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鞍山千山傳說故事(前世今生話鞍山)

2023-09-16 22:08:34 2

鞍山雖然從1937年才開始有了建制,但這片土地從來就沒有被擱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互換的被州轄、郡轄、道轄、路轄、省轄、縣轄……。

但,這也是鞍山的過往史。

鞍山沿革

據《尚書.禹貢》記載:在夏禹時代,禹劃天下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今鞍山境域屬於青州北城。

不過,九州版圖只是當時用於治水的區劃,而真正的建置始之於戰國。

戰國時期

百多個附屬國爭霸天下,秦、楚、趙、魏、韓、燕、齊七國勝出。至此,秦國踞西、楚國踞南、趙國踞北、魏韓兩國踞中、齊國踞東、燕國距東北。

公元前350年,戰國諸侯稱雄(秦、楚、韓、巍、趙、齊、燕)位距圖

燕國所踞的東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北部、遼寧、吉林南隅、內蒙東部及朝鮮北部。

燕昭王執政後,在燕國北部和東北地區始置五郡(即: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並對其實行「郡縣制」二級管理。

燕地五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示意圖

其中:遼東郡治襄平(遼陽)①。

當今鞍山境域屬於遼東郡襄平。

秦朝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取消「分封制」,推行「郡縣制」,以「郡」統「縣」,實行新政管理。

郡置守、尉、監。

守:掌管民政;尉:掌管軍事;監:掌管監察。

縣置令或長。即:大縣(萬人以上)置令,小縣置長。

在立國之初,秦置國為36郡,

即:上郡、巴郡、漢中、蜀郡、河東、隴西、北地、南郡、南陽、上黨、三川、太原、東郡、雲中、雁門、穎川、邯鄲、巨鹿、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碭郡、泗水、薛郡、九江、遼東、代郡、會稽、長沙、齊郡、琅邪、黔中、廣陽、陳郡、閩中。

以後,又陸續增添了諸郡。

當今鞍山境域仍屬於遼東郡。

漢朝

西漢前期,採用改良的「郡縣制」,即:「封國制」和「郡縣制」並行,統稱:「郡國並行制」。

郡的最高長官稱守(後改為太守),國的最高長官稱相。

元封五年,漢武帝始在郡之上設13行部,每個行部管若干個郡(國)。

但此時的行部還不是行政區,只是監察區。

到了東漢,行部(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行政建置也由沿襲的「郡縣制」變為「州郡縣制」。行部的最高長官為刺史(又稱州牧)。

同時,為安置、管理內附漢廷的烏桓、鮮卑人,於幽州的遼東、遼西兩郡各劃出3個縣,組成了一個特別的建制----「遼東屬國」,治昌黎縣(今遼寧省錦州市義縣)。

13行部(州)為: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兗州、涼州、益州、荊州、揚州、和交州。

其中,幽州包括:涿郡、廣陽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遼東屬國。

當今鞍山境域在西漢屬於幽州遼東郡,在東漢屬於遼東郡或遼東屬國。

三國和西晉時期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共享天下十五州(承東漢13州,又另設2州)。

曹魏佔得12州,即:涼州、雍州、司州、豫州、兗州、青州、徐州、并州、冀州、幽州及揚州和荊州的部分地區。

蜀漢佔得1州,即:益州。

東吳佔得4州,即:廣州、交州、揚州和荊州的部分地區。

魏地的幽州包括11郡和1附屬國,即:帶方郡、樂浪郡、遼東郡、玄菟郡、昌黎郡、遼西郡、右北平郡、漁陽郡、範陽郡、上谷郡、代郡及遼東屬國。

當今鞍山境域屬於魏地遼東郡或遼東屬國。

西晉時期,繼續承襲東漢末年奠定的「州郡縣」三級制,並對其進行重新分劃整合。至滅國時,遺有21州 。

當今鞍山境域仍屬於幽州遼東郡或遼東屬國。

東晉.十六國時期

西晉末年,北地淪陷,漢政權南遷。宗室之人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續立新國,號「東晉」。

當時的東晉雖為一國,但也僅存江南及荊湘地區的半壁江山。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由實力強勁的前涼、成漢、前趙、後趙、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這十六國所控制。

