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雞養殖技術(江西優質地方雞種資源及生態養殖技術要點)
2023-06-24 20:12:18 3
廣東雞養殖技術?作者:堯國榮 曾作財 李豔 熊加明 李香菊,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廣東雞養殖技術?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廣東雞養殖技術
作者:堯國榮 曾作財 李豔 熊加明 李香菊
摘 要:為了讓廣大果林、山地散養戶深入了解江西優質地方雞種,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發揮地方雞品種資源優勢,本文就江西主要優質地方雞品種特性、外貌特徵、生產性能、產品特點及生態養殖技術要點進行闡述,以提高養殖效果。
江西地方優質雞品種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地方優質雞種重要種質基因庫之一[1]。在全國的81個地方雞品種中,江西佔了7個,在列入了國家級品種保護名錄的11個雞品種中江西佔2個(泰和絲毛烏骨雞和廣豐白耳黃雞),佔了國家級保護雞品種近1/5[2]。江西省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全省現有林地面積佔我省國土總面積的64.69%,森林覆蓋率達63.1%,溼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5.45%。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發展果林、山地、中藥生態養殖是一項投資相對較少,報酬率高、無汙染、無抗養殖的新型養殖趨勢。已形成地方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地方雞種主要有泰和絲毛烏骨雞、崇仁麻雞、寧都三黃雞、廣豐白耳黃雞、萬載康樂黃雞、餘干烏黑雞、東鄉烏黑綠殼蛋雞、安義瓦灰雞等,為了讓廣大養殖戶深入了解江西省優質地方雞品種的特性和提高養殖效果,本文就江西主要優質地方雞品種特徵、生產性能及生態養殖技術要點綜述如下,以供養戶參考。
1 江西省優質地方雞品種資源1.1 泰和絲毛烏骨雞泰和絲毛烏骨雞是江西省泰和縣特產,原產於泰和縣武山北麓,又稱武山雞,已有2 200年歷史。泰和烏骨雞嬌巧玲瓏,羽毛潔白如玉,獨具「桑冠、纓頭、綠耳、鬍鬚、絲毛、烏皮、烏骨、烏肉、毛腳、五趾「十全」特徵,集觀賞、藥用、食用為一體,因其極高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而聞名世界,是國際標準品種之一。
成年公雞體重1 400~1 800g,母雞體重1 200~1 400g,開產日齡170~180d,年產蛋量80~100枚,蛋重38~42g,蛋形指數1.2~1.3,蛋殼以淺褐色和淺白色為主,其藥用性能得到廣泛認可並在實踐中應用,是婦科良藥-烏雞白鳳丸的主要原料之一,同時其肉質鮮嫩,呈鮮味胺基酸和肌苷酸含量顯著高於國內其它地方品種,是中國特有的禽類種質資源,離開原產地飼養,便易產生變異、退化,目前除西藏自治區外,各地都有一定規模的泰和烏骨雞飼養[3]。
