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神秘的無底洞(初探南美06)
2023-09-19 00:09:33
神秘復活節島,奇異巨大石像,第一次通過雜誌接觸到它,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歲月,那時它帶給我的震撼和神秘感,至今回想還歷歷在目。
是什麼人用怎樣的信念,在這孤懸大洋深處的荒涼小島上,支撐著如此曠日持久,沉重浩繁的龐大工程?而雕刻這千百尊巨大石像又寓意何為?這個在南太平洋唯一有著原始文字的海島,因為近代多方的侵擾,許多真相已隨時光流失殆盡,留下的除了神秘,還是神秘!
從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登機,六個多小時航程,一路奔波,我們終於來到它的身邊,青春已逝,時光不老,神秘如初,震撼依舊。
復活節島地處南太平洋深處,離最近有人居住的島嶼皮特凱恩群島2075公裡,離最近大陸則3600多公裡,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
復活節島外形是不規則三角形,由三座火山噴發組成的小型海島,東西長23公裡,南北寬11公裡,面積170平方公裡,環島一周不過60公裡。
根據現在考古推測,大約在公元400至700年間(另有800DC或1200DC一說),南島玻里尼西亞人從南太平洋其它島嶼,操控獨木舟、雙體帆船抵達此島,開始在島上繁衍生息。
1722年復活節當天,荷蘭航海探險家的意外發現,打破了小島千百年來的孤寂,而小島上近千尊巨大的石像, 則迅速激起了外界的驚嘆、好奇和覬覦。
復活節島的「巨像文明」興起於公元800年,一直延續至十七世紀末,近千年的時間,處於石器時代的島民,用簡陋的工具,創造出了令人震撼,難以置信的建築奇蹟。
石像在當地被稱為摩艾(Moai),半身,紅冠,高鼻、長耳、深眼、噘嘴,看上去不怒自威,然上臂纖弱,細長十指,輕撫腹部,反差極大,又顯得有些萌蠢可愛。
建好的摩艾立於巨大長條石臺之上,很多石臺內置棺槨,當地人稱石臺為 「 阿胡(Ahu)」。島上現存各類石像887尊,遍及全島各處。
歷史上石像曾遭到巨大破壞,後來陸續修復其中一部分,其中安加羅阿小鎮附近的太海(Ahu Tahai)石像群,有一尊修復最為完好的石像(Ahu ko te Riku),全島唯一鑲嵌了眼睛的大摩艾。
這也是我們登島後第一眼看到的巨像,震撼不言而喻!
其它幾尊石像則破損嚴重,缺頭少臂,有的甚至只剩下一個底座,盡顯滄桑。
湯加裡奇(Ahu Tongariki)石像群,位於海島東部,是規模最大的石像群,一組十五尊摩艾,其中最高達14米,其它也有五六米,平均重量四五十噸,被戲稱為「十五美男天團」,成為復活節島出鏡最多的地標名片。
十五天團右側,另有一尊摩艾獨處一隅,孤標自傲,因它曾遠渡重洋,參加過日本大阪工業博覽會的展出,被人稱為:旅行者,或許這就是它離群索居的理由?
十五天團對面,一座山丘,被稱為「採石場(Rano Raraku),所有石像都是在這座山裡雕刻完成,然後再運送至全島各處,這裡就是奇蹟的原創地。
驚悚,怪異,神秘,震撼,採石場是一個顛覆了我們想像的地方,四百多尊被廢棄於此的大摩艾佔全島石像近半數,這些巨大石像滿山遍谷,橫七豎八,姿態不一,蔚為壯觀。
據推測,這是當年島上的居民用堅硬的黑曜石或玄武巖加工的石器作為工具,開鑿出這裡石質相對鬆軟的凝灰巖山體、雕刻出巨大石像,但這種說法很難解釋島上十幾座質地堅硬的玄武巖石像的製作過程。
更令人費解的是,這些石像高几米,十幾米,少則幾噸,最重的近百噸,如何將這些平均重量幾十噸的石像,通過崎嶇不平的山路,運至幾十公裡外的目的地安裝,至今還是一個謎。
現在學者有兩種推測,一種以樹幹為滾木,推拽而行,另一種用樹皮結繩,立拽而行,無論哪種辦法,都需要砍伐耗費大量樹木。
但這些僅僅是推測,究竟真相如何,早已渺不可知了。
摩艾(Moai)的原意,本是祖先的面孔,但詭異的是,雕像容貌和本島居民大相迥異,兩者並非同一人種,這讓推測造像的目的是紀念祖先或已故酋長,以求先人蔭庇的說法,產生了無法自洽的矛盾,這是巨像文明又一個未解之謎。
遊客在採石場看到的石像多是頭部或上半身,但是泥土之下究竟又是什麼狀態?研究者們為我們揭開了謎團的一角,震撼嗎?
石像大部深埋於泥土之中,因泥土的保護,石像背部的刻畫清晰可辨,這讓我們知道,原來石像雕刻之初,身體遍布複雜紋飾,只不過矗立在外的石像,讓歲月侵蝕的難以辨識了。
石像在後期越建規模越大,終於導致巨像文明在十七世紀末迅速衰敗,這幾百尊摩艾也就此常駐於山坳之中,幾尊正在施工的雕像也被廢棄,其中一尊在建的摩艾高約22米,預計完工後重達兩百噸(紅框所處),是該島最大雕像,只是它們再也等不到竣工之日了。
採石場後山還有一尊摩艾,兩米左右的高度卻顯得如此羸弱,但這卻是全島唯一呈現跪姿石像,原因為何已不得而知。
復活節島是火山噴發形成,所以大部分海岸線懸崖峭壁,堅石礪礫,Ahu Akahanga白沙灘是全島絕無僅有,最漂亮的一個去處,碧海藍天,雲捲雲舒,細浪白沙,椰風婆娑。
這裡被推測是當初玻里尼西亞人最初登島處,立有兩組八尊摩艾像,四尊摩艾頭戴紅冠,是頭頂紅冠最多的一組石像
紅冠被當地島民稱為普卡奧(Pukao),樣式不一,第一批大致出現於1200年後,據說是地位與權勢的象徵,用海島中部火山口的紅巖加工,運送各處安裝現場,和來自採石場的巨像組裝而成。
建成的石像多立於海岸附近,而阿吉維石像群(Ahu Akivi)是為數不多位於內陸的石像群,更加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唯一面朝大海的石像群,據傳說這是為紀念最先登島七勇士而立。
這組石像另一奇妙之處在於,每年春分(9月21日)和秋分(3月21日),石像的中心點正對著太陽升起與下落的軌跡。完美呈現了天文與農耕的精巧結合。
巨像文明後期,部落戰爭導致的大規模破壞,所有曾經巍峨聳立的石像都被一一推倒損毀,我們看到的為數不多幾處立像群,都是後人長期修復的結果,而其它大部分因石像破損嚴重,一直保持著當初被推倒的狀態,滿目蒼涼。
復活節島四天時間,和這些大摩艾朝夕相伴,一起沐浴海濤呼嘯,碧空如洗,一起靜候東方破曉旭,晚霞成綺,也一起眺望煙波萬裡,虹消雨霽。
他們給予了我們最美好的記憶,圓了我們少時的憧憬和夢想。
島民傳說,摩艾只有安裝上眼睛才具有靈性,但不知這全島唯一安裝眼睛的摩艾,為什麼一直對世人白眼有加,直到繁星漫天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大摩艾傲然聳立,原來是一直在眼望蒼穹。
我們靜靜坐下,輕問一聲,「您好,摩艾,千百年前的星空,是否也曾如此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