在此期間,鞍山境域先後為前燕(鮮卑族)、前秦(氐族)、後燕(鮮卑族)、北燕(高句麗)所轄。

南北朝時期

南北各朝交戰不休,政權更迭頻繁,建置混亂。雖仍實行「州郡縣」三級區劃,但州郡泛置(如:僑置州郡②),更有些形同虛設。

在此時期,鞍山大部分境域為高句麗所轄③ ,臺安境域隸屬北魏營州建德郡廣都縣(今錦州廣寧市)。

隋朝

隋初,政局不穩。邊陲上幾個強悍的少數民族政權(突厥、契丹、室韋、靺鞨、高句麗),以虎狼之勢欲與爭霸天下。

隋廷一方面奮力抵外,另一方面內清亂象的從北周遺留下來的「州郡縣」建置。

開皇三年,隋文帝下詔「罷天下郡,以州領縣」。即:將「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二級制」。隋煬帝繼位後,又把「州縣二級制」,復回了原有的「郡縣二級制」。屆時,全國有190個郡,1255個縣。

當今鞍山大部分地區仍被高句麗所割據,只有臺安遼河以西部分為隋朝直接管轄,屬燕郡懷遠鎮。

唐朝

唐初,唐高祖將區劃由隋末的「郡制」改為「州制」,並設都督統管,實行「都督州縣」三級管理。

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鮮置「道」為一級行政機構,置「府」(都護府④)等同「州」並進區劃範圍。

依照山川地形,唐將國土劃為10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道州(府)縣」三級管理。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又增置了京畿道、都畿道、並把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為江南東道和江南西道、及黔中道。

當今鞍山境域,少部分屬於河北道安東都護府,大部分依舊被高句麗所割據,直到唐高宗總章元年才收歸唐朝統轄,屬遼城州都督府、安市州、河東道燕州遼兩縣、巫閭守捉城。

宋朝

宋初,宋太宗沿襲唐制,分全國為13道,不久又合併為2京10道,但轉年就廢「道制」改為「路制」。

「路」為一級行政機構,統:「府(州軍監)及縣」。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始定天下為15路,即:京西路、京東路、河北路、河東路、陝西路、淮南路、江南路、兩浙路、福建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西川路、峽西路。

以後,幾代帝王又陸續析至24路。

最終,北宋為24路;南宋為16路。

北宋24路包括:

京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河東路、永興軍路、秦鳳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福建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

南宋16路包括:

淮南東路、淮南西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兩浙東路、兩浙西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利州路、福建路、成都府路、夔州路、潼川路。

然而,這些建置都與鞍山無任何關係。

因為,在北宋時期,鞍山地域已易主成了遼國的疆土;在南宋時期,鞍山地域又易主成了金國的疆土。

北宋時期,鞍山已為遼地。

南宋時期,鞍山已為金地。

遼朝

遼朝,原是東北古代少數民族東胡鮮卑的一支----契丹族。契丹分八部,但未一統。

在許多許多年以前,契丹族曾臣服於突厥漢國,但後而背棄。在當唐朝崛起之時,契丹又歸附於唐。在此後的日子裡,契丹與唐朝的關係是: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擄掠和戰爭。

公元916年,契丹一族可汗耶律阿保機,終於清除了內外反對勢力,統一了契丹八部,在內蒙赤峰的巴林左旗,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大契丹國」,始稱太祖。

遼太祖先是東徵渤海國⑤,遼太宗又得燕雲十六州⑥,繼而又南下中原攻打汴京(今開封)。滅晉後,在開封改汗稱帝,國號「大遼」。

隨著大遼的不斷徵戰,大遼的疆域愈來愈大。在全盛時期,東至薩哈林島(今稱,庫頁島);南至河北、山西與北宋交界處,以及西夏國、西洲回鶻國、黑汗國交界處;西至阿爾泰山;北至石勒喀河、色楞格河一帶,《遼史》稱:幅員萬裡。

