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姓氏發源地哪裡(雒姓氏起源溯源)
2023-09-13 03:10:22 2
雒姓氏發源地哪裡?雒姓氏起源溯源程俊珊,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雒姓氏發源地哪裡?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雒姓氏發源地哪裡
雒姓氏起源溯源
程俊珊
雒字起源溯說
雒讀音Luo。「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中的解釋:「雒,鵋鶀也。怪鴟。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因此,雒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假定此說屬實,難道他沒有想到雒——鴞——貓頭鷹——惡鳥?別忘了,劉秀可是個讖緯「專家」,而且當時鴟鳥有很壞的名聲,如我們常用「鴟視狼顧」形容人兇狠貪戾的目光,以「鴟目虎吻」形容人的兇戾殘狠,以鴟鳥張翼的「鴟張」喻人猖狂,以兇殘之人據地對抗為「鴟峙」。像這樣的鳥,怎麼會成為都城的名字呢?只能說當時「雒」的本意早已淡化了。
《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馬黑身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之《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金文大詞典》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即「國之中心」)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邑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免職賜死後,其(封地雒陽)屬民被遷蜀。最遲在秦漢時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還尊重歷史。由此可見,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 「雒」字了。有人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如此反覆多次,使人搞不清誰是誰非。《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
雒氏姓源溯源
雒氏是中華最古老(罕見姓氏)之一,宋版《百家姓》未收錄。2022年根據全國人口普查,雒姓人口全國有468萬,佔全國總人口的0.36,在全國姓氏排名中為530位。公安部2022年排名460位。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雒氏最早起源《中華民族元宗始祖盤古之三皇發源世系圖》第八世合雒氏,合雒氏遠在三皇: 燧人氏(五一世)、伏羲氏(五二世)、 神農氏(六十世),五帝:炎帝(六一世)黃帝(七一世)、顓頊(七三世)、帝嚳(七五世)、堯(七六世)、舜之前。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黃帝之子任,屬於以國名為氏。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這十二個姓氏後來演化出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姓氏。
湖北人陳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觿•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諸姓氏皆同源於古雒國。古雒國,即黃帝之子任所建之國,位在古雒水,即洛河,發源於古漳山(今陝西雒南華山東麓)。
雒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現代最出名的是當代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雒樹剛。
「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商朝時期,該地區稱雒邑,古代居於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後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雒字為姓, 早於漢代。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
以「雒」為姓,應當早於漢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學者認為雒陶是雄陶之誤,但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實雄陶才是雒陶之誤,因為古甌雒國(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經被誤傳為雄王、雊王。
「雒陶」最早見於先秦名相商鞅之師所著的《尸子》一書:「舜事親養老,為天下法。其遊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續身、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也。」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前漢書•古今人表》中亦有記載。
按照清朝學者孫詒讓《墨子閒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雒陶也可能是東方鳥夷部落的一支,因為「雒」和「陶」都是鳥的名字。「陶」或作「繇」、「鷂」,而「雒」一般認為就是「燕子」或一種「貓頭鷹」,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雒」實質上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玄鳥」。如今這種說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語言中得到佐證:「雒」即「鳥」,故有「雒田」即「鳥田」的說法。
最遲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尊重了一下歷史。《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
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周禮》夏官方氏「(豫州)其川熒雒」,天官序言「辯方正位」鄭玄注「太保朝至於雒」;《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黑馬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另外,在《金文大詞典》中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見,儘管「雒」字還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銘文中發現,但是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
有學者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至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認為漢為火德,因此又改「洛陽」為「雒陽」。
「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中的解釋:「雒,鵋鶀也。怪鴟。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因此,雒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
商朝時期,人們有著濃厚的鳥崇拜傳統觀念,如在史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女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見,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鳥就是他們的祖先。
從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鴞尊、圓雕玉鴞、安陽大司空村第539號墓出土的一件銅鴞卣等器物來看,在商人的崇鳥習俗中,鴞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觀察這些器物,發覺總有一些地方被加工處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銳利的鉤喙,獰厲的面部,粗壯的腿足,繁縟的紋飾等,這些有意識的誇張顯然是要強調鴞的威懾力。依此推斷,「鴞」在商朝同樣也是被視為具有庇護力量的神鳥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並被塑造成各種用途的器物,以圖驅妖闢邪,祈求吉祥。
姬周滅商殷之後,他們認為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謂的酗酒喪邦,是周人的鑑戒!商族人極重鬼神,他們頻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於是亡國之兇就和酒器上的貓頭鷹聯繫起來了。從《詩經•豳風•鴟鴞》中對鴟鳥的憎惡,到西周王朝初期貴族墓裡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兇鳥的源頭了。
因此,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
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遺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
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雒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朝。明朝學者顧從德所撰的《印藪》中收有漢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時期學者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中,將雒、駱、絡三氏並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
明朝學者楊慎在所著的《稀姓錄•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華山地區。
漢朝時期,在今河南省洛陽古城一帶有洛伯之裔的雒國,其封國的後人便以國名為氏。需要說明的是,雒氏並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時期該地有洛氏族任活動在洛河一帶,後來洛水兩岸居民即以雒為氏,蓋因東漢時期稱「洛」為「雒」。
第二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發源於今陝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其兩岸住民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雒氏,亦有省筆為洛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蠶叢氏,出自古代安南甌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古甌雒國、雒陽之民,有不遺忘舊居者,遂稱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族月乃和,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國末期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大多漢化為馬氏。
金、元以後,該支馬氏族人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時期,該支馬氏族人有遷居于濤雒東灘一帶(今山東日照),因名馬家灶,後改名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雒氏。
雒氏分布現狀
北京市:順義區葉莊、下營,楊鎮等。
河南:焦作市武陟縣北郭鄉,滎陽市汜水鎮南屯村,汜水鎮口子村,靈寶市故縣鎮安家底村、西閻鄉梨灣村,鞏義市,平頂山市等。
山東: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雒家村,青島市膠南市王臺鎮雒家村,寧津縣寧津鎮東雒村、西雒村,寧津縣保店鄉雒家莊,膠州市等。
甘肅:白銀市靖遠縣,平堡鄉蔣灘村,天水市秦安縣西川鎮雒家堡、雒家川、五營鄉的雒塬村,白銀區王峴鎮雒家灘村,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雒家村,甘肅張掖市雒家村,涇陽縣、金塔縣等。
渭源縣清源鎮上磨村、城關村有十多戶雒姓,源七聖年家河村成為雒姓望族,有40多戶,170多人。紅峴村的竇家岔、蒲川黑爺廟村均有雒姓分布。
陝西:西安市戶縣渭豐鄉真守村,西安碑林區邊家村,鹹陽市禮泉縣雒家村,該縣現有雒姓近萬人,涇陽縣三渠鎮角雒村,龍泉鄉雒仵村,白王鎮雒家村,淳化縣雒家村;清澗縣寬州鎮雒家鹼村,高陵縣灣子鄉雒家村,寶雞鳳翔縣陳村鎮雒家務村,長青鎮石頭坡村,田家莊(至少有3000--4000人姓雒),岐山杏園村,銅川市黃堡鎮,三原縣,富平縣雷古坊鄉雒家村,綏德縣薛家河鄉雷家坪村,漢中市城固縣等。
山西:朔州市朔城區雒兒莊村,山西太原尖草坪區柏板鄉崗北村,運城市新降縣,運城市芮城縣成村,呂梁市離石區坪頭鄉有:馬青局、后庄、雒家莊、池家峁、年窯塔、呼家山這6個村的人全部姓雒,另有:鳳凰峁村姓雒,離石市雒家莊村,臨縣高家莊雒家窪,山西方山等。
河北:綏德縣薛家河鄉雒家畔村,承德縣一間房村,辛集市朗口村,寧晉的有三千人等。
遼寧:營口雒家村,營口大石橋市溝沿鎮東古村,東港市菩薩廟鎮,朝陽市等。
安徽:無為縣無城鎮黃雒村、黃閘村等。
黑龍江:大慶肇州等。
四川:四川巴中、平昌、南江雒姓居住近萬人,廣漢閬中,解元等。
寧夏:隆德咀頭村,涇源縣興盛鄉下金村等。
內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縣等。
今遼寧省的大石橋市溝沿鎮,陝西省涇陽縣,甘肅省的白銀市,甘肅省的金塔縣,甘谷,渭源年家河,山東省的膠州市、寧津市,河南焦作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成為雒姓家族郡望。
雒姓歷代名人
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雒陶為雒姓氏古始祖,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墨子閒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
