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味噌製作教程(你知道味噌這個調味料)
2023-10-15 00:06:28 1
在日式燒烤中,經常出現味噌這個調味料,它的廣泛應用,可以說是日式餐飲的靈魂。今天燒烤圈小編特選這篇文章,給希望了解味噌的朋友。
日料裡出現頻率最高的食物是什麼?我認為是味噌湯。這一碗看似不起眼的熱湯,日本人早餐喝,晚餐喝,吃烤肉有味噌蘸料,吃拉麵有味噌湯底,真是頓頓離不開。那麼請問大家都了解味噌嗎?赤味噌、白味噌都有什麼區別?除了味噌湯還有哪些吃法?
什麼是味噌
味噌(みそ),英語直接使用日語的譯音為「miso」。是大豆或米、小麥等穀物,使用鹽和麴發酵而成的發酵食品,是日本傳統的調味料之一。味噌比醬油的歷史更古老,是最有代表性的和食風味。
味噌就跟中國豆瓣醬、老乾媽辣醬之類的一樣,它是日本飲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日本的味噌和醬油一樣,分類同屬於「醤(ひしお/ジャン)」中的「穀醤(こくしょう)」。一般市場上流通的味噌是日本獨有的,或者說全世界只有日本有味噌。但類似的以大豆為原料,粘稠質感的發酵調味料在東亞、東南亞各地都有。比如中國的豆板醬、韓國的大醬等……但這些絕不僅僅是名稱上的區別,在原料配方、工藝細節、成品風味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根據穀物的不同、麴的不同,種類非常豐富。主要的原料為大豆。向穀物中添加黃麴黴菌等麴菌,與鹽混合後發酵。經過發酵,大豆的蛋白質變得易於消化吸收,分解後產生鮮味之源——多量游離態胺基酸。由穀物轉化的麴,把澱粉分解轉化為糖分,增加了甜味。日本溫暖多溼的地理環境,職人精神的製造技法,現代化食品衛生安全的基準,傳統工藝的傳承,讓這極富傳奇風味的調味料成為和食味道的靈魂要素之一。
根據原料可分為米味噌、麥味噌、豆味噌;而地域、種類的區別又可分為赤味噌、白味噌、調合味噌等。
在古代,味噌一直是日本人食生活的重要蛋白質來源。而如今副食素材極大豐富的現代,味噌雖然還是以調味料的主要身份出現,但從江戶時代中,還扮演過點心的角色。現在也有「點心味噌」、「蔥味噌」、「落花生味噌」、「金山寺味噌」、「豚味噌」、「魚味噌」、「樸葉味噌」等味噌加工品。味噌是日本料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近年來スローフード(慢餐,對應詞快餐)的流行。讓人們再次重新審視味噌。江戶時代的《本朝食鑑》中記載長年的經驗,味噌可萬能地對應任何食材。由於對健康有益,味噌湯在當時還被戲稱為「氣死醫生」。
味噌的歷史
味噌到底起源於哪裡?對於這個問題,網絡上眾說紛紜。其實味噌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它是中國傳入,原型為中國古代的醬,由遣唐史從中國帶來。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日本自生說,日本味噌的原型有非常久遠的歷史。日本的繩文時代開始,就已經會製鹽了,已經可以製作醬之類的鹽藏食品了。繩文時代後期至彌生時代的考古遺蹟中,發現了大量的鹽藏食品的蹤跡。古墳時代開始,已經掌握了麴發酵的技術。與現在的味噌起源關係最明顯的時期是奈良時代。當時的文獻中提到一種稱為「未醬」(みしょう)的東西,是一種殘留著大豆顆粒的醬。在大寶元年(公元701年)的「大膳職」中也記載了未醬。另外還有「味醬」、「美蘇」的漢字寫法。藤原京的遺蹟中挖掘出來的木簡中有馬寮(飼育官馬的職位)向食品擔當官司,申請未醬的記錄。表面寫著「謹啟今忽有用処故醤」,裡面寫著「及末醤欲給恐々謹請 馬寮」。這裡的末醬其實就是未醬,慢慢演化為味醬、味曾、最終變成現在的味噌。「倭名類聚抄」(公元934年左右)以及「塵袋」(公元1264年~1287年左右)等古代的辭典中記錄。當時的味噌與其說它是調味料,不如把它視作大豆與其它穀物用鹽來保存的儲藏食品。而當時以大豆作為原料的調味料,是一種鹽味納豆。
味噌的種類
