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重要情節(1921生動塑造可信可愛可敬)
2023-10-23 01:16:44
1921重要情節?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拍攝的影片《1921》已於7月1日正式上映,到7月8日為止取得了3.57億的票房收入,可以稱得上是「叫好又叫座」該片以1921年的上海為背景,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前後的歷史事件,刻畫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共產黨員的人物群像,這些人物雖然各有特點,甚至後來各有選擇,但《1921》中的這些革命者集中地體現了三個特徵:可信、可愛、可敬,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1921重要情節?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1921重要情節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拍攝的影片《1921》已於7月1日正式上映,到7月8日為止取得了3.57億的票房收入,可以稱得上是「叫好又叫座」。該片以1921年的上海為背景,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前後的歷史事件,刻畫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共產黨員的人物群像,這些人物雖然各有特點,甚至後來各有選擇,但《1921》中的這些革命者集中地體現了三個特徵:可信、可愛、可敬。
可信
20世紀20年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代,在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裡,世界正在發生巨變,而中國正處在外有強敵覬覦、內有軍閥混戰、民生一片凋敝的嚴重困局中。電影片頭用黑白畫面回顧了中國在近代史上的種種遭遇,正是在這種內憂外困的形勢下,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探索國家的出路,1921年誕生的中國共產黨成為中華民族改變命運的關鍵。
深挖歷史,才能重現歷史。《1921》裡有很多觸動人心的細節,這些細節,都是建構於歷史真實之上的藝術真實。《1921》的劇本創作前後花費3年半時間,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找到了講述建黨故事的新角度,那就是以1921年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建立中國共產黨這一時間、地點、事件相對集中的橫截面來建構故事。用導演黃建新的話來說就是:用電影本身的敘述方式去完成一部電影。「電影是由各種點點滴滴的細節堆出來的。」人物形象的可信也是建立在細節的處理基礎上,《1921》中有一場李達的重頭戲——李達和共產國際的代表談判不順利,回到家後,他在天台上和妻子王會悟進行了一番對話,提到了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擔憂。他說到自己參與抵制日貨時,當劃下火柴準備焚燒日貨時,卻發現連火柴都是日本製造的,瞬間就崩潰了。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1921》專家研討會暨首映禮上,導演黃建新講到該片點映時,現場一個小朋友看完電影說:「一百年前我們沒有自己的火柴,但是今天我們有了自己的火箭」。在電影中有這樣一幕,李達冒著被日本特工跟蹤、暴露的危險,一路跑到印刷廠,就是要在出版物付印前,把「百姓」改成「人民」。他向印刷工人解釋,是自己翻譯錯了,「百姓是泛指,人民是主人。」在這段故事情節裡,對兩個名詞的不同理解,恰恰說明了他的馬克思主義立場。《1921》編劇餘曦對影片諸多史料細節設計幕後的含義解釋為:希望影片能闡釋出當時嘗試過這麼多道路以後,只有選擇一條新路,就是選擇共產主義的必要性。
可愛
1915年,陳獨秀為《青年雜誌》所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中熱情洋溢地讚美青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齡只有28歲,這些年輕人,他們有各自的喜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更有堅定的信仰。正是「心中有信仰,眼裡有光芒」。
通過查閱史料,《1921》的主創團隊發現毛澤東當年在上海,起初是在洗衣房打工,電影裡毛澤東一出場就是在洗衣房裡,有觀眾評論說:這就和現在的大學生勤工儉學似的,一下子和年輕觀眾產生了親近感。再比如毛澤東和李達是湖南老鄉,到上海後,李達就請他吃飯。李達胃不好,不能吃辣,飯桌上一個辣菜都沒有,毛澤東就用湖南方言調侃他「湖南完咯」。李達還企圖借王會悟當藉口,結果王會悟說:我敢吃辣。這些細節都使得李達和毛澤東的形象十分可愛。雖然時代不同了,我們和當年的革命者境遇已經完全不同,但是這些生活上的細節讓我們和他們有了「連結」,革命者是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他們也有喜怒哀樂,《1921》表現出了人性真實的一面,也就展現出了可愛。1948年,毛澤東在給李達的一封信中寫道:吾兄系本公司發起人之一,現公司生意興隆,望速前來參與經營。影片用一場飯桌上的戲,回溯了兩人合夥創業搞革命的起點,把這段歷史變得更加有趣。這些細節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革命者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感,有助於觀眾更好地理解革命者的思想和行動。
可敬
電影中楊開慧和毛澤東有一段對話,楊開慧問毛澤東:人生好短,短到可能看不到勝利的曙光,那麼今天的付出還有意義嗎?毛澤東回答:當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國家、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理想,為理想奮鬥,為真理獻身,即便是一無所獲,也值得。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與片頭形成鮮明對比,片尾從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歡呼的人群開始,隨後出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個重大歷史節點,無數先烈在炮火硝煙中前赴後繼。這些人是我們的榜樣,他們的奮鬥和犧牲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別人,是為了更多的人。他們奮鬥的目標如今已經實現,今天的我們更能夠體會他們犧牲的價值。
李大釗犧牲的時候,當時的報紙記載,他淡淡的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似的,這就是信仰的力量。更讓人動容的是李大釗犧牲之後,他的妻子趙紉蘭女士只有一個願望,就是想把丈夫安葬了,但是她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難處,就是家裡面連買口棺材的錢都沒有,趙紉蘭花了5年的時間,才籌足了一口棺材的錢,把自己的丈夫埋在萬安公墓。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可敬的人,我們的國家才能從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發展到繁榮昌盛的新中國。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強調,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改革開放以來,影視作品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正如導演黃建新所言:用《1921》作為片名,是想讓建黨這一開天闢地的偉大實踐,跟整個世界產生更加深廣的關聯。視野更開闊,也更具國際化,片名都不需要翻譯。這種國際化表述,是想說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人類歷史上是具有重大意義的。1921年的這些人既有革命的理想、生命的光彩,又有性格的魅力、靈魂的豐贍,他們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經幾千年了,打動我們情感的力量基本沒有改變,電影《1921》用鏡頭語言找到了這種打動人心的力量。電影是一扇窗,可以激發人們對這段歷史的興趣。在建黨100周年之際,中央黨校大有影視中心作為出品方之一,推出了《1921》這部電影,給目前正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好素材,《1921》也許無法窮盡建黨歷程背後的細節,但可以成為觀眾們深入這段歷史的起點,激勵我們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