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
【雒昂】:(生卒年待考),四川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嘉靖癸未科(公元1524年)進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
【雒遵】:(生卒年待考),號涇坡;陝西涇陽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嘉靖已醜科(公元1566年)進士,官至四川巡撫、尚寶卿。
【雒於仁】:(生卒年待考),雒遵之子,字少涇;陝西涇陽人。著名明朝大臣。官至大理寺評事,其子雒獻書,舉人。
【雒僉】:(生卒年待考),河北涿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洪武年間僉都御史,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被明成祖朱棣杖斃殿外。
【雒守一】:(生卒年待考),字光溥;四川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宣德壬子科(公元1433年)舉人,官至學正。雒僉,籍貫不明,日本學者認為可能是河北涿州人,洪武僉都御史,建文二年(1400年)被明成祖朱棣杖斃殿外;雒守一,字光溥,三原人,宣德壬子科(1433)舉人,學正,雒銘,三原人,弘治進士;雒有信,祁縣人;雒任重,墊江人,萬曆進士。
【雒銘】:(生卒年待考),四川三原人。著名明弘治年間進士。
【雒任重】:(生卒年待考),重慶墊江人。著名明萬曆年間進士。
【雒尚裔】:(公元?~1392年待考),山東棗強人。著名明朝大孝子。
【雒宗昂】:(生卒年待考),甘肅靖遠人。著名清鹹豐年間大臣。
【雒江生】:(公元1938~今),甘肅秦安人。著名教育家。
【雒鳴鮮】:(公元1948~今),甘肅白銀人。著名基礎美術教育家。
1980年畢業於甘肅省張掖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是甘肅省靖遠師範學校美術教研組組長,高級講師,甘肅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雒志儉】:(公元1954~今),陝西戶縣人。著名民間藝術家。現為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創作研究員、陝西省美協會員,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省農民畫協會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戶縣農民畫院院長、戶縣農民畫展覽館館長。
【雒壽康】:湖北黃石工商銀行行長、首任黨委書記。
【雒樹剛】:(公元1955~今),遼寧瀋陽人,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1955年出生。中共黨員。1978年10月入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系(後更名為國際政治系)國際共運史專業學習。大學期間,於198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獲碩士。歷任《求是》雜誌社政理部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秘書長,副秘書長、理論局局長,2000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秘書長。2008年6月接替吉炳軒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共第17屆中紀委委員。
雒玉麟:渭源縣城人,渭源縣文化教育局長,離休幹部,中共黨員。
雒玉忠:渭源縣七聖年家河村人,渭源縣農行副行長。
雒富基:渭源縣七聖紅峴村竇家岔人,蘭大一院高級醫士,醫療專家。
雒素平:渭源縣城人,渭源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高級教師,中共黨員。
雒素庸:渭源縣城人,渭源縣農行行長.中共黨員,現任定西市中心支行紀檢書記。
史載雒氏文化
《詩經•豳風•鴟鴞》中對鴟鳥的憎惡,到周代初期貴族墓裡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兇鳥的源頭了。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因此上,祖先取「雒」字為姓,要麼是殷商時代的事情,要麼是「雒」的本意淡化以後的事情。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我認為「雒」 可能在商代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前面已經提到,商朝時已出現雒邑),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武王伐紂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周公旦遵照武王遺志,在商代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即「國之中心」)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
北魏鸝道元《水經注,葉榆河》引《交趾外城記》曰:「交趾昔未有郡縣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候。立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授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三年得┅┅ 後朱載(此字左下鳥,非車)雒將子名詩,索糎泠雒將女名徵側為妻,側為人膽勇,將詩起賊,攻破州郡,服諸雒將,徵側自立為王。」後馬援拜伏波將軍前去徵討,斬徵貳徵側而歸。
宋仁宗景佑二年(1168年)鄧名世父子撰《古今姓書辨證》的《十九鐸》篇引《馬援傳》:「糎泠縣有雒將,乃徵貳徵側之父」,王應麟撰《姓氏急就章》也提到「交趾人雒將女徵側」,不過這兩處的「雒」指的都不是姓,而是越南人的祖先雒民。明安南氏(越南)無名氏撰《越史略,國初沿革》(卷一)「交趾遠在百越之表┅┅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曰越棠┅┅至周莊王時,嘉寧部有異人焉,能以幻術服諸部落,自稱雒王,都於文郎,號廣郎國(即中國史籍中的夜郎國),┅┅傳十八世,皆稱雊(雒)王,┅┅周末,為蜀王子泮所逐而伐之,泮築城于越棠,號安陽王。」也就是說從戰國後期至西漢初期,越南北部的紅河下遊,一直是雒民居住之地。在這裡有一個叫文郎的國家,國中有雒王,雒候,雒將統治雒民。東周末年,秦滅巴蜀,蜀之開明王泮南遷越南,滅了夜郎國,又建立了一個在越南史籍中稱之為甌雒國的國家,其王為安陽王。(安陽王、開明王,古漢語發音一致。)雒民與蜀民組成的甌雒國國民就是現在越北壯語系少數民族的祖先。
據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該村「雒家坊子」雒氏家譜載稱,明洪武四年(1371年)雒尚裔夫婦由河北棗強縣遷來。廣饒縣花官鄉雒氏家譜,為明朝時期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東營市博物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雒氏祠堂。
據河南省武陟縣北郭西村雒氏家譜記載,吾始祖居於山西洪洞縣,生兄弟五人,明朝洪武初年長祖(名魁,字應元)遷陝西三原縣,次始祖(名傑jie,字漢三),遷至直隸膠州(今山東膠縣),三始祖(名超,字軼凡)遷陝州靈寶(今河南靈寶市),四始祖遷河南汜水(今滎陽汜水鎮),五始祖遷河南覃懷(今武陟北郭西村)。
雒字為姓,見於漢代。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駱、絡並列其中。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又名《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姓苑》。明顧從德撰《印藪》中收有漢代雒功、雒林的名章。明朝楊慎著《稀姓錄》其中《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湖北陳士元撰《姓觿》(1566年)其中《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可能同源於古雒國。查《清明進士錄》,有雒姓六人:雒昂,三原人,嘉靖癸未科(1524年)進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雒遵,涇陽人,號涇坡,嘉靖已醜科(1566年)進士,官至四川巡撫、尚寶卿;雒於仁,雒遵子,字少涇,官至大理寺評事,其子雒獻書,舉人;雒宗昂,鹹豐時靖遠人;另山東河南各一。巫聲惠編著的《中華姓氏大典》援引明凌迪知撰《萬姓統譜》與《氏族典.五三五》,還提到幾位明朝人:雒僉,籍貫不明,日本學者認為可能是河北涿州人,洪武僉都御史,建文二年(1400年)被明成祖朱棣杖斃殿外;雒守一,字光溥,三原人,宣德壬子科(1433)舉人,學正,雒銘,三原人,弘治進士;雒有信,祁縣人;雒任重,墊江人,萬曆進士。山東小清河的北岸、廣饒縣花官鄉西南部與博興縣交界處,有一個村莊名叫「雒家坊子」。據該村《雒氏家譜》載稱,明洪武四年(1371年)雒尚裔夫婦由棗強縣遷來。為彰示雒尚裔的孝行,樂安縣知縣謝中呈上報山東布政使司批准,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為雒尚裔樹立了孝坊一座。爾後,雒尚裔的後代遂將此地改名為「雒家坊子」。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黃帝之子任,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這十二個姓氏後來演化出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姓氏。 湖北人陳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觿·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諸姓氏皆同源於古雒國。古雒國,即黃帝之子任所建之國,位在古雒水,即洛河,發源於古漳山(今陝西雒南華山東麓)。 雒之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現代最出名的是當代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雒樹剛。 「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商朝時期,該地區稱雒邑,古代居於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後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 以「雒」為姓,應當早於漢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學者認為雒陶是雄陶之誤,但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實雄陶才是雒陶之誤,因為古甌雒國(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經被誤傳為雄王、雊王。 「雒陶」最早見於先秦名相商鞅之師所著的《尸子》一書:「舜事親養老,為天下法。其遊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續身、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也。」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前漢書·古今人表》中亦有記載。 按照清朝學者孫詒讓《墨子閒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雒陶也可能是東方鳥夷部落的一支,因為「雒」和「陶」都是鳥的名字。「陶」或作「繇」、「鷂」,而「雒」一般認為就是「燕子」或一種「貓頭鷹」,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雒」實質上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玄鳥」。如今這種說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語言中得到佐證:「雒」即「鳥」,故有「雒田」即「鳥田」的說法。 最遲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尊重了一下歷史。《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 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周禮》夏官方氏「(豫州)其川熒雒」,天官序言「辯方正位」鄭玄注「太保朝至於雒」;《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黑馬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另外,在《金文大詞典》中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見,儘管「雒」字還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銘文中發現,但是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 有學者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至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認為漢為火德,因此又改「洛陽」為「雒陽」。 商朝時期,人們有著濃厚的鳥崇拜傳統觀念,如在史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女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見,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鳥就是他們的祖先。 從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鴞尊、圓雕玉鴞、安陽大司空村第539號墓出土的一件銅鴞卣等器物來看,在商人的崇鳥習俗中,鴞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觀察這些器物,發覺總有一些地方被加工處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銳利的鉤喙,獰厲的面部,粗壯的腿足,繁縟的紋飾等,這些有意識的誇張顯然是要強調鴞的威懾力。依此推斷,「鴞」在商朝同樣也是被視為具有庇護力量的神鳥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並被塑造成各種用途的器物,以圖驅妖闢邪,祈求吉祥。 