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各國不阻止星鏈計劃(星鏈計劃星球大戰計劃)
2023-10-22 18:46:19 3
1近期,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馬斯克的「星鏈計劃」。
「星鏈計劃」起源於2015年。在一次演講中,馬斯克表示:Space X將發射12000顆近地衛星群,為全球用戶提供高速網際網路服務。「星鏈計劃」的收入會被用於火星移民計劃。
剛開始,誰也沒把「星鏈計劃」當回事。畢竟,從1957年人類第一次發射衛星到2015年,58年時間一共才上天了25000顆衛星。
馬斯克一張口就是12000顆,佔了人類衛星總數的一半,按照常規推算沒有20年的時間,馬斯克根本不可能完成「星鏈計劃」。
然而,令所有人沒有的是,「星鏈計劃」恐怖的發展速度。2018年-2019年,星鏈計劃進行了三次小規模測試;2020年,星鏈計劃步入正軌,全年發射14次火箭,單個火箭搭載60顆衛星;2021年,全年發射19次;截至今年5月,不到半年時間已經完成了14次發射,預計今年發射總數將超過30次。明年,馬斯克的規劃是每周發射一次。
短短兩年半的時間總共發射48次火箭,看似遙不可及的星鏈計劃,已經在全球部署了2651顆衛星!以現有發射速度計算,2025年12000顆衛星將全部發射完畢。
或許,連馬斯克也沒想到,計劃竟會如此順利,他迅速調整了衛星數量,進一步提出要在全球部署42000顆衛星。美國通信委員會已通過了這一請求。
如此恐怖的發展速度,引發了全球的關注。一位加拿大的天文學教授驚呼:「每天晚上我用望遠鏡都能在幾分鐘內看到幾顆衛星。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他拍攝的照片顯示,在夜間,馬斯克的衛星群在某個軌道上,呈「一字長蛇陣」閃閃發光,首尾相連幾十公裡,密度之高,快形成一條直線了。
這就是馬斯克的恐怖之處,外界都以為他在吹牛,而他一次次把吹過的牛變成現實。
有人測算過,星鏈計劃佔據的近地軌道(200公裡-1300公裡)的高度,最多容納60000顆衛星,馬斯克打算一人獨佔42000顆。
未來,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時,每時每刻都有他的衛星在我們頭頂飛過。
在普通人看來,需要至少20年時間完成的計劃,馬斯克用5年即可完成,如果我們再對此不聞不問、無動於衷,可能會輸掉這場正在進行的太空競賽。
2馬斯克發射這麼多衛星究竟想幹什麼?他自己的說法是為全球消費者提供高速網際網路服務。
以我們現在用的寬帶為例,絕大部分家庭寬帶用的是地基光纖,光纖埋在地下,接入各個家庭。
手機的無線網絡,用的是基站信號,基站又細分成很多種,有適合人口密集地區使用的宏基站,有適合地廣人稀地區使用的微基站。
反正光纖和基站都建在地上,屬於地基通訊,這是當今寬帶服務的主流形式。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是天基通訊,要把基站建在宇宙中,從太空直接向全球用戶提供寬帶服務。
這麼做的好處是,擺脫了地形的限制。我們知道,很多偏遠地區地廣人稀,鋪設光纖或建宏基站的成本太高,微基站帶寬又有限,地基寬帶無法解決使用需求。
星鏈計劃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天高任我飛,毫無限制地向地面提供寬帶服務。
目前,2600多顆星鏈衛星已在32個國家開展寬帶業務,14萬用戶接入了星鏈。使用星鏈寬帶的用戶需花499美元購買一個信號接收器和99美元/月的寬帶費。由此推算,馬斯克能賺6900萬美元的寬帶費。
這部分錢根本不夠覆蓋星鏈計劃的成本。據了解,一顆星鏈衛星的成本為50萬美元,一箭60顆,一年發射3000顆,要15億美元,單次火箭發射又要花100萬美元,要5.2億美元。
一年總共花費20億美元以上,6900萬美元的收入如何維持?
