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個星座52個民族(五十六個民族和星座的戰爭)
2023-10-14 17:34:44 1
2013年,曼德拉在約翰尼斯堡去世,享年95歲。
新聞一經發布,世界各地不少人接近崩潰,發現自己對曼德拉的記憶竟出現大量混亂。
有人清楚記得,曼德拉明明在80年代離世了,甚至能夠陳述當年的葬禮報導和電視片段,以及曼德拉遺孀的熱淚演講。
大量網民回應,稱自己看過紀念曼德拉的電影,包括電影名和內容都大體一致,但這部影片從未上映,甚至從未拍攝。
也因此,人們將這種群體性的記憶錯亂稱為「曼德拉效應」。
作為一個嚴謹的人,我在中文網絡搜刮出許多「偽」曼德拉效應,為什麼說偽?因為有些事例,我更願相信只是個體的記憶錯誤,然後被擴散放大。
比如,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X的女孩》,到底是「一起追」還是「一起追過」,無數人爭執不休,我把原因歸結為朗讀慣性。
比如86版《西遊記》,許多人確鑿地說,裡面有一集「真假美猴王」,但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我經過一番挖掘,的確是有這一集,但據當年攝製組的負責人說,因為那集特效很差,觀眾一眼就能分辨真假,後來刪掉補拍,沒有所謂的「曼德拉效應」。
還有爭執聲最大的「五十六個民族」和「五十六個星座」,其實也好解釋,因為本來就是兩首不同的歌。
在《愛我中華》裡是「五十六個星座」,而「五十六個民族」是下面這首:
還有比卡丘的尾巴顏色,米老鼠衣服有沒有吊帶,以及阿迪達斯的拼音問題等,只能說是記憶偏差,很難佐證「曼德拉效應」。
那要怎麼定義真正的「曼德拉效應」?除了有大範圍的集體記憶錯亂,還應有歷史殘餘現象,也就是各種實錘證據。
一、午馬的逝世日期
香港演員午馬於2014年2月4日逝世,但此前就有人傳出他的死訊。
回溯到2011年,有人問:為什麼電視劇演員表,午馬的名字被框起來:
再看看這個帖子的發布時間:
還有這種,提前知道成龍會抬棺:
另外,肥貓鄭則仕同樣被傳出多次死亡謠言,前段時間已在節目上闢謠。
二、甘迺迪遇刺案
1964年11月22日,甘迺迪乘車到德州達拉斯中心街區,經過事發地點迪利廣場時,不幸遇刺身亡。
許多人記憶裡,當時車上明明只有四個人,前排坐著司機和保安,後排是甘迺迪夫妻。
但實際上,車上坐了六個人,坐在中間的是州長夫婦:
所有官方媒體和報紙都寫著六個人,案發後甚至有在醫院接受採訪的州長視頻。
但在一些歷史文物裡,卻能佐證當時車上的確只有四人。
如刺殺事件發生後,美國著名的《生命雜誌》加插大量刺殺事件的相片:
當年警方進行調查時,曾在兇案現場模擬整個過程,採用的是四人車:
甘迺迪的死因本就有諸多謎團,甚至有人懷疑是前排的司機補槍,因此草率地去掉中間兩人,怎麼也說不通。
在美國的一家汽車展覽館裡,擺放著甘迺迪遇刺的展品車,清晰顯示為四人車,旁邊標牌還寫著「忠於原車的複製品」,沒有州長夫婦的位置:
就連動畫片《辛普森的一家》,製作歷史大事件時,用的也是四人座,疏忽大意顯然說不過去:
三、沉思者雕像
一些人記憶中,沉思者的姿勢是用右手握拳,然後頂著額頭,但其實正確版本是用手背頂著下巴:
我翻遍所有網際網路,都沒找到左圖出處
如果說普通人記錯還情有可原,但在一些正規書籍裡也這樣記載。
1997年,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教師手冊裡提及:with his forehead supported by his fist(羅丹製作的沉思者雕像,用拳頭頂著額頭。)
2004年,一本有關美國國土安全指引的書籍中,形容沉思者是一個「手握拳頭頂著額頭」的人:
連官方記載都如此混亂,更別說普通人了……
四、《The Berenstain Bears》
這是一套非常暢銷的美國兒童圖書,曾賣出2億6千萬本,還推出各種卡通動畫。
