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熱血電影(15年過去lt)
2023-10-11 03:47:25 1
重溫《恰同學少年》,這部2007年播出的片子,距今已經過去15年。依然記得片子播出時掀起的收視熱潮,是全家老少可以一起熱議的片子。老人回憶往昔,大人緬懷逝去的青春,正在上學的小孩可以學習其中的精氣神。
記得初看這部片子時,小編正值年少,看得熱血沸騰。如今重看,還是能被劇中展現出來的少年意氣所折服。
海報(網圖侵刪)
這部片子放到現在依然不過時,是小編目前認為的最好的勵志類青春片,很經典,所以想對此劇稍作分析其經典之處,分析有點長,囉嗦之處還望見諒。
人物立得住這部片子講的是毛澤東的學生時代。裡面出現的人物大多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
有歷史人物原型的電影電視劇其實不好拍,因為歷史人物,特別是近代的歷史人物,離我們很近,很多事要是編得不好,人和事有一點偏差,就會有污衊或者洗白之嫌。但這部劇很好地綜合了這些,故事敘述精彩,劇中人物非常貼近歷史。先講幾個例子。
孔昭綬
孔昭綬作為新上任的一校之長,想要辦好學校,至少要做到兩點:一要有一批德才兼備的好老師;二要有好學生。老師他靠關係找到了當時學界著名的楊昌濟,而如何招到好學生,則需要運氣。
孔昭綬劇中形象
當時長沙各類學校興起,什麼鐵路學校、肥皂學校,以及各類公立學校,招生競爭很激烈,且學費不便宜,當時民生凋敝,多的是交不起學費的貧困生。孔昭綬就抓住這個痛點,學校免學費、免食宿費還補津貼,對那些渴求讀書改變命運的學子來說,第一師範成了求學的好去處。
做出這個免收學費的決定時,孔昭綬這樣說:自古紈絝少偉男,我們辦教育,本來就是要多招那些貧而有志的青年。要是把招生當成做生意,只顧著收學費,從學生身上發財,那學校還叫什麼學校,教育還成什麼教育,只剩下銅臭了。
但學校要維持開支,這些費用都從哪裡來?自然是要靠孔昭綬這個校長四處去要錢了。一是找社會募捐,比如第一集的開頭就是陶斯詠的長沙商會會長的父親去學校捐款;二是靠政府撥款。
要和社會各界空口白牙地要錢、維繫關係,還要平衡學校老師之間的關係,處理一些突發事件,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需要很高的情商,但孔昭綬都處理得很好。
想辦法要經費
在電視劇中,孔昭綬看著是個老好人,對誰都笑臉以對。
和政府官員打交道,他卑躬屈膝,熱情接待,學督紀墨鴻進駐第一師範時,他讓出自己的校長室,只為了不得罪政府,讓學校的經費及時到位。
當老師之間有矛盾時,比如考題之爭,黎錦熙等人都覺得考題過於古板,孔昭綬自己都覺得不好,但出題人是德高望重的老老師袁吉六袁仲謙,不能得罪,所以孔昭綬沒有私下就撤掉袁吉六的考題,而是召集大家一起討論,最終得出新考題。
還有考試第一之爭,黎錦熙和袁仲謙的看法又不同,孔昭綬又積極調解,等來了楊昌濟,才讓固執的袁仲謙放下成見,同意毛澤東第一的排名。
袁仲謙說考試排名
而當發現蕭子升的考試試卷是毛澤東代寫的後,他去觀察幾人的反應,覺得毛澤東、蕭子升幾人都行事光明磊落,代寫是事出有因,做出了讓蕭子升兄弟重考的決定,讓事情圓滿解決。
正是孔昭綬智慧地平衡校內校外關係,處事公正,以及開明的教育方式,才讓當時的第一師範齊聚了一大批優秀學子。
楊昌濟
楊昌濟先生讓大家熟知的身份是毛澤東的嶽父。但當時的他早已是學界有名的大師。他思想開明,是維新變法的維護者;他先後留學日本英國,主攻教育學、哲學、倫理學,還編譯了《西方倫理學史》,更著有《達化齋日記》、《楊昌濟文集》等書,因世居板倉,人稱「板倉先生」。
劇中楊昌濟形象
劇中的楊昌濟還溫文儒雅,學識淵博,出口成章。比如他在接到孔昭綬的聘請時,在被孔昭綬臨時拉去評判毛、蔡二人的文章時,他的點評有理有據,評價蔡和森的文章「文筆流暢,邏輯嚴密」,但稍欠起伏;評價毛澤東的文章是「豪氣沖天,膽識驚人」,但遣詞用字粗糙了些。這些評價將二人文章的優缺點都講了出來,最後讓毛澤東排第一也令人信服。