1.2 廣豐白耳黃雞廣豐白耳黃雞又稱白銀耳雞,主產於江西上饒市廣豐區,是我國唯一具有白耳特徵的小型蛋用雞種,屬中國地方品種產蛋量最高的一個品種,是培育小型蛋雞的寶貴育種素材。白耳黃雞體型小,羽毛緊湊、尾翅、以三黃(羽、喙、腳)一白(耳)為主要外貌特徵。成年公雞羽毛棕紅色,肉垂長而薄,呈鮮紅色。母雞體型輕小,呈三角形,全身羽毛黃色,肉垂較短,單冠直立,呈淡紅色,頭細小,嘴短稍彎,胸部發達,體軀細小,後軀寬大,性情溫馴,行動靈活,覓食力強。成年公雞體重1 750g,母雞體重1 250g,開產日齡150d,年產蛋量180~220枚,蛋重55g,蛋殼呈深褐色,白耳黃雞肉質細嫩,汁鮮濃鬱,口感好,且營養豐富,穀氨酸含量很高,還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有很好的滋補功效。
1.3 崇仁麻雞崇仁麻雞是江西省崇仁縣地方雞種,蛋肉兼用型,分黃麻與黑麻兩類,是我國特優質型青腳麻雞的典型代表之一。崇仁麻雞具有顯著的「三高一低」特點。成雞骨骼纖細,可食部分高達55%,肉嫩味美,營養豐富,人體必需的八種胺基酸、VE、尼克酸及組氨酸含量較高,膽固醇含量低微(每100g可食部分僅含51mg,大大低於全中國117mg的平均水平)。成年公雞體重約1 650g,母雞約1 200g,崇仁麻雞性成熟早,平均開產日齡157d,蛋的品質好,哈氏單位為86.2,超過美國AA級標準,500d平均產蛋數180枚,平均蛋重54g,蛋殼淺褐色。崇仁麻雞還是中國最寶貴的矮小型基因庫,1997年崇仁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麻雞之鄉」,崇仁麻雞榮獲「中國十大名雞」稱號。
1.4 寧都三黃雞寧都三黃雞又名寧都黃雞、贛南三黃雞,屬肉蛋兼用型雞種,原產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寧都三黃雞體型小,頭細、腳細,以「三黃」(羽、脛、喙)、「五紅」(冠、髯、臉、眼圈、耳葉),無脛羽和爪羽,腳較矮為特徵。成年公雞平均體重1 500g母雞1250g。屬早熟的土雞品種,公雞在15d~20d已能從冠髯顏色和大小區分出來,一般80d開啼,最早45d開啼,母雞70d冠髯開始長大顯紅,85d~90d即可見蛋,一般135d~140d開產,500d產蛋量120枚左右,平均蛋重43g,蛋殼以淡褐色為主,也有白色、褐色,其優良的肌肉品質,蛋白質、總胺基酸及單位面積肌纖維數量等指標均優於國內多個肉雞品種,肉質鮮嫩,暢銷東南沿海市場,廣大消費者稱其為江西土雞。
1.5 餘干烏黑雞餘干烏黑雞原產於江西省餘干縣,以全身烏黑而得名,屬藥肉兼用的地方品種。其主要特徵是全身烏黑,羽毛、皮、肉、骨、內臟均為黑色,尤以藥用價值而著稱。母雞單冠,頭清秀,眼有神,羽毛緊湊。公雞色彩鮮豔,雄壯健俏,尾羽高翹,烏黑髮亮,腿部肌肉發達,頭高昂,單冠,冠齒一般6~7個,肉髯深而薄,體型呈菱形。公雞成年體重1 500g左右,母雞1 100g左右。公雞開啼一般在60~80d,母雞開產日齡平均在180d左右。母雞就巢性較強,年產蛋約150枚,蛋重約50g,蛋殼呈粉紅色,餘干烏黑雞體小骨細,皮薄肉嫩,肉味鮮美,蛋白質含量高,胺基酸種類齊全,還富含黑色素、維生素與微量元素,膽固醇含量特別低,屬功能性食品,素有「清補勝甲魚,療傷賽白鴿,養顏如珍珠」的美譽。
1.6 東鄉綠殼蛋雞東鄉綠殼蛋雞原產於江西省東鄉縣,黑雞生綠蛋,是世界珍稀品種,屬蛋肉兼用型雞。東鄉綠殼蛋雞羽毛黑色,喙、冠、皮、肉、骨、趾均為烏黑色。母雞單冠,頭清秀。公雞單冠,呈暗紫色,體型呈菱形。少數個體羽色為白、麻或黃色。出殼初生重33g,成年公雞1 650g,母雞1 300g。母雞平均開產日齡170~180d,500d平均產蛋152枚,平均蛋重約50g。平均蛋殼厚度0.35mm,平均蛋形指數1.33,蛋殼呈淺綠色。蛋中含豐富的微量元素,被我國營養學家于若木教授譽為「華夏明珠」和「東方神蛋」。