遼朝的行政體系有兩種,即:「道府(州)縣制」和「部族制」(部族制略)。

遼太宗時,將全國劃分為5道,分統「府(州)縣」。

5道為:上京道、東京道、南京道、中京道、西京道。

其中:東京道治遼陽府,屬有2府、10州。為,遼陽府、黃龍府、開州、定州、保州、辰州、盧州、鐵州、興洲、湯州、崇州、海州。

當今鞍山境域大部分隸屬於:東京道遼陽府遼陽縣、仙鄉縣(今海城市高坨鎮);鞍山城區南部(舊堡、湯崗子一帶)隸屬鐵州湯池縣。

金朝

金朝自立國後,就接連不斷地對遼、宋、西夏及高麗諸國發動戰爭。金太宗執政時更是霸狠。先於1125年滅遼,再於1127年滅北宋,並使南宋、西夏、蒙古、高麗等國貼附稱臣。

此後,金國接管了大遼與北宋的全部疆域。

金朝區劃全國為5京、14總管府、19路。但京、府建置一直改來改去,或是增或是減或是置換。

5京為:中都大興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東京遼陽府和南京開封府。

19路為:上京路、東京路、北京路、西京路、中都路、南京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大名府路、河東北路、河東南路、京兆府路、鳳翔路、鹿延路、慶原路、臨洮路、鹹平路。

其中:東京路治遼陽府,轄澄州、瀋州、貴德州、蓋州、復州、來遠州、婆速路7州。

當今鞍山境域隸屬於:東京路遼陽府遼陽縣、澄州臨溟縣、辰州曷蘇館路(今遼寧省蓋州市;及北京路廣寧府廣寧縣。

元朝

元朝的前身是大蒙古國。大蒙古國開國皇帝鐵木真(成吉思汗)的世孫忽必烈,於1260年改國號稱帝,為「大元世祖」。

元朝疆域空前廣闊,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至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及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元朝在行政管理上推出了一種新的理念「行省制」。即由1個中書省、1個宣政院、11個行中書省,轄「路州(府)縣」。

中蘇省為一級行政區,轄:腹裡(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

宣政院同為一級行政區,轄:吐蕃地區(今西藏)的軍政事務。

11個行中書省為:嶺北行省、遼陽行省、陝西行省、河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廣行省、雲南行省、四川行省、甘肅行省、徵東行省(即,高麗國。行省負責人由高麗王兼,性質與內地行省不同)。

當今鞍山市境域分別屬於:遼陽行省遼陽路遼陽縣、廣寧路望平縣及蓋州路。

明朝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明朝疆域廣闊,據《明史志》載: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裡,南北一萬零九百四裡。

為保這萬裡江山,明在北方外蒙邊境一帶設置了40餘個衛所;在東北又置遼東都司,並增置近400個衛所;在西北先後設有哈密、沙洲、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東左等衛;在西南的青藏地區設烏斯藏、朵甘衛指揮使司。

這些都司、衛所直接參與當地的行政管理。

明初,曾沿襲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九年改「行省制」為「承宣布政使司制」(但習慣上仍稱「省」)。省的最高長官為「都衛」,後改稱「都指揮使」。

承宣布政使司制的模式是:京省府(州)縣(改元制中的「路」為「府」)。

設全國為2京、13布政使司。

2京為:京師(也稱北直隸) ,南京(也稱南直隸)。

13布政使司(俗稱省)為: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陝西承宣布政使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西承宣布政使司、雲南承宣布政使司、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其中,山東省包括:登州、萊州、青州、濟南、東昌、兗州、遼東⑦。

山東省轄境(登州、萊州、青州、濟南、東昌、兗州、遼東)示意圖

當今鞍山境域分別隸屬:遼東都司定遼中衛、海州衛、廣寧衛,及定遼都司、遼東都指揮使司。

清朝

清朝入關後,並沒有急著布局自己的區劃,而是以平定內亂為首要,繼續沿用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制」,但僅微調了北直隸為直隸,南直隸為江南承宣布政使。

康熙執政後,重新設置、布置區劃,並把原有的行政區劃融進了政治和軍事。

1.改布政使司為省,巡撫為省的最高長官。

2.新增置了廳,廳又分為省直轄的直隸廳(等同府)和府轄的散廳(等同縣)。

3.設內地為18省,即: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省、雲南省、貴州省、直隸省、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

