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菠菠粿製作過程(清明節前後福州人做的)
2023-10-15 09:22:58 1
福州的小雨淅淅瀝瀝,清明的氣息悄然臨近了。
清明時節,在江南,從來是不缺糕點的,而青團卻因為尤其明顯的時令性而令人掛念。或者說,這更像是一期一會,倘若哪一年的清明時節吃不上青團,整個人便會耿耿於懷。
青團,是江浙一帶較為盛行的清明節令小食。相傳最早是為了紀念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民間自發地在寒食節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而誕生的產物。
清代時任高級美食評論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這麼描述青團的:「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
「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叫法,而在福州地區則被稱為「菠菠粿」。
曆書中記載著春分後十五日,清明時節,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的自然法則。
而此時,一種外披春意,內餡香甜,在《隨園食單》中,被袁枚描述為「搗青草為汁,和粉做團,色如碧玉」的時粿——清明粿,便是自然饋贈給人們的一味時令美食。
菠菠粿,則是福州最傳統的清明粿。
菠菠草,正宗清明粿的標誌之一
「菠菠粿」是這樣一款美食,將米加入菠菠菜磨漿瀝乾後,揉搓成團,包入餡料蒸熟。在福州地區每到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會做起「菠菠粿」,清明吃菠菠粿是福州獨特的風俗。
而菠菠草,便是自然饋贈給福州人的時令禮物。
在福州,每到清明前,窗前屋角或是隨便一處溼冷的地方,都會長出一種開著小黃花的野草,它總能在不經意間提醒著你,快到清明節,是做菠菠粿的時間了。
△菠菠草
這種草的學名叫做「鼠麴草」,老人們也稱它為「厝角草」,意思就是長在屋角的野菜。
而清明前後,便是鼠麴草長勢最旺盛,口感最嫩的時候。所以用它來做清明粿再合適不過了。
△煮過捏成團的菠菠草
與江南一帶清明粿所用的艾葉不同,菠菠草的柔韌性更強,粘黏度也更好,所以制出來的粿皮也就更有嚼勁。
這也使得菠菠草成為福州人心目中正宗清明粿的標誌之一。
菠菠粿的另一個秘密則藏在餡裡。一口富有嚼勁,油光可見的蘿蔔絲內餡,是每個福州人對菠菠粿最初的味蕾記憶,也是福州人兒時的記憶。
福州人的口味
一顆菠菠粿,軟糯清甜化春心。
做菠菠粿,是福州東街口林氏家族世代延續多年的清明節習俗。
經歷了1998年下崗潮後,老林便成了林家菠菠粿的第三代傳人。老林說,這做菠菠粿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為什麼很少有人做呢?無非是因為過程繁雜太累的關係。
△老林家的蘿蔔絲餡
老林家的門面,從爺爺父親輩的小三輪車,到今天的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塊牌子,就沒超過兩平米。在這塊三代人固守的方寸天地裡,不變的是人們對於傳統食物的執著、熱愛。
△老林正在包菠菠粿
在老林的眼裡,他的一年,是由過年的年糕、清明的菠菠粿、端午的粽子、7月30的「米時」構成的。
清明用的菠菠草,就是他和朋友去福州郊區的山野農田裡採的。
老林愛吃愛玩的性格,讓他的菠菠粿相比於父輩做的更加貼合現代福州人的口味。
在製作粿皮的原料中,除去傳統的大米和糯米,老林又加入了第三種米——粳米。
經過多次的嘗試,他發現這種三合一的做法,能夠讓粿皮在保持q彈的同時不粘牙,還能夠保持粿皮外表美觀,頂部不會塌陷。
△老林家菠菠粿粿皮
老林家賣得最好的口味,當然還是福州人最愛的蘿蔔絲餡。而最耗工的也是蘿蔔絲,首先要把買回來的幹蘿蔔絲,浸泡在水中,讓它吸飽水分;然後要瀝乾其中多餘的水分,準備炒制。
△老林家的菠菠粿
再將提前熬好的豬油取出,放入熱鍋,喚醒豬油的活力;最後加入芝麻、白砂糖和其他調味品,翻炒至金黃,即可出鍋。
△老林家的蘿蔔絲餡
粿皮和內餡準備好後,就可以上手包了。老林說:「總有人嫌我家的粿子大小不均,但這也沒法子,你手工做的,手捏下去是大是小,都是一次性的,沒個標準,都是靠自己的手感了。」
△老林家的菠菠粿有五種口味:花生、八粿、雪裡紅、蘿蔔絲、芝麻
我想這應該也是菠菠粿的魅力所在,純天然的墨綠色中,夾雜著草本的纖維質感。這讓它的質樸和粗糙,在當下這個充滿標準化的工業文明中,顯得十分珍貴。
但其實菠菠粿帶給我們的,遠不止於此。
它的存在,提醒著生活在城市的我們,比尋找味蕾記憶、追求熱度網紅、享受美味更重要的,是感知四時、思緒親人的情懷。
來源:閩聲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