1.7 康樂黃雞康樂黃雞原稱康樂三黃雞,是萬載縣特產,已有1 700多年的散養歷史。康樂黃雞以喙黃、毛黃、腳黃、皮膚黃為主要特徵,頭秀麗,眼明亮,虹膜呈桔黃色,單冠聳立,色鮮紅,有6~11個「V」形缺刻,肉垂適中,呈鮮紅,耳葉紅色。公雞雄壯,啼聲嘹亮,羽毛呈棕色或紅棕色,尾上翹呈U形,有10~15根墨綠色尾羽。母雞體態清秀,行動輕盈,毛色橙黃,尾羽圓拱。成年公雞體重1 850g,母雞1 500g左右。開產日齡170d左右,開產蛋重38.5g,年產蛋180個左右,平均蛋重49g,蛋殼淺褐色。康樂黃雞性情活潑,生長快、肌肉豐滿、通體金黃,肉味鮮嫩,湯濃香甜,滋補強體,曾為明清貢品。
1.8 安義瓦灰雞安義瓦灰雞原產地是江西省安義縣,以灰羽、灰肉、灰皮、灰骨、灰內臟「五灰」為特徵,由於其外貌與農家傳統房屋上的瓦片顏色相似,故俗稱瓦灰雞。雞體形較小,羽毛緊湊,光亮嫩滑,毛腳、性情活潑、敏捷、外形美觀,體態良好。公雞體格健壯,鳴叫宏亮、尾巴高翹,腿肌胸肌較發達,頭高昂、單冠、肉垂耳葉中等偏大、眼大有神、瞳孔黑色,虹彩桔黃色,喙大尖長;母雞腳細小,骨骼細,羽毛光亮,頭清秀、單冠紅色或灰色,耳垂大、耳葉中等、瞳孔黑色有神、虹彩桔黃色,喙大,常展翅飛翔。成年公雞體重1 750g~2 000kg,母雞為1 250g~1 500kg,開產日齡140~150d,500d產蛋數100~120枚,平均蛋重45~48g。肉質口感細嫩潤滑、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風味獨特,是生產綠色保健食品的絕佳原料,民間中醫常以此雞治療各種慢性病。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安義瓦灰雞」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生態養殖技術要點生態養殖就是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質的地方家禽品種,以自由採食天然食物為主、人工補飼日糧為輔,以天然植物中草藥預防為主、抗生素少用或不用為目標,散養於果林、荒山、草地的飼養方法,既保留地方雞種的純野性,又無抗生素的殘留,養殖過程中無環境汙染,形成自然生態良性循環。
2.1 選擇適宜的養殖場地養殖場地選擇在無汙染和生態條件良好的地方,如自然資源豐富的樹林、果林、荒草地、山坡等,具有家禽自由採食的葉莖植物、嫩草、野果、野生中草藥、昆蟲、蚯蚓和天然山泉水,並在地勢較平坦、通風良好、陽光充足、交通便利的區域搭建棚舍。
2.2 控制單棚舍養殖規模由於地方土雞的採食習性、好鬥性、異食性和運動局限性,且生態養殖以採食天然植物為主,若單棚飼養數量多、密度大,且飼養期相對時間長,飼養場地附近很快會變為泥沙漠地,易出現啄癖現象,故每棚飼養規模數量以每棚飼養500~600羽為宜,放牧場地以50~60羽/667m2進行核算,棚與棚間距200m,每棚按飼養3批次輪牧,以確保飼養場地的生態,野生植物的自然生長,同時淨化場地,減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率。
2.3 採食多樣性育雛期雞的消化機能尚未健全,消化能力差,胃腸容量小,宜選擇含粗纖維低、易消化、營養全面而平衡的日糧,增加飼餵次數,少餵勤添。飼養至30d左右,體重350g~400g時開始轉群放牧飼養,開始放牧時仍保持原有的日糧和餵料量,然後逐漸向莖葉植物、青草、五穀雜糧、農副產品、昆蟲、蚯蚓為主食過渡,可通過人工種植牧草、養殖蚯蚓、外購低價農產品如南瓜、蔬菜葉、紅薯及莖葉等以補不足,在全價飼料投放方面,採取早晨少餵、中午不餵、晚間限量補飼的方法。
