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各地名字由來(四川省名稱的由來)
2023-10-15 04:55:24
一種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四川境內有四條大江,分別為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因為四條大川,所以簡稱四川,但是這種說法很不準確,因為四川境內的江還有烏江、金沙江、大渡河等,所以這種說法爭議很大。
四川歷史上很長時間簡稱為蜀,或者巴蜀,直到唐朝武德二年設置劍南西川節度使,治所在梓州(今三臺縣),下轄梓州、遂州、綿州、劍州、龍州、普州、陵州、瀘州、榮州、資州、簡州、閬州。759年增加昌州、渝州、合州。764年和西川合併,767年再分東西川,開始治遂州,為東川都防禦觀察使,兼靜戎軍使。此後簡稱西川、東川。
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置四川路,治所在成都府(今四川省成都市)。轄境約當今四川省邛崍山、大渡河以東和陝西省漢中地區西部,貴州省大部,甘肅省、雲南省、湖北省一小部。
開寶四年(971年)分置陝西路(峽路),「峽路」別置水陸計度轉運使,治夔州(唐宋又名雲安郡,今奉節),領「遂、合、渝、瀘、昌、開、達、渠、巴、蓬、資、戎、涪、忠、萬、夔、施十七州及廣安、梁山、雲安三軍」(《長編》卷14)。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合併為川陝路。鹹平四年(1001年),分川峽路為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
益州路,治成都府(治今成都市)。轄境相當今四川省江油、北川等市縣以南,喜德、沐川等縣以北,小金、滬定等縣以東,綿陽、井研等市縣以西地區。嘉祐四年(1059年)改為成都府路。
梓州路,治所在梓州(治今四川省三臺縣)。轄境約相當今四川省和重慶市嘉陵江下遊、涪江中下遊、沱江中下遊及四川省筠連縣、合江縣以北以西地區。重和元年(1118年)改為潼川府路。
夔州路,治所在夔州(治今重慶市奉節縣)。轄境相當今四川、重慶兩省市萬源、達州、墊江、璧山、綦江等市縣以東,貴州省遵義、湄潭、鎮遠等市縣以北,湖北省建始、五峰等縣以西,並羈縻今貴州省貴陽、都勻、安順、獨山、榕江等市縣間諸州。
利州路,在四川北部設的路。北宋管轄一府(興元府)、九州(利州、洋州、閬州、劍州、巴州、文州、興州、蓬州、龍州)。南宋管轄三府(興元府、隆慶府、同慶府)、十二州(利州、洋州、沔州、巴州、閬州、蓬州、政州、金州、階州、西和州、鳳州)、二軍(大安軍、天水軍)。
因為四路,被總稱為「四川路」,在其後的歷史中,川陝四路一直發揮著重要貢獻,尤其南宋四川軍民依靠山城抗擊蒙軍53年,延長了南宋國祚,元朝置四川處行中書省,明朝改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朝為四川省,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