姬周滅商殷之後,他們認為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謂的酗酒喪邦,是周人的鑑戒!商族人極重鬼神,他們頻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於是亡國之兇就和酒器上的貓頭鷹聯繫起來了。從《詩經·豳風·鴟鴞》中對鴟鳥的憎惡,到西周王朝初期貴族墓裡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兇鳥的源頭了。 因此,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 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遺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 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雒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朝。明朝學者顧從德所撰的《印藪》中收有漢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時期學者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中,將雒、駱、絡三氏並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 明朝學者楊慎在所著的《稀姓錄·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華山地區。 漢朝時期,在今河南省洛陽古城一帶有洛伯之裔的雒國,其封國的後人便以國名為氏。需要說明的是,雒氏並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時期該地有洛氏族任活動在洛河一帶,後來洛水兩岸居民即以雒為氏,蓋因東漢時期稱「洛」為「雒」。 第二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發源於今陝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其兩岸住民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雒氏,亦有省筆為洛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蠶叢氏,出自古代安南甌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古甌雒國、雒陽之民,有不遺忘舊居者,遂稱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族月乃和,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國末期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大多漢化為馬氏。 金、元以後,該支馬氏族人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時期,該支馬氏族人有遷居于濤雒東灘一帶(今山東日照),因名馬家灶,後改名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雒氏。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黃帝之子任,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這十二個姓氏後來演化出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姓氏。 湖北人陳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觿·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諸姓氏皆同源於古雒國。古雒國,即黃帝之子任所建之國,位在古雒水,即洛河,發源於古漳山(今陝西雒南華山東麓)。 雒之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現代最出名的是當代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雒樹剛。 「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商朝時期,該地區稱雒邑,古代居於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後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 以「雒」為姓,應當早於漢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學者認為雒陶是雄陶之誤,但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實雄陶才是雒陶之誤,因為古甌雒國(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經被誤傳為雄王、雊王。 「雒陶」最早見於先秦名相商鞅之師所著的《尸子》一書:「舜事親養老,為天下法。其遊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續身、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也。」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前漢書·古今人表》中亦有記載。 按照清朝學者孫詒讓《墨子閒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雒陶也可能是東方鳥夷部落的一支,因為「雒」和「陶」都是鳥的名字。「陶」或作「繇」、「鷂」,而「雒」一般認為就是「燕子」或一種「貓頭鷹」,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雒」實質上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玄鳥」。如今這種說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語言中得到佐證:「雒」即「鳥」,故有「雒田」即「鳥田」的說法。 最遲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尊重了一下歷史。《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 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周禮》夏官方氏「(豫州)其川熒雒」,天官序言「辯方正位」鄭玄注「太保朝至於雒」;《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黑馬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另外,在《金文大詞典》中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見,儘管「雒」字還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銘文中發現,但是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 有學者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至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認為漢為火德,因此又改「洛陽」為「雒陽」。 「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中的解釋:「雒,鵋鶀也。怪鴟。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因此,雒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 商朝時期,人們有著濃厚的鳥崇拜傳統觀念,如在史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女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見,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鳥就是他們的祖先。 從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鴞尊、圓雕玉鴞、安陽大司空村第539號墓出土的一件銅鴞卣等器物來看,在商人的崇鳥習俗中,鴞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觀察這些器物,發覺總有一些地方被加工處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銳利的鉤喙,獰厲的面部,粗壯的腿足,繁縟的紋飾等,這些有意識的誇張顯然是要強調鴞的威懾力。依此推斷,「鴞」在商朝同樣也是被視為具有庇護力量的神鳥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並被塑造成各種用途的器物,以圖驅妖闢邪,祈求吉祥。 姬周滅商殷之後,他們認為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謂的酗酒喪邦,是周人的鑑戒!商族人極重鬼神,他們頻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於是亡國之兇就和酒器上的貓頭鷹聯繫起來了。從《詩經·豳風·鴟鴞》中對鴟鳥的憎惡,到西周王朝初期貴族墓裡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兇鳥的源頭了。 因此,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 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遺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 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雒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朝。明朝學者顧從德所撰的《印藪》中收有漢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時期學者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中,將雒、駱、絡三氏並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 明朝學者楊慎在所著的《稀姓錄·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華山地區。 漢朝時期,在今河南省洛陽古城一帶有洛伯之裔的雒國,其封國的後人便以國名為氏。需要說明的是,雒氏並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時期該地有洛氏族任活動在洛河一帶,後來洛水兩岸居民即以雒為氏,蓋因東漢時期稱「洛」為「雒」。 第二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發源於今陝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其兩岸住民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雒氏,亦有省筆為洛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蠶叢氏,出自古代安南甌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古甌雒國、雒陽之民,有不遺忘舊居者,遂稱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族月乃和,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國末期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大多漢化為馬氏。 金、元以後,該支馬氏族人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時期,該支馬氏族人有遷居于濤雒東灘一帶(今山東日照),因名馬家灶,後改名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雒氏。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今遼寧省的大石橋市溝沿鎮,陝西省涇陽縣,甘肅省的白銀市,甘肅省的金塔縣,山東省的膠州市、寧津市,河南焦作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 [編輯本段]【郡望】 廣饒縣:按考古遺址出土的文物考證,遠在史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五千年),境內就有人類居住、繁衍。《 [編輯本段]【家乘譜牒】 山東東營廣饒花官雒氏家譜,著者待考,明朝時期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東營市博物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雒氏祠堂。 [編輯本段]【字輩排行】 雒氏一支字輩:「……永相洪慶榮學。」
· 雒姓來源
·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黃帝之子任,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酉、祁、己、滕、箴、荀、任、僖、?酢⒁潰?饈??魴帳蝦罄囪蓴?雋誦硇磯嘍嗟鬧洩?誦帳稀?nbsp; 湖北人陳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諸姓氏皆同源於古雒國。古雒國,即黃帝之子任所建之國,位在古雒水,即洛河,發源於古漳山(今陝西雒南華山東麓)。 雒之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現代最出名的是當代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雒樹剛。 「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