楊昌濟評毛澤東文章
楊昌濟給一師的學生們上的第一堂課,就是講「立志」。
他尊重學生們的每一個夢想,鼓勵大家:就算是天真得不切實際,或者平凡得不值一提,都不妨一說。然後他聽到了易永畦想當關雲長大將軍,全班哄堂大笑,但他這樣評價:
縱橫沙場,精忠為國,雖是童真稚趣,卻存英雄之氣。
王子鵬覺得自己只想當一個老師教窮孩子知識的理想很渺小,但楊昌濟卻給予了肯定:
王子鵬同學,其實你的理想並不渺小,相反,你的理想非常崇高,任何時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需要這種善良而不計回報的奉獻。的確,只靠施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你想要當一個老師,以後可以去教那些上不起學、念不起書的孩子們,讓他們懂得自食其力,不用再靠要飯過日子,我希望你能實現你的理想。
總之,聽到遠大的理想,他會給予鼓勵;對那些平凡的理想,也不嘲笑;有他不認可的,他也不會橫加指責;遇到沒有夢想,尚在迷茫的,他會鼓勵他們去尋找。當被學生問到他的理想時,他亦侃侃而談,在黑板上寫下: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他說:
楊某平生,無為官之念,無發財之想,悄然遁世,不問炎涼,願與諸君之中,得一二良才,栽得參天之大木,為我百年積弱之中華,撐起一片自立自強的天空,則吾願足矣。
這一堂課,值得我們去聽一聽。
通過這些事,這些話語,楊昌濟惇惇學者、教育良師的形象就立了起來。
劉俊卿
以前編劇就說過,劉俊卿是虛構的人物,是群像,他代表了一些人。
劇中的劉俊卿出生貧寒,父親是個賣臭豆腐的,家裡為了供他讀書,妹妹進了王家當丫鬟,父親要去借高利貸。劇中出生貧寒的學子有很多,比如蔡和森、易永畦,一個給別人擦鞋,一個當過鞋匠,但就劉俊卿特別自卑,且又要強。
入學時,把父親當挑夫
劉俊卿的父親為了讓他好好讀書,從不讓他做半點家務,覺得「他一個讀書人哪裡會做這些」。這其實是中國舊社會一直以來的惡習,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劉家沒有條件讓他只專心讀書,劉父只能犧牲自己和女兒,只為供出個有出息的兒子。劉俊卿的成績是很優秀,但他的其他品德卻非常缺失。
他最先想考的是法官學校,因為他的志向就是當官。無奈家中供不起,只能在妹妹的建議下去了不要錢的第一師範讀書。在一師,和他形成對比的是同是虛構的富家子弟王子鵬。
劉俊卿自卑,也自私。他不心疼父親的辛苦,為了自己的面子,他可以把送自己上學的父親當挑夫;他偷穿王子鵬的皮鞋,然後騙父親以買書為名要錢去買鞋。他嘲笑老師吃食堂,裝作不認識給自己同學當丫鬟的妹妹,自己的爹捨不得吃好吃的,他卻在學校充闊少,浪費飯菜。
背後議論老師,還給取外號
他的嫉妒心很強。他想在入學考試中出頭,聽說了蕭子升的才名後,偷走了蕭子升的考試文章。他無時不刻在老師、校長面前表現自己,吹捧紀墨鴻,寄希望能被這些人看重,得到別人的欣賞。
自卑、自私又自憐,在很多人身上都有的缺點,但在劉俊卿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不是壞人,但他的那些小人行徑又為很多人不齒。他代表著一些社會現象,雖然可惡,但又非常真實。
劉俊卿不是之前那些歷史人物,但這個虛構人物的塑造絲毫不比那些歷史人物差,非常出彩。
劇中還有很多出彩的人物,這裡不多說。總之,人物立得住,使這部片子成功的一半。
劇中有書生意氣,生機勃勃青春勵志片,講青春,更講勵志。
套用劇中楊昌濟先生評價毛澤東文章的那句話;「此文之中,越看越有一股壓不住的勃勃生氣。」
本劇也是越看越讓人覺得有一股壓不住的勃勃生氣。劇中有幾個讓人記憶猶新的情節。
一是在某日清晨,毛澤東在大聲誦讀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後來蔡和森、蕭子升等人也一起高聲背誦,感染到學校大部分的學子都加入了他們。這樣一群充滿朝氣的青年,生氣勃勃,任誰看了不被感染?