4.邊疆地區特定

①在東北、外蒙、新疆地區設5個將軍轄區(即:盛京將軍轄區、吉林將軍轄區、黑龍江將軍轄區、伊犁將軍轄區和烏裡雅蘇臺將軍轄區)。轄區內不設都總督和巡撫,駐防將軍為本轄區最高軍政長官。

其中,盛京將軍轄區為:奉天、錦州、熊嶽、金州、興京地區。

吉林將軍轄區為:寧古塔、伯都納、三姓、吉林、阿勒楚喀、拉林、琿春地區。

黑龍江將軍轄區為:摩爾根、齊齊哈爾、布特哈、呼蘭、呼倫貝爾、通肯地區。

伊犁將軍轄區為:天山北路的淮部和天山南部的回部地區。

烏裡雅蘇臺將軍轄區為:喀爾喀(更名蒙古)地區。

②在西藏設駐藏大臣,在青海設西寧辦事大臣。

③在雲貴地區推行土司制度,並於雍正年間完成改土歸流⑧。

④在邊遠轄地,置盟、旗行政區劃單位(盟等同內地的府,旗等同內地的縣)。

5.在光緒十年(1884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又分別增置了新疆省和臺灣省。但於光緒二十一年,即1895年,又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6.光緒三十三年,改奉天、吉林、黑龍江3個將軍轄區為省。

至此,清朝形成了由22個省,各轄府(州)、縣(州廳)的區劃格局。

當今鞍山境域分別隸屬於:奉天府遼陽州,遼陽府海城縣,廣寧府廣寧縣,錦州府鎮安縣、蓋平縣,新民府,及奉天行省東邊道。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轉變的時期,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即:

1.北洋政府時期(1912年3月----1928年),俗稱「明國初年」,

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年至1949年)。

北洋政府時期:

仍沿清制,為國之23省。翌年,棄「州、廳」,改置「省道縣」三級管理。設國為22省、4行政區、4地方、3地區和2府。

22省為:直隸省、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山東省、河南省、山西省、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陝西省、甘肅省、新疆省、四川省、廣東省、廣西省、雲南省、貴州省。

4行政區為:熱河特別區、綏遠特別區、察哈爾特別區、川邊特別區。

4個地方為:蒙古地方、西藏地方、青海地方、平津地方。

3地區為:阿爾泰地區、塔爾巴哈臺地區、伊利地區。

2府為:順天府。南京特別市、平津地方。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廢除北洋政府的區劃三級制,棄「道」實行「省縣」二級管理。分國為28省、6院轄市、2行政區和2地方。

28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西康、福建省、廣東省、 廣西省、雲南省、貴州省、 河北省、山東省、 河南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省、青海省、綏遠省、察哈爾省、熱河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新疆省。

6院轄市:南京院轄市、上海院轄市、北平院轄市、 青島院轄市、天津院轄市、漢口院轄市。

2行政區:威海衛行政區、東省特別行政區。

2地方:西藏地方、蒙古地方。

當今鞍山境域分別隸屬於:遼陽縣、海城縣、奉天省(今遼寧省)、錦州省、安東省(今丹東市)、冀熱遼行政公署。

1937年鞍山正式建市(建市以前,鞍山城郊舊堡以北地區,始為遼陽縣所轄;舊堡以南地區,始為海城縣所轄)。當時鞍山市的轄區包括:南沙河、北沙河、前立山、後立山、八卦溝、長甸鋪、大石頭、後三家峪、柳西屯、八家子、南大路、北大路、南陶官等13個村屯。面積49.1平方公裡,人口83514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國初期,劃國為;5大行政區、30個省、1自治區、12直轄市、5行署區、1地方、1地區。

其中,5大行政區為:東北行政區、西北行政區、華東行政區、中南行政區、西南行政區。

30省:河北省、山西省、平原省、察哈爾省、綏遠省、遼東省、遼西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松江省、熱河省、山東省、浙江省、福建省、臺灣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省、四川省、西康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

1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12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瀋陽市 .鞍山市、撫順市、本溪市、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 、廣州市、重慶市、西安市。