· 經常出沒之地。商朝時期,該地區稱雒邑,古代居於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後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 以「雒」為姓,應當早於漢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學者認為雒陶是雄陶之誤,但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實雄陶才是雒陶之誤,因為古甌雒國(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經被誤傳為雄王、?王。 「雒陶」最早見於先秦名相商鞅之師所著的《尸子》一書:「舜事親養老,為天下法。其遊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續身、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也。」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前漢書·古今人表》中亦有記載。 按照清朝學者孫詒讓《墨子閒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雒陶也可能是東方鳥夷部落的一支,因為「雒」和「陶」都是鳥的名字。「陶」或作「繇」、「鷂」,而「雒」一般認為就是「燕子」或一種「貓頭鷹」,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雒」實質上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玄鳥」。如今這種說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語言中得到佐證:「雒」即「鳥」,故有「雒田」即「鳥田」的說法。 最遲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尊重了一下歷史。《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 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周禮》夏官方氏「(豫州)其川熒雒」,天官序言「辯方正位」鄭玄注「太保朝至於雒」;《詩·魯頌·?》「??牡馬,在?s之野,薄言?者,有?有駱(白馬黑鬃),有?有雒(黑馬白鬃),以車繹繹,思無?荊?悸硭棺鰲保弧蹲?印ぢ硤恪貳拔疑浦溫恚?罩?拗??討?彌?保弧渡膠>?ずM飫??貳八嗌髦??詘酌癖保?惺髟禍錳?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另外,在《金文大詞典》中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上。?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見,儘管「雒」字還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銘文中發現,但是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 有學者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至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認為漢為火德,因此又改「洛陽」為「雒陽」。 「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中的解釋:「雒,??也。怪鴟。今稱鵂?,也叫橫紋小?。」因此,雒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 商朝時期,人們有著濃厚的鳥崇拜傳統觀念,如在史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女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見,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鳥就是他們的祖先。 從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尊、圓雕玉?、安陽大司空村第539號墓出土的一件銅?卣等器物來看,在商人的崇鳥習俗中,?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觀察這些器物,發覺總有一些地方被加工處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銳利的鉤喙,獰厲的面部,粗壯的腿足,繁縟的紋飾等,這些有意識的誇張顯然是要強調?的威懾力。依此推斷,「?」在商朝同樣也是被視為具有庇護力量的神鳥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並被塑造成各種用途的器物,以圖驅妖闢邪,祈求吉祥。 姬周滅商殷之後,他們認為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謂的酗酒喪邦,是周人的鑑戒!商族人極重鬼神,他們頻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於是亡國之兇就和酒器上的貓頭鷹聯繫起來了。從《詩經·豳風·鴟?》中對鴟鳥的憎惡,到西周王朝初期貴族墓裡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兇鳥的源頭了。 因此,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 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遺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 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雒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朝。明朝學者顧從德所撰的《印藪》中收有漢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時期學者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中,將雒、駱、絡三氏並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 明朝學者楊慎在所著的《稀姓錄·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華山地區。 漢朝時期,在今河南省洛陽古城一帶有洛伯之裔的雒國,其封國的後人便以國名為氏。需要說明的是,雒氏並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時期該地有洛氏族任活動在洛河一帶,後來洛水兩岸居民即以雒為氏,蓋因東漢時期稱「洛」為「雒」。 第二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發源於今陝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其兩岸住民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雒氏,亦有省筆為洛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蠶叢氏,出自古代安南甌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古甌雒國、雒陽之民,有不遺忘舊居者,遂稱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族月乃和,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國末期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大多漢化為馬氏。 金、元以後,該支馬氏族人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時期,該支馬氏族人有遷居于濤雒東灘一帶(今山東日照),因名馬家灶,後改名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雒氏。
·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黃帝之子任,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這十二個姓氏後來演化出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姓氏。 湖北人陳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觿·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諸姓氏皆同源於古雒國。古雒國,即黃帝之子任所建之國,位在古雒水,即洛河,發源於古漳山(今陝西雒南華山東麓)。 雒之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現代最出名的是當代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雒樹剛。 「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商朝時期,該地區稱雒邑,古代居於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後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 以「雒」為姓,應當早於漢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學者認為雒陶是雄陶之誤,但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實雄陶才是雒陶之誤,因為古甌雒國(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經被誤傳為雄王、雊王。 「雒陶」最早見於先秦名相商鞅之師所著的《尸子》一書:「舜事親養老,為天下法。其遊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續身、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也。」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前漢書·古今人表》中亦有記載。 按照清朝學者孫詒讓《墨子閒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雒陶也可能是東方鳥夷部落的一支,因為「雒」和「陶」都是鳥的名字。「陶」或作「繇」、「鷂」,而「雒」一般認為就是「燕子」或一種「貓頭鷹」,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雒」實質上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玄鳥」。如今這種說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語言中得到佐證:「雒」即「鳥」,故有「雒田」即「鳥田」的說法。 最遲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尊重了一下歷史。《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 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周禮》夏官方氏「(豫州)其川熒雒」,天官序言「辯方正位」鄭玄注「太保朝至於雒」;《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黑馬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另外,在《金文大詞典》中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見,儘管「雒」字還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銘文中發現,但是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 有學者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至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認為漢為火德,因此又改「洛陽」為「雒陽」。 商朝時期,人們有著濃厚的鳥崇拜傳統觀念,如在史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女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見,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鳥就是他們的祖先。 從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鴞尊、圓雕玉鴞、安陽大司空村第539號墓出土的一件銅鴞卣等器物來看,在商人的崇鳥習俗中,鴞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觀察這些器物,發覺總有一些地方被加工處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銳利的鉤喙,獰厲的面部,粗壯的腿足,繁縟的紋飾等,這些有意識的誇張顯然是要強調鴞的威懾力。依此推斷,「鴞」在商朝同樣也是被視為具有庇護力量的神鳥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並被塑造成各種用途的器物,以圖驅妖闢邪,祈求吉祥。 姬周滅商殷之後,他們認為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謂的酗酒喪邦,是周人的鑑戒!商族人極重鬼神,他們頻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於是亡國之兇就和酒器上的貓頭鷹聯繫起來了。從《詩經·豳風·鴟鴞》中對鴟鳥的憎惡,到西周王朝初期貴族墓裡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兇鳥的源頭了。 因此,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 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遺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 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雒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朝。明朝學者顧從德所撰的《印藪》中收有漢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時期學者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中,將雒、駱、絡三氏並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 明朝學者楊慎在所著的《稀姓錄·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華山地區。 