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水族景觀(帶你了解神秘而獨特的民族)
2023-10-14 22:25:33 2
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侗臺)語支,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水族自稱「睢(suǐ)」,關於水族的來源,有殷人後裔說、百越(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說法。水書是夏商文化的孑遺,屬水族的精神支柱。魚是水族的圖騰,飯稻羹魚是水族重要的社會習俗。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龍江、都柳江上遊地帶,貴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獨山、都勻等縣市為主要居住區,黔東南的榕江、丹寨、雷山、從江、黎平等縣為主要散居區,為此以外在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江、融水等縣市以及雲南省富源縣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水族自稱「睢(suǐ)」,因發祥於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間有「飲睢水,成睢人」之說。
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與唐代設置的撫水州有關。開元年間(713—741),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環江一帶設置以安撫水族先民為主體對象的羈縻撫水州,這是中央王朝對自稱「睢」族群的確認,族名從此以「水」代「睢」。
此後,水族的族名在一些私人的著述及史籍中出現,明末鄺露《赤雅》有「 亦僚類」之說。在清代及民國的史籍中,出現水家苗、水家夷、水家等稱謂。過去的一些史籍中,把少數民族視為未開化的族群。
1957年,國務院批准成立三都水族自治縣,族稱定為水族
對於水族的來源,民間和學術界出現殷人後裔說、百越(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說法,實際是針對水族發展史上某一時段或某一分支而論,都有一定的歷史性與合理性。據《百越源流史》載,大約在殷商之後,水家先民從中原往南遷徙,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為主流的,南北民族融合的二元結構形式。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古代居住著許多部落,史學界統稱為「百越」。水族先民南遷之後可能融入百越的「駱越」支系中,然後逐步發展成為單一民族。因此,水族社會保留著殷商文化圈和百越族群的濃鬱文化遺存
樂器
水族樂器有銅鼓、皮鼓、鑼、蘆笙、胡琴、嗩吶等,其中銅鼓最具民族特點,歷史上氏族、部落之間進行徵戰,以擊銅鼓為報警信號,後改為吹牛角代替,銅鼓曾被視為權勢和財富的象徵。
歌謠
水族歌謠種類,按內容可分為古歌、生產歌、風俗歌、禮儀歌、風物歌、酒歌、喪歌、苦歌、情歌、婚嫁歌等。按形式可分為雙歌、單歌、蔸歌、調歌、詰歌等,而以雙歌、單歌居多。有的習慣把酒席上唱的歌稱為酒歌或大歌,而把在其它場合唱的歌稱為小歌。
水族歌謠的句式結構有七言、四言、五言、六言不等,而以七言句居多。七言句呈三、四字分節停頓,如漢歌的「朝思暮想盼情郎」,水歌往往唱為「盼情郎日夜都想」。歌謠十分注重押韻,有「無歌不有韻,無韻不成歌」之說。且押韻自由,頭韻、腹韻、尾韻交織使用,且變韻快,沒有一首歌是一韻到底,人們稱為迴環交織的流水押韻法。
水歌多用比喻,尤其以隱喻最為普遍,其次是擬人、復沓、排比、反問、設問等手法。隨著漢文化的深入傳播,都勻市等一些地區多唱漢族的七言句民歌,但弔喪歌依舊用水語演唱。
舞蹈
水族的民間舞蹈藝術有銅鼓舞、角鼓舞、蘆笙舞、鬥角舞等,每逢節慶即舞蹈助興。
水族鬥角舞由兩個演員頭戴牛頭道具,在眾人吹蘆笙舞曲與女伴舞者圍成圓形舞場,鬥角表演者做各種鬥角姿態,將生活中的鬥牛表演的惟妙惟肖。
水族蘆笙舞由男人吹奏蘆笙領舞,女人跟在後面隨著蘆笙曲調的變化,踏著節拍跟隨著領舞者的舞姿去變化著同一的動作。
水族角鼓舞是用兩端植入一對水牛角大革鼓為主要道具而得名。舞蹈時,在角鼓、銅鼓鼓點的導引下、男生吹蘆笙出場,女生尾隨其後翩翩起舞。其間,還插入鬥牛、收割、男女情愛的舞蹈內容。
工藝
水族的手工藝品有剪紙、刺繡、印染、雕刻等。水族的石雕頗具盛名。
水族馬尾繡最具特色的刺繡工藝,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馬尾繡用馬尾作原材料,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纏繞在馬尾絲上,成為類似低音琴弦那樣的白色預製繡花線,然後按照傳統紋樣,將這種白色繡線盤繡於花紋的輪廓上,中間部位再用7~9根彩色絲線編制的彩色扁線填繡,馬尾繡背帶是以馬尾繡為主要繡法,綜合了一些其他繡法的刺繡傑作,集中體現了水族刺繡的精湛技藝。
