱爾特神話故事,《大魚海棠》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鏈條上具有相同的角色與場景,如「海豹精靈」和「鯤、椿、湫」;「貓頭鷹女巫瑪查」與「靈婆、鼠婆」;「仙犬」與「虎犬」;「仙堡」與「神之圍樓、如升樓」;「聖井」與「海天之門」等。
② 兩部漫影表達愛的相通性
親情之愛《海洋之歌》講述的是海邊一家人,原本是一家三口,但是媽媽羅娜生下女兒「雪兒」後就失蹤了。原來,媽媽是海豹精靈,雪兒是半人海豹精靈。雪兒的哥哥認為是妹妹的出現讓媽媽不見了。於是對妹妹各種欺負。雪兒非常孤獨,直到有一天,哥哥突然意識到失去了媽媽,再也不能失去妹妹,對妹妹傾注了所有的愛。最後找到了媽媽,一家團聚。
這部動畫片參考了大量的神話傳說,但是導演只挑揀出了有關家庭、親情的一部分進行表達。導演覺得電影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承載太多的東西,加進去反倒會對電影本身起到反作用。只要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就達到了目的,這一點,是否也會值得我們的影評人去思考呢?
同樣的道理,在《大魚海棠》中,當椿遇到洪水準備放棄時,是化成巨樹的爺爺和奶奶捨棄自己將她推到崖頂;是湫放棄自己,將她帶出「海天之門」,來到人間。
自然之愛除了詮釋親情、愛情之外,《海洋之歌》的導演創作這部漫影的動機是為了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他看到海豹被人獵殺覺得痛心,聯想到愛爾蘭神話中海豹象徵逝者的靈魂,由此構思出了此部電影。
而《大魚海棠》中椿化成紅色海豚後,暢遊人間大海,發現人類大量的捕豚船,很多海豚遭到捕殺。我國自古以來一直就有人魚傳說的故事,如我們把胭脂魚和儒艮(gèn)特指為「美人魚」。導演此舉也在隱喻環保理念。
「美人魚」--胭脂魚
文 / 圖釣客 原創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