漢朝時期,在今河南省洛陽古城一帶有洛伯之裔的雒國,其封國的後人便以國名為氏。需要說明的是,雒氏並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時期該地有洛氏族任活動在洛河一帶,後來洛水兩岸居民即以雒為氏,蓋因東漢時期稱「洛」為「雒」。 第二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發源於今陝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其兩岸住民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雒氏,亦有省筆為洛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蠶叢氏,出自古代安南甌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古甌雒國、雒陽之民,有不遺忘舊居者,遂稱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族月乃和,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國末期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大多漢化為馬氏。 金、元以後,該支馬氏族人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時期,該支馬氏族人有遷居于濤雒東灘一帶(今山東日照),因名馬家灶,後改名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雒氏。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黃帝之子任,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這十二個姓氏後來演化出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姓氏。 湖北人陳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觿·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諸姓氏皆同源於古雒國。古雒國,即黃帝之子任所建之國,位在古雒水,即洛河,發源於古漳山(今陝西雒南華山東麓)。 雒之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現代最出名的是當代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雒樹剛。 「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商朝時期,該地區稱雒邑,古代居於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後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 以「雒」為姓,應當早於漢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學者認為雒陶是雄陶之誤,但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實雄陶才是雒陶之誤,因為古甌雒國(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經被誤傳為雄王、雊王。 「雒陶」最早見於先秦名相商鞅之師所著的《尸子》一書:「舜事親養老,為天下法。其遊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續身、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也。」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前漢書·古今人表》中亦有記載。 按照清朝學者孫詒讓《墨子閒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雒陶也可能是東方鳥夷部落的一支,因為「雒」和「陶」都是鳥的名字。「陶」或作「繇」、「鷂」,而「雒」一般認為就是「燕子」或一種「貓頭鷹」,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雒」實質上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玄鳥」。如今這種說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語言中得到佐證:「雒」即「鳥」,故有「雒田」即「鳥田」的說法。 最遲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尊重了一下歷史。《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 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周禮》夏官方氏「(豫州)其川熒雒」,天官序言「辯方正位」鄭玄注「太保朝至於雒」;《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黑馬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另外,在《金文大詞典》中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見,儘管「雒」字還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銘文中發現,但是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 有學者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至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認為漢為火德,因此又改「洛陽」為「雒陽」。 「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中的解釋:「雒,鵋鶀也。怪鴟。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因此,雒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 商朝時期,人們有著濃厚的鳥崇拜傳統觀念,如在史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女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見,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鳥就是他們的祖先。 從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鴞尊、圓雕玉鴞、安陽大司空村第539號墓出土的一件銅鴞卣等器物來看,在商人的崇鳥習俗中,鴞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觀察這些器物,發覺總有一些地方被加工處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銳利的鉤喙,獰厲的面部,粗壯的腿足,繁縟的紋飾等,這些有意識的誇張顯然是要強調鴞的威懾力。依此推斷,「鴞」在商朝同樣也是被視為具有庇護力量的神鳥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並被塑造成各種用途的器物,以圖驅妖闢邪,祈求吉祥。 姬周滅商殷之後,他們認為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謂的酗酒喪邦,是周人的鑑戒!商族人極重鬼神,他們頻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於是亡國之兇就和酒器上的貓頭鷹聯繫起來了。從《詩經·豳風·鴟鴞》中對鴟鳥的憎惡,到西周王朝初期貴族墓裡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兇鳥的源頭了。 因此,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 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遺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 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雒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朝。明朝學者顧從德所撰的《印藪》中收有漢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時期學者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中,將雒、駱、絡三氏並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 明朝學者楊慎在所著的《稀姓錄·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華山地區。 漢朝時期,在今河南省洛陽古城一帶有洛伯之裔的雒國,其封國的後人便以國名為氏。需要說明的是,雒氏並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時期該地有洛氏族任活動在洛河一帶,後來洛水兩岸居民即以雒為氏,蓋因東漢時期稱「洛」為「雒」。 第二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發源於今陝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其兩岸住民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雒氏,亦有省筆為洛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蠶叢氏,出自古代安南甌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古甌雒國、雒陽之民,有不遺忘舊居者,遂稱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族月乃和,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國末期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大多漢化為馬氏。 金、元以後,該支馬氏族人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時期,該支馬氏族人有遷居于濤雒東灘一帶(今山東日照),因名馬家灶,後改名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雒氏。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今遼寧省的大石橋市溝沿鎮,陝西省涇陽縣,甘肅省的白銀市,甘肅省的金塔縣,山東省的膠州市、寧津市,河南焦作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 [編輯本段]【郡望】 廣饒縣:按考古遺址出土的文物考證,遠在史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五千年),境內就有人類居住、繁衍。《 [編輯本段]【家乘譜牒】 山東東營廣饒花官雒氏家譜,著者待考,明朝時期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東營市博物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雒氏祠堂。 [編輯本段]【字輩排行】 雒氏一支字輩:「……永相洪慶榮學。」
雒姓氏起源溯源
程俊珊
雒字起源溯說
雒讀音Luo。「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中的解釋:「雒,鵋鶀也。怪鴟。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因此,雒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假定此說屬實,難道他沒有想到雒——鴞——貓頭鷹——惡鳥?別忘了,劉秀可是個讖緯「專家」,而且當時鴟鳥有很壞的名聲,如我們常用「鴟視狼顧」形容人兇狠貪戾的目光,以「鴟目虎吻」形容人的兇戾殘狠,以鴟鳥張翼的「鴟張」喻人猖狂,以兇殘之人據地對抗為「鴟峙」。像這樣的鳥,怎麼會成為都城的名字呢?只能說當時「雒」的本意早已淡化了。
《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馬黑身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之《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金文大詞典》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即「國之中心」)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邑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免職賜死後,其(封地雒陽)屬民被遷蜀。最遲在秦漢時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還尊重歷史。由此可見,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 「雒」字了。有人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如此反覆多次,使人搞不清誰是誰非。《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
雒氏姓源溯源
雒氏是中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百家姓》排名62位。2015年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雒姓人口全國有468萬,佔全國總人口的0.36,在全國姓氏排名中為311位。
