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的起源和來歷(醋的由來你知道嗎)
2023-10-14 20:24:25
醋為啥叫「醋「醋」這個字很有意思。就字本身而言,「酉(yǒu)」為古代的酒器,「昔」則是過去、很久的意思,「酉」與「昔」組合後,可理解為「醋」需要釀造很久,說明醋是在酒器中發酵變質後生成的。
醋在古代被叫得最多的名字就是苦酒。古人把舌頭感知到的味道分為五種:酸苦辛鹹甘。酒可以有苦辛甘三種味道,「苦酒」就是指酸酒。正因為「苦酒」是發酸的酒,後人就把「苦酒」作為醋的別名。
醋被儀狄創造出來後,就一直廣為流傳。到了周朝,醋被稱為「醯(xī)」,宮廷之中已經有了「醯人」。史載周天子食譜中醯為上品,在這一時期,醋的地位比酒更高一些。
在南北朝時期,醋的名字還叫做酢(cù)。醯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酸,也稱酢,現在日本仍用「酢」字稱醋。醋在我國南北朝時被人視為貴重奢侈品,官員、名士之間宴請,把有無醋作調料視為招待檔次高低的一條標準。
醋的名字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提出來是在唐朝。《廣韻》記載:「酢漿也,醋也。」這也是「醋」字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從此,醋成為了家家戶戶必備的調味品。
儀狄造醋後,人們受到了釀酒過程的啟發,釀醋技術不斷完善。到周朝時,醋的釀造技術已基本成熟。《周禮》記載:「醯人掌共五齊七菹,凡醯物」。這裡的「醯人」指的是專門負責釀造和管理醋的官員,五齊的意思,就是需要經過五個發酵階段,才能成功釀造出醋來。當時「醯人」地位很高,在帝王貴族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祭神祀祖和款待賓客都要用醋,根據祭神祀祖人身份的不同,用醋量也都有一定的規制。《史記》記載,漢代初期社會穩定,推行休養生息,穀物產量提高,醋也開始大規模生產,醋的貿易發達,當時在交通發達的大都市裡,每年販賣醋千甕,所賺取的財富,可以和千乘之家相比。東漢著作《四民月令》中記載:「四月四日可做酢,五月五日也可做酢」,說明當時有釀醋的固定時間。南北朝時,釀醋工藝更趨於完美,《齊民要術》中便有專門的「作酢法」一篇詳細記載了釀醋工藝。同時,由於社會動蕩,糧食短缺,而醋的釀造原料就是糧食。因此醋被視為奢侈品,官員在相互宴請時,往往把有無醋做調料視為宴席檔次的重要評判標準。到了唐代,醋已經成為人們飲食生活中的必備品,《吳地記》記載,蘇州平門「西北面有醬醋城」,說明當時日常生活中醋的用量非常大。宋代時,《夢梁錄》中記載:「蓋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茶。」 說明當時醋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並成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明清時期,因為原料不同,發酵環境也有差異,醋的種類增多,風味各異,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了米醋、曲醋、果醋等數十餘種醋的釀造方法。
地理圖志書《星野圖考》載:「汝海應野多酒事,儀狄造酒汝海之南,應邑之野,取其水耳」。汝海即汝河,應邑之野指的就是今天的寶豐縣境內。
釀酒與做醋未曾分家。寶豐東部平地適宜穀物生長,西部丘陵多種高粱。境內運糧河、石河、淨腸河、應河、汝河等河道交錯,水資源豐富,釀酒造醋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楚太子建在此築城父,秦置父城縣,這裡成為方圓百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父城位於運糧河畔,運糧河北連汝河,進而通江達海;茶馬古道、宛洛古道、三鴉道穿境而過。便利的交通使各處的糧食可以源源不斷運送至父城,父城的酒、醋等物資也可以由此送往全國各地,給父城釀造行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漢代的僱傭制度》記載: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商的社會地位在當時非常高,這也促進了釀造行業的發展。當時,父城大地醋坊比比皆是,商號林立,來往販醋車乘絡繹不絕。《宋史》記載,宋代對鹽、茶、酒、醋等生活用品實行專賣制度,稅收管理非常嚴格。宋代起,朝廷開始收取醋稅。當時在坊間流傳著一句俗語:「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由此可見酒醋業的發達,當時的龍興縣也因此地「物寶源豐、寶貨興發」,而被宋徽宗賜名「寶豐」。
寶豐至今仍流傳著「大樹將軍」馮異與寶豐醋的故事。據傳,東漢開國大將馮異帶兵北上抗擊匈奴,將士水土不服,很多都患上了腸疾。馮異派人從家鄉調來小米醋,讓士兵們配飯吃。將士們腸疾痊癒,士氣大增,一舉打敗了匈奴。劉秀賜封父城米醋為「宮廷御醯」,小米醋由此開始揚名天下。明清時期,寶豐小米醋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明成祖朱棣封寶豐醋為「御用醋」,並親書「上乘佳佐、稀世精釀」。乾隆帝曾御賜寶豐醋匠「黃馬褂」一件,以示恩寵。
數千年來,寶豐小米醋始終秉承著古法釀造,堅守著傳統工藝,綿延至今。
#平頂山##喝醋可以軟化血管嗎##寶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