5行署區:旅大行署區、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皖南行署區、皖北行署區。

1地方:西藏。

1地區:昌都地區。

以後,或增或減或合併,截止2020年,置國為:23省、5自治區、4直轄市、2特別行政區。

其中,23省為:安徽省、福建省、廣東省、貴州省、甘肅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海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江西省、吉林省、遼寧省、青海省、山東省、山西省、陝西省、四川省、雲南省、浙江省、臺灣省。

5自治區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4直轄市為: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

2特別行政區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新中國成立以來,鞍山市曾為東北人民政府所轄,為中央直轄,以後又為遼寧省、遼南專區所轄,從1968年----至今為遼寧省管理。

其中:

海城:曾隸屬遼東省、遼寧省、遼寧省遼陽專區、遼南專區、營口市,至1973年 由營口所轄劃歸鞍山管理。

岫巖:曾隸屬遼東省、遼寧省、遼寧省安東專區、安東市,至1991年由丹東管轄劃 歸鞍山管理。

臺安:曾隸屬遼西省、遼寧省遼陽專區、瀋陽市、鐵嶺專區、盤錦墾區,至1976年 由盤錦墾區所轄劃歸鞍山管理。

註解:

①郡治襄平:治為治所,古指地方政府駐地。打個比方,如,郡是省,襄平就是省會。

②僑置州郡:西晉末年北地淪陷,國人紛紛南渡,寄居於東晉。

這些突來的人口,為根基淺薄的東晉增添了大量的國力和士族勢力,東晉喜之。為了留住這些「外財」,東晉皆取舊壤之名,為他們恢復原有的身份和地位(雖然這是空頭支票,但也足以能慰藉那些個失落心),並優撫「可入官,還可不納租服役」。

以後,僑置州郡越來越多,嚴重的擾亂了國家的秩序。

③高句麗:高句麗,原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一少數民族穢貊系的高夷一支。高夷肇興於渾江、富爾江流域,後逐漸遷至遼東一帶,直至在玄菟郡高句麗縣定居。

西漢建昭二年,受王朝冊封的第一代高句麗王朱蒙,在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開基立國,號「高句麗」。

高句麗政權,經歷了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諸多不同朝代,共存700餘年。

④都護府;唐朝疆域龐大,周邊異族甚多,藩王多各自為政,朝廷不得不憂疑重重。在此情勢下,唐太宗想到派軍隊入駐地方,行「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之事,助力朝廷穩定江山。

派出的軍隊稱「都護府」。他們分別是:入駐關內道的「單于大都護府」、「安北大都護府」、「鎮北大都護府」;入駐河北道的「安東都護府」;入駐隴右道的「安西大都護府」;入駐山南東道的「北庭大都護府」;和入駐劍南道的「安南中都護府」。

其中「安東都護府」轄地為:遼東半島全部地區,朝鮮半島北部和西部的百濟地區,及吉林西北地區。

⑤渤海國:渤海國是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的地方民族政權,也是當時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的強國。

渤海國的疆域:東臨日本海;西至吉林省乾安、長嶺和雙遼縣一帶與契丹相接;南至朝鮮德源附近的龍興江(泥河),北邊西起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境,東向約沿七星河或撓力河越烏蘇里江,再順比金河至日本海;西南約東起朝鮮孟山附近,越大同江後在价川附近再過清川江,在義州北越鴨綠江,過遼寧省丹東市北,再經撫順市與新賓滿族自治縣間、開原縣與昌圖縣間,達於雙遼縣境。

⑥燕雲十六州:是指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雲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

即: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

⑦遼東:在明朝區劃中,把遼東歸為山東省所轄,頗有爭雲。

因遼東位置偏隅,與內地交往的通道只有兩條。一是陸路。即經遼西走廊到山海關;二是水路。即經遼東半島的渤海,達山東半島北部的登州。山東做為主選路徑的轉運站,山東布政司下屬的遼海東寧分守道、及山東按察司下屬的遼海東寧分巡道,幫此分擔遼東繁重的軍事事務,才有了遼東隸於山東省的無奈之舉。

⑧改土歸流:指改土司制為流官制。即廢除原地世襲的土司,改為中央政府派任的流官。

特別說明:

1.部分圖片來至網絡,如有侵權,請提醒刪除。

2.本人歷史知識匱乏,查閱資料有限,文中或有出入,懇請列位指教指正。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