味噌可以說是日本最風土的美食之一了,從關東到關西,不同的原材料、氣候和飲食習慣讓每個地區的味噌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例如關東地區及氣候較寒冷的地方,料理偏重口味,製作的味噌也以辛口為主;而關西等地區料理偏清淡,味噌也以甘口居多。
日本各地味噌分布圖
顏色
根據顏色的不同,味噌可以分為白味噌、淺色味噌和赤味噌。味噌的顏色主要由美拉德反應產生,簡單來說在大豆加熱熟化的過程中,蛋白質和糖會相互反應,溫度越高,反應時間越長,得到的味噌顏色就越深。因此赤味噌一般選擇蒸熟大豆,而白味噌則使用煮熟大豆。
赤味噌的味道偏於濃鬱,常用來做菜,非常適合搭配肉類。與之相比,白味噌更加清淡,甚至帶有一些甘甜,用來製作鮮美的味噌湯再好不過了。但我認為,對於味噌的選擇完全可以依據個人的喜好,不必拘泥於固定搭配,冬天時不妨煮一鍋赤味噌的關東煮,凍豆腐和白蘿蔔都吸足了湯汁,醇厚的醬香瞬間就驅走了寒意。
赤味噌三文魚
口味
除了顏色的不同,味噌還可以根據口味分成甘味噌、甘口味噌(甜味噌)和辛口味噌(辣味噌)。「甘」是指味道偏甜、偏淡,「辛」相對的指味道更鹹、更重口。影響味噌口味的因素有兩個:鹽分含量和麴步合數值。鹽分含量很好理解,辛口味噌的鹽分含量最高,其次是甘口味噌,甘味噌的鹽分含量最低。
那麴步合又是什麼意思?這裡有一個公式可幫助大家理解:麴步合=(麴重量/大豆重量)*10,假設你在製作味噌前有12kg的麴和10kg的大豆,那它的麴步合就是12,在一些味噌的包裝上也會標註為「十二割麴」。麴步合越大,味噌的口味越清甜,一般為甘味噌,辛口味噌的麴步合則一般偏小,大豆的香味更為突出。
味增的吃法
和所有發酵製品一樣,味噌的風味裡最突出的便是鮮,鹹鮮是它,鮮甜也是它,這樣百搭的味噌都有哪些吃法呢?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與它的第一次邂逅是味噌湯。一份炸的酥脆的豬排,三分肥七分瘦,吃完難免有些膩,這時才想起桌角被我遺忘的味噌湯。其實當它端上來時,我便自動歸類到了並不想食用的部分,類比餐廳免費贈送的沙拉和食堂一大缸自取的蛋花湯。而那一碗昆布豆腐味噌湯卻打開了我新世界的大門,乍看清澈的湯汁,稍稍攪拌浮起一片渾濁,帶著濃鬱的豆香,將炸豬排帶來的油膩一掃而光,回味裡有鮮鹹,有甘甜,並不是多令人難忘、驚豔的味道,但這種樸實的滋味卻讓人不由的想起媽媽燒的菜,令人心中溫暖,舒坦至極。
後來我開始自己做味噌湯,挖一勺白味噌直接丟進燒開的湯裡慢慢攪拌化開,方便又美味。除了最常吃的豆腐、菌菇,我還喜歡做茄子味噌湯。紅燒茄子太吸油,清炒又似乎少了點滋味,和風味濃鬱的味噌搭配卻是剛剛好。
在日料裡,味增湯的湯底用的是昆布和鰹魚片煮製的日式高湯,不過日劇《料理仙姬》裡提到了一種「無需用高湯也同樣鮮美」的味噌湯做法:將溫水化開的味噌倒入事先燒熱的鍋中,在類似熗鍋「呲呲」聲中,一小部分水分蒸發,美味得以濃縮,瞬間的高溫讓湯汁帶上了一點點的焦香,口味也變的複雜有層次。
除了燒湯,味噌常常用以製作醬汁,用來烤魚、醃肉都很棒,但最妙還是搭配蔬菜,簡直是我這種不吃蔬菜星人的救星。白味噌用黃油或清酒化開(如果喜甜可以選擇味啉),澆到燙熟的蘆筍、青菜或者西藍花上,鮮甜的醬汁配上脆爽的口感,原本沉悶無趣的蔬菜一下子就變的鮮活起來,好吃到願意當一隻永遠吃草的羊。味噌的包容性讓它成為醬汁屆的新寵,加入美乃滋可以搭配三明治,加入花生醬可以搭配脆餅乾,還有菜譜在味噌裡加上麻油和醋做成沙拉調味汁。
隨著人們對於味噌喜愛的增加,它不再局限於日式料理,中餐、西餐裡都出現了它的身影,大廚們開動腦筋尋找更多口味平衡又別具一格的烹飪方法,比如製作甜點,聽起來有點瘋狂,但味道卻似乎還不錯。味噌質地絲滑,能非常容易的與牛奶或黃油融合,發酵帶來的特殊香味讓它比海鹽單獨的鹹味多了不少層次感,非常適合加在冰激凌中。
日劇深夜食堂的片頭裡,長長的鏡頭滑過了人潮湧動的街頭,滑過了街頭鱗次櫛比的高樓,滑過了高樓霓虹燈下步履匆匆行人,最終落在了一鍋五花肉味噌湯上。
有人說味噌湯是日本人的鄉愁,就和我們的牛肉麵、酸辣粉、煎餅果子一樣,那是在腦中模擬了千萬遍的味道,只有踏踏實實的吃到胃裡,才是真的到家了。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