2012年,一名物理學家Reece注意到這本兒童圖書的名字和印象中不同,以下節錄了他當時寫的內容:
然後我看到書本的封面,那本在我5歲至9歲看過無數次的圖畫書;那本每一個字也是彎彎曲曲的泡沫字體的圖畫書;那本我相信每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也會叫它做Berenstein Bears的圖書。
現在,封面上的名稱不再是The BerensteinBears,而是The BerenstainBears。
網上所有資訊,包括官網、書本、歌曲、卡通短片和網絡討論區,都變成「Berenstain Bears」,在數百萬人的記憶中,「e」變成了「a」。
歷史仿佛全被改寫,連作者都站出來闢謠,說從來沒有「stein」的用法,因為他用的是自己名字「Berenstain」,絕對沒錯。
結果,有人翻遍了從1985年至2003年的所有刊物,終於找到在歷史被改變後,還得以遺留下來的珍貴資料︰
五、電影《SHAZAM》
有個人說自己曾看過一部由迪斯尼拍攝的電影《SHAZAM》,主演是喜劇演員Sinbad:
眾多網友開始回憶,很肯定自己在90年代有看過這部電影,而且情節回憶大體一致:一個精靈(Sinbad飾演)試圖幫助兩個小孩的故事。
然而,從來就沒有這部電影,不管大家怎麼搜索,在任何資料庫都找不到這部叫《SHAZAM》的電影。
主演Sinbad甚至公開回應:我從未拍過這部電影,網際網路都是有記憶的,我拍過的電影很容查出來有哪些。
在Sinbad的聲明下,有人很肯定回覆:「我確定看過這部電影,是迪斯尼出品的,你演一個精靈,我連你在電影裡標誌性的許願口號都記得---Shazaaam wishes,電影在1995年前上映!」
接著出現闢謠的聲音,說在1996年的確有一部叫《Kazaam》的電影,主演是大鯊魚奧尼爾,但不是迪士尼拍的,是網友記錯了。
這個結論很快被反駁,因為有人在錄像廳成功翻出來原片。我也在一個網站找到《SHAZAAM》的外包裝:
還有磁帶,迪士尼的logo清晰可見:
你甚至能在B站找到這部電影的其中一個片段(有興趣自己搜),裡面出現許多違背現實的元素。
比如一部90年代拍的電影,右下角報紙寫著曼德爾去世的標題:
Nelson Mandela DEAD
電影裡出現「Kit-Kat」巧克力,但現實中只有「KitKat」巧克力:
還有牆上的中國地圖,特別臃腫,看著像清朝時期:
這就是我目前找到的最具爭議的「曼德拉效應」,亟待證實。
我也看到有人扯各種陰謀論,說什麼同濟會、光明會穿越歷史統治世界等等,完全站不住腳,因為統治世界和更改兒童圖書的標題有什麼關係?
還有人扯到宗教信仰,什麼救贖、撒旦或者世界末日,更是無稽之談。
至於平行世界理論,倒有一點可能,因為量子力學已經初步假設了它的存在,比如著名猜想「薛丁格的貓」。
說到平行世界,還有一個真假難斷的新聞。
2009年,有一名美國男子開了一個叫「The Beatles Never Broke Up」的網站,聲稱自己誤闖進一個平行時空,並在那裡偷取了一盒從未播放過的披頭四唱片「Everyday Chemistry」。
據他說,在那個平行世界裡,披頭四從未拆夥,甚至連約翰·列農都沒被粉絲殺死,而這盒錄音帶是在1970-1980年間,即披頭四解散後的頭十年所錄製。
網上就有音樂資源,忠實粉絲可以下載分辨一下。
不管如何,我們既不要秉著「萬物皆可曼德拉」的心態去調侃,也別用九年義務教育的學歷去盲目否定,更別鄙視那些為此埋頭研究的學者。
當你有深入了解過什麼是「雙縫實驗」,就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有多瘋狂了,這既是《西部世界》,也是《黑客帝國》,更是《楚門的世界》。
「如果最初的想法不是荒謬的,那它就毫無希望。」
參考資料:
1、作者恐懼鳥:《來自母體的數據錯亂:曼德拉效應》
2、「曼德拉效應吧」整合
往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