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年運動重大成就(民族復興燃燒的是青春激情)
2023-10-15 06:57:13 1
【著書者說】
作者:胡獻忠(共青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館長、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研究員)
自五四運動以來,無數青年有識之士為改變祖國的境遇和命運,前赴後繼、不懈探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民族復興燃燒的是青春激情。這種特定的歷史性行動不是完全靠自發實現的,而是在先進的新型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完成的。青年群體在集體行動中所展現出的堅定革命性、無限創造性、特有先鋒性,恰恰又是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所藉助、所倚重的重要特質。
這幅由廣州美術學院師生創作的油畫,再現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場景。
先進青年註定其成為社會革命的中堅力量
縱觀歷史長河,時代的性格可以說就是青年的性格,青年的性格也就是時代的性格,青年群體的行動選擇往往影響著國家、民族的發展走勢。誠如惲代英所論:「我們常說青年是革命的力量。因為青年的感情豐富,氣性剛烈,他們不知道隱忍羞辱,他們不知道躲避危險。所以他們見到應當革命,便會勇猛的為革命而奮鬥。」
1919年,由青年學生率先發起的五四愛國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五四運動爆發這一年,陳獨秀40歲,李大釗30歲,這是兩位重量級導師。在各地比較活躍的五四人物中,毛澤東26歲,鄧中夏25歲,惲代英、蔡和森24歲,周恩來、張太雷21歲,瞿秋白20歲。這些初步具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青年知識分子,大多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後來他們成為黨的重要骨幹。
我們再來看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3個代表的構成,7位有著海外留學經歷,4位與北京大學有緣。平均年齡只有27.8歲,25歲以下的佔到一半,大多是有見識、有思想的青年才俊。當時全國58名黨員(黨的早期組織成員)中,除陳獨秀、賀民範年齡稍大外,李大釗、董必武、林伯渠、楊明齋等10多人為19世紀的「80後」,毛澤東、周恩來、李達、李漢俊、陳望道、俞秀松、張太雷、鄧中夏等30多人為「90後」,還有6人為20世紀之初出生的「00」後,這些人大多是經過五四洗禮的青年知識分子,這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一個充滿青春朝氣、富有活力和創造性的政黨。
因此可以說,先進青年的覺醒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而黨的成立又促進了更多青年的覺醒。中國共產黨是為改變中華民族命運而誕生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大多數都是在青年時代就滿懷信仰和豪情加入了黨組織,並為黨和人民奮鬥終身。
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能夠從只有50多名黨員發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能夠歷經百年風雨而始終充滿生機活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黨的隊伍中始終活躍著一大批懷抱崇高理想、充滿奮鬥精神的青年人。中國青年運動是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青年運動一百年》
胡獻忠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青春崇拜」是激情燃燒的催化劑
青年總是引領風氣之先的,是現實世界最具創新創造精神的力量。從傳統相對恆定的農耕社會,到近代東西對撞的動蕩社會,中國文化對於青年的評價有一個轉換過程,每當重大社會變革風雲際會之時,總伴有濃濃的「青春崇拜」。在青年運動的舞臺上,青年是充滿激情與想像的自覺的行動者和創造者。青年作為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從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到新中國成立後黨的歷屆領導人,無一不讚美青春、關愛青年,無一不重視青年在變革社會中的先鋒作用,無一不關注、推動青年的健康發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青年馳騁思想的天空更加浩瀚,青年實踐創新的舞臺更加廣闊,青年塑造人生的機會更為豐富,青年建功立業的條件更為有利。
在漫長中國封建社會中,青年族群一直是成人社會的附屬物。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後來「相約建黨」並成為黨的早期領袖的陳獨秀、李大釗,在這一運動中發現了青年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他們不遺餘力地讚美青春的力量。陳獨秀在《青年雜誌》發刊中開篇便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他進而設計出「新青年」的六條標準: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李大釗常常把「青春」「青年」比喻成未來的國家。他高調讚揚青年之精神:「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徵服歷史。」激情呼籲青年要「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毛澤東作為中國革命偉大的實踐者和開國領袖,對變革社會的推動力量感受最為深刻。在他看來,青年是「民族解放鬥爭的先鋒」,五四以來,中國青年「起某種先鋒隊作用」「就是帶頭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隊伍的前頭」。新中國成立後,他又稱讚「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無論工廠、農村、軍隊、學校的革命事業中,沒有青年就不能勝利」。他還形象地把青年比作「早上八九點的太陽」。在開啟改革開放新航道的歷史關頭,鄧小平明確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長,正是我們事業必定要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肯定「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是未來的領導者和建設者」「中國的未來屬於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於青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老漁陽裡2號陳獨秀寓所。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就是在這裡創建的。這裡本來就是《新青年》編輯部,該刊順理成章地成為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
唱響「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時代最強音
一個民族發展的時代主題總是具體而特定的。近代以來飽受苦難和屈辱的中華民族,期待著能夠承載起偉大復興重任的堅強臂膀。年輕的共產黨人和更為年輕的共青團員們,朝氣蓬勃,有思想,有才幹,富有極大的社會活動熱情和獻身精神。從大革命的「打倒列強,除軍閥」到紅色蘇區的「打土豪,分田地」,從震驚全國的五卅運動到喚醒民眾的一二九運動,從抗日烽火中的「打日本,救中國」到解放戰爭中的「為了新中國,前進」,從延安青年運動到國統區的「第二條戰線」,廣大青年掀起一波又一波革命高潮,緊跟黨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中國青年的時代責任相互激蕩。正如1949年4月任弼時所指出的那樣:「保證中國共產黨對於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正確的領導,是中國青年運動正確地向前發展的決定因素。」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人口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了1957年的57歲。這就是說,在這一時期,青年是生產建設中當之無愧的主力軍,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也是社會主義新人的鑄煉者。廣大青年在黨的領導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獻祖國」,創造形成青年突擊隊、青年志願墾荒隊、青年造林隊、青年節約隊、青年監督崗、青年掃盲隊等工作載體,湧現出王崇倫、趙夢桃、邢燕子、向秀麗、雷鋒等一大批青年英模,為改變國家一窮二白的面貌勇挑重擔、艱苦奮鬥。
《中國青年》創刊號的封面,該刊至今仍在發行。是中國期刊界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紅色期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共產黨揭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中國青年運動也翻開了新的一頁。廣大青年順應時代潮流,迸發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滿懷豪情地在各條戰線辛勤工作、開拓進取,新長徵突擊手、青年崗位能手、青年星火帶頭人、青年文明號、五四獎章獲得者等優秀青年群體不斷湧現,希望工程、「挑戰杯」科技創新活動、青年志願者行動、保護母親河行動、「振興杯」職業技能競賽、中國青年科技行動、大學生「三下鄉」、博士服務團等品牌工作蓬勃開展,成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勇於創新創業的排頭兵,為開創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新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立足新的歷史方位,中國青年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昂揚的壯志,信心百倍地投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的時代洪流之中。從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青年大學習;從科技攻堅,到精準脫貧;從「創青春」,到「築夢計劃」;從「一帶一路」建設,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當代青年以「奮鬥的青春最美麗」為行動理念,在各行業各領域,練就過硬本領,放飛青春夢想,唱響「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時代最強音。
(本文圖片均選自《中國青年運動一百年》)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05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