2.4 管理關鍵技術2.4.1 適宜溫度。生態養殖關鍵是何時開始野外放牧,要視雞的健康狀況、季節氣候、外界溫差等環境條件,但不管何品種的雞,在小雞未脫溫、體溫調節機能未完善、羽毛更新前必須在育雛舍內完成育雛階段飼養,再轉入野外棚舍逐步調教放養。農戶散養小雞成活率低,關鍵是沒能提供合適的育雛溫度,飼養環境的適宜溫度為0~3d 33℃~35℃、4~7d 32℃~33℃;第二周30℃~32℃;第三周28℃~29℃,以後每周降低2℃~3℃,直到常溫,便可逐漸訓練放養或轉至棚舍。在整個育雛過程中實施「看雞施溫」,防止時高時低,控溫不均。
2.4.2 光照合理。優質地方肉雞飼養放牧後,採取自然光照與人工光照相結合,既不要過長時間光照,以減少能量消耗,也要適當補充光照,增加採食和飲水時間。如為防野生動物的夜襲,可採取夜晚全程光照,但光照強度以低照度5 lx(約0.75 W/m2)為宜,以免光照過強導致雞群興奮而發生啄癖。如飼養產蛋用地方雞群光照管理必須嚴格按照育雛育成期光照逐漸減少或保持恆定,切勿隨意延長,進入開產期光照逐漸增加,切勿減少,增至每天光照時間16 h後保持穩定,且光照強度以15~20 lx (約4~5 W/m2),並保持舍內照度均勻,以刺激母雞性成熟,產生促性腺激素,使生殖機能增強,促使卵泡成熟排卵和產蛋。
2.4.3 疾病預防。多數地方雞種未經某些疾病的淨化,經卵垂直傳播的疾病和條件性疾病仍是預防的重點,如雞白痢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支原體病、球蟲病等。出殼雛雞先飲水2 h後再開食,為預防雛雞疾病,針對性在飲水添加中草藥煎劑或日糧中添加千目破壁粉碎中草藥添加劑,少用或不用抗生素,如由白頭翁、黃連、黃芩、馬齒莧、白朮、茯苓、白芍等中草藥組成的白痢寧、白頭翁止痢散、二白茯苓散等防治沙門氏菌有很好效果,地面平養墊料中可添加20%~30%中藥渣,可減少條件性大腸桿菌病和球蟲病感染及減少有害氣體的產生。飼養至2~3周後在中添加中草藥,如菁蒿、仙鶴草、常山柴胡、苦參、穿心蓮、金銀花、甘草等組成方劑經千目粉碎或煎汁,可有效預防球病的發生。在平時的飼養過程中,可飲水中不定期添加當歸、黃芪、黨參、太子參、山楂、陳皮、桂皮、大蒜、甘草等煎熬劑,可增強免疫力和助消化促生長[4]。
2.4.4 科學免疫。地方優質雞的飼養期相對較長,且野生動物和鳥類也給山地生態養殖帶來危險,必須做好對雞新城疫(ND)、禽流感(AI)、傳染性支氣管炎(IB)和傳染性法氏囊病(IBD)、雞痘(POX)等疫病的免疫接種。為確保免疫效果,建議ND IB(H120)二聯弱毒活苗和IBD弱毒活苗首免均採取滴鼻點眼方法,二免後可飲水免疫,但需與首免時間相隔不宜超過20d進行,飲水免疫要確保每羽雞2h內飲到有效的疫苗量,AI(H5 H9)採用油乳劑滅活苗應進行二次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如是散養蛋用生產雞群建議120d左右進行ND、IB、AI、EDS-76四聯油乳劑滅活疫苗肌肉注射免疫。
參考文獻:略
作者:堯國榮 曾作財 李豔 熊加明 李香菊 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堯國榮(1965-),男,教授,主要從事家禽生產教學與研究。;
基金:江西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GJJ191452);
來源:《江西畜牧獸醫雜誌》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