學子們在一起朗聲背誦《少年中國說》
一是毛澤東等人為工人們辦夜校,辦識字班。他們為了教好這些工人,認真備課,做教案,即讓自己所學有所施展,也幫助了不識字的工人不再當睜眼瞎。
還有蔡和森、毛澤東、陶斯詠、向警予、蔡暢等人在雨夜遊嶽麓山。
雨夜在嶽麓山愛晚亭長嘯
最後就是毛澤東智退北洋潰兵。這件事不是電視劇編劇亂編的,而是確有其事。這件事還在當年的長沙報紙上有報導。從這件事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毛澤東已有作為軍事家的才能了。
除了以上劇情,電視劇的片尾曲,第一師範的校歌,看詞聽曲都十分有朝氣。
「衡山西,嶽麓東,城南講學峙其中。人可鑄,金可熔,麗澤紹高風。多材自昔誇熊封。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
短短四十個字,引經據典,鼓勵學子做事要有毅力和志氣,也包含了學校期待學子成材的野望。
不過還是向警予最是豪氣,對歌詞中的「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提出質疑,並立志要學校改歌詞。別人勸她自古哪有女兒稱雄的道理,但現在的第一師範的歌詞的確改了,成了「學子努力蔚為萬夫雄」。改歌詞事小,但這件事透露出的信息卻很大。
劇中向警予形象
此外,當時的歷史背景,其實很複雜。中華民國剛成立一年,列強割據,軍閥林立,混戰不休,新建的國民政府並未能掌控全局。大多數的有識之士,在位尋找中華民族的出路而四處奔走。但大多數人是迷茫的,西方列強之強大,不知中國的出路在何方。
劇中,這些迷茫在毛澤東身上也有提現。他在在進入第一師範之前,當過兵,經過商,還想當法官,去長沙半年換了多所學校,每次入讀都不足一個月。當楊昌濟問他的志向是什麼時,他表示不知道。感覺當時的偉人,和大家一樣,就是看見什麼就想學,但發現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毛順生聽說兒子又要錢考學校,批評了一通
這些在劇中體現得不多,我們看到更多的是這些學子們為了讀書奮發向上。他們或迷惑於一時,卻熱愛讀書,努力尋找自己的理想,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誰的青春不迷茫,可少年意氣,總如迷霧中的一縷清風,吹散迷霧;也如清晨的一縷陽光,照亮前行的路途。
打磨紮實的劇本是根本最後想講一講本劇的成功也在於故事立意好,情節生動,重細節,演員演技精湛,臺詞動作符合人物形象。
其實本劇有些情節和歷史有出入。比如,孔昭綬一開始是湖南省第四師範的校長,毛澤東開始是當時湖南省第四師範的學生。1914年,湖南省第四師範和第一師範合併,才成了新的湖南省第一師範。這個在劇中有提及,但情節安排是按第一師範來的。
現在的很多民國劇,只要是富家千金,穿的都是豪華的洋裝,家家戶戶都用電燈,且燈火通明。
此劇中陶斯詠、向警予都是富家千金,但其穿著並不浮誇。家境不好的人家衣服上有補丁不是什麼恥於見人的事。關於用電,在第一師範是每到晚上,會有校工敲鑼通知來電和拉閘。這些細節都做設計得很好,當時的中國貧弱,百姓民生艱難,大多數人家用不起電——其實2000前,我國還是有些地區用電不穩。
之前有分析劇中的幾個角色,這下也要提到一些人物,就是毛澤東和他的家人。
劇中文七妹和毛順生形象
我們去看偉人的小時候就知道,偉人的小時候也是個皮小子。他從小就喜歡和父親對著幹,還有過父親打他、就跳池塘的舉動,讓父親不得不妥協,可謂從小就鬥爭經驗豐富。父子兩人關係緊張時,都靠母親文七妹從中調和。
劇中,毛澤東想去考北京大學,需要150塊大洋,就回鄉找父親要錢。哪知父親將他大罵一頓,說他不務正業,還將他關了起來。這時是文七妹悄悄將毛澤東放了出來,還給他錢,希望他找個便宜點的學校讀。毛澤東正感動著,轉身想走時,就看見等在了必經之路上的父親。此時的毛順生一語不發,丟下錢袋子就走了。
毛澤東考入第一師範後,給家裡去信。毛澤民給母親在油燈下念信,毛順生就在另一間房側耳傾聽。念完了,文七妹要毛澤民拿給他父親去看看,哪知毛順生立即大聲說不想看。氣得文七妹要毛澤民再念一遍,還要大點聲。毛順生依然在隔壁房間認真地側耳傾聽,並在家人都睡著了後,才拿起信摸了又摸,看了又看。
文七妹聽毛澤民念信,毛順生在另一間屋子聽
這一段非常生動有趣,將毛順生和文七妹望子成龍的心情演得很好。
這些很多出場不多的角色,使得這部劇更加有看頭。
還有劇中飾演毛澤東的演員外形和偉人本人並不相似,這是本劇當年被嘲的地方。但外形雖不像,由於演員的演技精湛,演出了偉人的幾分精氣神,掩蓋了外形不像的缺點。連毛澤東的外孫孔繼寧都評價「谷智鑫富有青春氣息,把毛澤東質樸、誠實的感覺演出來了」。
既然是青春片,怎麼會少了愛情?但和現在一些死去活來的愛情不同,這部劇中的愛情朦朧而美好,沒那麼多狗血。
網圖侵刪
這部劇只有短短二十三集,但內容非常豐富,情節緊湊,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考究。由此可見打磨紮實的劇本是這部劇成為經典的主因。
寫在最後: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青春。現在的年輕人心中都有一部屬於自己的青春片。青春片應該少一點頹靡的東西,多一點積極向上的能量,有理想、敢於奮鬥才是青年人應有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