雒氏最早起源《中華民族元宗始祖盤古之三皇發源世系圖》第八世合雒氏,合雒氏遠在三皇: 燧人氏(五一世)、伏羲氏(五二世)、 神農氏(六十世),五帝:炎帝(六一世)黃帝(七一世)、顓頊(七三世)、帝嚳(七五世)、堯(七六世)、舜之前。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黃帝之子任,屬於以國名為氏。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這十二個姓氏後來演化出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姓氏。 湖北人陳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觿·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諸姓氏皆同源於古雒國。古雒國,即黃帝之子任所建之國,位在古雒水,即洛河,發源於古漳山(今陝西雒南華山東麓)。 雒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現代最出名的是當代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雒樹剛。 「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商朝時期,該地區稱雒邑,古代居於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後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雒字為姓, 早於漢代。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 以「雒」為姓,應當早於漢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學者認為雒陶是雄陶之誤,但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實雄陶才是雒陶之誤,因為古甌雒國(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經被誤傳為雄王、雊王。 「雒陶」最早見於先秦名相商鞅之師所著的《尸子》一書:「舜事親養老,為天下法。其遊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續身、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也。」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前漢書·古今人表》中亦有記載。 按照清朝學者孫詒讓《墨子閒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雒陶也可能是東方鳥夷部落的一支,因為「雒」和「陶」都是鳥的名字。「陶」或作「繇」、「鷂」,而「雒」一般認為就是「燕子」或一種「貓頭鷹」,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雒」實質上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玄鳥」。如今這種說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語言中得到佐證:「雒」即「鳥」,故有「雒田」即「鳥田」的說法。 最遲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尊重了一下歷史。《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 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周禮》夏官方氏「(豫州)其川熒雒」,天官序言「辯方正位」鄭玄注「太保朝至於雒」;《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黑馬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另外,在《金文大詞典》中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見,儘管「雒」字還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銘文中發現,但是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 有學者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至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認為漢為火德,因此又改「洛陽」為「雒陽」。 「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中的解釋:「雒,鵋鶀也。怪鴟。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因此,雒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 商朝時期,人們有著濃厚的鳥崇拜傳統觀念,如在史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女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見,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鳥就是他們的祖先。 從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鴞尊、圓雕玉鴞、安陽大司空村第539號墓出土的一件銅鴞卣等器物來看,在商人的崇鳥習俗中,鴞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觀察這些器物,發覺總有一些地方被加工處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銳利的鉤喙,獰厲的面部,粗壯的腿足,繁縟的紋飾等,這些有意識的誇張顯然是要強調鴞的威懾力。依此推斷,「鴞」在商朝同樣也是被視為具有庇護力量的神鳥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並被塑造成各種用途的器物,以圖驅妖闢邪,祈求吉祥。 姬周滅商殷之後,他們認為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謂的酗酒喪邦,是周人的鑑戒!商族人極重鬼神,他們頻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於是亡國之兇就和酒器上的貓頭鷹聯繫起來了。從《詩經·豳風·鴟鴞》中對鴟鳥的憎惡,到西周王朝初期貴族墓裡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兇鳥的源頭了。 因此,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 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遺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 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雒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朝。明朝學者顧從德所撰的《印藪》中收有漢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時期學者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中,將雒、駱、絡三氏並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 明朝學者楊慎在所著的《稀姓錄·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華山地區。 漢朝時期,在今河南省洛陽古城一帶有洛伯之裔的雒國,其封國的後人便以國名為氏。需要說明的是,雒氏並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時期該地有洛氏族任活動在洛河一帶,後來洛水兩岸居民即以雒為氏,蓋因東漢時期稱「洛」為「雒」。 第二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發源於今陝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其兩岸住民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雒氏,亦有省筆為洛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蠶叢氏,出自古代安南甌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古甌雒國、雒陽之民,有不遺忘舊居者,遂稱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族月乃和,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國末期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大多漢化為馬氏。 金、元以後,該支馬氏族人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時期,該支馬氏族人有遷居于濤雒東灘一帶(今山東日照),因名馬家灶,後改名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雒氏。
雒氏分布現狀
北京市:順義區葉莊、下營,楊鎮等。 河南:焦作市武陟縣北郭鄉,滎陽市汜水鎮南屯村,汜水鎮口子村,靈寶市故縣鎮安家底村、西閻鄉梨灣村,鞏義市,平頂山市等。 山東: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雒家村,青島市膠南市王臺鎮雒家村,寧津縣寧津鎮東雒村、西雒村,寧津縣保店鄉雒家莊,膠州市等。 甘肅:白銀市靖遠縣,平堡鄉蔣灘村,天水市秦安縣西川鎮雒家堡、雒家川、五營鄉的雒塬村,白銀區王峴鎮雒家灘村,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雒家村,甘肅張掖市雒家村,涇陽縣、金塔縣等。
渭源縣清源鎮上磨村、城關村有十多戶雒姓,源七聖年家河村成為雒姓旺族,有40多戶,170多人。紅峴村的竇家岔、蒲川黑爺廟村均有雒姓分布。 陝西:西安市戶縣渭豐鄉真守村,西安碑林區邊家村,鹹陽市禮泉縣雒家村,該縣現有雒姓近萬人,涇陽縣三渠鎮角雒村,龍泉鄉雒仵村,白王鎮雒家村,淳化縣雒家村;清澗縣寬州鎮雒家鹼村,高陵縣灣子鄉雒家村,寶雞鳳翔縣陳村鎮雒家務村,長青鎮石頭坡村,田家莊(至少有3000--4000人姓雒),岐山杏園村,銅川市黃堡鎮,三原縣,富平縣雷古坊鄉雒家村,綏德縣薛家河鄉雷家坪村,漢中市城固縣等。 山西:朔州市朔城區雒兒莊村,山西太原尖草坪區柏板鄉崗北村,運城市新降縣,運城市芮城縣成村,呂梁市離石區坪頭鄉有:馬青局、后庄、雒家莊、池家峁、年窯塔、呼家山這6個村的人全部姓雒,另有:鳳凰峁村姓雒,離石市雒家莊村,臨縣高家莊雒家窪,山西方山等。 河北:綏德縣薛家河鄉雒家畔村,承德縣一間房村,辛集市朗口村,寧晉的有三千人等。 遼寧:營口雒家村,營口大石橋市溝沿鎮東古村,東港市菩薩廟鎮,朝陽市等。 安徽:無為縣無城鎮黃雒村、黃閘村等。 黑龍江:大慶肇州等。 四川:四川巴中、平昌、南江雒姓居住近萬人,廣漢閬中,解元等。 寧夏:隆德咀頭村,涇源縣興盛鄉下金村等。 內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縣等。
今遼寧省的大石橋市溝沿鎮,陝西省涇陽縣,甘肅省的白銀市,甘肅省的金塔縣,甘谷,渭源年家河,山東省的膠州市、寧津市,河南焦作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成為雒姓家族郡望。
雒姓歷代名人
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雒陶為雒姓氏古始祖,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墨子閒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
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
【雒昂】:(生卒年待考),四川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嘉靖癸未科(公元1524年)進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 【雒遵】:(生卒年待考),號涇坡;陝西涇陽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嘉靖已醜科(公元1566年)進士,官至四川巡撫、尚寶卿。 【雒於仁】:(生卒年待考),雒遵之子,字少涇;陝西涇陽人。著名明朝大臣。官至大理寺評事,其子雒獻書,舉人。 【雒僉】:(生卒年待考),河北涿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洪武年間僉都御史,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被明成祖朱棣杖斃殿外。 【雒守一】:(生卒年待考),字光溥;四川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宣德壬子科(公元1433年)舉人,官至學正。雒僉,籍貫不明,日本學者認為可能是河北涿州人,洪武僉都御史,建文二年(1400年)被明成祖朱棣杖斃殿外;雒守一,字光溥,三原人,宣德壬子科(1433)舉人,學正,雒銘,三原人,弘治進士;雒有信,祁縣人;雒任重,墊江人,萬曆進士。
【雒銘】:(生卒年待考),四川三原人。著名明弘治年間進士。 【雒任重】:(生卒年待考),重慶墊江人。著名明萬曆年間進士。 【雒尚裔】:(公元?~1392年待考),山東棗強人。著名明朝大孝子。 【雒宗昂】:(生卒年待考),甘肅靖遠人。著名清鹹豐年間大臣。 【雒江生】:(公元1938~今),甘肅秦安人。著名教育家。 【雒鳴鮮】:(公元1948~今),甘肅白銀人。著名基礎美術教育家。 1980年畢業於甘肅省張掖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是甘肅省靖遠師範學校美術教研組組長,高級講師,甘肅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雒志儉】:(公元1954~今),陝西戶縣人。著名民間藝術家。現為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創作研究員、陝西省美協會員,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省農民畫協會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戶縣農民畫院院長、戶縣農民畫展覽館館長。
【雒壽康】:湖北黃石工商銀行行長、首任黨委書記。 【雒樹剛】:(公元1955~今),遼寧瀋陽人,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1955年出生。中共黨員。1978年10月入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系(後更名為國際政治系)國際共運史專業學習。大學期間,於198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獲碩士。歷任《求是》雜誌社政理部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秘書長,副秘書長、理論局局長,2000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秘書長。2008年6月接替吉炳軒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共第17屆中紀委委員。