此外,水族的刺繡還有平繡、空心繡、結線繡、螺線繡、絞繡、皺繡等。
生產
水族地區的農業生產,建立在小家庭的基礎之上,生產工具主要有:犁、耙、釘耙、耥耙、秧耙、踏犁(步犁)、篤撬、薅鋤、挖鋤、鏟鋤、手鋤、斧頭、柴刀、鐮刀、鋸鐮、摘刀、谷桶、木錘、鐵錘、水碾、舂碓、扁擔、扦擔、鑿子、推刨、鋸子、梭鏢、弓箭、鐵夾、鳥槍、火炮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摘刀、踏犁(步犁)。摘刀,主要用於採摘糯稻、紅稗及餵牛的芭茅草。採摘時,右手持刀,一次一穗或一刀一根把採摘的物品摘下,然後結束成把,以便於搬運或晾曬。踏犁,適合於山區深翻土地,既省力而又不踩板泥土,頗受農戶歡迎。農活,一般入冬之前挖泡冬田、翻稻茬田,讓冰雪扎鬆土壤及殺死蟲害。入冬之後,抓緊割草積肥。快開春時,就準備修整水塘、水渠、水溝。在古代,山區梯田的開發,大多利用冬季農閒時節進行。
水族種植水稻有悠久歷史,形成眾多十分濃厚的稻作相關習俗。水族曆法以稻作物候為依據,水族的卯節與端節,就是因稻作種植與收割而形成的盛大年節。過去,人們認為在稻作生產關鍵階段,博得稻神歡心才能獲取稻作豐收,因此從浸種、撒秧、栽秧到吃新收割每個關鍵階段,往往要依據水書擇吉行事。開秧門之前,將兩把稻秧帶到家中以魚肉酒飯供祭,請盛裝的年輕媳婦主祭,喃喃祈求神靈保佑稻作豐產:「別人的稻穀用摘刀採摘,我家的稻穀用斧頭砍。斧頭砍根樁,摘刀摘尖稍……」。然後,由這位媳婦帶著秧苗先下田栽幾行之後,盛裝待命的其他婦女才紛紛下田勞作。開秧門儀式,既是對稻神的尊重,又是運用相似律的巫術原理,讓少婦旺盛的生殖力轉嫁到禾稻上,祈求獲得更大的豐產。
水族崇拜魚,魚是大多數水族地區的圖騰崇拜物。水塘養魚、稻田養魚是水族地區的重要技能與特色,人們運用田魚產卵和用稻草團分卵繁殖的技能,掌握洪水及野獸對漁業危害的方法,使魚稻獲得雙豐收。所以,飯稻羹魚成為水族的傳統習俗。
節日
水族的歲時節日有20多個,如端節(借端、吃端)、卯節(借卯)、額節(借額)、蘇寧喜(借寧喜)、敬霞節(敬霞、拜霞)、春節(借薦)、清明節(掛青、掛社)、端午節(借王)、銅鼓節、洗澡節(六月六)、黃飯節、花椒節、二月二祭白龍、三月祭龍節、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節、重陽節、十月舂牛粑、拜廟(拜菩薩、拜哥善、拜善)、宇魎(韻娘)、吃新節(借咬裡、借熬利)等等。
端節,是水族最隆重的節日,水族人把這個節日當成漢族的春節一樣來過。端節,水語稱「借端」,意為吃端,是新年開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聚會親友的年節。2006年,「水族端節」、「水族卯節」,分別被列為國家級、貴州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節是水族過節範圍最廣、人數最多、歷時最長、批次最多的節日,被譽為水族最盛大的年節,也屬世界上歷時最長、批次最多的年節。端節在水歷年終12月及新年正月期間過節,對應陰曆八九月,正是桂花飄香,稻穀成熟時候。古華夏稱新年正月為端月,端月的第一天稱端日,水族至今依舊如此稱呼。端節祭祖要忌葷,以魚為至珍祭品,魚包韭菜是傳統的供饌。祭祖除了豐厚食品之外,還將鋤犁和鐮刀等生產工具擺上,藉以啟迪後裔繼往開來,靠勞動去開拓幸福。
水族端節屬古代稻作物候的部落慶典遺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年:「谷熟也。」谷熟慶典曰過年。水族的水歷,以及盛大的端節,準確詮釋漢字「年」的本義。端節以亥日為主幹推算節期,古代分九批,現在分七批按地域或氏族村寨輪流過節,其間還有地支午日、未日、酉日過節的。端節首尾間隔,一般年成歷時50餘天,閏年為60餘天。首批端節,從都勻市套頭地區開始,後面六批端節輪到三都縣、獨山、荔波、榕江、丹寨、雷山等縣的水族。過端階段,村村寨寨敲擊銅鼓皮鼓,吹笙唱歌,徹夜不絕,終月不止,親友和周邊民族來走訪祝賀,水族山鄉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之中。端節賽馬是水族先民在發祥地的徵戰遺風,逐步演化成為重大的群眾性娛樂活動,也是南方民族獨有的習俗。賽馬在約定的「端坡」上舉行。穿著節日盛裝的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聚集這裡。當跑道主祭人拔掉草標,高呼「開端、開年、開道」之後,眾騎手揚鞭奮蹄,競相奔馳,一片歡騰。「端坡」上還有文藝節目演出,有各種商品出售,成為人們情感和物質交流的盛會之地。
額節,意為吃額,是荔波縣永康、拉交地區水族的年節,除了沒有跑馬活動之外,過節的時段與內涵與端節相似。
卯節,水語稱「借卯」,義為吃卯,在夏收夏種結束之後的水歷9~10月間(對應陰曆5、6月)分四批過節,是預祝稻作豐收與人口增殖的重大年節之一。頭三批分布在荔波縣的水利、洞託、水浦等地。最盛大的第四批卯節是三都縣九阡鎮、荔波縣永康等地關尾。節期在《水書》中被認為是「綠色生命最旺盛的時節」。卯節,以地支卯日為節期,並以辛卯日為上吉,以丁亥日為至兇,擔心旱象嚴重影響收成。以祭祖、祭祀稻秧、祈雨、對歌為主要內容,是祈求稻作豐產和人口增殖的傳統年節。三都縣水各村的卯節、卯坡,已作為重要的旅遊文化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