有人說,馬斯克有特斯拉的資金支持。抱歉,特斯拉和Space X是兩家獨立的公司,財務上無法相互支援。馬斯克給出的說法是,靠融資,星鏈計劃最快將在今年單獨拆分上市。
可市場真的認可這個計劃嗎?很難講。從速度上來講,星鏈寬帶的延遲是20毫秒,地上的5G延遲僅為1毫秒;
42000顆衛星總帶寬為84萬Gbps,5G速度標準是1Gbps,這意味著,星鏈僅能同時為84萬名用戶提供5G速度的服務,如果想要增加用戶數,星鏈寬帶必須減速至3G或4G。
北京郵電大學的教授呂廷傑客觀地評價說:「星鏈計劃在通訊技術上毫無創新,馬斯克僅僅是在了一個比較空閒的通訊頻段。」
投資人會為一個落後於5G、服務用戶數量有限的計劃投錢嗎?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馬斯克聲稱「星鏈是商業計劃」難以自圓其說。
3馬斯克為何執意推動在商業上很難賺到錢的星鏈計劃?因為背後有美國政府的支持。
公開資料可查到的官方支持者有: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空軍。
通訊委員會補貼了星鏈8.86億美元;美國航天航空局是星鏈母公司Space X最大的金主,每年給Space X 幾億美元的業務做。而美國空軍更是要求星鏈探索為戰鬥機提供網絡服務的可能性。
星鏈計劃可在太空和地面為美軍提供支持。
在地面,42000顆星鏈衛星可提供更精準、快速的全球定位服務。傳統的GPS定位屬於高空定位,美軍利用24顆漂浮在20000公裡以上的衛星定位,民用誤差10米,軍用1米。
星鏈建成後,可輕鬆達到現有軍用標準,且GPS系統不具備寬帶連結功能,星鏈的帶寬可讓美軍真正達到一體化、信息化作戰標準。
尤其是為美軍戰鬥機提供寬帶支持。眾所周知,以F22為代表的5代戰機與4代最大的區別是信息化程度高,五架飛機組成的作戰小隊共享一個數據系統,互通作戰數據。
例如,前方飛機雷達發現了敵機,相距十幾公裡以外的隊友也會得到信息,比用傳統的無線電通訊喊話準確多了。
五架F22戰機能覆蓋1000公裡的空域,靠的就是信息化能力。星鏈計劃剛好能為美軍戰機提供寬帶支持,在各個戰機中傳輸戰鬥數據。
在太空,星鏈計劃堪稱星球大戰計劃的翻版。上世紀80年代,裡根總統計劃發射1700顆攜帶飛彈的衛星,用於從空中攔截敵國的戰略飛彈。
一般而言,戰略飛彈從地面發射後會在太空飛行很長一段距離,然後再進入大氣層,對目標實施打擊。
傳統攔截技術只能在飛彈剛發射和再入大氣層時進行攔截,在太空中飛行的飛彈幾乎無敵。
星球大戰計劃向太空發射攜帶飛彈的衛星,就是要實施太空攔截,構成美軍全方位的攔截能力。
據說,攔截成功率高達99.9%。裡根驕傲的宣稱:「星球大戰計劃一旦成功,核戰爭不但可以打,而且美軍一定能打贏!」
後來星戰計劃因費用太高 蘇聯解體取消了。如今,星鏈計劃給了星戰計劃重生的機會。
4當年,星戰計劃被取消的重要原因是技術研發和衛星發射費用太高,美國人玩不起了。經過30年的緩慢研發,美軍在太空武器上已有了長足進步,在衛星上攜帶飛彈不再是難題。
唯一橫在美軍面前的問題是發射衛星。五角大樓一直抱怨NASA衛星發射費用太高,NASA也是有苦說不出,他們的發射服務商是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軍工複合體的大佬,軍工複合體每年吃掉天量財政,一顆螺絲釘都賣2000美刀,發射個火箭不得收費幾個億?
Space X的橫空出世打破了僵局,馬斯克成功降低了發射費用,單次發射僅需100萬美元,一顆衛星造價僅50萬美元,價格比洛克希德厚道多了。
去年,馬斯克還收購了一個微型衛星公司Swarm,這家公司造的衛星價格,僅有現在衛星系統的1/400!42000顆星鏈計劃總費用僅需300億美元。
美軍對此非常有興趣。即使現在星鏈衛星沒有武裝飛彈,不排除未來技術徹底成熟後,美軍讓馬斯克在衛星上裝上飛彈。
再者,現有的星鏈衛星都裝備了推進器,可以在軌道上自由運動。如果以後爆發太空戰,馬斯克可以指揮自己的衛星群主動撞擊他國衛星。
去年,星鏈衛星曾兩次從500公裡的軌道,突然失控,衝向300公裡的我國空間站。幸虧我們的空間中提前做了規避動作,才避免了事故。
一次發生是偶然,兩次呢?馬斯克對此事件沒有任何解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或許,馬斯克剛剛提出星鏈計劃時,真的是為了搶奪天基寬帶的市場,為火星移民計劃積累資金。
而五角大樓從中察覺出了軍事價值,便與馬斯克展開合作,不然很難解釋,一個並不賺錢的商業項目為何會有80億美元的融資?為何星鏈計劃的發射會越來越頻繁?很多事情,初心是好的,走著走著就變了味。
作者:江左佑安
參考資料:
《美軍高度關注「星鏈」計劃》中國國防報
《SpaceX再發53顆星鏈衛星,五天發射三批星鏈》澎湃新聞
《美航天局擔憂「星鏈」計劃或致近地軌道「嚴重擁堵」》界面新聞
《挑戰Space X「星鏈」計劃 亞馬遜斥資百億美元建設衛星網際網路》財聯社
《SpaceX首度伸出併購之手:涉足超小型衛星賽道,能解星鏈規模之憂?》有牛財經
《馬斯克宣布「星鏈」Beta測試即將結束,未來收入有望超過SpaceX火箭發射業務》牛科技
《美國SpaceX已部署近600顆「星鏈」衛星 卻存在五大局限》環球網
《被神化的馬斯克背後:在這一點上值得警惕》胡凌;北京大學法學院
《星鏈計劃正在「佔領」太空》觀察者網
《星鏈計劃那是司馬昭之心,我們該如何應對?》抖音「高蓋倫」
,