雒玉麟:渭源縣城人,渭源縣文化教育局長,離休幹部,中共黨員。
雒玉忠:渭源縣七聖年家河村人,渭源縣農行副行長。
雒富基:渭源縣七聖紅峴村竇家岔人,蘭大一院高級醫士,醫療專家。
雒素平:渭源縣城人,渭源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高級教師,中共黨員。
雒素庸:渭源縣城人,渭源縣農行副行長,中共黨員。
史載雒氏文化
《詩經·豳風·鴟鴞》中對鴟鳥的憎惡,到周代初期貴族墓裡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兇鳥的源頭了。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因此上,祖先取「雒」字為姓,要麼是殷商時代的事情,要麼是「雒」的本意淡化以後的事情。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我認為「雒」 可能在商代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前面已經提到,商朝時已出現雒邑),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武王伐紂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周公旦遵照武王遺志,在商代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即「國之中心」)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
北魏鸝道元《水經注,葉榆河》引《交趾外城記》曰:「交趾昔未有郡縣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候。立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授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三年得┅┅ 後朱載(此字左下鳥,非車)雒將子名詩,索糎泠雒將女名徵側為妻,側為人膽勇,將詩起賊,攻破州郡,服諸雒將,徵側自立為王。」後馬援拜伏波將軍前去徵討,斬徵貳徵側而歸。
宋仁宗景佑二年(1168年)鄧名世父子撰《古今姓書辨證》的《十九鐸》篇引《馬援傳》:「糎泠縣有雒將,乃徵貳徵側之父」,王應麟撰《姓氏急就章》也提到「交趾人雒將女徵側」,不過這兩處的「雒」指的都不是姓,而是越南人的祖先雒民。明安南氏(越南)無名氏撰《越史略,國初沿革》(卷一)「交趾遠在百越之表┅┅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曰越棠┅┅至周莊王時,嘉寧部有異人焉,能以幻術服諸部落,自稱雒王,都於文郎,號廣郎國(即中國史籍中的夜郎國),┅┅傳十八世,皆稱雊(雒)王,┅┅周末,為蜀王子泮所逐而伐之,泮築城于越棠,號安陽王。」也就是說從戰國後期至西漢初期,越南北部的紅河下遊,一直是雒民居住之地。在這裡有一個叫文郎的國家,國中有雒王,雒候,雒將統治雒民。東周末年,秦滅巴蜀,蜀之開明王泮南遷越南,滅了夜郎國,又建立了一個在越南史籍中稱之為甌雒國的國家,其王為安陽王。(安陽王、開明王,古漢語發音一致。)雒民與蜀民組成的甌雒國國民就是現在越北壯語系少數民族的祖先。 據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該村「雒家坊子」雒氏家譜載稱,明洪武四年(1371年)雒尚裔夫婦由河北棗強縣遷來。廣饒縣花官鄉雒氏家譜,為明朝時期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東營市博物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雒氏祠堂。
據河南省武陟縣北郭西村雒氏家譜記載,吾始祖居於山西洪洞縣,生兄弟五人,明朝洪武初年長祖(名魁,字應元)遷陝西三原縣,次始祖(名傑jie,字漢三),遷至直隸膠州(今山東膠縣),三始祖(名超,字軼凡)遷陝州靈寶(今河南靈寶市),四始祖遷河南汜水(今滎陽汜水鎮),五始祖遷河南覃懷(今武陟北郭西村)。
雒字為姓,見於漢代。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駱、絡並列其中。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又名《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姓苑》。明顧從德撰《印藪》中收有漢代雒功、雒林的名章。明朝楊慎著《稀姓錄》其中《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湖北陳士元撰《姓觿》(1566年)其中《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可能同源於古雒國。查《清明進士錄》,有雒姓六人:雒昂,三原人,嘉靖癸未科(1524年)進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雒遵,涇陽人,號涇坡,嘉靖已醜科(1566年)進士,官至四川巡撫、尚寶卿;雒於仁,雒遵子,字少涇,官至大理寺評事,其子雒獻書,舉人;雒宗昂,鹹豐時靖遠人;另山東河南各一。巫聲惠編著的《中華姓氏大典》援引明凌迪知撰《萬姓統譜》與《氏族典.五三五》,還提到幾位明朝人:雒僉,籍貫不明,日本學者認為可能是河北涿州人,洪武僉都御史,建文二年(1400年)被明成祖朱棣杖斃殿外;雒守一,字光溥,三原人,宣德壬子科(1433)舉人,學正,雒銘,三原人,弘治進士;雒有信,祁縣人;雒任重,墊江人,萬曆進士。山東小清河的北岸、廣饒縣花官鄉西南部與博興縣交界處,有一個村莊名叫「雒家坊子」。據該村《雒氏家譜》載稱,明洪武四年(1371年)雒尚裔夫婦由棗強縣遷來。為彰示雒尚裔的孝行,樂安縣知縣謝中呈上報山東布政使司批准,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為雒尚裔樹立了孝坊一座。爾後,雒尚裔的後代遂將此地改名為「雒家坊子」。
雒姓氏起源溯源
程俊珊
雒字起源溯說
雒讀音Luo。「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中的解釋:「雒,鵋鶀也。怪鴟。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因此,雒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假定此說屬實,難道他沒有想到雒——鴞——貓頭鷹——惡鳥?別忘了,劉秀可是個讖緯「專家」,而且當時鴟鳥有很壞的名聲,如我們常用「鴟視狼顧」形容人兇狠貪戾的目光,以「鴟目虎吻」形容人的兇戾殘狠,以鴟鳥張翼的「鴟張」喻人猖狂,以兇殘之人據地對抗為「鴟峙」。像這樣的鳥,怎麼會成為都城的名字呢?只能說當時「雒」的本意早已淡化了。
《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馬黑身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之《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金文大詞典》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即「國之中心」)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邑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免職賜死後,其(封地雒陽)屬民被遷蜀。最遲在秦漢時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還尊重歷史。由此可見,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 「雒」字了。有人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如此反覆多次,使人搞不清誰是誰非。《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
雒氏姓源溯源
雒氏是中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百家姓》排名62位。2015年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雒姓人口全國有468萬,佔全國總人口的0.36,在全國姓氏排名中為311位。
雒氏最早起源《中華民族元宗始祖盤古之三皇發源世系圖》第八世合雒氏,合雒氏遠在三皇: 燧人氏(五一世)、伏羲氏(五二世)、 神農氏(六十世),五帝:炎帝(六一世)黃帝(七一世)、顓頊(七三世)、帝嚳(七五世)、堯(七六世)、舜之前。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黃帝之子任,屬於以國名為氏。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這十二個姓氏後來演化出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姓氏。
湖北人陳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觿•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諸姓氏皆同源於古雒國。古雒國,即黃帝之子任所建之國,位在古雒水,即洛河,發源於古漳山(今陝西雒南華山東麓)。
雒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現代最出名的是當代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雒樹剛。
「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商朝時期,該地區稱雒邑,古代居於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後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雒字為姓, 早於漢代。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
以「雒」為姓,應當早於漢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學者認為雒陶是雄陶之誤,但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實雄陶才是雒陶之誤,因為古甌雒國(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經被誤傳為雄王、雊王。
「雒陶」最早見於先秦名相商鞅之師所著的《尸子》一書:「舜事親養老,為天下法。其遊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續身、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也。」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前漢書•古今人表》中亦有記載。
按照清朝學者孫詒讓《墨子閒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雒陶也可能是東方鳥夷部落的一支,因為「雒」和「陶」都是鳥的名字。「陶」或作「繇」、「鷂」,而「雒」一般認為就是「燕子」或一種「貓頭鷹」,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雒」實質上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玄鳥」。如今這種說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語言中得到佐證:「雒」即「鳥」,故有「雒田」即「鳥田」的說法。
最遲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尊重了一下歷史。《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
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周禮》夏官方氏「(豫州)其川熒雒」,天官序言「辯方正位」鄭玄注「太保朝至於雒」;《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黑馬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另外,在《金文大詞典》中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見,儘管「雒」字還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銘文中發現,但是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
有學者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至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認為漢為火德,因此又改「洛陽」為「雒陽」。
「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中的解釋:「雒,鵋鶀也。怪鴟。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因此,雒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
商朝時期,人們有著濃厚的鳥崇拜傳統觀念,如在史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女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見,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鳥就是他們的祖先。
從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鴞尊、圓雕玉鴞、安陽大司空村第539號墓出土的一件銅鴞卣等器物來看,在商人的崇鳥習俗中,鴞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觀察這些器物,發覺總有一些地方被加工處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銳利的鉤喙,獰厲的面部,粗壯的腿足,繁縟的紋飾等,這些有意識的誇張顯然是要強調鴞的威懾力。依此推斷,「鴞」在商朝同樣也是被視為具有庇護力量的神鳥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並被塑造成各種用途的器物,以圖驅妖闢邪,祈求吉祥。
姬周滅商殷之後,他們認為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謂的酗酒喪邦,是周人的鑑戒!商族人極重鬼神,他們頻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於是亡國之兇就和酒器上的貓頭鷹聯繫起來了。從《詩經•豳風•鴟鴞》中對鴟鳥的憎惡,到西周王朝初期貴族墓裡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兇鳥的源頭了。
