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凝聚起團結奮鬥強大合力(傳統節日凝聚起團結奮鬥強大合力)
2023-10-14 20:10:42 1
2022河南衛視中秋奇妙遊既有不同語言「同唱一首歌,共賞一輪月」,又有傳統文化活起來,精彩紛呈,引發共鳴,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資料圖片
【熱點觀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在《但願人長久》《花好月圓夜》《春江花月夜》《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喜樂祥和的歌聲中,14億中國人民又度過了一個歡樂的中秋節。
每逢佳節,中國人民都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鄉愁思念,寄託家國情懷,傳承傳統習俗以及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各大電視臺、視頻網站等策劃推出多彩大型晚會,以多種藝術形式滿足人民群眾的過節需求,讓傳統節日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讓傳統節日活起來、火起來是時代命題,通過傳統節日文化凝聚起中華兒女團結奮鬥的強大合力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節日文化紐帶讓我們心連著心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經過時間的沉澱,每一個古老節日都被賦予了多重意義。從飲食文化到傳統習俗,再到各種節慶活動,傳統節日就像一條紐帶,連接歷史和當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和文化認同。
節日之所以稱為「節」,是因為它將永恆流動的時間,劃分出若干節點,並以「節日」標註。傳統節日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莊嚴的儀式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尤其形成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標誌性、象徵性的集體記憶。節日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能體現人們的身份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無論身處何地,節日文化紐帶始終讓我們心連著心。
每年春節期間,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節慶活動,世界各地張燈結彩,共享「中國時間」。華人華僑和海外民眾通過新春音樂會、中華美食節、中國風格展、春節廟會、走進中心過大年等一系列文化活動,盡享「中國年味兒」,共唱「相親相愛一家人」。吃年夜飯、看春晚、貼春聯、剪窗花、掛燈籠、舞龍舞獅等春節習俗彰顯著中華兒女的文化歸屬、文化自信。每年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佩香囊、誦古詩等文化活動總能將異國人、異鄉人的共同記憶瞬間激活,讓漂泊的人心有所寄,那漂洋過海的粽香,傳遞出濃鬱的親情、友情和家國情。而到了中秋節,哪怕有山水阻隔,「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依然是我們共同的情愫,哪怕有時空差異,我們也能「天涯共此時」。
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具有無可替代的生命力、凝聚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其中所蘊含的精神之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它是中華燦爛文化的時間脈絡,是宣揚中華美德的必要方式,是發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重要根基,是維繫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文化認同、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精神紐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因此,今天我們倡導傳承和弘揚節日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承傳統節日,要不斷豐富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在繼承中發展。多年前就有不少人提出,過年過節,「年味兒」「節味兒」變淡了,只剩下「假日味兒」,或者被「節日消費」牽著走。面對這些問題,不僅要讓節日內涵煥發時代光彩,還要通過新的節日習俗賦予古老節日時代內涵,使其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當然,節日內涵的豐富不能只在粽子、月餅等食物或消費品上做文章,要更多關注節日本身。比如,清明祭掃從燒紙到獻花、種樹、點燈光蠟燭的轉變,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內涵得以傳承,同時又被賦予了環保、安全等新意。歷史和實踐都足以證明,節日文化的傳承關乎家庭和諧、社會穩定乃至國家的長治久安。
傳統節日激發家國情懷
近日播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秋晚會,帶給人們諸多驚喜和歡樂,令人回味無窮。晚會將中秋佳節所蘊含的傳統習俗、鄉愁思念和家國情懷融為一體,以歌舞、交響樂、戲曲曲藝為主要載體,穿插說唱、情景表演等多種樣態,並秉持「多向科技要效果」的創新理念,首次採用超高清和三維聲製作播出,並首次使用超高清4k攝像機進行豎屏直播。節目將現場舞美、虛擬製片與實景山水巧妙融合,以高沉浸感的視覺效果,為觀眾打造一場花好月圓、喜慶祥和的視聽盛宴,浪漫而又溫情,讓節日活在當下,活在人們心中。
本次晚會在北京、上海、重慶等22個省市50多個城市公共文化廣場的約200多塊超高清公共大屏同步播出。當人們置身公共文化廣場或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觀看精彩的中秋文藝表演時,身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和傳統節日文化帶來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凝聚力、激發家國情懷、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讓傳統節日活起來、火起來,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鬥的強大合力,是我們必須要解答好的時代命題。
中華傳統節日內涵豐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家國情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國相連,家國一體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群體共識。家國情懷就是要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為一體,讓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同頻共振。某種程度上講,讓傳統節日活起來,就是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文藝表達激發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
讓傳統節日活起來,需要找到傳統節日與現代社會、時代精神的契合點。比如,去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七夕晚會上,主持人演繹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與愛人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其中既有旖旎繾綣的小愛,更有以身許國的大愛,以別出心裁的設計,喚起人們心底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家國情懷。晚會中,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還發來一份來自太空的七夕祝福,更直接將兒女情長、你儂我儂的愛情,升華為「家和國興夢起航」這一更為宏闊曠遠的主題,讓愛的內涵更為豐富和飽滿,烘託出中國人血脈相傳的家國情懷與紅色基因,為新時代的美好生活輸送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
讓傳統節日活起來,還要通過文藝創作拉近傳統節日與現代人的心理距離。比如,河南衛視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從「唐宮夜宴」到「洛神水賦」,《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遊》等節目頻頻出圈,讓全國觀眾眼前一亮。節日通過節目活起來、美起來,自然拉近了年輕人與傳統節日之間的距離。《清明奇妙遊》中呈現了辛棄疾的凌雲之志家國情懷,《端午奇妙遊》中一曲《屈子吟》唱出跨越古今的家國之思。「奇妙遊」之「妙」不僅在於感官之美,更在於意蘊之深。年青一代中華兒女無論身處何地,觀看此類精品節目,滿足審美的同時,也在默默吸收著傳統節日文化帶來的強大能量,最終將匯聚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作者:張睿,系海南師範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