因此,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
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遺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
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雒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朝。明朝學者顧從德所撰的《印藪》中收有漢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時期學者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中,將雒、駱、絡三氏並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
明朝學者楊慎在所著的《稀姓錄•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華山地區。
漢朝時期,在今河南省洛陽古城一帶有洛伯之裔的雒國,其封國的後人便以國名為氏。需要說明的是,雒氏並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時期該地有洛氏族任活動在洛河一帶,後來洛水兩岸居民即以雒為氏,蓋因東漢時期稱「洛」為「雒」。
第二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發源於今陝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其兩岸住民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雒氏,亦有省筆為洛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蠶叢氏,出自古代安南甌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古甌雒國、雒陽之民,有不遺忘舊居者,遂稱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族月乃和,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國末期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大多漢化為馬氏。
金、元以後,該支馬氏族人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時期,該支馬氏族人有遷居于濤雒東灘一帶(今山東日照),因名馬家灶,後改名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雒氏。
雒氏分布現狀
北京市:順義區葉莊、下營,楊鎮等。
河南:焦作市武陟縣北郭鄉,滎陽市汜水鎮南屯村,汜水鎮口子村,靈寶市故縣鎮安家底村、西閻鄉梨灣村,鞏義市,平頂山市等。
山東: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雒家村,青島市膠南市王臺鎮雒家村,寧津縣寧津鎮東雒村、西雒村,寧津縣保店鄉雒家莊,膠州市等。
甘肅:白銀市靖遠縣,平堡鄉蔣灘村,天水市秦安縣西川鎮雒家堡、雒家川、五營鄉的雒塬村,白銀區王峴鎮雒家灘村,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雒家村,甘肅張掖市雒家村,涇陽縣、金塔縣等。
渭源縣清源鎮上磨村、城關村有十多戶雒姓,源七聖年家河村成為雒姓望族,有40多戶,170多人。紅峴村的竇家岔、蒲川黑爺廟村均有雒姓分布。
陝西:西安市戶縣渭豐鄉真守村,西安碑林區邊家村,鹹陽市禮泉縣雒家村,該縣現有雒姓近萬人,涇陽縣三渠鎮角雒村,龍泉鄉雒仵村,白王鎮雒家村,淳化縣雒家村;清澗縣寬州鎮雒家鹼村,高陵縣灣子鄉雒家村,寶雞鳳翔縣陳村鎮雒家務村,長青鎮石頭坡村,田家莊(至少有3000--4000人姓雒),岐山杏園村,銅川市黃堡鎮,三原縣,富平縣雷古坊鄉雒家村,綏德縣薛家河鄉雷家坪村,漢中市城固縣等。
山西:朔州市朔城區雒兒莊村,山西太原尖草坪區柏板鄉崗北村,運城市新降縣,運城市芮城縣成村,呂梁市離石區坪頭鄉有:馬青局、后庄、雒家莊、池家峁、年窯塔、呼家山這6個村的人全部姓雒,另有:鳳凰峁村姓雒,離石市雒家莊村,臨縣高家莊雒家窪,山西方山等。
河北:綏德縣薛家河鄉雒家畔村,承德縣一間房村,辛集市朗口村,寧晉的有三千人等。
遼寧:營口雒家村,營口大石橋市溝沿鎮東古村,東港市菩薩廟鎮,朝陽市等。
安徽:無為縣無城鎮黃雒村、黃閘村等。
黑龍江:大慶肇州等。
四川:四川巴中、平昌、南江雒姓居住近萬人,廣漢閬中,解元等。
寧夏:隆德咀頭村,涇源縣興盛鄉下金村等。
內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縣等。
今遼寧省的大石橋市溝沿鎮,陝西省涇陽縣,甘肅省的白銀市,甘肅省的金塔縣,甘谷,渭源年家河,山東省的膠州市、寧津市,河南焦作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成為雒姓家族郡望。
雒姓歷代名人
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雒陶為雒姓氏古始祖,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墨子閒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
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
【雒昂】:(生卒年待考),四川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嘉靖癸未科(公元1524年)進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
【雒遵】:(生卒年待考),號涇坡;陝西涇陽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嘉靖已醜科(公元1566年)進士,官至四川巡撫、尚寶卿。
【雒於仁】:(生卒年待考),雒遵之子,字少涇;陝西涇陽人。著名明朝大臣。官至大理寺評事,其子雒獻書,舉人。
【雒僉】:(生卒年待考),河北涿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洪武年間僉都御史,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被明成祖朱棣杖斃殿外。
【雒守一】:(生卒年待考),字光溥;四川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宣德壬子科(公元1433年)舉人,官至學正。雒僉,籍貫不明,日本學者認為可能是河北涿州人,洪武僉都御史,建文二年(1400年)被明成祖朱棣杖斃殿外;雒守一,字光溥,三原人,宣德壬子科(1433)舉人,學正,雒銘,三原人,弘治進士;雒有信,祁縣人;雒任重,墊江人,萬曆進士。
【雒銘】:(生卒年待考),四川三原人。著名明弘治年間進士。
【雒任重】:(生卒年待考),重慶墊江人。著名明萬曆年間進士。
【雒尚裔】:(公元?~1392年待考),山東棗強人。著名明朝大孝子。
【雒宗昂】:(生卒年待考),甘肅靖遠人。著名清鹹豐年間大臣。
【雒江生】:(公元1938~今),甘肅秦安人。著名教育家。
【雒鳴鮮】:(公元1948~今),甘肅白銀人。著名基礎美術教育家。
1980年畢業於甘肅省張掖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是甘肅省靖遠師範學校美術教研組組長,高級講師,甘肅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雒志儉】:(公元1954~今),陝西戶縣人。著名民間藝術家。現為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創作研究員、陝西省美協會員,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省農民畫協會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戶縣農民畫院院長、戶縣農民畫展覽館館長。
【雒壽康】:湖北黃石工商銀行行長、首任黨委書記。
【雒樹剛】:(公元1955~今),遼寧瀋陽人,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1955年出生。中共黨員。1978年10月入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系(後更名為國際政治系)國際共運史專業學習。大學期間,於198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獲碩士。歷任《求是》雜誌社政理部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秘書長,副秘書長、理論局局長,2000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秘書長。2008年6月接替吉炳軒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共第17屆中紀委委員。
雒玉麟:渭源縣城人,渭源縣文化教育局長,離休幹部,中共黨員。
雒玉忠:渭源縣七聖年家河村人,渭源縣農行副行長。
雒富基:渭源縣七聖紅峴村竇家岔人,蘭大一院高級醫士,醫療專家。
雒素平:渭源縣城人,渭源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高級教師,中共黨員。
雒素庸:渭源縣城人,渭源縣農行行長.中共黨員,現任定西市中心支行紀檢書記。
史載雒氏文化
《詩經•豳風•鴟鴞》中對鴟鳥的憎惡,到周代初期貴族墓裡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兇鳥的源頭了。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因此上,祖先取「雒」字為姓,要麼是殷商時代的事情,要麼是「雒」的本意淡化以後的事情。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我認為「雒」 可能在商代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前面已經提到,商朝時已出現雒邑),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武王伐紂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周公旦遵照武王遺志,在商代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即「國之中心」)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
北魏鸝道元《水經注,葉榆河》引《交趾外城記》曰:「交趾昔未有郡縣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候。立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授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三年得┅┅ 後朱載(此字左下鳥,非車)雒將子名詩,索糎泠雒將女名徵側為妻,側為人膽勇,將詩起賊,攻破州郡,服諸雒將,徵側自立為王。」後馬援拜伏波將軍前去徵討,斬徵貳徵側而歸。
宋仁宗景佑二年(1168年)鄧名世父子撰《古今姓書辨證》的《十九鐸》篇引《馬援傳》:「糎泠縣有雒將,乃徵貳徵側之父」,王應麟撰《姓氏急就章》也提到「交趾人雒將女徵側」,不過這兩處的「雒」指的都不是姓,而是越南人的祖先雒民。明安南氏(越南)無名氏撰《越史略,國初沿革》(卷一)「交趾遠在百越之表┅┅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曰越棠┅┅至周莊王時,嘉寧部有異人焉,能以幻術服諸部落,自稱雒王,都於文郎,號廣郎國(即中國史籍中的夜郎國),┅┅傳十八世,皆稱雊(雒)王,┅┅周末,為蜀王子泮所逐而伐之,泮築城于越棠,號安陽王。」也就是說從戰國後期至西漢初期,越南北部的紅河下遊,一直是雒民居住之地。在這裡有一個叫文郎的國家,國中有雒王,雒候,雒將統治雒民。東周末年,秦滅巴蜀,蜀之開明王泮南遷越南,滅了夜郎國,又建立了一個在越南史籍中稱之為甌雒國的國家,其王為安陽王。(安陽王、開明王,古漢語發音一致。)雒民與蜀民組成的甌雒國國民就是現在越北壯語系少數民族的祖先。
據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該村「雒家坊子」雒氏家譜載稱,明洪武四年(1371年)雒尚裔夫婦由河北棗強縣遷來。廣饒縣花官鄉雒氏家譜,為明朝時期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東營市博物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雒氏祠堂。
據河南省武陟縣北郭西村雒氏家譜記載,吾始祖居於山西洪洞縣,生兄弟五人,明朝洪武初年長祖(名魁,字應元)遷陝西三原縣,次始祖(名傑jie,字漢三),遷至直隸膠州(今山東膠縣),三始祖(名超,字軼凡)遷陝州靈寶(今河南靈寶市),四始祖遷河南汜水(今滎陽汜水鎮),五始祖遷河南覃懷(今武陟北郭西村)。
雒字為姓,見於漢代。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駱、絡並列其中。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又名《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姓苑》。明顧從德撰《印藪》中收有漢代雒功、雒林的名章。明朝楊慎著《稀姓錄》其中《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湖北陳士元撰《姓觿》(1566年)其中《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可能同源於古雒國。查《清明進士錄》,有雒姓六人:雒昂,三原人,嘉靖癸未科(1524年)進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雒遵,涇陽人,號涇坡,嘉靖已醜科(1566年)進士,官至四川巡撫、尚寶卿;雒於仁,雒遵子,字少涇,官至大理寺評事,其子雒獻書,舉人;雒宗昂,鹹豐時靖遠人;另山東河南各一。巫聲惠編著的《中華姓氏大典》援引明凌迪知撰《萬姓統譜》與《氏族典.五三五》,還提到幾位明朝人:雒僉,籍貫不明,日本學者認為可能是河北涿州人,洪武僉都御史,建文二年(1400年)被明成祖朱棣杖斃殿外;雒守一,字光溥,三原人,宣德壬子科(1433)舉人,學正,雒銘,三原人,弘治進士;雒有信,祁縣人;雒任重,墊江人,萬曆進士。山東小清河的北岸、廣饒縣花官鄉西南部與博興縣交界處,有一個村莊名叫「雒家坊子」。據該村《雒氏家譜》載稱,明洪武四年(1371年)雒尚裔夫婦由棗強縣遷來。為彰示雒尚裔的孝行,樂安縣知縣謝中呈上報山東布政使司批准,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為雒尚裔樹立了孝坊一座。爾後,雒尚裔的後代遂將此地改名為「雒家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